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志物在危险度评价中的
- 格式:ppt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40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模拟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20 分)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是()。
A.提高职业卫生科学水平B.积极防治职业病C.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D.检测、评价和消除不良劳动条件E.提高劳动生产率2. 医学上所指的职业病是泛指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
A.政府规定的职业病B.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C.法定职业病D.职业史E.工作有关疾病3. 下列属于一级预防的是()。
A.改变工艺,改变原材料和设备B.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C.使用优质原料、保证产品质量D.对已患病者正确诊断,及时处理,积极治疗E.毒代动力学研究4. 决定氧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呼吸系统B.排泄系统C.内分泌系统D.心血管系统E.神经系统5. 我国“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体力劳动强度划分的依据是()。
A.疲劳感B.氧需C.劳动强度指数D.劳动工时E.能量代谢6. 静力作业时肌肉的主要收缩方式是()。
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等长和等张收缩D.间断性收缩E.持续性收缩7. 动力单元的主要组成是()。
A.肌肉和骨骼B.骨骼、关节和神经C.肌肉、骨骼和神经D.肌肉、骨骼和关节E.肌肉、骨骼、神经和血管8. 职业中毒是由于()。
A.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B.接触生产中各种化学物引起的中毒C.接触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中毒D.接触生产性化学物引起的中毒E.接触化学物的原料引起的中毒9. 体内不易分解的气体或易挥发性毒物主要()。
A.经肺随呼气排出B.经肾随尿液排出C.经肠道随粪便排出D.经皮肤随汗液排出E.经眼随泪液排出10. 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A.亚硝酸钠B.依地酸二钠钙C.阿托品D.美蓝E.青霉胺11. 刺激性气体引起的肺水肿主要分期为()。
A.急性期、慢性期、肺水肿期、恢复期B.刺激期、肺水肿期、恢复期、痊愈期C.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痊愈期D.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痊愈期E.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12. 造成中毒的血液中可查到海因茨(赫恩氏)小体的毒物是()。
第32卷第1期济 宁 医 学 院 学 报2009年2月Vol 132,No .1JOURNAL OF J I N I N G MED I CAL COLLEGEFeb,2009农药对植物污染的S OD P OD 等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程晓平 综述 陈雁君 刘 君 审校(济宁医学院卫生化学教研室) 农药通过抑制昆虫乙酰胆碱酯酶或脑细胞微管蛋白聚合等方式来达到除虫效果,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用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上效果明显。
当植物接触一定量农药后,通常通过检测农药在植物体内的残留来判断植物受农药污染的程度,所以对植物中农药残留量测定的研究报道较多。
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农药污染对植物生物标志物影响的研究。
生物标志物(bi omarker )为生物有机体接触某种外源毒物后,出现的各种生物系统(包括细胞内的DNA 、蛋白质、酶系统、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以及结构生理生化功能等)的改变[1]。
农药污染植物后,可渗透其表皮蜡质层或组织内部,进入到细胞中,造成活性氧防御能力降低,短期内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具体包括:(1)超氧阴离子;(2)过氧化氢(H 2O 2);(3)羟自由基。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对机体的损伤主要是氧化脂类、蛋白质、酶和DNA,最后导致生物膜的损伤,蛋白变性,酶失活和DNA 复制错误,对细胞极为有害[2]。
体内清除氧自由基的物质主要有:(1)抗氧化物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 mutase,S OD )、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 )、过氧化物酶(per oxidase,P 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 one per oxidase,GPX )等;(2)非酶类:主要为一些低分子量的抗氧化分子,如V itE 、V it C 、谷胱甘肽等。
本文就农药污染对植物中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抗氧化酶、抗氧化分子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环境卫生(一)环境与环境卫生的概念1.环境的定义: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由各种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所组成。
(1)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指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由各种物质因素所组成。
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
原生环境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某地区氟的含量过高就会导致氟中毒,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这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地方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
(2)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体系,它由各种非物质因素组成。
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与社会人际关系等。
2.环境卫生(environmental health)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二)环境污染及其来源1.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
扰乱了生态平衡。
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称为公害(public nuisance)。
由环境严重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称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1)污染源(pollutant source):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或设备与装置,即污染因素的发生源。
生物标志物在肿瘤遗传易感性评价中的应用
郑大明;苏军英
【期刊名称】《预防医学论坛》
【年(卷),期】1996(0)4
