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27.89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服饰变化作文•相关推荐中国服饰变化作文(精选22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服饰变化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服饰变化作文篇1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各朝代服饰的款式、所用材料及颜色层出不穷,它们特点迥异,反映了所在朝代的文化、生活及审美上的差异。
可以说,朝代的更替史也是服饰的演变史。
先秦时期,已经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穿着的襦裙。
宽大的衣袖显得端庄大气,裙子长可及地,下摆呈喇叭状,行走时不露出脚裸。
到了汉朝,女子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超过三层,名叫三重衣。
隋代及唐初,妇女穿短衣小袖,紧身长裙,裙腰高,以丝带系扎。
唐代思想开放,多以纱罗为衣料。
纱罗“披帛”是当时的潮服,长两米以上,披搭在肩上和两臂间。
唐代妇女以微胖为美,裙子比较肥大。
明朝女装以淡雅朴素为时尚。
年轻女子通常在腰带上挂一根丝制“宫绦”,中间打环结,下垂至地。
从明朝起,衣服上开始出现了金属或玉制成的纽扣。
清朝,满族女子常穿长袍配马甲;而汉族女子则穿披风、袄裙。
民国时期,女性衣着变得越来越西洋化。
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
旗袍源于清末满族女性的旗装,后来受外国服装影响,式样不断创新变化。
旗袍作为女子的日常装束直到六十年代末。
到了现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妇女的服装更加多样化,穿着也更加随意,着重体现女孩子的个性美。
近年来,“中国风”的服饰逐渐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从这些美不胜收的服饰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可谓是“此衣只应中国有”。
真希望我们能把美丽的汉服重新再穿起来!中国服饰变化作文篇2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穿着很时尚,服饰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多异,服饰也正所谓是与时俱进。
满清时代大马褂成了人们的便装,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穿长袍,他们的区别在于富有的人用绫锣绸缎逢制衣服则贫穷的人用粗布剪载衣服,80年代初期年轻人穿起了喇叭裤,不管是男女都穿上了颜色不同的裤子!那时裤子的喇叭越大显得越时尚这都是年轻人所为的!现在我们想购买服饰而进商场后第一个感觉就是眼花缭乱,因为颜色各异款式新疑很适合现在年轻人,曾经人们的温饱是个问题时大家从不考虑服饰衣着打扮对他们来说是次要的,所以服饰上有补丁是很平常的事情,可现在不同了,年轻人讲究的是‘另类’是‘个性’。
从古至今,服装的变化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衣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衣服从古代到现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服装从古至今的变化1、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也就是说,经济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很深,五行、战国时期的文化,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服饰、着装。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可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也是受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经济方面,中国开始与西北、北方的联系日渐频繁,经济贸易联系日渐密切,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同时也受到了影响,中国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使得在保留传统的服饰的条件下,又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使得中国的衣服种类开始多样化3、唐朝时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夏商周:古代中国的服饰主要以裳衣为主,男女通用。
男子穿长袍,女子穿长裙,材质多为麻布或丝绸。
衣物上通常以花纹、图案、腰带等装饰,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2. 秦汉:秦汉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为短衫或长衫,女子则开始出现分裙裳和上衣的穿着方式。
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流行有褒禺服、袄、襦、褂等,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变化。
男性的服装包括长袍、兜裆裤等。
女性的服装则出现了单衣、襦裙等形式。
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如褶皱、花纹、刺绣等。
4. 隋唐:隋唐时期,服饰变得更加宽松大气。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女子的服装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华丽程度。
5. 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服饰注重礼仪和规范。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青衫、衫褂,女子的服装以衣服的裙摆宽松、衣袖宽大为特点。
宫廷中的服饰更加华丽,采用丝绸、金银线等高级面料,并注重绣花、刺绣等技艺。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尚的演变。
尽管有很多差异,但继承和发展也是共同的特点。
同时,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究细节、注重装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尊重礼仪和美学追求的精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服饰演变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服饰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服饰风格经历了多次演变,呈现出了多样的面貌。
本文将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服饰演变,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展示出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
1. 古代服饰古代中国的服饰以华丽而庄重为主,展现出古老的文化特色。
最早的服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文化,其特点是简单朴素,主要由兽皮裙和动物骨饰物构成。
而到了商周时期,服饰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等级和地位。
