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历史文化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983.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迹调查报告(共4篇)第1篇: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化古迹调查报告2020年4月19日1河北省易县历史文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易县古称易州,始建于开皇十六年,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易州大地胜迹叠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载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隋开皇(公元596年)置易县,时称易州,迄今已有14 的历史。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黄金台”的故事则伴随着悠悠易水千古传诵。
易州古燕文化与邯郸赵文化共同构成闻名全国的“燕赵文化”。
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那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勾勒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画面,高标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的精神风骨.这里是中国古代名将乐毅、军事家孙膑、一代名医张元素的故里,更有聂荣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的战斗足迹。
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在易县西部山区黄土岭上被击毙,“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为尽快开发资源优势,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从加强基础建设起步,改进投资软硬环境,投资1800万元扩宽改造津(天津)同(大同)112国道易县段,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全县畅通。
利用拒马河丰富的水利资源建设电站5座,年发电量7698万千瓦时,保证工农业生产用电需要。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地形地貌: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分山区、丘陵、平原三个类型区。
其中山区1414平方公里,占55.83%,丘陵929平方公里,占36.68%,平原190平方公里,占7.49%。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西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相连,东部地势平坦。
民族:全县有十多个民族,汉族占95%,满族、回族等占5%。
山:境内有五大名山。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50米。
易县是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因易水而得名。
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保定市西北部。
易县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60 公里,保定60公里,处于京津保金三角地带,区位十分优越。
县境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河北省环京津都市圈35个县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全国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是河北省文化名城、河北省唯一一个上榜的全国50个最美小城之一,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易州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局颁布的中国绿色名县。
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27座,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漕河5条河流横贯全县,但大多干涸。
18.67万公顷广阔的山场,为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易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8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荆轲塔、北福地史前遗址、战国丛葬墓群、双塔庵双塔8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主要旅游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易水湖(保定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一、红色教育基地狼牙山狼牙山不仅是座英雄的山,而且是座雄奇险峻、景色秀丽的名山。
狼牙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 A A A 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狼牙山坐落在易县西南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处;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不寒而栗;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
“郎山竞秀”为古易州十景之一,素有“北方小黄山”之称。
漫山遍布苍松翠柏,流泉飞瀑,羊道曲折盘旋,山上有“仙人桥”、“饮虎池”、“拦马墙”、“孙膑洞”和大型天然溶洞群等自然景观。
1993年5月,五勇士跳崖处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先后修建了五勇士陈列馆和五勇士纪念塔,并在跳崖处设立了永久性标志,2002年9月25日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一并规划建设,相互协调发展,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容,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文化宣传教育、举办各种节庆等活动,最大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浅谈易县地名文化对外汉语专业苑贺芬 201140328108 世界大之又大,我走过的地方不多,熟悉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
我的家在河北易县,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易县的地名文化吧。
易县,古称易州,位于保定市西北部,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因境内有易水而得名,是用河流命名的代表之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易水歌》中的名句,我们都学过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当年燕太子丹送别荆轲行刺秦王的出发地就在易水河,易水河因义士荆轲而得名。
易水河流经易县,易县又因易水河而得名。
易县属于山区,只有少数地方是平原。
主要山峰有摩天岭、平顶山、五峰寨、云蒙山、狼牙山等。
山水长相依,学地理我们知道,有山的地方就长伴着水,易县这个地方也不例外,境内主要河流有北、中、南三条易水河和漕河、拒马河,均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河流总流程长,年径流量大,正常泄洪能力强,主要水库7个。
有山有水的自然资源优势使易县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居住,并使当地旅游业得到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易县又称“千年古县”,战国时就成为燕国的下都。
