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学第六章(1)
- 格式:ppt
- 大小:915.00 KB
- 文档页数:27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岩石学概念1.1 沉积岩的定义和特征沉积岩是由母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破碎、搬运、沉积并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以下特征:- 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等碎屑物质组成,也可含有有机质、碳酸盐等自生矿物。
- 结构:沉积岩具有独特的结构,如层理、波痕、泥裂等,反映了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 构造:沉积岩的构造多样,包括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是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重要标志。
- 成岩作用: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重结晶等成岩作用,影响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1.2 沉积岩的分类根据沉积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碎屑岩:由母岩破碎、搬运、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砂岩、砾岩等。
- 泥质岩:由细粒沉积物经长时间沉积、压实形成的岩石,如泥岩、页岩等。
- 化学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 生物岩:由生物残骸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礁灰岩、贝壳灰岩等。
1.3 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性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层划分: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和化石,是地质年代划分和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 资源矿产:许多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都赋存于沉积岩中。
- 环境记录:沉积岩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古气候、古地理、生物演化等信息,对了解地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工程地质: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工程建设和地基处理,对工程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沉积岩研究方法研究沉积岩的方法主要包括:- 宏观观察:通过野外考察、露头观测等手段,研究沉积岩的宏观特征,如颜色、层理、构造等。
- 显微镜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观察沉积岩的微观特征,如矿物成分、结构、成岩作用等。
- 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对沉积岩样品进行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研究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岩过程。
沉积岩石学部分沉积岩石学(第四版)朱筱敏主编一、碎屑岩(第三章到第九章)碎屑岩结构组分类型;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胶结类型及颗粒支撑性质;各种沉积构造的定义及成因;砾岩的成因分类;砂岩的分类;石英砂岩类、长石砂岩类、岩屑砂岩类、杂砂岩类特征及成因分析;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与次生孔隙等的基本概念及在储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二、碳酸盐岩(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石灰岩的分类;白云岩的生成机理;三、沉积相(第十六章、第十八章、二十章到二十二章、二十四到第二十七章)沉积相、相序定律、相模式;河流相、三角洲相、滨岸相、重力流沉积相等主要沉积相的一般特征、亚相类型及识别标志;碳酸盐岩陆表海沉积相模式、混积型沉积相模式、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礁的基本特征及分类;礁相模式。
第一章绪论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母岩的风化作用––沉积岩最原始物质的形成:(1)风化作用的概念;(2)母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转移顺序及母岩风化的阶段性;(3)风化壳。
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1)流体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2)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3)正常沉积作用和事件沉积作用。
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1)胶体溶液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2)真溶液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3)化学沉积分异作用;(4)两种沉积分异作用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第三章碎屑岩成分碎屑成分:(1)矿物碎屑;(2)岩屑;填隙物成分:(1)杂基;(2)胶结物第四章碎屑岩的结构及粒度分析碎屑颗粒的结构:(1)碎屑颗粒的粒度;(2)填隙物的结构胶结类型及颗粒支撑性质:(1)胶结类型;(2)支撑结构粒度分析:(1)粒度参数和粒度资料图解;(2)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中的应用第五章碎屑岩的构造层理:(1)基本术语;(2)层理分类及主要类型;(3)流动体制、底床形态及其与层理形成的关系层面构造:(1)波痕;(2)泥裂;(3)底层面构造––底模变形构造:(1)负载构造;(2)包卷层理;(3)滑塌构造第六章砾岩成因分类及主要成因类型:(1)滨岸砾岩;(2)河成砾岩;(3)洪积砾岩;(4)滑塌角砾岩第七章砂岩及粉砂岩砂岩的分类:(1)砂岩的分类现状;(2)建议的分类石英砂岩类:(1)定义;(2)主要类型;(3)成因长石砂岩类:(1)定义;(2)主要类型;(3)成因岩屑砂岩类:(1)定义;(2)主要类型;(3)成因杂砂岩