【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不仅涉及诸多外部因素,如生活方式、接触环境中化学污染物、摄食食物中致癌物等,而且与个体对环境毒物的反应性有关。
因而识别与评价易感个体与人群,并通过预防与干预手段防止外部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是各国学者关心并重点研究的课题。
生物标志物是指生物体内生化的、分子的。
【总页数】3页(P327-329)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肿瘤遗传易感性;P53基因;致癌物;效应生物标志物;DNA加合物;危险度评价;染色体畸变;DNA修复;修正因子
【作者】郑大明;苏军英
【作者单位】山东省卫生防疫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3
【相关文献】
1.应用ROC曲线对肿瘤标志物CA153、CA125、CEA和AFP在乳腺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J], 沙玲;曹研;施莉
2.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在肿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J], 王颖
3.生物学变异推导出的质量规范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指标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章晓燕;王薇;赵海建;张传宝;钟堃;何法霖;王治国
4.致癌剂个体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在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J], A.J.Likhachev;李颖;薛寿征
5.ATLI患者遗传易感性及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聂伟杰;刘家旗;张锦;孟存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试题解析之四一、名词解释1.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2.生物圈(biosphere):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
3.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4.水俣病(minamatadisease):日本水俣湾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5.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常用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表示大气温度的这种垂直变化,定义为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0.65.。
6.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氯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均为有效氯。
7.水华: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等,这种现象称为水华。
8.土壤的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某种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9.危险废物:指具有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等一种及一种以上危害特性的废物。
10.环境健康影响评价(environmenthealthimpactassessment,EHIA):是预测、分析和评估由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安全性。
二、填空1.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答案】原生环境;次生环境是极为有效的饮水消毒剂,对细菌、病毒及真菌孢子的杀灭能力均很强,2.ClO2其独特的优点是可减少水中______的形成。
卫生毒理学_福建医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食品安全性评价第一阶段试验参考答案:急性毒性试验2.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参考答案:器官发生期3.下列哪项不是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参考答案:母体死亡4.下列关于癌症病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辐射致癌和病毒致癌5.1、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但是流行病学证据不足,其致癌性分类为参考答案:II组B6.在胚胎及胎儿发育过程中,对致畸物最敏感的阶段为参考答案:器官发生期7.下列不属于终毒物的是参考答案:共价结合产物8.终毒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结合,最重要的反应类型是参考答案:共价结合9.共价结合反应是不可逆的参考答案:正确10.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参考答案:暴露生物学标志物11.有关化学物质是否产生毒作用,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参考答案:剂量12.危险度评定中的第四项内容是是暴露评价。
参考答案:错误13.以下说明,哪一项是准确的参考答案:毒作用即毒效应14.实际安全剂量是指可接受的______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参考答案:危险度15.下列各种化学物质中,属于外来化合物的是参考答案:药物_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学品_农用化学品、工业学品16.有关毒性的叙述,错误的是参考答案:毒性高的物质,需要较大的数量,才呈现毒性17.毒物是参考答案: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18.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参考答案:以上皆对19.化学物经过I相反应后往往生成毒性更强的中间产物,然后经过II相结合反应,才生成毒性更低的代谢产物。
参考答案:正确20.化学物经皮吸收,脂溶性越高越容易参考答案:错误21.下列哪句描述了主动转运过程参考答案:化学物质需消耗能量才能透过生物膜22.硫酸结合反应的供体是参考答案:PAPS23.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早期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参考答案:脏器的血液灌注量24.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参考答案:易化扩散25.关于基因突变的碱基置换,描述错误的是参考答案: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26.判断急性毒性主要依据毒性症状发生的时间,发生得快则是急性毒性,发生得晚则是慢性毒性参考答案:错误27.如外来化合物A的LD50比B大,说明A的毒性比B小参考答案:错误28.LD50是致死剂量指标中最敏感,最稳定的指标参考答案:正确29.有关剂量的叙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剂量是指机体接触外来化合物的量_剂量可表示为mg/kg体重_剂量也可以外来化合物经吸收进入机体的量(吸收剂量)_剂量也可以指在靶器官中外来化合物的量(靶剂量)30.急性毒性试验最主要目的是获得参数是LD50参考答案:正确31.影响环境污染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化学物的参考答案:理化特性32.苯环上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参考答案: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33.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的类型不包括参考答案:共价结合34.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后,其毒性最大的是参考答案:CCl435.阿托品对抗有机磷化合物引起的毒蕈碱症状为:参考答案:拮抗作用36.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参考答案:化学因素37.外源化学物的概念参考答案:以上皆正确38.关于启动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本身具有致癌性39.要了解Ames试验菌株的自发突变率,应设立参考答案:阴性对照40.有母体毒性的化学物一定会引起胎儿毒性作用。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思路总结:第一部分:Biomarkers Introduction1.什么是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对于单个或多个环境压力(污染物)和非化学的。