隋开皇元年置易州,开皇十六年置易县,上属易州。
五代时期属后晋。
开运三年至后周显德六年属辽。
宋代宣和四年改属武遂郡,宣和七年复归辽,改属高阳军。
金天会十一年归属金。
元代太祖八年属顺天府。
清雍正十一年由县升州,领涞水、广昌(今涞源)两县。
民国二年降州为县。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设易满徐县、定易涞县、易县、龙华县。
1946年恢复易县。
西陵镇是易县下属的一个乡镇,位于易县西北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西陵(国家4A级景区)坐落于此。
建有东旯旮烈士陵园,地下埋有解放战争时期门墩子山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遗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镇生态环境良好,以华北最大的古松林——清西陵古松林、云蒙山皇家森林公园最为著名。
西陵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泰陵(雍正陵墓,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昌陵、慕陵、崇陵4座帝陵,卧龙山、云蒙山2个自然风景区,太宁寺、豹子峪2座水库,旅游资源存量居全县首位。
易水湖历史典故易水湖,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境内,是中国历史名湖之一。
它不仅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更因其丰富的历史典故而备受瞩目。
易水湖的历史典故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让人们领略到了古往今来的风云人物在这片湖水边留下的印记。
据史书记载,易水湖的名字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智者。
相传,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曾经得到了一块石头,上面写着“易水湖”。
赵武灵王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于是他派遣智者商鞅去找寻答案。
商鞅在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后,得出了结论——“易水湖”是代表着易于治理的水域。
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在易水湖畔建立首都,以此来证明他的治理能力和智慧。
易水湖成为了赵国的重要战略要地和政治中心。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商业资源,成为了赵国的繁荣之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易水湖逐渐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
汉初,刘邦建立了汉朝,将首都迁至长安。
易水湖的地位逐渐被取代,失去了它的繁荣。
但是,易水湖的历史典故却始终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易水湖的历史典故不仅仅局限于古代,也与现代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
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近代史的新时期。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易水湖成为了一个政治斗争的焦点。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易县被选为临时首都。
易水湖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政府迁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临时政府很快就迁离了易水湖,易县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
易水湖的历史典故不仅仅与政治有关,还与文化和艺术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易水湖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地点。
小说中的贾府就坐落在易水湖畔,贾府的繁华和沉寂都与易水湖的光影交织在一起。
易水湖成为了小说中角色们情感纠葛的舞台,也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源泉。
易水湖的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它告诉我们,岁月如歌,一切都是那么短暂而美好。
易水湖曾经是繁荣的象征,但如今只能在历史书籍和传说中寻找它的影子。
然而,易水湖的历史典故却永远不会被遗忘。
它们记录了人类的智慧和付出,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
易县——乾坤聚秀山水尊贤重义文化易县的历史沿革严格的说,易县的建置历史沿革应该是从隋代开始。
因为隋之前没有易州、易县之说。
但是易县又有一个地域的概念,易水河两岸人类居住活动的历史非常久远。
为了易县历史的完整性,隋之前的历史是不能忽略的。
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将这里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8000年以前,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
尽管我们这里有很多三皇五帝时期的民间传说,但作为历史沿革民间传说是不能作为依据的。
从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关于易水流域人类活动的记载是《易经》中关于有易氏部落和商先世王亥之间的纠葛。
这一事件的发生正处在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
所以易县的历史沿革也要从夏朝开始。
易县的隋前史从夏朝到隋朝建立,其间2651年,几经朝代更迭。
朝代顺序依次为:夏—商—周(西周、东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
夏——《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元年辛未(前1729)帝即位。
十二年(前1717)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
十六年(前1713)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
”这里所记载的就是中国商人的鼻祖王亥来易水有易氏部落经商的故事。
《易经》大壮篇、旅篇也记载:王亥“丧羊于易、丧牛于易”。
屈原《天问》载:“有狄不宁”,其中的有狄即有易,从此有易氏退出了史书的记载。
根据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考证,殷族(商)部落起源于易水流域,与北方不远处的山顶洞人有着某种文化上和人种上的关系。
殷人的远祖王亥曾活动于邻近“有易”的今日易水流域一带。
考古发现证实,在今日易水流域之易州(河北易县),曾经发现了殷族遗存,证明了殷族之一部,直到铜器时代,还定居在那里。
西周西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周武王十一年(前1066年),封召公于燕,易县地属燕。
召公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旦之同父异母弟。
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
是后来燕国的始祖。
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北燕,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
易县县情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而得名。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处),469个村,总人口56万,有汉、满、蒙、回等22个民族。
地势西高东低,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大县。
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3.31亿元,同比增长20.1%。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7亿元,同比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78元,同比增长6.1%。
