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临床应用解剖心室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85 MB
- 文档页数:52
《心脏生理功能》ppt课件CONTENTS •心脏概述•心肌细胞特性•心脏传导系统•血液循环过程•心脏调节机制•心脏疾病与生理功能关系•总结与展望心脏概述01心脏位置与形态位置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两肺之间,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
形态心脏外形像桃子,大小与本人的拳头相似,近似前后略扁的倒置圆锥体,尖向左下前方,底向右上后方。
心壁由三层膜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
心脏内有四个瓣膜,即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它们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分为左右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左、右两半又各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
心壁心脏瓣膜心腔心脏结构与组成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将血液泵入全身各组织器官,以满足其代谢需要。
泵血功能心脏能分泌一些激素,如心房钠尿肽等,参与调节体液平衡及血压等生理过程。
内分泌功能心脏具有自律性,能够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并通过传导系统将兴奋传播到整个心脏,使心脏有节律地跳动。
传导功能心脏内的纵膈和横膈可将心房和心室隔开,使血液在心房内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屏障功能心脏功能简介心肌细胞特性0203传导细胞(浦肯野细胞等)具有快速传导兴奋的能力,分布于心房与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内,确保心脏电信号的同步传播。
0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具有收缩功能,主要分布于心房和心室,负责心脏的泵血功能。
02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结等)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分布于心脏的特定区域,主导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心肌细胞类型及分布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和阈电位等,是心肌细胞电活动的基础。
离子通道与离子流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变化依赖于各种离子通道的开闭以及相应的离子流,如钠离子流、钾离子流和钙离子流等。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等,这些特性共同维持着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
1.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2.静脉可分为深部静脉和皮下静脉,静脉瓣(veinal valve),门静脉系统等却没有静脉瓣。
3.断肢再植的手术中,如动脉接通与静脉接通的数目相等,会导致静脉血回流不足,产生再植肢体的肿胀;采用多接通静脉的办法,就基本上解决再植肢体的肿胀问题。
4.血液循环分两部分:大循环(体循环)和小循环(肺循环)。
大循环还包括心脏本身的冠脉循环和门脉循环。
循环学说是由英国医师william Harvey于三百多年前创立5.心脏象水泵(pump)。
心脏内的瓣膜犹如“阀门”,动脉(artery)静脉(vein)毛细血管(capillary),artery一字是来源于拉丁文arteria空气之管。
6.各器官内的循环形式和机能意义各不相同。
这样就出现了进出器官的血管有不同的作用,功能血管,营养血管。
7.由微动脉经毛细血管到微静脉这一部分的循环特称为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单位,对调节血流量,对组织和细胞的新陈代谢具有重大的作用。
8.微循环血管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①微动脉②中间微动脉3真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它是调节微循环的分闸门。
④直捷通路⑤动静脉吻合⑥微静脉。
9.心和大血管主要受循环中枢、植物性神经和动脉感受器等调节,微循环的血管中只是微动脉、中间微动脉则由血管活性物质调节。
血管收缩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一羟色胺、血管紧张素,肾素,垂体后叶素。
血管舒张物质包括:组织胺,缓激肽,核苷酸,乳酸。
在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管活性物质由局部产生。
10.微循环的临床意义:休克激发交感神经,胺类物质分泌增多,引起微动脉痉挛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致使组织缺血、缺氧。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受到缺氧刺激,降放组织胺,促进毛细血管开放和微静脉扩张,血液淤积。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组织水肿,管内血液浓缩血栓,发展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