生物标志物反应,因此能够提供不良反应的早期预警。
生物标志物反应通常在亚致命毒性范围内观察到,作为对生长、繁殖和生存影响的前兆。
它们包括正常生理功能的细微变化,如生殖行为、疾病复原力和捕食能力,这些能力会对生物体的长期生存和生殖输出产生深远影响;最终,这些会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不同生物学水平(分子、细胞、个体等)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异常化的信号指标。
它可以对严重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
这种信号指标可以是细胞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的变化或生成异常的代谢产物或其含量,可以是某一生理可以是个体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可以是种群或群落的异常变化,可以是系统的异常变化。
)2. 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原则:1) 生物标志物必须能够表明暴露于污染物。
2) 生物标记物的反应必须能够与对个体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联系起来 3) 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即所选标志物的水平与外接触水平要有剂量-反应关系,在无害效应接触水平下仍能维持这种关系。
3. 生物标志物的具体应用:种群或群体-- 但在这一水平上的影响通常是由于许多个体适应度的变化而产生的。
对于一个个体的有机体来说,接触污染物是有害的,因为它们改变了个体的正常生理,而这些变化通常可以在分子或亚细胞水平上测量。
在分子或亚细胞水平上的损伤是由酶过程、蛋白质表达和功能的变化、突变或Pollutant Exposure MolecularSub-cellular (organelle)CellularTissueSystematic (organ)OrganismPopulationCommunityEcosystem ‘Early’ biomarker signals ( rapid ) ‘Later’ effects ( slow )细胞膜降解导致细胞死亡引起的。
一、填空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
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
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
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
5.毒物动力学指毒物在体内随时间浓度变化,主要模型为房屋模型,包括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三种具体模型。
6.多环结构毒物的毒性和致癌性主要由具有丰富电子云的K区决定。
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
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
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
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
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
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
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
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
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
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
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 种。
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
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
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PL 210 生物标志物与危险度评价郑玉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100050)中图分类号:R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127(2005)032017820121世纪的中国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快速的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已显著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正引起广泛的关注。
尤其是环境化学物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了多种危害,包括失去了健康和劳动能力乃至丧失生命。
对环境化学物的健康危害加强预防控制,是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之一。
危险度评价在预防和控制化学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管理决策中起重要作用。
危险度进行评价的结果为制订化学物环境接触标准、提出预防和干预对策以及评价干预控制效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信息。
但是目前的危险度评价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其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还不尽如人意。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反映生物体系与环境因子(化学性、物理性或生物性)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广义的生物标志物是指生物材料中与接触有关的一切变化,包括生理的、生化的、免疫的、细胞的和分子水平的改变。
对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是认识接触毒物水平,探讨毒物接触与健康损害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接触标志物、效应标志物和易感性标志物在危险度评价的4个关键步骤起重要作用。
在危害认定中,应用敏感的、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快速、客观地鉴别环境有害因素;在剂量2反应关系评定中,接触、效应和易感性的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在定量化地精确函数关系起重要作用;在接触评定中,生物标志物在降低外暴露评价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总之,生物标志物在定性和定量表述危险度特征的危险度评价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诊断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标志物(biomarker)越来越被应用到临床诊断中。