目前是河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易县历史悠久、生态良好、交通便捷、物产丰饶,可以用“近、远、红、绿、多”五个字来形容。
一是近。
易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
自古为畿南重镇,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处于环京津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内,东北距北京120公里,东距天津190公里,南距保定70公里。
国道112线、省道232线(京赞线)、241线(宝平线)与日益完善的县乡道路构成了顺畅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京昆高速已建成通车,张石高速和荣乌高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21公里。
易县境内包括了大北城、清西陵、狼牙山、血山、坡仓等多个高速出口。
另外,高易铁路、京原铁路位于县境东西两侧,成为易县联通外界的铁路动脉。
二是远。
易县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可考证的人类历史上溯到8000年以前的北福地文化,北福地遗址出土的刻陶面具和磨光大石耜(sì,像犁一样的农具),见证了最古老的雕刻技术和农耕文明,此处遗址的发掘成果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公元前21世纪,有易氏部落就在易水两岸定居,留下了“王亥仆牛”的故事。
公元前311年,燕国即以下都为都城。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易县,迄今已1400多年,2006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千年古县”。
二百多处古文化遗存遍布全县,县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燕下都、清西陵、紫荆关长城、老子道德经幢、北福地遗址、荆轲塔),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城内清真寺、观音禅寺塔、千佛宝塔、云蒙双塔、丛葬墓群、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处、镇国寺石佛、燕南长城、七里庄遗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
易县旅游景点大全易县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
易县境内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是一处旅游度假的绝佳去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县的旅游景点大全吧!首先,我们来到易县的标志性景点——易县古城。
易县古城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古城墙高约10米,周长约3.5公里,城内保存有大量古建筑和文物,是中国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
漫步古城内,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古老的气息。
其次,我们来到易县的自然景点——石家庄。
石家庄位于易县西南部,是易县最为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矿泉资源,是人们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清新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接着,我们来到易县的文化景点——易县博物馆。
易县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藏文物丰富多样,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古代建筑构件等,展示了易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易县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我们来到易县的宗教景点——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易县城北郊,始建于唐代,是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白马寺占地广阔,建筑宏伟,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和文物,是佛教信徒朝拜礼佛的圣地。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宗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
除了以上几处景点,易县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如大觉寺、龙泉山、马家庄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总的来说,易县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享受自然的美景,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
相信来到易县,定能让您留下美好的回忆,带来愉悦的体验!。
易县易县是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
因易水得名。
面积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
邮政编码074200。
县政府驻:易州镇朝阳路23号。
县情概况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保定市西北部。
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90 公里,保定80公里,处于京津保金三角地带,区位十分优越。
因境内有易水而得名。
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邮政编码074200。
代码130633。
电话区号0312。
车牌代码冀FM。
易县是河北省环京津35个县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是河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绿色名县。
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待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现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多种,尤其“七石一沙”储量最为可观(即金矿石、花岗石、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蛭石、麦饭石和建筑沙),适宜于矿业和建材业的发展。
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27座,拒马河、南易水、北易水、中易水、漕河5条河流横贯全县,但大多干涸。
18.67万公顷广阔的山场,为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
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交通运输易县虽属山区,但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铁路、公路齐备,京源铁路从北部穿过,高易铁路与京广铁路相连。
公路四通八达,京广西线、津同、易保、易定、泥岭、良川等主要干线交汇于县城,乡村公路纵横交错。
另外张石高速已于2008年底建成通车。
张石高速第二通道正在建设中。
能源供应充裕,通过对小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既与国家大电网相连、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供电网络。
该县是全国电气化县之一。
通信设施完备,万门程控电话已与全国连网,近年内交换能力将达到3万门以上。
易县初步形成了种植业、林果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矿产建材业、机械制造、副食加工、能源工业、工艺美术、建筑业、旅游十大骨干行业。
