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法律文件体系
- 格式:pptx
- 大小:582.23 KB
- 文档页数:92
国际航空法体系有哪些内容国际航空实现国际线路的载人载客飞行运输。
对于国际航空的管理,也有特定的法律体系内容。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国际航空法体系的详细知识。
国际航空法体系的内容一、国际航空的基本制度1944年的芝加哥《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是构成当今国际民航法律制度的基本条约。
它包括空中航行、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空运输等部分,规定了国际航空法的基本规则,构建了国际民航制度的框架。
根据该公约成立的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是当今民航领域最权威和广泛的全球性组织,也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芝加哥公约》的主要原则和制度包括:1、领空主权原则。
国家对其领空拥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
外国航空器进入国家领空需经该国许可并遵守领空国的有关法律。
对于非法入境的外国民用航空器,国家可以行使主权,采取符合国际法有关规则的任何适当手段,包括要求其终止此类侵犯立即离境或要求其在指定地点降落等,但不得危及航空器内人员的生命和航空器的安全,避免使用武器。
国家有权制定外国航空器入境离境和在境内飞行的规章制度,各国可以指定外国航空器降停的设关机场;国家保留国内航线专属权,一国为安全及军事需要有权在其领空中划定某些禁区。
2、航空器国籍制度。
公约将航空器分为国家航空器和民用航空器,公约的制度仅适用于民用航空器,而不适用于国家航空器。
国家航空器是指用于军队、海关和警察部门的航空器。
一国的国家航空器未经特别协定或其他方式的许可,不得在其他国家的领空飞行或领土上降落。
民用航空器须在一国登记并因此而取得登记国国籍。
登记按照一国相关的国内法规定进行。
航空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重复进行的登记均被认为无效,但其登记可以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航空器的登记国对航空器上的事件或事故拥有管辖权。
3、将国际航空飞行分为定期航班飞行和不定期航班飞行,并作出了相应的一些规定。
公约规定定期航班飞行须经领空国许可,不定期航班飞行则可以不经领空国许可。
但相当一些国家对后者作出了保留,要求所有飞行都须经过领空国的许可方能进入其领空。
通用航空法规体系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通用航空市场准入、运行标准以及外商投资通用航空业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通用航空法规体系。
我国现行的通用航空法规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
国家法律中国通用航空活动政策和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6年3月1日正式实施。
《民航法》设定了通用航空的定义以及从事通用航空活动的条件,明确提出保障飞行安全,保护用户、地面第三人以及从事通用航空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规《国务院关于通用航空管理的暂行规定》(国发〔1986〕2号)于1986年1月8日由国务院发布。
该规定首次将“专业航空”更名为“通用航空”,明确了通用航空行业管理机构、从事通用航空活动需履行的报批手续、从事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的审批管理程序、要求等等。
在民航法出台之前,该规定为通用航空行业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
到目前为止,该规定仍作为实施通用航空企业赴境外开展经营活动的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
《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国务院、中央军委第371号令),2003年1月10日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是是管理大陆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基本依据,规范了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向当地飞行管制部门提出飞行计划申请的程序、时限要求;明确了在大陆范围内进行的一些特殊飞行活动,所需履行的报批手续和文件要求;并对升放和系留气球做出了具体要求。
民航规章目前涉及到通用航空的民航规章共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经济管理和安全运行管理的内容。
其中经济管理的规章包括:《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民航总局令第176号)。
该规章规范了行业管理部门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行为,规定了设立通用航空企业的条件、经营项目、申报文件要求、审批程序、时限等。
该项行政许可由民航地区管理局负责实施。
《非经营性通用航空登记管理规定》(民航总局令第130号)。
该规定规范了行政管理部门对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行政许可行为,规定了申请登记的条件、内容、文件要求、登记程序、时限等。
国际法律文件主要包括中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多边国际条约及附件、中外双边协定和其他国际法律文件。
如1944年《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及其附件14《机场》等。
