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四首 春望等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49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1【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
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
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
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
(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
[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
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
(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
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
恨别:深恨离别。
花溅泪:对花溅泪。
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
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
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
浑:简直。
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 [1] ,城春草木深 [2] 。
感时花溅泪 [3]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4] ,家书抵万金[5]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 。
【注释】[1]国:指国都。
国破:谓长安陷落。
山河在:山河依旧。
[2]草木深:草木丛生,意谓人烟稀少。
[3]时:指时事、时局。
[4]烽火:战火。
三月:指季春三月。
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谓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打仗。
一说连三月,是接连三个月不断,谓整个春天都在打仗,亦通。
【古诗《春望》带拼音】《春望》古
诗欣赏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春望》古诗欣赏]相关文章:。
初一到高中古诗词必背四首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古诗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背诵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文学素养,还能提升语言能力。
以下是适合从初一到高中学生必背的四首古诗词:
1.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 《春望》 -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之后,春天的景象依旧美丽,但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亲人的忧虑与思念。
3. 《将进酒》 -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的这首词,以明月为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这四首古诗词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从思乡到忧国,从豪放到感慨,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学生们去背诵和体会。
春望古诗内容简介一、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衍生注释:1. “国破”:国家被攻破,这里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
2. “感时”:感伤时局。
3. “恨别”:悲恨离别。
4.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5. “万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6. “搔”:挠,这里指因忧愁烦闷而不停地抓挠头发。
7.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胜,承受、胜任。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三、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主要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情感上,充满着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多重情感。
诗人开篇看到山河依旧但国家已破碎,春天来到城中却只有荒草丛生,这一对比描写,尽显国都的荒凉破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破碎、亲人离散的那种悲痛之感转嫁到花和鸟身上,仿佛花也在落泪,鸟也在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深刻地写出战争时间之长,与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书显得无比珍贵。
最后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因为忧愁而白发渐少,头发稀疏得连簪子都插不住了,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悲伤之情,从对国到家,再到自己,层层递进的情感抒发,感人肺腑。
四、作者介绍:《春望》的作者是杜甫。
杜甫可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见证了各种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等情况。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的诗歌里多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人民的生活。
老杜这人非常有情怀,忧国忧民的思想贯穿他的大多数诗作,像《三吏》《三别》这些名篇都是他这类风格的体现。
他这人的人生也比较坎坷,四处漂泊,不过也正因为这一路的经历,才使得他能写出这么多伟大的作品。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次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状时,说道:“当时的情形正像杜甫在《春望》里描述的那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了,尽管山河还在,可春天的长安市内却满是荒草丛生,一片凋零衰败的景象。
春望词四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唐代·薛涛《春望词四首》春望词四首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
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薛涛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
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
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
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
——唐代·李隆基《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
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
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
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
于穆文考,圣神昭章。
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唐代·郭子仪《郊庙歌辞。
享太庙乐章。
保大舞》郊庙歌辞。
享太庙乐章。
保大舞于穆文考,圣神昭章。
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睿泽先寰海,功成展武韶。
戈鋋清外垒,文物盛中朝。
圣祚山河固,宸章日月昭。
玉筵鸾鹄集,仙管凤凰调。
御柳新低绿,宫莺乍啭娇。
愿将亿兆庆,千祀奉神尧。
——唐代·鲍君徽《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睿泽先寰海,功成展武韶。
九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词四首《九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词四首》
1.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2.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以上四首古诗词,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九年级下学期学生必背的篇目。
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朝代的诗歌风格,涵盖了边塞、抒情、写景等多种题材,是学习古诗词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10首著名爱国古诗
10首著名爱国古诗
1、《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出塞曲》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4题。
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已)(感时忧国、思家念亲)5.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
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6.《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7.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8.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9.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结构和对比手法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结构:对仗工整; 对比:“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
11.“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1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春望》原文、译文《春望》原文、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望》原文、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望》原文: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大意】国土已经破碎,但是山河依旧;荒城春天来临,草木长得很深。
因为感伤时事,看见花开却使人掉泪;因为怅恨别离,听见鸟叫竟令人惊心。
战争不停,一直打了一年多,已连逢两个三月份;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一封家信十分难得,能抵上万两黄金。
由于忧国思家,头上的白发越搔抓越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了。
【赏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叛军攻占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在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至长安。
到下一年春季三月,当杜甫眺望被战争破坏的颓败长安城时,感时伤别之意,忧国思家之情,不可抑制地喷涌而出,凝铸成了这首不朽名诗。
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之景,但景中有情,侧重睹物伤怀。
起首扣住诗题,从“望”写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人放眼远望,旧时繁华的帝都,如今断壁残垣,树木乱草丛生,人迹罕见,满目凄凉。
前句的“破”和“在”字,突出地表现了山河如故,国是全非,大地上寂寥肃条的景象。
后句的“春”和“深”字,又传神地描绘出春光依旧,景物迥异,京城内荒凉无人的情状。
这两句诗凭空起势,长歌当哭,在对当时国家危亡形势和长安残破面貌的高度概括中,饱含着诗人忧时伤乱的悲痛感情,写得摄魂夺魄,沉著感人,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凉的基调。
律诗的首联本不用对仗,此联不仅讲对仗,而且对仗工整灵动。
前句着眼整个国家,后句专写荒城长安;前句“国破”和“山河在”意思相反,先抑后扬,而又扬中有抑,后句“城春”和“草木深”亦含意相悖,但先扬后抑,以扬衬抑。
这样写,翻跌转折,寓变化于严整之中,并具有一种顿挫有致的音律美,从而在一开始就增强了诗的沉痛感。
紧承开头的“国破”二字,接着写春天常能望见的景物花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