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技术-强化法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14
[运用强化矫正孩子的行为] 运用强化行为矫正案例强化是行为主义矫正行为经常用的方法,很惭愧的是,由于领会不精,原来我对其中负强化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最近相对系统地恶补了相关知识,为了增强记忆,同时分享给更多的朋友,结合自己的感慨笔记如下。
一、强化概念中的“玄机”用有点儿专业的术语来说,强化是当一个行为发生以后,让行为主体体验到一个结果,从而引起行为发生频率的增加。
比如,孩子有一天突然主动收拾了自己的房间,妈妈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这个表扬和鼓励就是收拾房间这个行为的结果,孩子非常享受这个结果,从此更加积极地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这就是说表扬和鼓励引起了收拾房间这个行为的增加。
整个过程,妈妈用的就是强化的教育方法。
强化是一种功能性的行为,也就是说,你给孩子的行为一个结果之后,只有这个结果引发了原有行为频率的增加或者积极的泛化,才能说你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反之,如果给孩子的行为一个刺激后,孩子原有的行为没有更加积极,就不能说你在实施强化。
比如,一天傍晚孩子放学回家,破天荒地先做作业了,奶奶为了鼓励孩子的行为,就给了孩子一块糖。
能说奶奶的行为是在对孩子实施强化吗?显然不能,因为这个描述没有告诉我们奶奶行为的结果,如果那块糖不能引起孩子主动做作业行为的增加,就不能说奶奶强化了孩子的行为。
二、切莫掉进负强化的“陷阱”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用刺激引起原有积极行为的频率增加,负强化却是最容易让人误解的概念,很多人都容易把负强化跟惩罚联系起来,其实这是两个差别很大的概念。
那么,到底什么是负强化呢?其实,正确的负强化应该是通过移除某个行为来促使积极行为增加。
比如,一个劳改的犯人,由于积极改造,管理人员决定给他减少刑期,这个减少刑期的后果让他的劳动态度更加积极了,就可以说给了这个劳改犯一个负强化!负强化是我们育儿生活中非常容易遭遇的陷阱,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脾气大,其实这个脾气大就可能是被妈妈负强化的结果。
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工作程序:(一)明确治疗的靶目标(越具体越好);(二)监控靶行为;(三)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四)实施强化(继续记录靶行为。
当求助者出现适当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
阳性强化的标准是现实可行的,可达到的。
内外强化物要同时使用,对求助者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一)行为疗法的基础理论: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和霍夫,这种应答性经典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的应用就称为行为治疗,最初是通过华生等人对儿童的动物恐怖脱敏发展起来。
根据这一原则而建立的第一个系统的行为治疗模式是50年代由沃尔甫提出的,称为交互抑制的系统脱敏法。
第二种成分是操作条件反射。
行为治疗是由实验室中发现的学习原则发展而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多拉德和米勒德《人格与心理治》疗一书,以及邬尔曼和克雷斯纳的《行为矫正中的一个案例》一书。
前者为行为主义者进入心理治疗领域奠定了基础。
后者把以前只在精神病院中实施,并且只有几个行为主义者了解的各种行为技术带入心理学领域。
第三种成分称为认知行为治疗。
到了20世纪70年代,埃利斯、拉扎洛斯、贝克以及梅肯鲍姆等理论家吸收了行为技术以及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成分,提出了认知行为治疗程序。
(二)阳性强化法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强化。
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
大多数行为学家认为人最好是只奖不罚,虽然赏和罚有时可以相辅而成,但奖励的办法对行为的影响更大。
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阳性强化法。
精神科病房或慢性病疗养院常常使用阳性强化法调节求助者的行为。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行为矫正是一种心理学方法,用于改变和调整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它主要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以在成年人中使用。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正面强化:正面强化是一种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法,它通过奖励或称赞来增加积极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孩子完成了家庭作业,家长可以给予奖励,例如额外的玩具或更多的屏幕时间。
通过正面强化,孩子会学会哪些行为是受欢迎的,从而更有动力去做这些行为。
2. 惩罚:惩罚是另一种行为矫正方法,通过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的积极后果来减少这种行为。
惩罚应该是适当的,且与不良行为相关。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撒谎,家长可以取消他的玩具时间或限制他的电视时间。
但是,惩罚不应该过于严厉或长时间,以免引起逆反心理。
3. 行为建模:行为建模是通过示范和引导来教导良好行为的方法。
通过让孩子观察其他人的积极行为,他们可以学会如何模仿这些行为。
