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
- 格式:pptx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0
手术室护士及麻醉监测护士围术期低体温防护知识-态度-行为依从性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一般资料以下内容是对您的一般资料的收集,请您在符合的选项前打“√”,或在横线上填写。
1. 性别 [单选题] *○男○女2. 您的年龄(周岁)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您的最高学历 [单选题] *○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其他 _________________4. 您的专业技术职称 [单选题] *○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5. 您的职务 [单选题] *○护士○副护士长○护士长6.您的职级 [单选题] *○N0或N1培训○N1○N2○N3○N4○其他 _________________7.您所在医院的级别 [单选题] *○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三级丙等○其他 _________________8. 您所在的城市为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您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年限: [填空题] 仅手术室护士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您从事麻醉护理工作年限 [填空题]仅麻醉监测护士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您参加围术期低体温及保温相关知识培训的次数 [单选题] *○0次○1次○2次○≥3次12. 您认为您所在医院及科室领导对围术期低体温防护的重视程度 [单选题] *○非常重视○重视○一般○不重视○极不重视13. 您所在医院手术室内除了使用手术敷料和棉被对患者进行保暖外,是否还配备有其他主动保温设施/设备 [单选题] *○是○否14. 您所在医院手术室内是否具有完善的围术期保温流程 [单选题] *○有并严格执行○有但执行情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没有第二部分手术室护士及麻醉监测护士围术期低体温防护知识调查问卷请根据您对围术期低体温相关知识的理解,对以下题目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在符合的选项前打“√”。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围手术期体温<36℃称为体温过低[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文献报道[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50%~70%。
由于加温设备缺乏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手术患者的低体温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
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危险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
1.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1.1麻醉因素:手术时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了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
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有些还能扩张血管,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3]。
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正常的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使体热从核心室向外周室重新分布,是大多数患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区域阻滞麻醉亦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但比全身麻醉范围小[4]。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可增加呼吸道的热量的丢失[5]。
肌肉松弛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室正常温度应该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6]。
如果空调温度设定低于22℃,再加上空气对流速度过快,往往会引发体温过低,老年人及婴幼儿更多见。
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保暖不够,就易造成体温过低。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首先,术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医疗团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并采取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易患低体温的患者,可以使用温热毯、暖室、暖床等措施来保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患者术前需要禁食禁饮,避免因饥饿和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其次,手术团队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调整手术环境。
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应适宜,以帮助维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围手术期低体温往往与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有关,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式,减少对体温调节的干扰。
再次,手术团队应采取有效的术中措施保持患者的体温。
例如,在手术操作开始之前,可以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涂抹保暖药物,或者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局部加热。
同时,手术团队应在手术操作期间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发现体温下降时立即采取措施,如:增加室温,调整麻醉药物和输液速度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在术后得到持续的护理和照顾,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术后应尽快将患者移至温暖的恢复室,给予温热毯、热水袋等保暖措施。
同时,围术期低体温患者还应避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等活动,以减少身体散热。
最后,合理用药也是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有些药物会导致体温调节失常,对影响体温的药物使用要特别关注。
此外,手术团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避免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对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外源性热源,如在输液中加热。
在实施上述预防措施的同时,医疗团队还应积极教育患者和家属,在手术前和术后告知他们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和预防方法,使其能够主动参与预防工作。
总之,围手术期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在手术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评估和有效干预,医疗团队可以降低患者低体温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08)006【总页数】7页(P352-358)【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专家共识【作者】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2+5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和疼痛共同构成了生命五大体征,保持体温恒定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体温异常可引起代谢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正常人核心体温为36.5~37.5 ℃,体表温度为33 ℃左右。
核心体温是指机体深部重要脏器的温度,与体表温度相对应,二者之间温度梯度约为2~4 ℃。
围手术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核心体温低于36 ℃的现象称为围手术期低体温[1],又称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perioperative inadvertent hypothermia),应与以医疗为目的的控制性低体温相区别。
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较高(7%~90%)[1- 3],2015年北京地区的报道数据为39.9%[4],2017年全国部分地区横断面调查报道数据为44.5%[5]。
目前,临床并非常规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体温监测,对患者围手术期体温保护亦多限于被动保温,主动保温措施尚未普及[4- 5]。