1944年12月在美国芝加哥签订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也称1944年《芝加哥公约》)规定了战后国际民用航空领域的重要问题,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管理国际航空运输活动的最主要的法律文件之一。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作为航空领域的一个宪章性文件,规定了国际民用航空领域的基本问题。
该公约由序言和空中航空、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航空运输、最后条款四大部分组成,共计22章96条。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目的在于使国际民用航空安全和有序的发展,并使国际航空运输业务建立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健康、经济地进行。
缔约各国应无保留地遵守该公约的规定。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4《机场》分两卷,第一卷《机场设计和运行》,第二卷《直升机场》。
国内法律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多个层次组成。
1.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某一方面的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一种法,是法的形式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二级大法,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的立法依据或基础。
有关机场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是中国民用航空的基本法,在中国民用航空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共有16章159条。
内容涉及领空主权、民用航空器国籍、民用航空器权利(包括民用航空器所有权和抵押权、民用航空器优先权、民用航空器租赁)、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航空人员、民用机场、空中航行、公共航空运输企业、通用航空搜寻援救和事故调查、对地面第三人损害的赔偿责任、对外国民用航空器的特别规定、涉外关系的法律适用、法律责任等基本法律规定。
该法既是中国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对民用航空实施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也是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所应遵守的基本法律。
民航安全法规摘要:一、引言二、民航安全法规的重要性三、民航安全法规的体系四、民航安全法规的实施与监管五、民航安全法规的挑战与展望正文:正文民航安全法规的重要性民航安全法规是民用航空领域的重要法律规范,旨在保障民用航空活动的安全、有序和有效进行。
在中国,民航安全法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等法律法规组成,涵盖了飞行安全、航空器适航、空管、机场、航空保安等多个方面。
民航安全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民用航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航安全法规明确了民用航空活动的主体和责任,为各类民用航空活动提供了行为准则和规范。
其次,民航安全法规规定了民用航空安全监管的机构和职责,确保了民用航空安全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最后,民航安全法规明确了民用航空安全事故的处理和调查程序,为及时查明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法律依据。
民航安全法规的体系民航安全法规体系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个层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航安全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等法律法规。
在行政法规层面,主要包括《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等。
在部门规章层面,主要包括《民用航空飞行人员管理规定》、《民用航空器维修管理规定》等。
在规范性文件层面,主要包括各类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安全管理规定等。
民航安全法规的实施与监管民航安全法规的实施和监管是确保民用航空安全的关键环节。
民航安全监管机构负责对民用航空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类民用航空活动符合民航安全法规的要求。
在监管过程中,民航安全监管机构可以采取行政许可、现场检查、事故调查等多种手段,对违反民航安全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此外,民航安全监管机构还负责组织民航安全培训和宣传,提高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民航安全法规的挑战与展望随着民用航空活动的不断增多和复杂化,民航安全法规面临着诸多挑战。