家长和老师可以成为行为建模的对象,通过展示正确的行为来激励孩子去模仿。
4. 沟通和辅导:良好的沟通和辅导是行为矫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通过辅导,他们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后果,并教导他们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5. 制定清晰的规则和边界:制定清晰的规则和边界是行为矫正的基础。
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明确告诉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责任感,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总的来说,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包括正面强化、惩罚、行为建模、沟通和辅导以及制定清晰的规则和边界。
这些方法的结合运用可以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当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时,行为矫正的效果将更为显著。
行为矫正治疗的方法行为矫正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不良行为和提升积极行为,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由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社工、医生等专业人士开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行为矫正治疗方法。
1. 正向强化:这种方法通过给予奖励或鼓励来增强积极行为。
通过奖励和鼓励,个体会感到被认可和赞赏,从而更加愿意重复积极行为,并逐渐形成新的习惯。
例如,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可以给予奖励,如表扬、小礼物或特殊待遇等,以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负向强化:与正向强化相反,负向强化是通过移除不愉快的刺激以增强积极行为。
这种方法通过避免不愉快的后果,使个体更倾向于重复积极行为。
例如,减轻或移除由于不良行为而导致的惩罚或责罚,以增强个体展示适当行为的动力。
3. 惩罚:惩罚是一种为了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而施加的负面后果。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制造不愉快的体验来打破不良行为的习惯,并使其不再发生。
适用于难以通过其他方法纠正的严重不良行为。
然而,惩罚应谨慎使用,避免对个体产生过度负面影响,应注意平衡惩罚与正向强化的组合运用。
4. 反馈:提供及时的反馈是行为矫正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及时给予反馈,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后果。
反馈通常是指导性的,旨在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为其提供改善的方向。
反馈建议是具体、明确并带有建设性的,以便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5. 行为计划:行为计划是一种基于目标设定和策略规划的治疗方法。
通过与个体合作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及制定实施计划和策略,以帮助个体逐步改善不良行为。
行为计划通常需要制定可量化的目标,并确定达成目标所需的步骤和时间表。
同时,行为计划需要给予适当的正向强化,以激励个体完成目标。
6. 模仿和建模:这种方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不良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如何成功地实施积极行为,个体可以学习到正确的行为和技巧。
这在心理治疗中被称为建模。
心理咨询的常用疗法通化市靖宇中学:张杰心理咨询包括建立关系、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咨询和评估效果等基本内容。
在实施咨询中需要采用一些具体的疗法,今天,我谈几种常用的疗法。
一、正强化法(一)、关于正强化法正强化法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又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
它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
简单地说,当学生某一问题行为不出现(也即正常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奖赏”,以建立正常行为。
正强化法在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干预矫正中运用比较多,常用于儿童神经性厌食症、偏食、遗尿、多动、沉默、孤独、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案例:有个6岁儿童,习惯睡到半夜起床,挤到父母床上睡。
开始父母觉得很可爱,但是后来,她就养成了习惯,每天晚上都要睡到父母床上,怎么讲道理也不听。
后来她的父母就用正强化法纠正了这个问题。
他们画了一个简易图表,告诉女儿说,我们帮你画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会告诉我们,你哪几天是整晚睡在自己的房间里的,爸爸妈妈希望你在自己床上睡觉,如果没有过来,我们一早起来就送你一颗闪亮的星星,贴在表上。
一周如果得到6个星星以上,周末就带你出去郊游,不能为是否得到星星而讨价还价,否则就扣回一个星星当作惩罚。
经过一个月,她基本上已经把半夜到父母床上睡的毛病改掉了。
(二)、在实施正强化法时要注意的问题1、选择适宜的正强化物在行为矫正中,咨询员要用好强化物(即“奖赏品”)。