为促进经济发展,该县依据“稳一进二兴三”的战略方针,科学地制定了《易县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规划设计了120万千瓦发电厂、60万吨水泥厂,北方石材基地等几十项重点建设项目。
易县后山文化简介河北省易县后山位于易县城北15公里的洪崖山上。
距北京120公里,距天津180公里,距石家庄240公里。
山上有年代久远的古庙群,主庙为“后土皇帝庙”,俗称“后山庙”或“后山奶奶庙”。
相传:王莽追杀刘秀,危急时刻被一老奶奶所救。
刘秀登基做皇帝后,封老奶奶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帝”,并拨重金建庙塑金身以供祭祀。
文革前,仅山上就有庙32座,除“后土皇帝庙”外,还有玉皇大帝庙、拜猿殿、轩辕黄帝庙、太阳殿、侯爷殿等。
加上后山周围的其它庙宇,有六、七十座之多。
如县城北觉山坡上的“觉山寺”、“后土行宫”,豹泉及其附近的上、中、下三个云居寺,涞水县乐坪的伶伦祠,狼牙山北支蚕姑坨上的“蚕姑圣母祠”等。
这些庙宇在文革期间全遭破坏,无一幸免。
洪崖山上“后土皇帝庙”及其周围现有的庙宇,都是善男信女们自发捐款修建起来的。
但建设规模、建筑艺术、建筑风格、建筑质量都远不如文革前宏大、辉煌、庄重。
易县后山庙香火,古往今来十分旺盛,几千年长盛不衰。
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前来进香的人少则几十万,多则近百万人,文革前涉及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福建等边远省份。
即使在文革期间,后山香火的旺盛,也让世人震惊。
目前,前来进香的人更多,范围更广。
除阴历三月外,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香客也不少。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的重视。
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进行研究,有的已获得丰硕成果。
英国一名学者对涞水县南高乐后山古乐的研究,已达十七年,写出七本专著,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我省、我市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研究,2003年后山文化被河北省列入十大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之一以后,省、市、县党委政府及有关人士对此更加重视,研究也更加深入。
研究认为:后山是黄帝家庙所地;后山是黄帝及其部族长期生活、繁衍、战斗的地方;后山是历代帝王朝拜祭祖的圣地。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易县因易水而得名,古称易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饶,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
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易县旅游资源丰富。
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
目前,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7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4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主要旅游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除上述景观外,还有双塔庵的双塔、造型新颖的千佛宝塔、为燕太子丹而建的太子塔、云蒙叠翠的云蒙山、孔山望月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清西陵了,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
易县因易水而得名,古称易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饶,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
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易县旅游资源丰富。
神奇的大自然为易
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久的历史为易
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
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
目前,仅国家、
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7处,其中清
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4处
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主要旅游景点
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除上述景观外,还有双塔庵的双塔、造型新颖的千佛宝塔、为燕太子丹而建的太子塔、云蒙叠翠的云蒙山、孔山望月
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清西陵了,清西陵是
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
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
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此外还有3座后
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
位于河北
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
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
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
为陵址。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
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
“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
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
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
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
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
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
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
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 易州
大地胜迹叠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
灵。
其中狼牙山五壮士谱写了一曲
慷慨悲歌,“狼牙山五壮士”是指在抗
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
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
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
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
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易县,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县,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大步向前地发展着,这里,充满着希望,这里,满是机遇。
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一个流露着春香古朴的现代化城市即将向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