本专家共识旨在呼吁重视围手术期低体温防治,强化手术患者的规范化体温管理,以期减少术中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围手术期任何影响体温调节系统的因素均可导致低体温。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包括药物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是否干预等(表1)。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概率明显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可直接导致低体温的发生,比如麻醉;有些则通过增加低体温风险、延长低体温时间或加重低体温程度而起作用[4- 7]。
全身麻醉后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低体温,通常核心体温下降1~3 ℃。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术后体温低于36摄氏度的情况。
低体温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潜在风险,包括影响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延迟药物代谢、增加感染风险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等。
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措施非常重要,本文将从手术室环境、麻醉技术和体温监测等方面总结各种最佳证据。
一、手术室环境的调节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术室环境过凉,因此合理调节手术室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1.1 控制手术室温度:根据最佳证据,推荐手术室温度在24-26摄氏度之间,因为在这个范围内患者的体温更容易保持稳定。
但需要注意,手术室温度过高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需在维持患者舒适度和减少感染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1.2 调节手术室湿度:维持适宜的手术室湿度也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研究表明,相对湿度在30-60%之间,可改善患者的术后体温控制,减少低体温的发生率。
二、麻醉技术的选择和管理:围手术期低体温与麻醉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有着密切关系,以下为最佳证据的总结。
2.1 局麻药的选择:对于一些较小手术,推荐使用局麻技术,因为相比全麻,局麻对患者的体温影响较小。
2.2 麻醉药物的温度:对于围手术期使用的液体药物,应尽量将其温度预先调至患者体温或接近体温,以减少温度差对患者体温的影响。
2.3 术前预热:最佳证据表明,术前预热是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有效手段之一。
使用温水浸泡,电热毯等方法,可提高患者体温,减轻低体温的风险。
2.4 导尿:围手术期使用导尿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低体温的方法。
通过引流患者体内的尿液,可以减少体温的散失。
三、体温监测的应用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监测的实施和准确性,对于早期发现低体温的患者至关重要,以下为最佳证据的总结。
3.1 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根据最佳证据,经食管温度探头是较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因其准确性较高。
3.2 准确监测体温时机:围手术期监测体温的时机要选择合适,既要保证准确性又要避免过于频繁的干扰和疼痛。
2024术前禁食禁饮与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全文)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IPH)是指接受手术的患者从麻醉诱导前1h开始,术前、术中和术后24h内,由于围手术期非医疗日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C的一种临床现象,可导致多种临床不良事件。
已有研究表明,即使轻度低体温也会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凝血功能下降的发生率增高,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及病死率上升。
目前认为IPH在临床上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患者、手术、环境等方面,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亦与IPH的发生有关。
日前,多数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均超过指南推荐的“6-4-2”h,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一系列身心不适,甚至还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低体温、低血压等。
但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延长如何对患者的围手术期体温产生影响,目前仍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将对IPH、术前禁食禁饮及二者相关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优化成年人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提供新思路。
1IPHIPH是手术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由于手术类型及体温检测方法的不同,临床研究中报道的IPH发生率差异较大,从全^关节置换术的13.1%到结直肠手术的83.2%不等。
自2017年第1版《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发布以来,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对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认识已得到显著提升。
1.1IPH发生机制生理条件下,核心(头部和躯干)体温受机体严格调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而以四肢为主的外周则起到缓冲作用。
但非生理状态(如麻醉状态)下几乎所有未予保温的患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低体温。
麻醉期间发生的低体温具有其特征性,可分为再分布期、缓慢线性下降期和平台期。
再分布期多为麻醉诱导后1h,这一阶段由于麻醉药物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自主体温调节反应,降低寒战阈值,且基础代谢率下降、骨骼肌松弛导致产热减少,使得热量由核心重新分布至外周,是术中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一、选择题1、麻醉过程中身体的新陈代谢率降低会导致什么结果()[单选题]*A、体内产热能力减少√B、体温升高C、血液循环加快D、呼吸频率增加2、为了防止感染,手术过程中常常需要输入大量的什么液体()[单选题]*A、凉的液体√B、热的液体C、无菌的液体D、酒精溶液3、以下哪种因素不可能导致麻醉过程中低体温()[单选题]*A、手术环境较冷B、输注凉的液体C、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完善√D、麻醉药物导致血管扩张4、低体温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麻醉药物的什么变化()[单选题]*A、增加敏感性√B、减少敏感性C、不产生影响D、加快恢复时间5、如何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单选题]*A、对输注的液体和血制品进行加温√B、降低手术室的室内温度C、停止输液D、增加麻醉药物的使用量6、医生在麻醉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低体温()[单选题]*A、适当提高手术室的室内温度B、使用保温毯等保温设备C、加温输注的液体和血制品D、以上都是√7、为什么低体温会增加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单选题]*A、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药物的敏感性√B、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C、加快药物的代谢速度D、降低药物的浓度8、麻醉过程中低体温对患者的生理状态可能产生哪种影响()[单选题]*A、延长麻醉恢复时间√B、减少药物的毒性C、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D、加快血液的回流速度9、为了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医生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单选题]*A、适当提高手术室的室内温度B、加温输注的液体和血制品C、使用保温毯等保温设备D、以上都是√10、如何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单选题]*A、减慢的液体和血制品的输注速度B、增加手术室的室内温度√C、停止输液D、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11.人体散热是通过哪种形式进行的()[多选题]*A、蒸发散热√B、辐射散热√C、传导散热√D、对流散热√12.以下麻醉方式中对人体低体温影响最大的是()[单选题]*A、全麻B、椎管内麻醉C、静脉麻醉D、全麻复合椎管内麻醉√13.人体的主要产热部位是哪些()[多选题]*A、肝脏√B、脑√C、肾D、骨骼肌14.麻醉时间的长短对体温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