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故都的秋_解读综述及教法举隅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
《故都的秋》详解1一、直击题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二、探寻思路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古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方面:根据“清”“静”“悲凉”三个特点逐一描绘古都自然风物。
议论方面:从喻理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质疑问难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答: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答: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故都的秋一、故都的秋景秋天是一个丰收、收获和感恩的季节。
在我国的故都,北京,秋天也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
在此时,整个城市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颜色,除了美丽的石板路和窄巷子,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故都的秋天带给我们的感受不仅仅是层层叠叠的金黄色叶子,还有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
有许多历史古迹被渲染成了秋天所独有的颜色,它们散发着一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香气,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些来到故都的人们。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故都北京的秋天景色和历史文化•了解故都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我国的国际旅游名城•能够描述和表达出故都的秋天景色所给予的情感•学习简单的摄影技巧并将其应用于秋天景色的拍摄中能力目标•通过参观、阅读和表达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创新思维应用于日常学习中,完成个性化的作品创作•培养学生感知自然、关注环保、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的能力和精神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并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周围的人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群体讨论法:带领学生探究问题,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做法,培养创新思维;•手工制作法:让学生在制作中提升其动手能力,培养创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视觉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介手段使得课堂更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介绍北京故都的秋天景色北京故都的秋天景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北京的秋天,完美的天空、犹如火焰般的枫叶、红墙黄瓦和小胡同里的水塘和平生活瞬间从记忆中呼唤而来,让人感到欣喜不已。
2. 让学生了解到文化是北京的又一独特之处北京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悠久而文化多彩。
这些文化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独特的饮食文化、紫禁城的历史、京剧文化等等。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于 1934 年创作的散文,以下是一份关于该文章的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关于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故都的秋》。
2.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及写作风格,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 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的秋?
4. 深入研读
- 分析作者描写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理解“故都”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要求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描绘自然、表达情感,为今后的写作和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散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情感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品味作者笔下秋的韵味。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文中“悲凉”情感的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故都秋景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文学的创作中,独特的视角阐释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创作理念。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也是从作者独特的视角出发,深刻地揭露出故都的秋天的某些特点,呈现出了一种独有的美感。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解析《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和优美性。
一、独特的视角阐释1、展现独特的创作思路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我”作为主要视角,展现出了作者自己对于秋天的深刻感受。
作者将自己融入到这个季节中去,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描绘出所见所感,以一种独特而真实的视角阐释了故都的秋天。
这种创作思路与常规的文学创作方式不同,增加了文章的独特性。
2、呈现独特的文学表现在展现独特的创作思路的同时,《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还通过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呈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比如,作者通过词汇运用、句式安排等方式,使文学语言更加生动、贴近生活。
例如,“天高云淡,水长山秀”,“红叶满地,秋意浓烈”,这些词语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都秋天的美丽。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一些比喻手法和象征手法,来加强文章感情色彩和美感。
例如,“柳条如同贝壳般,把秋风粘附在身上”,“秋天的气息在城市中弥漫,像慢慢散落的茶香”。
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文章的独特性和优美性。
二、优美的文学价值1、呈现故都的文化美《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阐释,展现出了故都秋天的特色和美。
文章体现出故都的文化气息,比如作者所称的“故都”,说明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同时,通过作者对于景色、气味和光影的描绘,也能够窥见故都的文化品味和价值。
这些因素都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色彩和价值。
2、彰显叙事魅力文章也有着很强的叙事魅力。
通过作者细腻的写作,凸显出了秋季的各种美好。
在读者的心里留下的不仅是美好的感受,还有一种怀念和温馨的感觉。
同时,文章的语言流畅、优美,简洁有力,富含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总结:《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阐释,描绘出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美感。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自然之美,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情感。
《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自然散文的特点和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内涵丰富、情感深沉、艺术手法多样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可能对作者笔下故都秋景的特点和蕴含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对文中细腻的写景手法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也难以准确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故都秋景的特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故都秋景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故都的秋》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秋意,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散文”,通过学习这些散文,学生能够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故都的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将故都的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融入了自己深沉的情感,使文章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此外,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味,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学习。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但对于散文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内涵,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散文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可能理解不够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评述《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抒情的散文。
對于文本本身的解读,以及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很值得探究的。
本文梳理了20个课例,对《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状态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述评,并对此进行评议。
郁达夫的散文很多,同他写的小说一样,都是人生的“自叙状”,颇多自怜自哀与愤世嫉俗的思想。
《故都的秋》历年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原因无他,就在于最合乎散文的特点,是郁达夫写得最精致、最平和、最有况味的一篇“秋之声”。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这篇散文中,则将秋写得像一首交响曲,显得多姿多彩、悲壮而崇高,故而作者最后宁可舍弃三分之二的生命去留住这“三分之一的零头”,这种庄严灿烂的时节。
在用笔上,十分流利自然,透露出充沛、渊博的知识与细致入微的体验。
本文梳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例,针对《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学过程中实际教学内容的综述以及对此做出评议。
1 文本解读述评《故都的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的解读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写景抒情散文。
2.“散文是郁达夫反映‘自我’的镜子”式的自叙传抒情散文。
而在这两种文本解读过程中,又相互交叉,彼此渗透。
1.1 写景抒情散文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教学,层层扣住文本,作者用“以情驭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写出了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完美的展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写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心境。