净空管理依据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年10月30日主席令第56号颁布);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保护机场净空的规定》(1982年12月1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修订发布);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关于保护机场净空的通告》(1995年6月27日民航总局发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航飞行安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4月25日国务院令第37号发布);
《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CCAR-140)(191号令);
《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2013);
石家庄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民航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净空管理的意见》;
《华北地区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管理办法》民航华北发(2013)22号。
第一章法规框架1.大会:大会是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每3年召开一次,详细审查该组织的技术、经济、法律和技术援助项目,同时就以后工作对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下属机构提出指导。
每个国家在大会上只有一票表决权,并且除公约另有规定外,实行多数裁定原则。
2.《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是为了规定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和资格证书的管理,保障民用航空器持续适航和飞行安全而制定的。
该规则适用于从事在中国登记的民用航空器的维修、部件修理和维修管理工作的中国公民与非中国公民的执照和资格证书的颁发。
3.《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是为了规范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培养合格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而制定的。
本规定适用于为取得CCAR-66部得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和部件修理人员执照和部件的人员提供培训机构的合格审定及其监督检查。
规章中规定任何培训机构在获得有效的维修培训机构合格证前,不得颁发本规定中的培训合格证书。
4.《维修和改装一般规则》CCAR-43部,是为保证民用航空器的持续适航性和飞行安全,规范民用航空器及其部件的维修和改装工作制定,,,,。
第二章航空器证书1.适航,即适航性(Airworthiness)的简称,是民用航空器一种属性的专用词。
民用航空器的适航性是指该航空器包括其部件及子系统整体性能在预期运行环境和使用限制下的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的一种品质。
2.适航管理就是对适航性进行控制。
3.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的宗旨是: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维护公众利益,促进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4.民用航空器的适航管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初始适航管理,另一类是持续适航管理。
初始适航管理是对民用航空器的设计、制造的控制;持续适航管理是对民用航空器的使用、维修的控制。
5.适航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立法、颁证和监督检查。
6.初始适航管理的颁证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航空产品,同时还包括与之有关的零部件。
航空法:是调整因民用航空有关的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航空法规三个时期:萌芽、活跃、不断成熟与完善。
1919“巴黎公约”,《关于管理空中航行的公约》第一个国际性航空法典,开元性重要地位。
1929“华沙公约”,《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核心是航空事故赔偿的相关责任制度。
1933“罗马公约”,《统一关于飞机对地(水)面第三者造成损害的某些规则的公约》。
1944年“芝加哥公约”,《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取代了1919年巴黎公约,1928年哈瓦那公约)。
1948“日内瓦公约”,《关于国际承认对飞机权利的公约》。
1952年“罗马公约”,《外国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方造成损害的公约》。
1955年海牙议定书。
1961年瓜达拉哈拉公约,1966年蒙特利尔协议,1971年危地马拉议定书,1975年是个蒙特利尔议定书,1999年新蒙特利尔公约。
九次修改补充了1929年“华沙公约”的基础文件。
1963年9月14日“东京公约”,《关于在航空器上犯罪及其某些行为的公约》。
“反干扰公约”。
1970年12月16日“海牙公约”,《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公约》。
“反劫机公约”。
1971年9月23日“1971蒙特利尔公约”,《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公约》,“反破坏公约”。
三大航空刑法公约航空刑法体系“1963东京”,“1970海牙”,“1971蒙特利尔”航空法规特征:国际性,综合性,民用性,平时性。
民用性:不涉及一切航空活动,而只涉及与民用航空有关的活动。
平时性:不能约束战争时期的民用航空活动,不能约束如遇宣布其处于紧急状态的缔约国。
