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 格式:ppt
- 大小:6.06 MB
- 文档页数:51
新课标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教案)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教案活动⽬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的起源和演变,提⾼⽂化素养;2.从中国传统节⽇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整理、分析资料的能⼒;4.在活动中提⾼沟通和表达能⼒。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难点:通过以上活动弘扬中国传统⽂化。
教学⽅法⼩组合作学习法;⾛访、搜索资料,研习资料,探究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组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新课⽼师导⼊:请同学们回想⼀下,你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节⽇是什么节?学⽣回答: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师导⼊: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常熟悉的节⽇。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进这些传统节⽇,在感受传统⽂化魅⼒的同时,探寻这些节⽇的渊源。
今天我们上⼀节活动课第22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
⼆、展⽰活动⽬标(见活动⽬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活动⽬标,⼼中有⽬标,⾏动有⽅向,学习有动⼒。
三、活动过程⾸先,分⼩组选题,确定研究主题学⽣活动:在⽼师的帮助下,在⾃愿的基础上将全班分三个⼩组: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2.节⽇习俗与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3.传统节⽇对社会⽣活的作⽤其次,搜集资料,课堂活动。
⼀、春节主题活动资料1.向同学们出⽰喜庆的春节图⽚,请⼀组同学说出春节的起源.⽼师概括:春节的起源:春节⼜称为新年、⼤年、新岁,⼝头上⼜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中的⽴春,也被视为是⼀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初⼀开始为新年。
⼀般⾄少要到正⽉⼗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初⼀⾸”(即“年”),年节的⽇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堂笔记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引入老师问学生们:你们都喜欢过各种节日吗?有没有想过这些节日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二、学习内容1. 农历的由来老师给学生讲解了农历的由来。
在古代,人们按照月亮的周期来计算时间,就是所谓的月历。
但是月历的效果不好,因为每个月的长度会有所不同。
于是,人们开始按照太阳的周期来计算时间,这就是农历。
农历的正月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2. 春节的起源春节最初起源于古代的夏朝。
那时候,人们认为每到年关,一定会有一只“年”兽来伤害人畜。
后来,人们发现只要在家里燃放火把和敲锣打鼓,就能驱走“年”兽。
于是,这种狂欢的方式就成为了春节的庆祝方式。
3. 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秦代。
那时候,人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来世的开始。
于是,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祀祖先,希望祖先在来世里能够得到安宁幸福。
4.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楚国。
据说,楚国的诗人屈原因政治原因被贬到了汨罗江边。
屈原悲痛欲绝,投江自杀。
人们怕屈原的身体会被鱼鳖吃掉,于是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船打鼓,以驱赶水中食肉动物。
5.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周朝。
那时候,人们认为月亮是最美丽的,所以每年中秋节,人们都会在月下赏月,并品尝美味的月饼。
三、总结通过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了解了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这些节日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以“和日本学生聊中国节”为话题,按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节日变化等板块,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使他们认识到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变化,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资料,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1.准备相关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分六小组,选出组长,上台抽签并领取任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猜一猜】这个是什么字?节。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节日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中华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课)【听一听】儿童版《节日歌》大家听到了哪些节日?其中传统节日有哪些?为什么这些节日是传统节日?你们知道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不知道大家对节日了解多少?看诗句填节日。
【填一填】看诗句,填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的三个,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传统节日。
下面我们重点探究它们的起源、习俗的传承和演变。
【谈一谈】1、春节——合家团圆,辞旧迎新(1)春节的起源(2)春节的习俗2、清明节——追贤思孝,亲近自然(1)清明节的起源(2)清明节的习俗3、端午节——忧国忧民,奋发向上(1)端午节的起源(2)端午节的习俗了解了汉族传统节日,我们再来看看少数民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