生物标志物指的是作为生物学过程、药物作用或病理过程指标的生物分子,其在身体中的表现(包括血液、尿液、唾液、组织等)可以反映有无疾病,或作为疾病的诊断、治疗的监测手段。
本文将围绕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诊断应用展开探讨。
一、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发现生物标志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经过大量实验、数据分析和验证,但发现一种良好的生物标志物的意义十分重大。
这对于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测、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以生物标志物为依据,还可以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判断病情进展和危险度,为医师提供更好的临床指导。
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突破技术瓶颈。
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包括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促进了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大规模、全面的方式分析生物样本,获得大量数据,挖掘出许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2.借助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可以解决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将大量的研究数据进行整合、清洗、分析和比对,缩小生物标志物的筛查范围,降低了生物标志物筛查的难度和成本。
借助大数据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发现那些在常规分析方法中不易发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3.应用系统生物学。
生物标志物的发现需要多个生物信息层面的结合,取得根本的突破是围绕系统生物学的思路进行研究,最大程度地解析疾病的分子机制。
运用系统生物学的分析方法和软件,可以从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不同层面上全面分析疾病情况与病理机制,最终为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提供数据支撑。
二、生物标志物的诊断应用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诊断方法,在近年来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传统诊断方法,通过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我们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进行动态监测;根据不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构建多层次的疾病预测和分型系统,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此外,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疗效和副作用,更好地指导治疗过程。
食品毒理学(一)1、毒性:内剂量、外剂量、生物学标志物有哪些?分别的意义(1)接触剂量,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2)吸收剂量,内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3)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1)接触标记:可检查在细胞、组织或体液内某些致癌物的含量,用以衡量接触的水平。
这类标记测定结果只说明机体接触情况,不说明所接触物质对机体,特别是靶细胞是否已起作用。
(2)生物效应标记:反应致癌物对于靶子或相类似部位所造成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与肿瘤有关。
(3)敏感性标记:是一类衡量致癌物反应性个体差异的标记。
可用于检查出肿瘤高危个体。
以上三类生物标记在化学致癌研究中常用于三个方面:(1)病因学研究确立某种因素与某种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
(2)用于危险度评价使用生物有效剂量衡量PAH的危险度比其他接触参数更为直接。
比利用肿瘤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更为敏感,更有利于是危险度评价应用于预防。
(3)用于干预试验中临床流行病学观察。
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
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3、剂量-反应关系剂量-量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发生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在毒理学研究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4、LD50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5、首过效应首过效应: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毒理学》题库一、填空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___ 吸收、_ 分布、_ 代谢和___ 排泄等四个方面.2、毒物吸收途径有_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___ 皮肤吸收三种.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_血液分布、_肝脏分布、__ 脂肪组织贮存和_ 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___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5、毒物动力学指毒物在体内随时间浓度变化,主要模型为___房屋模型,包括_一室模型、_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三种具体模型.6、多环结构毒物的毒性和致癌性主要由_具有丰富电子云的K区_决定.7、-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_急性、_ 亚慢性_和_ 慢性三种.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 -般采用_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9.致癌物可分为__遗传毒性致癌物、_ 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 D.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 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___ 毒性较强_ ,应_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_毒性较小,可进行__安全性评价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 -般采用_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__蛋白酶抑制剂_、_淀粉酶抑制剂、__凝血素和___过敏原_四种.