公法是协调国家之间的法律规范。
国际私法即一国国内法中的涉外民法。
航空法规体系:I国际航空法:公约,国际标准和建议措施。
、II国内航空法:法律,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行业规章(规范性文件)。
宪章--公约--议定书--协定公约:国际航空法的第一层,缔约国缔结,对签字国生效,具有法律效力,是国际航空法中法律级别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民航安全法规体系《民航安全法规体系》A、民航的组织的体系⼀、发展历程***中国民航飞机的发展历程1、空中客车⼯业公司于1970年12⽉18⽇在法国成⽴;2、波⾳公司于1916年7⽉1⽇成⽴。
3、1970年7⽉,⽑提造⼤飞机计划;1970年8⽉,提出《关于上海试制⽣产运输机的报告》——708计划,运⼗计划1980年9⽉26⽇,运⼗⾸飞。
4、2008年,中国商飞(COMAC919)成⽴——第⼆次⼤飞机发展。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第⼀阶段(1949——1978)民航由空军管理,以军队领导为主的政企合⼀的管理体制;第⼆阶段(1978——1987)民航脱离军队建设,实⾏政企合⼀的企业化管理;第三阶段(1987——2002)第⼀次政企分离,航空公司与政府分离开来组建六个⾻⼲航空公司:国航、东航、南航、西北航、西南航、北⽅航空;第四阶段(2002——2007)第⼆次政企分离,机场属地化管理成⽴7⼤地区管理局和26个省级民航安监办,33个安监局成⽴6⼤集团公司:中航、东航、南航、中航信、中航油、中航材;民航政府:民航局——7个地区管理局——33个监管局民航的企事业单位:三⼤集团(中航、东航、南航)、海航;深航、川航⼭航、夏航;春秋、奥凯、东星、吉祥民航保障单位:中航信、中航油、中航材第五阶段(2007年⾄今) 空管政企分离针对政府改⾰:政府:民航局空管⾏业管理办公室——管制处、⽓象处、通信导航处、安全处、综合处地区管理局——空中交通管制处、通信导航监视处、⽓象处监管局——空中交通管制处针对事业单位的改⾰——“三横三纵”改⾰,空管⼀体化运⾏事业单位: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三横)民航地区空管局(7)民航地区空管分局(站)(33)业务:空中交通管制、⽓象、通信导航监视(三纵)⼆、ICAO和IATA的联系和区别答:1)名称ICAO:国际民⽤航空组织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2)是否官⽅ICAO:官⽅IATA:⾮官⽅3)成员:ICAO:各缔约国家IATA:航空公司4)规则ICAO:国际民⽤航空公约及其⼗⼋个附件IATA:没有⾃⼰的规则5)审计ICAO:通过普通安全监督审计(USOAP),评估各缔约国对于芝加哥公约及其附件的遵守情况IATA:通过IOSA,以减少航空公司之间的交叉审定。
民航运输法律法规民航运输法律法规1. 概述民航运输是指以航空器为运输工具,进行国内或国际货物和乘客的运输活动。
为了确保民航运输的安全、有序和合法进行,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民航运输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旨在规范运输活动,保护乘客和货物的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2. 国际民航法律法规国际民航法律法规主要由国际民航组织(ICAO)制定和推行。
ICAO是联合国下属的国际专业性组织,负责协调全球民航事务。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国际民航法律法规:2.1 蒙特利尔公约蒙特利尔公约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于1999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通过的一项重要公约。
该公约规定了航空公司在国际运输中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乘客权益,并规定一旦发生空难事故,航空公司应该承担的赔偿责任。
2.2 航空运输危险品规章航空运输危险品规章(Dangerous Goods Regulations,简称DGR)由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制定,并得到了ICAO的认可和推行。
该规章详细规定了危险品的分类、包装标记、运输限制等内容,确保危险品的运输能够安全可靠。
2.3 《芝加哥公约》《芝加哥公约》是国际民航组织成立的基本法律文件。
该公约于1944年在芝加哥签署,规定了全球民航业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其中包括了航空器的国籍与登记、空中交通管制、民航运输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 国内民航法律法规国内民航法律法规主要由各国家民航管理机构制定和执行。
以下是中国民航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规: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是中国民航的基本法律文件,于1995年颁布。
该法规定了民航运输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包括了航空器的运营、机场的建设与管理、空中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动力燃料及润滑油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动力燃料及润滑油管理规定》是中国对民用航空器燃料和润滑油的管理法规。
该规定由中国民用航空局制定,规定了航空器燃料和润滑油的供应、储存、使用等方面的要求,确保飞机燃料和润滑油的质量和安全。
第七章民航法律及法规一、我国航空法及法规1、航空法:是规定航空主权,管理空中航行和民用航空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三个层次:第一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主要内容:国家对领土上空拥有完全和排他的主权;对航空器定义;提出适航性和机组人员的标准。
