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妇科病症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44
第三十三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一、月经不调辨证要点病位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肾、肝、脾关系密切。
1.月经先期主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
实热证:月经量多,色红或紫,质黏有块,伴面红口干,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虚热证:月经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气虚证:月经量少或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2.月经后期主症月经周期推迟7日以上,甚至2~3月一潮。
实寒证:月经量少,色淡或暗有血块,小腹冷痛或胀痛,舌暗或胖,苔薄白,脉沉紧或弦滑。
虚寒证:月经量少,色淡而质稀,腰酸乏力,小腹隐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3.月经先后无定期主症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1~2周,并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肝郁证:见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有块,胸胁乳房小腹作胀,喜太息,苔薄,脉弦。
肾虚证:经量少,色淡质稀,腰骶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脾虚证: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纳少腹胀,舌淡,苔白,脉缓。
操作(1)月经先期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
配穴中隐白用灸法。
(2)月经后期常规针刺,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
(3)月经先后无定期常规针刺,虚证可加灸。
其他治疗(1)耳针法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肾、肝、脾。
每次选2~4穴,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压丸法。
(2)皮肤针法选背腰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肾经、脾经、胃经,下肢足三阴经。
用皮肤针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3)穴位注射法选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足三里、气海、关元。
每次选2~3穴,用5%当归注射液或10%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0.5ml,隔日1次。
二、痛经辨证要点痛经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肾关系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实证是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虚证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却濡养,不荣则痛。
1.基本治疗(1)实证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