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及第一次世界大战
- 格式:ppt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2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当推发生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
它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引发,把欧洲的主要国家全都卷入进来,而且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德意志地区,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
各邦诸侯因为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
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都大力寻求外国势力支持。
而当时业已形成统一和集权的国家,如英、法、西班牙等,正在谋求对外扩张,自然就把德意志当作角逐的目标。
这样,在战争爆发前,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自1618至1648年的漫漫三十年里,欧洲大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
终于,1648年10月,参战备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欧洲均势格局,形成了早期的外交制度。
法国和瑞典增加了势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实际终结,哈布斯堡王朝受到沉重打击,信教力量增长;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行动原则,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王权进一步替代神权;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维也纳体系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第一,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
它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
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
战场主要在欧洲。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缘起:(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
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
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
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
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到新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
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
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44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
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46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
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编辑[dìyícìshìjièdà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
[1]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称之为“世界大战”。
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帝国等国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等则属协约国阵营。
[1]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
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1]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点欧洲、太平洋、中东、地中海与非洲时间1914.07.28日-1918.11.11日参战方同盟国、协约国结果以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战胜参战方兵力6500万左右伤亡情况协约国总士兵阵亡: 5,497,600同盟国总士兵阵亡: 3,382,500受伤总数2000万左右伤亡情况平民阵亡总数:6,493,000主要指挥官威廉二世尼古拉二世主要同盟国德国奥匈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主要协约国大英帝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战后世界格局欧洲列强实力下降,美日兴起英文名World War I简称一战影响影响着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1基本简介▪概况▪理解▪影响▪延伸▪发展2具体过程▪双方形势▪战争过程▪战争结束▪原因3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加利波利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勃鲁西洛夫攻势▪索姆河战役▪阿拉伯大起义4战争影响概况第一次世界大战(11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发生变化,德国实力上升,英法下降,德国想要夺取其殖民地。
目 录第1章 近代初期的欧洲1.1 考点归纳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2章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2.1 考点归纳2.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3章 近代的亚非拉3.1 考点归纳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4章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4.1 考点归纳4.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5章 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5.1 考点归纳5.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6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6.1 考点归纳6.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7章 两战之间的世界7.1 考点归纳7.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8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8.1 考点归纳8.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9.1 考点归纳9.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0.1 考点归纳10.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1.1 考点归纳1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1章 近代初期的欧洲1.1 考点归纳一、文艺复兴(一)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与实质1.文艺复兴的背景(1)城市经济的发展使思想文化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2)14、15世纪以来,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并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需要为其服务的新文化;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需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服务人才。
于是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新文化运动。
(3)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成为反封建教会文化和构筑新文化的天然素材。
(4)新兴资产阶级暂时还没有新的理论体系,所以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开道锣鼓。
2.文艺复兴实质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
从表面上看,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实际上这场运动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历史学基础(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第二次巴黎和约》正确答案:1815年11月20日反法同盟诸国与法国签订的和约。
规定法国从1792年时的边界恢复到1790年时的边界,割出了菲利普维尔、萨尔布吕肯和尚贝里等地。
同时还要交出全部兵舰。
退还拿破仑从各国抢去的艺术品,赔款7亿法郎。
偿清赔款前,同盟各国军队占领其军事要塞3~5年。
涉及知识点: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2.四国同盟正确答案:英俄奥普四国为保证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
主要内容是:(1)拥护1815年《巴黎条约》;(2)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3)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
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
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
涉及知识点: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3.亚琛会议正确答案:1818年神圣同盟国家在亚琛召开的第一次会议。
根据四国同盟定期举行会议的规定,欧洲协调的第一次会议于1818年9月在亚琛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俄、普、奥、英、法五国,主要为解决法国赔款和盟国从法国撤军的问题。
1818年10月19日,五国签订了《亚琛条约》,盟国表示让步,同意提前撤退驻军。
11月4日,法国加入四国联盟,四国联盟成为五国联盟。
四国同盟体现的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制裁;五国同盟则具有持久联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协调。
涉及知识点: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4.特洛波会议正确答案:1820年在特洛波召开的国际会议。
俄、普、奥三国君主参加,英国派出外交使节。
19世纪的革命浪潮和民族解放运动使欧洲君主十分不安,为了扼杀革命运动,三国首脑签订《特洛波议定书》,规定凡因革命而更迭政府的国家一概被排斥在欧洲协调外,缔约国有责任维护欧洲现状,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原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战争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呢?原因众多,以下将结合经济、军备竞赛、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经济因素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几十年里,工业革命的进程带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竞相扩大殖民地和贸易市场,希望获得更多资源与市场份额。
然而,由于竞争加剧,经济利益的冲突逐渐升级,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此外,全球范围内经济的相互依赖加剧了各国间的紧张关系,任何一个关键经济破裂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使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
其次,军备竞赛也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那个时期,欧洲列强国家都急于保持地区或全球的军事优势,因此加大了军备竞赛。
巨额军费投入导致了军队扩张,装备现代化的武器和军舰。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军事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战火的爆发。
殖民主义也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国家纷纷加强了其在非洲和亚洲地区的殖民统治。
各国争相扩张殖民地,争夺资源和市场,这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国际关系紧张加剧,最终引发了这场规模庞大的战争。
此外,民族主义的兴起也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民族主义在欧洲各国快速兴起。
各个民族都追求独立和自治的权利,这样的要求引发了许多边界争端和领土争夺战。
例如,俄国帝国主义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殖民地地区发生冲突,引发了巴尔干半岛的危机,间接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经济利益的冲突、军备竞赛、殖民主义纷争以及民族主义的兴起都是导致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这场战争的爆发和持续,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也为后来的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带来了深远影响。
历经百年,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教训,致力于和平与合作,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
历史考研知识世界近代史历史考研知识(世界近代史)如下:第一章近代初期的欧洲(1)文艺复兴发生的背景,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意大利;(2)文艺复兴的表现和历史意义,要重点掌握;(3)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表现;(4)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5)宗教改革以及反对宗教改革发展的背景;德意志成为矛盾焦点的原因;(6)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的主要教义主张异同;(7)各大宗教在各国的成就及历史地位;(8)君主专制时期英法的社会经济状况;(9)重商主义以及商业战争的根源、目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第二章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1)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的原因以及意义;(2)开明君主制主要是相对于君主专制而言的,其主旨在于将君主的权力与资产阶级所强调的理性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各种资本主义化的开明与进步措施,达到富国强兵,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目标。
这个知识点是今年大纲中新加的内容,关于它的原因、过程、影响要掌握;(3)启蒙运动及其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以及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要掌握;(4)宪章运动与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区别和联系;(5)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社会背景与特点;(6)意大利统一的背景、早期革命活动、1848-1849年的革命以及国家的建立;(7)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8)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9)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一定要知道;(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11)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第三章近代的亚非拉(1)西属拉美独立战争;巴西独立战争;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的反荷大起义;(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3)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构成、制度以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4)埃及人民抗英斗争及其在整个反帝斗争中的作用影响;(5)苏丹马赫迪的大起义的起义背景、过程、影响,出了名词解释或者让你说说马赫迪,要知道怎么回答;(6)埃塞俄比亚的两次重要的抗意斗争及其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要清楚;(7)古巴独立战争过程、结果、意义、影响;(8)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9)土耳其坦志麦特;(10)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会以论述和名词解释的方式进行考查;(11)阿里改革的背景、时间、目的、内容、结果、性质及其意义都要掌握。
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双边关系一、英法关系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
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大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把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亚洲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
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二、英德关系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大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