类:(1)定义;(2)主要类型;(3)成因第八章碎屑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压实和压溶作用:(1)压实作用;(2)压溶作用胶结作用:(1)概述;(2)分述交代作用:(1)碎屑岩中常见的交代作用;(2)交代作用的标志溶解作用与次生孔隙:(1)孔隙的成因类型;(2)次生孔隙的类型及识别标志;(3)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研究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及其主要标志第九章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的成分:(1)岩屑;(2)晶屑;(3)玻屑火山碎屑岩的结构、构造特征:(1)结构;(2)构造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命名火山碎屑岩的成因类型及其标志:(1)陆相与海相火山碎屑岩系的区别标志;(2)不同方式形成的火山碎屑岩系及其特点第十章碳酸盐岩概论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1)颗粒;(2)泥;(3)胶结物;(4)晶粒;(5)生物格架碳酸盐岩的构造:(1)叠层石;(2)鸟眼构造;(3)示顶底构造;(4)虫孔及虫迹构造;(5)缝合线构造第十一章石灰岩石灰岩的结构分类;有代表性的石灰岩分类方案;石灰岩结构分类;石灰岩的主要类型;颗粒石灰岩;泥晶石灰岩;生物礁石灰岩;晶粒石灰岩第十二章白云岩白云岩岩类学白云岩的生成机理:(1)原生沉淀作用;(2)毛细管浓缩作用––准同生白云化作用;(3)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4)混合白云化作用;(5)埋藏白云化作用第十三章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的主要类型:(1)溶解作用;(2)碳酸钙矿物的转化作用;(3)重结晶作用;(4)胶结作用;(5)交代作用;(6)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的环境及特征成岩序列和成岩阶段:(1)成岩序列;(2)成岩阶段及其划分标志第十四章沉积相的概念及综合分类沉积相的概念:(1)沉积相定义;(2)相序定律沉积相综合分类第十五章山麓-洪积相山麓-洪积相沉积过程及沉积类型:(1)基本特征;(2)沉积过程和沉积类型冲积扇沉积模式:(1)干旱型冲积扇;(2)湿润型冲积扇第十六章河流相河流沉积过程及河流分类:(1)河流沉积过程;(2)河流类型及划分河流沉积模式:(1)顺直河和曲流河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2)辫状河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3)网状河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第十七章湖泊相环境特点和沉积作用:(1)环境特点和湖泊分类;(2)碎屑沉积作用;(3)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湖泊沉积模式:(1)半深湖和深湖沉积;(2)滨湖和浅湖沉积;(3)湖泊沉积序列第十八章三角洲相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1)三角洲环境及其发育过程;(2)三角洲的主要类型三角洲沉积特征:(1)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2)浪控和潮控三角洲沉积特征;(3)扇三角洲沉积特征;(4)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第十九章障壁岛、泻湖、潮坪相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1)沉积环境;(2)沉积作用障壁岛、泻湖、潮坪和河口湾沉积模式:(1)障壁岛沉积特征;(2)潮道和潮汐三角洲沉积特征;(3)泻湖沉积特征;(4)潮坪沉积特征;(5)河口湾沉积特征第二十章海相组沉积相海洋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1)海洋沉积环境;(2)海洋沉积过程和沉积作用海相碎屑岩沉积模式:(1)滨岸沉积特征;(1)浅海陆棚沉积特征;(3)半深海及深海沉积特征第二十一章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类型:(1)形成条件;(2)基本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岩)的基本特征:(1)岩石学特征;(2)结构特征;(3)构造特征浊积岩的相模式:(1)海底扇相模式;(2)湖底扇相模式第二十二章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碳酸盐沉积特征与沉积作用:(1)碳酸盐的沉积特征;(2)碳酸盐沉积作用特点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1)陆表海沉积相模式;(2)混合型沉积相模式;(3)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第二十三章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沉积环境的类型及特征:(1)潮坪;(2)生物礁、浅滩;(3)局限台地;(4)开阔台地;(5)台地边缘台地沉积模式:(1)碳酸盐缓坡;(2)镶边台地;(3)孤立碳酸盐台地第二十四章礁和礁相礁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1)礁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分类;(2)礁的形成及生物造礁作用;(3)礁形成的控制因素礁相和礁复合体沉积模式:(1)礁骨架相;(2)礁顶相;(3)礁坪相;(4)礁后砂相;(5)泻湖相;(6)礁斜坡相;(7)近侧塌积岩相;(8)远侧塌积岩相第二十五章海相深水碳酸盐沉积正常沉积作用;事件沉积作用;碳酸盐重力流沉积;碳酸盐等深流沉积第二十六章湖泊碳酸盐沉积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条件与分布规律:(1)湖泊碳酸盐的沉积条件;(2)湖相碳酸盐岩的分布规律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类型与沉积模式:(1)湖泊骨架碳酸盐岩沉积类型;(2)湖泊颗粒碳酸盐岩沉积类型;(3)泥晶碳酸盐岩沉积类型。
第一章:绪论沉积岩:他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地壳表层”:是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
它是包围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沉积岩就生成在这个圈层中,所以可以把它称为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有: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以及宇宙物质等,其中母岩的风化产物是最主要的。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