1、航空公法——《芝加哥公约》,1944年12月7日是管理国际民用航空活动,是国际航空组织建立的依据。
1974年对我国生效。
又叫《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两个协定和18个附件:两个协定是《国际航班过境协定》和《国际航空运输协定》公约的基本原则:所有国家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航空运输。
包括5部分:序言部分——目的、机会均等;第一部分——空中航行;第二部分——国际航空组织;第三部分——国际航空运输;三种航权:第六种航权:一个国家的定期航班在两个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经过其本国领土的运营的权利。
它是第三、第四种航权的有效结合。
第七种航权:一个国家的定期航班在两个其他国家之间运营,而其始发地点和目的地点都不在本国领土内的权利。
第八种航权:一个国家的定期航班在他国领土的两点之间进行运营的权利。
这种权利也称为国内运载权。
②关于无人驾驶航空器及禁区的权利:空中管制、禁区划分③境内业务权(国内载运权):缔约国有权拒绝准许其他缔约国的航空器④定期与不定期航空运输:航班开放,按班期时刻表或不按时刻表飞行。
⑤航空器及其国籍:不能同时兼有一个以上国籍⑥航空人员:机长领导和机组人员。
2、航空私法——《华沙公约》规定了国际航空运输中有关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则。
,(1)牙协定书,1955年航行过失免责、责任限制以及提出索赔期限等。
(2)蒙特利尔协定书,1975年承运人的客观责任制。
3、航空刑法——《东京公约》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的国际条约。
这个公约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国际飞行中在飞机上发生劫持等非法暴力行为的处理原则。
共有四个公约和一个议定书:第一个公约是1963年《东京公约》,全称为《关于在航空器内犯罪和某些其他行为的公约》。
民航法律法规体系简介张露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1部法律〔【民用航空法】〕、27部行政法规和行政法规性文件以及115部现行有效规章组成的多层次的民航法规体系框架。
第一层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发布。
第二层次:行政法规国务院通过由总理以国务院令发布或授权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民用航空行政法规。
如:【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民用机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平安保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根本规那么】等。
第三层次:民航规章CCAR-China Civil Aviation Regulations 即中国民航规章的缩写,也是指中国民航规章体系。
目前,中国民航管理的航空公司和其他航空企业全部按照CCAR的要求来建立和健全各自的管理体系。
CCAR共有上百部,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各公司选用不同的内容进行标准和管理。
民航局局长以民航局令发布的各类民用航空规章。
如:CCAR121部、CCAR145部等现行规章及规章性文件分类目录1、行政规那么【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职能部门标准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CCAR-12LR-R1〕【民用航空飞行标准委任代表和委任单位代表管理规定】〔CCAR-183〕2、航空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R3〕3、航空人员【民用航空器驾驶员、飞行教员和地面教员合格审定规那么】〔CCAR-61〕【民用航空飞行签派员执照管理规那么】〔CCAR-65〕【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那么】〔CCAR-66〕【中国民用航空人员医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那么】〔CCAR-67〕【航空平安员合格审定规那么】〔CCAR-69〕4、空中交通管理【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那么】〔CCAR-93TM-R3〕5、一般运行规那么【一般运行和飞行规那么】〔CCAR-91〕〔我公司目前执行CCAR-91运行标准,属通用航空公司〕【中国民用航空仪表着陆系统Ⅱ类运行规定】〔CCAR-91FS-II〕【航空器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规定】〔CCAR-97FS〕6、运行合格审定【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那么】〔CCAR-121〕【小型航空器商业运输运营人运行合格审定规那么】〔CCAR-135〕〔我公司现正筹备CCAR-135运行合格审定工作,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开展起点〕【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CCAR-276〕7、学校及经审定合格的其它部门【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8、机场【民用机场运行平安管理规定】〔CCAR-140〕9、经济与市场管理【中国民用航空国内航线经营许可规定】〔CCAR-289TR-R1〕10、航空平安信息与事故调查【民用航空平安信息管理规定】〔 CCAR-396 〕【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调查规定】〔CCAR-395-R1 〕11、航空平安保卫【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平安保卫规那么】〔CCAR-332〕其他规章介绍一、【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章制定程序规定】〔CCAR-11LR-R2〕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职能部门标准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CCAR-12LR-R1〕三、【中国民用航空监察员规定】〔CCAR-18R2〕标准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CCAR-12中有描述。