强化物一般分为五类:(1)消费性强化物: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2)活动性强化物:看电视、过生日、郊游等活动(3)操作性强化物:涂颜色、跳绳、游戏等(4)拥有性强化物:指在异端时间内儿童可拥有享受的东西如穿自己型号的出衣服(5)社会性强化物: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儿童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赞扬、点头、微笑)或是奖状、讲故事等奖赏方式。
在对上述强化物的选择上,要注意选那些儿童喜欢、需求的强化物。
儿童问题行为治疗的五种方法近年来,儿童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急剧升高,引起了儿科医生、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这些幼年的行为问题,轻者影响今后的学业、就业和生活,严重的成为反社会行为。
因此,人们对年幼儿童的问题行为逐渐增强了忧患意识,力图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以下介绍的五种儿童问题的治疗方法,它将有助于家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及早发现行为问题,及时矫治或干预,把问题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向恶性程度发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儿童的素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正强化法方法解析:正强化法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又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
简单的说,当孩子某一行为不出现(也既正常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奖赏”,以建立正常行为。
比如,矫正功能性遗尿。
白天,当孩子出现尿意时,鼓励他暂时不排尿,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给予奖赏。
每日延长2-3分钟,直至出现尿意后能控制45分钟。
一般需经三个月治疗。
在矫正中,家长要用好奖赏品(也称“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五类:①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②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视、过生日、郊游等活动。
③操作性强化物:如涂颜色、跳绳、游戏等。
④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拥有享受的东西(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有属于自己的小红旗、玩具等“私有财产”)。
⑤社会性强化物:指孩子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赞扬、点头、微笑)。
操作要领:在进行正强化矫正时,家长要选择孩子喜欢、需求的强化物。
“奖赏”时要立即兑现,要说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后得到的奖励。
强化物的数量不宜多。
当达到期望的行为时,应逐步取消物质奖励,以赞扬、微笑代替。
适用范围:矫正儿童神经性厌食、偏食、遗尿、多动、沉默、孤独、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二、惩罚法方法解析:又称厌恶疗法。
指孩子出现某一问题行为后,立即使之受到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失去正在享用的“私有财产”,将问题行为与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经多次重复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逐步降低,甚至消除。
正强化一、正强化的涵义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的例子非常淸楚地阐述了正强化的原理。
一般来说,如果行为反应后能得到愉快的结果(对这种动物的生存和安宁有好处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在未来的出现频率就会趋向增加。
虽然正强化原理最初是利用动物的实验结果阐述的,但是正强化也是一个对人类行为构成影响的自然过程。
正强化可以作为我们日复一日的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发生,也可以作为改变人们行为的行为改变项目的一部分。
因此,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或为人们所喜欢的,能够产生愉快结果的刺激,就称之为正强化物。
我们可以利用正强化物来使良好行为出现率提髙,使不良行为出现频率降低或消除。
所谓正强化原理是指在一泄的情境或刺激的作用下,某一行为发生后,立即有目的地给予行为者以正强化物,那么,以后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将会提高。
这种有目的地利用正强化物来提高行为出现率的行为改变原理叫做正强化原理,简称正强化。
正强化是加强行为的过程,会增加这种行为在将来岀现的可能性,其形成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S-R-S6其中,S代表一种刺激或情境;R代表在这种刺激或情境下发生的反应:S"为反应发生后所得到的正强化物,代表反应后获得的结果,也称为行为后果。
正强化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依据行为的后果而左,如果后果是愉快的、积极的、满足行为者需要的, 则其行为的出现率就会增加,所以,正强化又可以说是奖励的同义词。
正强化在结构上包括三要素:⑴情境或刺激:⑵行为或反应:⑶正强化物。
情境或刺激为个体的行为或反应的产生提供背景,而个体的行为或反应则导致一左的结果,即正强化物: 反过来,行为或反应的结果又进一步促进行为或反应的产生。