”使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风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解读多集中在忧郁、孤独的心境方面,有的教师认为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陈晓翠老师在《教学设计》持这种观点,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作者内心的孤独、彷徨和苦闷的心情,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
《故都的秋》详解1一、直击题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二、探寻思路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古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方面:根据“清”“静”“悲凉”三个特点逐一描绘古都自然风物。
议论方面:从喻理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质疑问难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答: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答: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自然之美,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为学生理解和欣赏自然散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把握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相对较少,对于作者所表达的那种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情感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笔下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复杂情感。
(2)体会本文悲凉而深沉的意境。
《故都的秋》重难点讲解《故都的秋》重难点讲解1、《故都的秋》的主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抓住重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应抓住以下两个重点来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一,这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抒情散文,其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特点值得在学习中深入体会。
作者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北国之秋特有的品格,也抒发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秋之“清”、“静”、“悲凉”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之“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之感”的主观色彩十分融合、协调,可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其二,在写法上,全文紧扣“清”、“静”、“悲凉”,选择不同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渲染、刻画,并对所写的景物都有一番独特的装点与解说,注入了自己特有的感受与情趣。
比如写北国槐树,渲染了寂静的气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
“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
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
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散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故都的秋》在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韵味,为学生学习写景散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散文中深层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同时,学生对于故都北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较少,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知识,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美好。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2)分析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悲凉”情感的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故都之秋的关系。
(2)体会文中深沉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作者的忧思。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确定第一篇:《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确定《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确定一、《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郁达夫通过《故都的秋》完美的诊释了这样一种感情。
那么这篇文章所诊释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用的什么手法表达的呢?如想读懂一篇文章,必要先了解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经历以及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所以,我们就先来分析下郁达夫的生活经历以及《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
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
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这些经历使得郁达夫拥有了更加强烈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故都的秋》的创作源泉。
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与理解。
我将要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主旨、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文章句子的赏析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中重点在文章的写作特色上。
(一)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主旨文章《故都的秋》,顾名思义,这篇文章描写的地点是“故都”,描写的景物是“秋”的景色。
从“故都”二字分析,所谓故都,即原来的都城,也就是北平,这篇文章描绘的就是北平的秋,但作者却没有用北平二字,而是用了故都,则更具有感情色彩,饱含了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也一下子把题目赋予了情感,而不是空洞洞的概括。
“秋”,即秋天,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古今中外写“秋”之人不在少数,而作者把“故都”这一人文景观与“秋”这一自然景观相结合,却是很少见的。
故都的秋赏析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篇一1、正确认识文章主线对文章的统率作用:文章的主线统率全文的各个部分。
本文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里的“清”是与“浊”相对立的,是一种清爽、清楚,而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文中所写,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而北国的秋却是味道十足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人心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文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小院秋景,那小屋是“一椽破屋”,墙是“破壁”,大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而人的活动是“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还有看那几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十足,而且于清闲中流露着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方法更突出了小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音到色彩到外形,都在显示着全文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几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文的,各幅风景图均统一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清,哪一景物是在显示静,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文,往往会走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
如果非要找它哪里是清,哪里是静,哪里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又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这样去读文章,较易于触摸到作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
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故都的秋》学法举隅《故都的秋》学法举隅1、含情咏读法:本文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而又有着清雅郁风格的美文。
感受本文,先宜默读,细细品味,平心静气,使自己的情感逐步融进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凡文章,一经写出,就有一种文势、一种氛围存在。
会读书的人,一读文章就会明显地感受到这种文势、这种氛围的笼罩。
这就是一种强烈的语感能力。
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
在默读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这种文势,如本文以自然清雅的语言写古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我们会感觉到语言语势的平缓、宁静、雅淡,格调的和缓、素馨、清寂。
它没有汪洋恣肆的气势,却有山泉小溪的清雅,又透出丝丝的悲凉。
在初步感受了这种氛围以后,再出声诵读,借助声音把握感情基调,宜用平缓的语调、中等的速度读,略带一点回忆的味道,读出内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也拌和着掩饰不住的淡淡抑郁之思,读出平缓的、宁静的、雅致的味儿,带出淡淡落寞和悲凉之意。
古人云,好文不厌百回读。
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像《古都的秋》这样的美文,蜚读不能贪图其美的况味,非读不能感受其美的境界,非读不能学得其美的神韵。
2、拓展联想法:能够读懂文章,进而欣赏文章,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如要比较船长地读懂《古都的秋》,就要联想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联想到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情况。
这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途径。
古人总结为“知人论世”法。
还可以联想到自文章写出以后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评论欣赏。
这项工作需要占有大量资料,阅读面要宽,要注意资料积累,具有研究性阅读的意义了。
同学们自觉得坚持这样做工,对培养研究能力和提高欣赏水平很有意义。
⑶对比联想法。
在读本文的过程中,自然地联想到同题材的文章,联想到他们的相同和不同,在对比中强深化对课文内容和写作艺术的理解。
3、语言品味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欣赏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最适宜用语言品味来欣赏。
这也是语文的基本功。
《故都的秋》教案1.《故都的秋》教案篇1郁达夫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