贵族们穿着华丽的服装,身披华贵的龙袍和玉佩,象征权威和尊荣。
而普通人则穿着简单的衣袍,以示朴素和谦逊。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服饰风格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服饰的款式和材料得到了更多的改良和创新。
尤其是女性的服饰,在唐宋时期开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长袖宽袖、襦裙和蓝裙成为当时女性流行的着装风格,而汉服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3. 明清时代明清时代是中国服饰演变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最为华丽和精致的时期。
在明朝,男性的服饰注重宽大和庄重,常常穿着宽袍大袖的长衫。
而女性则注重姿态和婀娜多姿,穿着华丽的旗袍或者褙子,搭配丰富的发饰和首饰。
到了清朝,服饰开始相对保守和端庄,丝绸和刺绣的运用使得服饰更加精致和华美。
4. 现代服饰近代以来,中国的服饰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中国的服饰风格不断与西方的时尚潮流相融合,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现代中国人的着装更加注重舒适和时尚,西装、连衣裙、牛仔裤等成为大众的日常服饰。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逐渐回归潮流,成为时尚界的一大亮点。
总结: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服饰演变,展示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多样和历史传承。
从古代的华丽和庄重到现代的时尚与个性,中国服饰文化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无论是古代的龙袍、唐宋的汉服,还是现代的西装和连衣裙,都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
从1990年至今,我国的服饰变化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变迁,更是对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映。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服饰行业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其变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就此深入探讨,以期呈现出一幅关于我国服饰变迁的全景图。
一、 1990年至今服饰变化我国简略概括1. 19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影响在19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服饰行业。
传统的我国服饰逐渐被西方的时尚潮流所影响,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时尚化的穿着,服饰材质和款式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国外品牌的进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得我国的服饰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为我国服饰行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2. 200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与新兴时尚产业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服饰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2000年代,我国的时尚产业蓬勃发展,国内外品牌争相涌入,时装周、时尚杂志等时尚活动也日益增多。
互联网的兴起为服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商评台的崛起使得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此时期,我国服饰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新兴时尚品牌层出不穷,时尚观念不断刷新。
3. 2010年代至今:我国元素与国际化并存进入2010年代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始在服饰设计中得以复兴和融合,这种“我国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成为一种时尚趋势。
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存,既有国际大牌的涌入,也有我国本土品牌的崭露头角。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在时尚产业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设计成为时尚产业的新方向。
我国服饰行业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多元、包容、创新的发展态势。
二、个人观点和理解从1990年至今的我国服饰变化来看,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时尚变迁,更是对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映。
服饰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流行趋势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洗礼,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流行趋势。
一. 古代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服饰多样丰富,主要分为男服和女服两大类。
在古代社会,服饰往往具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不同阶层和族群的人拥有不同的服饰。
1. 男服的演变古代男子的主要服饰是衫、袍和裳。
最早的男子服装是衣裳,有明装和曳装之分。
随着时代的推移,男子开始穿着袍和衫。
袍在汉代盛行,而衫则在唐宋时期开始流行。
至明清时期,官员常常穿着长袍和马褂。
2. 女服的演变古代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襦、裙和袄等。
最早的女子服装是衣裙,后来演变成衫襦裙袄的形式。
唐宋时期,女子开始穿着跨襦、尺襦和抹胸等款式。
明清时期,女性的服饰趋于多样化,出现了襦裙、旗袍等具有代表性的服饰。
二. 现代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服饰在设计、款式和材质上发生了许多变化。
传统服饰逐渐与时尚潮流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演变和流行趋势。
1. 设计创新现代中国传统服饰在设计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设计师鼓励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注重舒适度和时尚感。
例如,将传统的刺绣工艺应用到现代的服装上,使服饰更加有活力和时尚感。