因此,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提高行为的发生频率。
以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例1:有一天,小明在看电视时,发现画面不清晰,他就把天线的方向调整了一下,画面就变清晰了。
行为矫正的措施一、行为矫正的目标与原则行为矫正旨在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促进适应社会环境。
其核心原则包括:1. 尊重个体权利:尊重个体的权利和尊严,确保其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2. 科学性: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3. 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矫正过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
4. 家庭与社区合作:家庭和社区是行为矫正的重要支持力量,应协同合作。
5. 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二、矫正方法与策略行为矫正的方法包括:1. 正面强化:通过奖励等方式,强化良好行为,减少不良行为。
2. 负面强化:通过惩罚等方式,抑制不良行为,鼓励良好行为。
3. 替代疗法:通过教授新的行为模式,替代原有的不良行为。
4. 自我控制训练:通过自我指导、自我监督等方式,提高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5.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改变其行为。
具体策略包括:1. 确定目标行为:明确要矫正的行为目标。
2. 分析行为原因:了解导致不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3. 制定矫正计划:根据目标行为和原因分析,制定具体的矫正计划。
4. 实施矫正措施:采取具体的干预措施,如奖励、惩罚等。
5. 评估与调整:根据实施效果,对矫正措施进行评估和调整。
三、行为评估和跟踪行为评估是检验矫正效果的关键环节,包括:1. 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评估其是否有所改善。
2. 量表法:使用专门设计的量表,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估。
3. 自我报告法:让个体定期报告自己的行为情况,以了解其进展。
4. 社区反馈法:利用社区资源,了解个体在社区中的表现。
5. 家庭反馈法:通过家庭成员的反馈,了解个体在家庭中的表现。
跟踪是为了确保矫正计划的持续实施和效果巩固,包括:1. 定期跟进:每隔一段时间,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方案。
2. 持续辅导:在矫正过程中,为个体提供持续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保持良好行为。
儿童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编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
有效应用行为矫正的原则:1.防止滥用,也就是说不要把不属于行为矫正的一些方法带入到行为矫正中来,如电击痉挛法等。
2.避免误用,行为治疗方法的准确使用。
3.注意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4.注意遵循道德准则主要方法:1.正强化正强化是指当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后,即时得到一种正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个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几率会升高。
也相当于奖励。
例略2.负强化,是指在一辨别性刺激或情况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的移去或消失,则以后在同样的情况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升。
例如:1,一个爱咬指甲的孩子,能够在其指甲上涂上胡椒粉,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咬了。
2,对于在监狱里的犯人,如果其表现好,减少他的劳改时间,那他的良好态度有可能会增加。
负强化与惩罚不同之处: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的、痛苦的,而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
3、消退消退是指在以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她下一次遇到相同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比如说,因受惩罚而减少的行为发生率有可能因为惩罚停止而增加;受嘉奖而增加的行为发生率也可能因为嘉奖的减少或停止而减少例如:A平时小孩以哭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以后孩子再哭的时候不予理睬,孩子知道哭并不能满足愿望,以后也就不会由着性子乱哭了。
B某弱智儿童有不停用手抓头发的怪癖,抓到头皮发痛时才感到舒服。
父母用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
然后就把他的头发给剃了,开始,小孩又哭又闹,但一个月后,他的这种哭闹行为少了,而当两个月后头发再长起来时,他也没有再去抓头发了。