引起岩石破坏的外界因素有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作用、各种地质应力的剥蚀作用等。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壳表层的岩石就处于新的不稳定状态,逐渐地遭受破坏,转变为风化产物。
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主要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引起物理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的变化,晶体生长,重力作用,生物的生活活动,水、冰及风的破坏作用。
物理风化的总趋势是使母岩崩解,产生碎屑物质,其中包括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等。
化学风化作用: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矿物的过程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碎屑物质(主要是母岩风化物中的碎屑物质)在流体的作用下,将进入搬运状态向它处转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从搬运状态转变为沉积状态,沉积下来的沉积物可长期固定下来不再移动;也可由于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使得沉积下来的碎屑物质重新遭受剥蚀而被搬运。
搬运和沉积碎屑物质的流体主要是流水和大气、在高寒地区的冰川和干旱地区的风也是搬运和沉积碎屑物质的地质应力。
一般来说,牵引流搬运颗粒的动力主要是推力,多半是从高处往低处搬运,但有时也从低处往高处搬运。
第一章绪论1.沉积岩的概念: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之一。
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生物来源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搬运和沉积的方式:1)物理搬运和沉积作用 2)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3)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3.沉积岩中矿物成分的特征:1)高温矿物罕见 2)低温矿物富集3)特有的自生矿物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1.风化作用概念: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因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等,地壳表层的岩石处于不稳定状态,逐渐遭受破坏,转变为风化产物的过程。
2.分类:按性质分:①物理风化作用②化学风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3.元素迁移序列4.岩石风化程度1)石英:石英在风化作用中稳定性极高,它几乎不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一般只发生机械破碎作用。
2)长石:风化稳定性仅次于石英,在长石类矿物中,钾长石的稳定性较高,多钠的酸性斜长石次之,中性斜长石又次之,多钙的基性斜长石最低3)云母:白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强,黑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弱4)铁镁硅酸盐矿物,抗风化能力较差。
稳定性:橄榄石<辉石<角闪石5)碳酸盐矿物:稳定性低,易溶于水;干旱条件近源快速堆积可形成岩屑6)粘土矿物:很稳定(自身是在风化条件下或沉积环境中生成)7)硫酸盐矿物、硫化物矿物、卤化物矿物:风化稳定性差,最易溶于水8)岩浆岩及变质岩中的一些次要矿物或副矿物:差别很大5.为什么造岩矿物风化稳定性差别如此之大?1)造岩矿物分化分异作用2)矿物的结晶温度(鲍文反应序列)3)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6.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性:机械破碎阶段饱和硅铝阶段酸性硅铝阶段铝铁土阶段7.母岩风化产物:1)碎屑残留物质:主要是母岩的岩屑和矿物碎屑,在风化作用的第一阶段最为发育 2)新生成的矿物:主要指在风化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一些矿物,如水白云母、高岭石、蒙脱石、蛋白石、铝土矿、褐铁矿等 3)溶解物质:主要是指母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被溶解的那些成分,如Cl、S、Ca、Na、Mg、K、Si、Fe、Al、P等8.风化壳概念:由风化残余物质(包括碎屑残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风化矿物)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叫风化壳或风化带。
《沉积岩石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沉积岩石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定义:沉积岩石学是一门研究沉积岩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分布规律以及沉积环境的地质学科。
它涉及到岩石的形成过程、沉积环境的变化、地球表面的物质迁移和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等方面。
2. 研究对象:- 碎屑沉积岩:包括砂岩、砾岩、粉砂岩等,由机械破碎的岩石颗粒组成。
- 化学沉积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等,由化学沉淀作用形成的矿物组成。
- 生物沉积岩:如泥灰岩、生物礁灰岩等,由生物遗体或生物活动产生的物质组成。
- 有机沉积岩:如油页岩、煤炭等,主要由有机质组成。
- 混合沉积岩:由上述几种类型混合而成的岩石。
二、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沉积岩的成分:研究岩石中各种矿物的种类、含量和分布。
- 沉积岩的结构:研究岩石颗粒的大小、形状、排列和胶结方式。
- 沉积岩的构造:研究岩石的层理、皱褶、断裂等构造特征。
- 沉积环境:分析沉积岩形成时的环境条件,如水深、气候、水流动力等。
- 沉积相:研究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的特征和分布。
- 沉积序列和旋回:分析沉积岩的地层序列和周期性变化。
- 成岩作用:研究沉积岩在埋藏过程中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
2. 研究方法:- 野外考察:进行地质填图、露头观测、采样等。
- 室内分析:包括显微镜下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等。
- 模拟实验:模拟沉积环境和成岩过程,以理解沉积岩的形成机制。
- 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沉积过程和沉积盆地演化。