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___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___ 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__苦查仁苷__, 毒性机制为_ 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二直对氧的利用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_游离棉酚1 7.河豚毒素__ 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18.烤面包时,可由_ 美拉德反应产生- -些致癌物.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_ 8种.2 0.天然色素中,_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2 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_ 肝脏部位残存较高.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_病原菌产生耐药性、__ 肠道内菌群失调、_ 诱发过敏反应和_ 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23.抗生素药残的主要检测方法有色谱技术和免疫学法_技术.24.在我国,有机氯农药由于高毒高残留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禁产,其替代品主要为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类农药..0 oCIn.C ) om25.汽车尾气中的有害金属污染主要由其_含铅汽油防爆剂造成.26.日常生活中,砷的常见污染来源是,煤的不完全燃烧27.黄曲霉毒素在_加氢氧化钠碱性条件下,可被破坏结构除毒;而其在体内反应中,___羟化为解毒反应__ 环氧化为增毒反应.二、名词解释1.毒物(1)毒物的定义是相对的; (1分)(2)在一-定条件下,- -定量的某- -物质,经过一-定的途径进入机体后,在组织器官内发生理化反应,引起机体机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甚至造成死亡.(3 分)2.反应(1)一定剂量的某- -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损害程度的个体数在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3分)(2)反应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1分)|3 . NOAEL(1)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 (1 分)(2)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 -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3 分)4.LD(1 )半致死剂量,指某- -物质引起- -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2分)(2 )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 D.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2 分)5.功能蓄积(1)用以表示毒物在体内的蓄积特性; ( 1分)(2)机体少量多次反复接触毒物后,每次引起的轻微功能损害逐渐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毒性效应,而此时却检测不到毒物在体内的增加或存在.(3 分)6.自我限量添加剂(1)由于引起的感官性能,在食品中添加量通常很小,量大反而不能使人接受的一类食物添加剂; (3分)(2 )如香料和酸味剂等.(1分)三、简答1.简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揭示某些毒物的毒害特性; ( 1分)(2)化学分析,可以定性定量检测食物中的毒物;( 1分(3)动物实验,食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1分)(4)微生物实验系统,如埃姆斯实验可以初步判断毒物的致突变性; (1 分)(5)安全评定及安全限量制定( 1分)(6) 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毒物损害的靶点和分子机制.(1分)|2毒性指标主要有哪些(1)半数致死剂量(LD5 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 L 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 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2分)(2)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no obse rved a dve rse effect I e v 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2 分)(3)观察到的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1 owe stobse rved adverse e ffe ct 1 e v el, 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 -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2分)3.化学物质的分子毒害机制有哪些?( 1 )细胞膜损伤,影响物质跨膜运输及细胞膜通透性;(1分)(2)钙稳态失调,该稳态参与细胞诸多功能的维持细胞游离钙升高为细胞死亡前兆; (1 分)(3)对机体自由基防卫系统的破坏; (2 分)(4)导致遗传物质DNA损伤; (1分)(5 )导致机体癌变;(1分)4.简述化学物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第一阶段,急性毒性实验,主要检测LD50;(1分)(2)第二阶段,遗传毒性实验,主要为传统致畸实验,确定化学物质遗传毒性; (1 分)(3)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实验,通过9 0天喂养实验初步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繁殖实验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影响及对子代的致畸作用;代谢实验了解受试物在体内药代动力学及靶器官;(3分)(4)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实验和致癌实验,最终确定受试物最大无作用剂量及遗传毒性. (1 分5.简述生物标志物及其分类.(1)生物标志物是指毒物进入宿主后,经过- -定时间,可以检测到的组织成分的变化或器官、细胞功能的改变,可以指示毒物从暴露到损伤机体过程中的一系列信号,可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三类;(3分)(2)暴露生物标志物,机体组织或体液中测定到的外源性物质及其代谢物或其和体内靶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1分(3)效应生物标志物,外源物质作用下,机体产生的相应的可测量的生化、生理学功能的改变及其它病理形态学的改变.(1分)(4)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机体暴露于某特定外源化学物时,因其先天性遗传或后天获得性缺陷而反映出其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物. (1 分)四、论述|1.简述动物毒性实验设计(1)实验动物选择和要求A.品种、品系的选择,常选啮齿类和非啮齿类;(1分)B.性别和年龄及体重的要求,一*般要雌雄各半; ( 1分)C.实验动物数量及分组,急性实验要求 5 - 7组,每组小型动物不少于10只; (1 分)D.检疫和适应,保证动物健康及适应期; (1 分)( 2)染毒方法,主要有经口染毒、经呼吸道染毒、经皮染毒和经注射途径染毒四种途径; (1.5分)( 3 )剂量设计和分组,- -般可采用4倍公比法进行剂量分组; (1 分)(4)实验设计和LD50计算(1分)(5)急性毒性实验观察内容A.中毒出现的时间和症状; ( 1分)B.死亡时间及死亡数; (1分)C.剖检、生化及病理学检查,初步确定靶器官和毒作用机制; (1.5 分)D.毒代动力学分析,了解毒物在体内过程.(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