注意:A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施消退期间确保各种各样强化物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后不表现,做不到这个点,消退程序大多要失败。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常用的矫正方法1.系统脱敏法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抵制法,是指通过系统训练,采取一定步骤,按照敏感事物将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排列,逐渐训练个体心理承受力,增强适应力,从而最后达到对敏感事物不产生“过敏”反应目的。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系统脱敏法的变式(1)快速脱敏法或称真实生活脱敏法此法的主要特点是用造成恐惧反应的实际刺激物代替对它的想象;治疗者陪伴着病人通过一系列令病人感到恐惧的情景,直到抵达原先最害怕的情景而不再紧张为止。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病人。
例如,对于一个害怕拥挤和同生人接触的恐怖症病人,可以让他在治疗者的陪同下于清晨外面人少时乘车到闹市区去。
到达后先让病人在车内坐几分钟,如果不感焦虑,可鼓励他下车到商店门口走走……直到病人敢于进入拥挤的商店购物而无焦虑反应止。
(2)接触脱敏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特殊物体恐怖症,例如对蛇和蜘蛛的恐怖症。
接触脱敏法也采用按焦虑层次进行的真实生活暴露方法,与其它脱敏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两项技术—示范和接触。
让病人首先观看治疗者或其他人处理引起病人恐惧的情境或东西,而后让病人一步一步地照着做。
如果病人害怕的是一种东西,如蛇,那就让病人观看过治疗者触摸、拿起和放下蛇的示范后,先从事一些与接近、触摸蛇有关的一些活动,而后逐渐接近蛇、触摸它,直到敢于拿起它而无紧张感为止。
(3)自动化脱敏法根据同病人的一系列交谈的结果,治疗者将所识别出的病人的焦虑情境(如喧闹嘈杂的声音、拥挤的人群或爬行中的蛇)录音、录像,而后利用这些制备好了的录音、录像对病人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①病人可以在家里独立使用,而不必花费治疗者太多的时间;②病人可以依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脱敏的速度和进度,这有助于减少脱敏治疗中的一些不良反应;③录言和录像中可加入治疗者的指导和有关的治愈范例,从而也可起到指导与示范作用。
行为矫正在生活中的应用摘要:行为矫正是用于矫正各种危害健康的行为、指导建立各种促进健康行为的系列性技术。
行为矫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文章借助实例简单介绍行为矫正主要技术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加深对行为矫正的理解。
关键词:行为矫正; 生活应用行为矫正技术在20 世纪50 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用于矫正各种危害健康的行为,指导建立各种促进健康行为的系列性技术。
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来塑造希望行为和矫正不良行为,行为矫正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
文章借助实例简单介绍行为矫正主要技术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加深对行为矫正的理解。
(一)强化法实例:龙龙是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小朋友,平时总有写字不认真的习惯。
一天,他在写作业时不知为什么竟十分认真,老师看见了便马上拿起其作业本对大家说:“龙龙真乖,写字那么认真!大家今后要向他学习。
”此后,龙龙写字再也不马虎了。
这个例子就是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强化原理。
所谓正强化,即当一个操作行为在某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给予一种正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满足行为者的需要,那么以后在类似情景下该操作性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
这个原理强调行为的保持与否是依据行为的后果而定。
正强化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糖果、玩具、新衣、代币等,儿童表现了一个良好行为,就给他一定的实物奖励,这有助于某行为的巩固,实物奖励不能过于满足儿童;另外,精神奖励对儿童也是不可缺少的正强化物,它可以让儿童感到自信,自尊和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如幼儿园教师对儿童的点头、微笑、表扬、奖励小红花等等。
例子中老师的夸奖让龙龙获得了满足,是一种正强化物,无形中强化了杰杰写字认真这一目标行为。
总之,若能把握机会,针对儿童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强化,就能建立该良好行为。
常用的强化方式除正强化,还有负强化、间歇强化等。
(二) 消退法实例:儿童雷雷,每次和妈妈逛商场时都要赖在玩具柜前不肯走,要求妈妈给他买玩具,若不买就大哭大闹,妈妈每次没法就只有给他买。
强化与正强化一、强化的概念(一)强化的定义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便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受一定的规律控制的。
我们为什么喜欢去某个地方就餐、为什么常常与某些人一起活动,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
就餐是因为那个地方饭菜价廉物美,环境幽雅;与那些人一起活动是因为有共同的喜好,趣味相投。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常常就是这样被自然地强化着,慢慢地演变成一种习惯。
另外,行为之所以出现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那是父母、教师或者其他人希望个体做的。
若表现出这些行为,个体往往能够从这些关键性的人物那里获得奖励,有时,所给与的奖励甚至是精心设计过的,但也因为如此,个体也逐渐养成了某些行为习惯。