- 地球物理勘探:使用地震、重力、磁法等方法探测地下沉积岩体。
三、沉积岩石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早期人类对沉积岩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采石、建筑和农业生产。
-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开始有关于沉积岩的初步理论。
2. 近代阶段:- 19世纪,达尔文、莱伊尔等科学家提出了沉积岩的成因理论。
- 沉积相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沃尔索的相律。
《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任务《沉积岩石学》课程共104学时,包括《沉积岩》部分64学时(含20学时实验课),《岩相古地理》部分40学时。
《沉积岩石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石油地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形成演化和分布特征以及识别方法、使学生掌握主要沉积类型的沉积特征(相标志)、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以及沉积体与油气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以及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学习和研究提供沉积学基础。
《沉积岩石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全面了解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产状和岩层之间的关系,根据沉积岩的原生沉积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阐明沉积岩的物源、沉积岩的成分、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总结沉积岩形成的理论,包括风化、搬运、沉积及沉积后变化的理论,特别是研究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特点,不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基本特征、沉积相模式、主要识别标志和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沉积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砂体的时空分布,恢复沉积古地理面貌,预测沉积矿产的有利分布地区,搞清沉积物(岩)的成因与油气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掌握沉积岩和沉积相的综合研究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包括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分工)1、掌握沉积岩的形成理论及其分布规律理论知识。
2、掌握主要类型沉积岩的岩性特征,观察和描述方法,分类和命名原则,并初步掌握沉积岩的机械分析,染色分析,普通薄片等常规测试鉴定办法。
了解部分先进测试鉴定方法。
要求学生有矿物学、岩浆岩、变质岩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矿物、岩石的描述和鉴定方法。
3、掌握沉积相概念、不同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模式以及不同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方法。
了解不同沉积相类型与油气富集之间的关系。
《沉积岩》部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课占20学时。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产状和岩层之间的关系,为阐明沉积岩成因及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总结沉积岩形成的理论,包括风化、搬运、沉积及沉积后变化的理论,特别是研究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特点,搞清沉积物(岩)的成因和油气生成及储集的关系,并兼顾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岩和成矿机理;掌握主要类型沉积岩的岩性特征,观察和描述方法,分类和命名原则,并初步掌握沉积岩的机械分析,染色分析,油浸法等常规测试鉴定办法。
“沉积岩岩石学”习题大课部分习题第一章沉积岩概述1.沉积岩与火成岩相比,沉积岩在形成条件方面有什么特征? 2. 与火成岩相比较,简述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特征。
3. 根据其形成条件说明沉积岩与火成岩在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4. 沉积岩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 沉积物的来源有几种形式?哪种来源的沉积物构成了沉积岩的主要成分?2. 母岩风化作用形成几种风化产物?3. 简述沉积物的常见搬运方式及每种搬运方式的特征。
4. 能够搬运碎屑颗粒的介质有几种类型?特点如何?5. 碎屑颗粒的搬运方式及其特征?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6. 风化作用形成的溶解物质在自然界中以什么方式存在?简述其搬运和沉积特征。
7. 简述生物在风化作用、搬运沉积作用中的作用? 8. 沉积分异作用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9. 简述常见成岩作用现象及特征。
10. 总结沉积岩的分类原则和特征。
第三章陆源碎屑岩1. 陆源碎屑岩的分类2. 陆源碎屑岩的基本组成有几部分?3. 简述陆源碎屑岩的成分特征。
4. 陆源碎屑岩的结构有几种类型?碎屑结构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5. 总结陆源碎屑结构与火成岩结晶结构的区别? 6. 简述陆源碎屑岩的分类。
7. 在砂岩的三端元四组分分类过程中,各种碎屑成分是怎样归类的? 8. 砂岩的三端元四组分分类的具体内容?9. 常见的长石砂岩有几种类型,解释其成因及其特征。
10. 胶结物与杂基在成因方面是怎样区别的? 11. 粉砂岩的碎屑颗粒结构特点。
12. 简述泥岩的特殊物理性质。
13. 简述砂岩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第四章碳酸盐岩1. 简述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合同位素成分特征,指明碳酸盐岩主要的形成环境。
2. 按成因,碳酸盐岩的结构划分为几种类型?对比粒屑结构与碎屑结构的异同。
3. 碳酸盐岩的粒屑有几种类型?每种粒屑有什么特征?4. 碳酸盐岩的分类原则?详细论述碳酸盐岩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