民航规章以及法规体系!愿你经历再多,都不忘初⼼;愿你难过再多,都不忘微笑;愿你能披荆斩棘,做到⾃⼰想要做到的事⼀、公约国际航空法的最⾼级别。
公约不是国家法之上的法律,由各缔约国缔结,对签字国具有法律效⼒。
我国批准了芝加哥体系、华沙体系、航空刑法体系三⼤体系共五个公约:1944年《国际民⽤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1929年“华沙公约”和1963年“东京公约”、1970年“海⽛公约”、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
⼆、议定书和双边协定议定书作为对公约的修改补充⽂件,也是⼀种重要的国际条约。
⼆战后,以“芝加哥公约”、“华沙公约”等公约为指导,签订了近2000个交换过境权和营运权、签订航路、运⼒和运费价格等国际航空运输经营双边协定,这些协定有其共性规则和模式。
三、国际标准与建议措施《芝加哥公约》赋予国际民航组织(ICAO)理事会准⽴法权—通过“国际标准与建议措施”并将其作为公约的附件,附件是公约条款的实施细则。
国际民⽤航空公约的标准是⼀般性规范,其法律地位要⽐建议措施⾼,⽽建议措施则属于⾮强制性的范畴,依据公约规定,遇有违背国际标准的情况,必须通知国际民⽤航空组织理事会。
四、国际法ICAO附件五、国内法我国的国内法规体系是以国际民航五⼤公约、国际标准和建议措施为蓝本,在符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的。
我国的国内航空法由法律、⾏政法规、⾏业规章三级构成。
《中国民航航空法》是我国民航法规中的最⾼级别,须经全国⼈⼤或⼈⼤常委会通过,涉及到与民⽤航空有关的各个⽅⾯,1996年3⽉1⽇起颁布实施,是我国民航法规的“根基”。
⾏政法规:为了从法律上约束与民⽤航空有关的⼀些部门,有民航局负责起草,报国务院审议颁发,如《民⽤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
《中华⼈民共和国飞⾏基本规则》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
民航规章:由民航局起草,以民航局长令的形式公布。
⾏业规章:以国际民航组织19个附件为依据,技术规范和国外规章为参考,结合本国实际⽽制定,通常编⼊中国民⽤航空规章(CCAR),他们只能约束民航内部。
法律知识:民航法的制度和规定民航法是指管理航空运输和民用航空的法律体系。
它是保证航空安全、保护旅客权益、维护航空秩序的基础。
本文将从民航法的制度和规定两个方面来探讨民航法的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一、民航法的制度民航法的制度主要是指法律的形式和层级结构。
民航法已经成为了我国立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管理条例》等文件,以及各类规章、规定和通知等。
1、法律的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分为基本法和法律。
基本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具有宪法地位的法律。
而法律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的法律。
可以同时制定多个法律,法律对于全国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这一框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管理条例》都是法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2、法律的层级结构我国的民航法律体系层次结构如下:(1)宪法(2)基本法(比如香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3)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4)行政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管理条例》)(5)部门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局关于实施机场拐角程序的通知》)(6)规定和通知(如《飞行人员医学审查规定》等)这样的层次结构推动了民航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民航法的规定上一节我们已经了解了民航法的制度,但是光有形式是不够的。
规定则是具体实施民航法的重要补充,主要包括航空运输许可证、航空器限制令、航空器维护规定等。
1、航空运输许可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的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从事航空运输业务,必须向民航局申请航空运输业务经营许可证。
这个许可证的申请条件十分严格,包括所有者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或境内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必须符合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