不管是自然的强化,还是精心设计的强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个体发出某种行为之后获得了某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使得行为增加了,这一过程可称之为“行为被强化了”。
在行为矫正领域,所谓强化(reinforcement),指的是“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
行为的增加通常指的是行为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或者强度得到了增强。
从这一定义可看到,强化实际上指的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行为所获得的结果与行为增加具有密切的关系,即行为的结果使行为得到了加强。
(二)强化的分类根据行为的结果,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行为增加的行为结果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行为出现之后获得了奖励,另一种则是逃避或者回避了某些讨厌、害怕的东西。
这两种过程都可称之为强化,但两者有所差别。
其中,行为结果为获得强化物的过程为正强化,而行为结果是逃避或者回避的过程为负强化。
在行为矫正领域,正强化与负强化都是很重要的技术。
本章我们将详细地介绍正强化,下一章则将介绍负强化。
根据行为之后是否每次都给予强化,强化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如果个体行为每次发生之后都会有强化,那么就是连续强化,如果并不是每次都有强化而是偶尔地给予强化,那么就是间歇强化。
根据行为之后的结果是由外界(或者他人)还是自身提供,可以将强化区分为外界提供的强化和自动化强化。
在很多情况下,行为的结果是由他人或者外界提供的,但是有些行为本身就会带来强化,这种强化不需要外界刺激物作为中介。
比如,当手被蚊子咬了之后,人们会用手去抓、挠,抓、挠被蚊子咬过的皮肤可以减轻这种令人难受的痒的感觉,因此下一次被咬的时候还会去抓、挠。
这种强化就是一种自动化的强化(automatic reinforcement)。
自动化强化的行为就是那些不需要其他人呈现某种结果就具有强化作用的行为。
这种强化通常与其他人提供的社会性刺激物没有关系,其强化主要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感觉刺激。
在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有一些词汇常常被用来描述这种感觉结果,比如“感觉不错,很舒服,看起来很好”等。
有一些个体如自闭症儿童常常会持续出现某种毫无目的、刻板的自我刺激式的行为,如不断转圈、抓头发、咬手、用脚尖走路、左右摇摆等,这些动作通常都会给个体带来一些感觉刺激,从而产生自动化的强化。
对于这类不良行为,由于强化来自于行为自身,因此会持续出现,而且很难矫正。
二、正强化的概念所谓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也可译作积极强化),是指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立即得到一种刺激物,如果这一刺激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出现概率会升高。
如果用公式表示,可以将该过程记作为S-----R-----S R+ ,S代表一种情境(situation)或刺激(stimulus),其中情境指的是个体发生行为时的周围环境、生理状态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行为的发生或者影响个体对某些刺激的反应;而刺激指的是行为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事件,即前奏事件(antecedents)或者诱发因素,会引起个体行为发生;R代表在某一特定情境下所引起的反应(response),即行为;S R+ 代表其行为出现后所获得的刺激物。
在理解正强化的含义时,一定要注意所谓的“正(positive)”指的是什么。
正强化的“正”指的是行为出现之后某一刺激物的呈现,而不是指所呈现的刺激物的性质,由于该刺激物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能维持个体行为的继续存在或者增加,所以才将之称为正强化物,简称强化物。
正强化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
当电视机出现声音不清楚、画面模糊的情况时,若用手摇一摇、拍一拍能使画面和声音都变得清楚,那么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人们还会继续用摇一摇、拍一拍的方法。
如果在某家商店里买到的东西经济美观、实用,下次购物时人们就会首选这家商店。
正强化也是被教育者广泛使用的用来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常常采用微笑、点头赞许、口头表扬、让孩子参加喜欢的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奖励。
三、正强化物及其分类对于个体来说,如果某个刺激或者事件被认为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么这个刺激或者事件就可被认为是正强化物。
在正强化的使用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强化物。
对于强化物的类型,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
例如,根据强化的起源或者性质可将强化物分为无条件强化物和条件强化物;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可将强化物划分为可吃型、感觉型、可触摸型、活动型和社会型(Cooper,Heron,Heward,2007),也有学者(Martin & Pear,1999)将强化物分为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
(一)根据强化起源或性质划分在学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时,我们已经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提到过,引发个体产生某种反应的刺激物有两种,一种是无条件(unconditioned)的,另一种是有条件的(conditioned),个体之所以会对条件刺激产生反应是由于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反复配对出现的结果。