2. 材质的变化现代传统服饰在选择材质方面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丝绸、棉麻等材质仍然受到青睐,同时添加了新材料如化纤和人造纤维等。
这使得传统服饰更加耐穿、易打理,并提高了舒适度。
3. 流行趋势现代中国传统服饰的流行趋势多样。
一方面,一些传统服饰在特定场合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如婚礼、节日等。
另一方面,对传统元素的重新解读和改造使得一些传统服饰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需求。
例如,旗袍、长袍等传统服饰在时尚界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延续。
三. 中国传统服饰的未来发展中国传统服饰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未来发展可能呈现以下趋势: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传统服饰将会更多地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样服饰文化。
一、远古时期的服饰远古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中国人的服饰比较简单。
人们主要以动物皮毛制成的兽皮衣物为主要服装,这种服饰既能保护人们免受寒冷和野兽的伤害,同时也满足了生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
二、古代朝代的服饰在中国的古代朝代中,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不同的特点,展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征。
汉朝时期,汉族服饰以褶裙和长袍为主,善于运用华美的刺绣和图案装饰。
隋唐时期,服饰更加注重宽松舒适,袖子宽大,多用花纹镶边,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宋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服饰趋于简约素雅,以礼仪规范为依据。
三、明清时期的服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服饰进入了一个极盛的时期。
明代的服饰更加注重对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的体现。
贵族尤其是宫廷中的服饰,充满华贵和庄重的色彩,大量使用绣花和龙凤纹饰,彰显出尊贵与威严。
清朝时期,满族文化对服饰的影响非常明显,褶裙、长袍和长褂成为主要的服饰元素,袍身的设计精美繁复,融入了许多民族特色,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服饰的严格要求。
四、现代时期的服饰演变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服装形式。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人开始穿着西式服装,服饰的款式、颜色和设计理念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然而,尽管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时尚界的宠儿。
总结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远古时期的简单、古代朝代的丰富多样、明清时期的华贵庄重以及现代时期的演变四个阶段。
每一个时期的服饰都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今,尽管穿西式服装已经成为主流,但中国传统服饰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传承,它不仅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新中国60年“衣”2009-09-23 09:41“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部袖珍戏剧。
”从共和国成立至今的60年里,衣着就像是写在人们身上的历史。
50年代中国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工装裤、布拉吉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4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
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3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性。
同时,新中国成立以后,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地位得到提高,着工装成为一种荣耀。
又由于国家经济处于低水平待发展阶段,因而艰苦朴素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时代风尚。
绝大多数民众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拮据生活,但逢年过节总会做身新衣服,至少也会换身干净的衣服。
而上世纪50年代末,一时风靡的“布拉吉”红遍全中国。
这种来自苏联的连衣裙款式简单,却带来了些许色彩。
“人人穿花衣”的口号让人们身上的服装不再那么单一,不过色彩也是素雅淡丽,大方的装束引领了潮流。
中山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中山装系列。
加之毛主席喜欢灰色的中山装,就将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型尖领等的毛式服装。
这些都成为当时的主流款式。
列宁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
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
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布拉吉: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叫做布拉吉。
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身体美,它便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穿,爱穿。
工装裤: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人参加劳动。
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
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
60年代中国流行:雷锋帽、海魂衫、球衣(绒衣)、军装(绿军帽、绿书包、解放鞋... ...)雷锋帽: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锋而闻名中华,也成为了雷锋的象征之一。
海魂衫:是指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纹衫,俗称海军衫,又称海魂衫。
海魂衫的寓意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精神抖擞。
在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
军便装: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最流行的服饰。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便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拥有一套“军便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70年代中国流行:假领子、的确良、江青裙、小白鞋、“四个兜”军装江青裙:款式为小和尚领,领内有个白衬领,领子和前襟的边缘镶布边,腰间抽褶,并配上一条本色腰带,腰下是半长裙,裙子的下摆在小腿中部。
