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格式:docx
- 大小:23.05 KB
- 文档页数:4
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积的方法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三、教具准备量杯刻度尺水西红柿土豆四、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孩子们看老师手中,观察一下这两个物体是不是同一个?可以摸一摸(预设:一样/不一样)我们一起揭开他们的面纱,看它们到底是同一个物体么?(预设:不是,但是左边的转过之后就变成了右边的了)那左边的是什么样立体图形,右边的是什么样的立体图形(预设:左边通过旋转变成了右边的,右边的是立方体)如果我要求左边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那么我们怎么求呢?(预设1:将它分成三层,求每一次层的体积预设2:求右侧的立方体,因为左侧的旋转就变成了右边的了)对于这种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我们将它转化成了规则的立方体(将规则还有不规则的两个魔方贴到黑板上),从而求出他的体积。
让我们一同复习一下规则物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请同学帮助大家一同回忆他们的体积公式。
(二)引入新知对于规则的立体图形,或者像魔方一样转化成规则的立体图形,我们可以计算出他们的体积,那么像(ppt)土豆、西红柿这样的不规则物体我们应该怎么去求他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
(板书题目:不规则物体体积)首先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做曹冲称象。
有谁知道?(预设:先让大象站在船上,看水位到船的哪里,画上线,再让大象下来,放上石子,直到水位正好到刚才画的那里,然后再测量)感谢这位同学,大家说曹冲聪明么?他是将大象转化成了石头了(黑板贴上大象石头的贴纸),那么同学们能利用现在桌子上的实验工具,将你们带来的土豆还有西红柿(土豆、西红柿贴在黑板上)的体积测量出来么?先小组讨论(预设1:利用刻度尺、没有刻度长方形容器,先放进去一定体积的水,记下刻度,再将土豆放进去,再看刻度,增长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51页例题6。
教学目标: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量筒、正方体和长方体容器、水、大螺丝、橡皮泥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请问,计算长方体体积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师:很好,[出示一张A4纸],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二、探究合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
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
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测量数据记录在量筒记录单里。
3、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还有其它不同的测量方法吗?水下降的方法。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内容: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利用学会的综合知识测量和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受“等积转换”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直观感知,引入课题。
1.直观展示。
教师出示各类物体,有规则的物体,如:易拉罐、魔方、蛋卷、牙膏的包装盒等。
也有不规则的物体,如:土豆、不规则的铁块、苹果、石块等,一一展示在讲台上。
2.分层提问。
(1)这些物体中哪些你会计算他们的体积?怎样计算?(2)哪些物体你不会计算他们的体积?为什么?(生交流)3.引入课题。
谈话:生活中很多不规则的物体他们的体积都无法直接计算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物体无处不在,那么他们的体积究竟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二、互动交流,探索方法。
1.提出问题。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他的体积该如何计算呢?2.启发诱导。
引导:我们已经会计算哪些物体的体积?那么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不能也转化成你会计算的物体的体积再进行计算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学生自由发言说方案)三、小组合作,操作实践。
2.你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觉得尽管这些方法都不相同,其实有一点是相同的,你们发现了吗?3.同学们会用转化的方法,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还应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课后拓展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然大物,或者是一个很小的颗粒,我们怎么来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呢?比如说我们要计算一个大象的体积,或者说要计蒜一粒黄豆的体积等等这些例子,同学们会算吗,请课后去思考一下五、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今天你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你是怎样测量它们的体积的?你觉得今天表现的怎样?教学反思本节活动课设计了五个活动流程,第一个是探究液体的体积计算,明白计算水的体积可以把水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为下面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打下铺垫;第二个流程,先讨论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
人教版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
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有一下几点体会:
1、有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数学问题的解决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本节课的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你能测量出一张A4纸的体积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种挑战性,虽然A4纸是一个规则的长方
体,也知道要去测量它的长、宽、高,但是这么薄,利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是无法测量出来的。
怎么办呢?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激发起来了。
又如当学生会测量规则的A4纸的体积后,教师话锋一转,问: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学生立刻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的状态,因为桌面上摆放着芒果、大螺丝、奇形怪状的石头,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要说谁测量过它们的体积,还真没有人体验过,所以孩子们的热情和欲望愈发强烈。
在学生成功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掌握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后,我又提出一个难题,让学生测量灯泡的体积。
这下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一次被点燃,灯泡会浮起来,怎么测量呢?围绕着这一问题小组内叽叽喳喳地小声交流起来,几个想出点子的同学迫不及待地介绍开来,我们可以将灯泡和刚才的重物缠在一起,然后放到水里,这样就能测量出灯泡的体积了。
话音刚落,几个小伙伴就忙活开了。
这里除了激发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外,教师还能给足学生思考、实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并且完整地经历整个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也真正做到了有情。
2、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
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在测量一张A4纸体积时,我利用问题如何测量A4纸的高呢?引发学生思考,几个学生开始有所超越,想到了我可以再多拿一些同样的A4纸,把它们叠在一起,这样就能测量出A4纸的高了。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种飞跃性的发展,懂得利用转化的思想,先测量出100张的体积,然后再求出1张的体积。
而这样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在学生利用量筒(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他们能想出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从而掌握测量方法。
本节课,我在学生演示测量过程的时候,借机一问为什么相差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如上升法:V物=V 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溢出部分。
3、有价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
在学生面临新问题时,这种已有的知识、技能就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推动器。
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扎实、深刻,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学生的实验测量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相结合,当学生悟出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后,马上让学生介绍如何求一张A4纸体积的方法,将学生之前学习的长方体体积的知识进行拓展应用。
再如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刻意提供一些体积很大的石头,使得学生无法利用量筒测量,只能利用长方体容器来测量,而在测量中,就需要学生利用容积的知识,明白需要测量容器里面的长和宽,而计算中有的学生就灵活地利用长宽高度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准确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
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几点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