同样,对个体来说,刺激物的强化作用可能是无条件的,也可能是学习而来的。
根据刺激物强化作用的起源或者性质,强化物可以划分为无条件强化物(unconditioned reinforcer)和条件强化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
1、无条件强化物无条件强化物也称原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或者非习得性强化物(unlearned reinforcer),这一类刺激物通常不需要个体经过特殊的学习就具备强化功能,也就是说,刺激物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强化效果。
比如食物、水、空气、温暖、性刺激都属于无条件强化物,是自然的积极刺激,这些刺激物的强化功能不需要个体进行学习就具有了,它们常常是人类自身愿意去追求和得到的东西。
如,当一个人饥渴的时候,食物、水对其就具有无条件的强化功能;感到寒冷的时候,棉衣也是很好的无条件强化物。
一般来说,无条件强化物都具有很好的强化功能,但是其强化功能的发挥是要有前提条件的。
由于无条件强化物很容易引起个体对刺激物的满足,因此只有在剥夺状态下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这也是无条件强化物的弱点所在。
比如人在饥饿、口渴的时候,食物和水对个体具有很好的吸引力,但是当人已经吃饱、口也不渴的时候,食物和水就难以发挥其强化功能了。
只有在被剥夺的情况下,这一类强化物的强化功能才能发挥到最大。
2、条件强化物条件强化物又被称为次级强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r)或者习得性强化物(learned reinforcer)。
这一类强化物在开始的时候是一类中性刺激物,并不具有强化的功能,由于与无条件强化物或者其他条件强化物一起配对使用,才获得了强化的功能,因此它们的强化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被称为条件强化物。
例如,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食物是一种无条件的强化物,而铃声是一种中性的刺激物,并不具有强化的功能,由于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出现之后,狗对该刺激物产生了分泌唾液的反应,此时,铃声就可成为一种强化物,来强化其他的刺激物。
巴甫洛夫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
他首先将灯光与食物反复匹配,让动物形成对灯光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又将铃声与灯光反复匹配而无食物出现,最后单独呈现铃声,结果发现动物对铃声也产生了唾液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灯光原来是一种中性的刺激物,但是由于与食物紧密结合之后成为一个条件刺激物,使得铃声也成为了一个条件刺激物,产生了强化的作用。
但是,它的强化作用是通过与食物的紧密结合学习而来的,如果没有与食物结合,灯光仍旧只是灯光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刺激物的价值也如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灯光一样不是自然获得的,而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它们本来都是中性的刺激物,但慢慢地获得了强化的力量。
比如学校里的考试分数、体育比赛的奖牌、名次,甚至我们的表扬、微笑、赞许的点头,都是条件强化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教师的关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条件强化物,儿童常常会为了获得父母和教师的关注去做一些事情,甚至表现出错误的行为。
在条件强化物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条件强化物。
它们经常与各种无条件强化物或者条件强化物一起配对使用,因此,强化作用很少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眼神接触、表扬、身体的接近等,这一类强化物被称为是泛化性的条件强化物(generalized conditioned reinforcer,也译作概括性强化物),其强化作用通常不依赖于情境,不仅对各种不同的行为都具有强化的功能,而且在各种情境中都有效。
另外,由于此类条件强化物可用来交换各种其他的无条件强化物以及条件强化物,因此,强化功能强大,且强化的价值持续时间长久。
(二)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划分根据强化物的内容,一些研究者将强化物划分为可吃型、感觉型、可触摸型、活动型和社会型。
1、可吃型强化物(Edible reinforcers)这一种强化物也被称为消费型强化物,如糖果、饼干、水果、饮料等,它们往往属于无条件强化物,其强化价值一般不需要经过学习就可获得。
当然,不同的个体对食物、水果、饮料等有着不同的偏好,这种偏好是随着个体的成长习得而来的。
2、感觉型强化物(Sensory reinforcers)各种可以给与个体感觉器官刺激的强化物都可以属于这一类,比如引起个体振动觉、听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感觉的刺激物,如按摩、好听的音乐、闪烁的光、羽毛等。
3、可触摸的强化物(Tangible reinforcers)比如粘纸、小玩偶、卡片、积木等都是可触摸的强化物。
这一类强化物有点类似于拥有性的强化物。
4、活动型强化物(Activity reinforcers)人们喜欢从事的活动也可作为强化物,来增加个体某些行为的出现概率,如玩游戏、休闲式的阅读、看电视、听音乐、与喜欢的老师或者其他人一起吃饭、玩篮球、去公园玩等。
这些活动通常也是高概率的活动,若安排在低概率的行为之后,可用来增加低概率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