此前,江青本人组织人马“集各朝女服之大成”,设计出了一种“开襟领连衫裙”,经江青审定,命名为“江青裙”,并下令在全国推广。
当各大商场开始出售“江青裙”时,有些单位就以穿不穿江青裙作为评定一个人政治态度的标准。
四个兜军装:是解放军废除和恢复军衔制年间的产物。
当时人民解放军军装的一种特殊标志,只有排级以上的军官上衣才有四个兜,而一般的战士军服只有上面的两个兜,在军装成为最时髦服装时代,“四个兜”显得尤为珍贵。
“的确良”:又作“的确凉”,由英文“dacron”或“terylene”音译过来。
的确良”,其实就是涤纶。
当年,涤纶中加了棉(卡其),就叫“涤卡”,意即“涤纶加卡其”。
“的确良”面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风行于七十年代。
它挺刮、滑爽,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单一灰暗的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
那时,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一个洋气的必不可少的砝码。
而且,更好的是,它很耐用,非常很省布票。
假领子:又叫节约领、经济领,其实它是真领子,但又不是一件真正的内衣服装,只是一件领子而已。
假领子又不完全只是领子,它还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但只保留了内衣上部的少半截,穿在外衣里面,以假乱真,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
黑布鞋:是个永远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名词。
那种慈母一针一线钉出来的鞋,黑色洗得旧旧的,略显灰白,以前鞋底是由布底合起,后来是塑胶底的,穿着很硬。
小白鞋:白帆布运动鞋的别称,估计不少30岁以上的人对这三个字怀有强烈的怀旧情结,具有同等怀念价值的东西还有与小白鞋相匹配的白鞋粉。
更年轻一些的朋友可以向父母一辈打听一下,没准他们的同学里就有叫“小白鞋”或“白鞋粉”外号的人。
80年代中国流行:红裙子、喇叭裤、牛仔裤、幸子衫、比基尼、蛤蟆镜、西装、运动服(滑雪衫)... ...喇叭裤:指裤腿成喇叭形的西部裤。
在结构设计方面,是在西裤的基础上,立裆稍短,臀围放松量适当减小,使臀部及中裆(膝盖附近)部位合身合体,从膝盖下根据需要放大裤口。
按裤口放大的程度分为大喇叭裤和小喇叭裤及微型喇叭裤。
喇叭裤的长度多为覆盖鞋面的长度。
喇叭裤,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极其普通的裤子,商场里、马路上也随处可见。
可是在1978年,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上街,肯定会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成为众人口中“不正经的人”。
红裙子: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裙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化。
一时间,色彩鲜艳的裙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求时尚的标志。
牛仔裤:英文名为“Jeans”,是用一种靛蓝色粗斜纹布裁制的直裆裤、裤腿窄,缩水后穿着紧包臀部的长裤。
风行世界1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伴随着打工潮,牛仔裤在年轻人中迅速流行。
那时候在年轻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调皮的口头禅——“牛仔裤,省钱又省布!”而牛仔裤也因其紧臀、窄腿的造型而一度被当成颓废、叛逆的象征。
如今牛仔裤已成为男女老少喜爱的休闲服装。
西装:又称“西服”、“洋装”。
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
于是,一股“西装热”席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80年代中国流行:幸子衫幸子衫:1982年,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在中国大陆播出,面孔青春靓丽的山口百惠饰演的幸子嘟着嘴,貌美如春日的铃兰,而让中国女性眼前一亮的是幸子那件代表着服饰新潮的短上衣,时髦女青年爱屋及乌,称之为“幸子衫”。
据当时的一家报纸报道,在电视剧《血疑》上映期间,有个针织厂积极组织生产一大批“幸子衫”,迎合一些青年人的弄潮心理,结果所产商品,抢购一空。
所以在当时,满大街“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比基尼:(Bikini,香港称为“比坚尼”)一般指女性游泳时穿着的泳衣,即比基尼泳衣。
1986年,一位健美运动员在比赛中穿着一种上下分离的两件式泳衣亮相,这种泳衣极为暴露,仅仅遮盖了女性最为敏感的三个部位,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在今天已经极为平常的比基尼首次在国内亮相。
蛤蟆镜:其实就是太阳镜的一种,由于其夸张的造型而被人形象地戏谑为蛤蟆镜。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复苏的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蛤蟆镜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成了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初的冒险,“引领时代新潮流”。
滑雪衫:原来也是运动服。
当军大衣被滑雪衫替代时,款式上也越来越时尚。
开始时兴鼓鼓囊囊的滑雪衫,次年便掉头搞两面穿,继而更新换代,流行脱卸式,能够一胆多罩。
直到90年代仍然流行不衰,世纪末的冬季又火了一把!90年代中国流行:健美裤(踏脚裤)、蝙蝠衫、一步裙、萝卜裤、松糕鞋、迷你裙、露脐装、吊带装、校服、韩流、“别理我,烦着呢”等文化衫... ...健美裤:也叫踏脚裤,流行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一种服饰,因地域不同,多有脚蹬裤、踩脚裤的别称。
一般以黑色为主,由丝质的材料和适当的人造纤维混纺而成,有很大弹性,类似于舞蹈裤,上宽下窄,裤脚下连着一条带子或直接设计成环状,以便踩在脚下,穿上后,产生一种拉伸感,衬托出腿部的修长,体现出一种线条美。
踩脚裤让当时的女人们共同发烧,凡女性莫不人腿一裤,再后来,集贸市场卖菜的大妈、嫂子与小姑娘也都“踩脚而裤”。
松糕鞋:是一种新形式的高跟鞋,世界各国非常的流行这种新式高跟鞋。
在90年代的中国,松糕鞋一度风靡,所有时尚女性都人“脚”一双。
它最吸引女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厚度。
松糕鞋的鞋底高度从5-10厘米不等,有的甚至高十几厘米。
试想一位身高一米六的女孩子,穿上十厘米高的鞋子,视觉效果顿时修长很多,也难怪松糕鞋在日本被称为矮子乐。
爱美的年轻女士们穿上这种鞋底像发糕一样厚的鞋,感觉颇为良好。
但是最近英国、日本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穿这种鞋的女士容易受伤,他们把“松糕鞋”和其它高跟鞋一并称作“死亡之鞋”。
萝卜裤:是一种高腰、宽松、收脚、裤筒似萝卜的裤子。
自80年代后期,“小虎队”席卷而来,三个翩翩美少年穿着萝卜裤与白衬衫,跳着轻快的舞步。
很快,校园里的男生全都穿起了萝卜裤,双手插在裤兜里,如果用白色的萝卜裤搭配白色上衣,更觉得自己就是“白马王子”。
蝙蝠衫: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一种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