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杜甫诗三首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40
设计者:吴娟审定者: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诗人生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过程和方法: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望岳》【教学练过程】一、创境激趣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同学们自由发言。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自学指导1、齐声朗诵《望岳》,然后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小组交流问题,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研读与赏析1、朗诵诗歌,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a、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b、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a、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b、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春望》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转折时期的大诗人杜甫,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感受了战乱给国家带来的山河破碎、经济萧条,给百姓造成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杜甫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25.杜甫诗三首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的是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满眼河山,大地已非唐季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佚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登高》《羌村》《北征》《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春望》“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杜甫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泰山简介(视频)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第 25 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诗歌的朗读方法,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在了解《望岳》、《春望》的诗歌大意及情感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3.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读诗歌之前来看看诗歌之中的“小故事”吧!杜甫(712~770),字子美。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被誉为“诗史”和“诗圣”。
【《望岳》背景卡片】: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春望》背景卡片】: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
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并标示朗读节奏。
(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它的停顿、重读、语调等。
例如停顿:五言诗句一般分两节来读,如:“潮平/两岸阔”。
)新知探究结合【知识链接】中诗歌的赏析方法,试赏析《望岳》。
1.读:①初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②结合背景注释细读,圈点诗歌关键字眼并划记喜欢的诗句。
③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学法指导:朗读之前请先注意下列字的字音、字形——岱、夫、层、决眦、凌)2.译:结合注解内容,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析:大声朗读诗歌,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法指导:可从字词、名句、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例如:诗歌中的x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x字好,好在哪?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本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4.结:本诗歌有何写作特点?试分析。
综合提升按照赏析《望岳》的步骤,自主设计赏析《春望》的内容。
选择一个角度来设问!)【当堂检测】1.杜甫《望岳》中点化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
”2.运用拟人手法,承上启下,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的两句诗是:“。
25、《杜甫诗三首》次备牛育苗时间:09.11教材分析:唐代是优秀诗人辈出的年代,诗人杜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杰出代表诗人之一,他唱出了时代的特点,成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为了让学生对诗人创作的了解,课文选入了他的代表作品《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了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但对诗歌中的一些文言词理解不透,因此,教者需补充杜甫的生平,写作背景。
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诗。
2.领会诗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5、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体味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2.诗歌所描写的时代背景。
教学方法: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课时)课时目标:1、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及诗人诗歌的风格变化。
2、总体感知《望岳》《春望》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导学一、导入新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那么“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有什么含义?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之中,作品会有很大的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候,杜甫的思想感情有明显的不同。
二、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三首一、课文赏析1.话说《石壕吏》中的诗人杜甫的名篇《石壕吏》里写到四个人物,吏、老妇、老翁、诗人,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
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到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
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
诗人何以如此沉默?我想,这是因为他除了沉默以外很难有别的选择。
一味同情民间疾苦反对抓壮丁吗?这时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数十万人马已兵败邺城,正准备在河阳与叛军作拼死的决战,如果再吃败仗,国家的前途将不堪设想,所以非补兵源不可,哪怕多一个炊事老太也好。
那么就拥护“吏夜捉人”吗?作者也不忍,人民群众已经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这一家的牺牲尤其惨重,怎么好再来抓人?作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实在无话可说。
如果杜甫是一个完全“惟上”的俗吏,那么事情就很简单,他可以向这一家人讲大道理,动员他们要爱国,要以大局为重;如果杜甫是一个一般的所谓人道主义者,他可以不管国家大事,一味高唱同情民间疾苦、为民请命的高调。
然而杜甫既非居于庙堂,也非江湖处士,而是一个小官,他已被赶出朝廷,新的职务是华州司功参军,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君与民这两头他都要顾及,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无计可施,于是他就在这巨大的痛苦中无可奈何地沉默了。
2.《石壕吏》,现实主义的典范《石壕吏》是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达到了高尔基所说的“现实之客观的描写”的地步,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将主观的评价寓于客观的叙述之中。
这首诗中,诗人是在场的,却始终没开腔,只是如实地据事直书,让事实本身说话,通过事实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可怜可恨自在其中。
第二,用自传体。
这是一首叙事诗。
但就它记载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个生活片断这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作者自传中的一页,一篇日记。
用自传体,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利用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温州市第三中学周敏慧教学分析1.《杜甫诗三首》中《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石壕吏》一诗,作者仅用了120字描述了石壕村一户人家在战争中承受的巨大灾难。
诗人对贫苦百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冷酷残暴的石壕吏给予了揭露和批判。
教授此课以指导背诵为主,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艺术。
2.教学中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还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诗人生平有个大概的了解,为此,可以结合三首诗的时代背景,有针对性地介绍诗人,特别是他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同时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并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两首诗。
2.方法和过程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感,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5.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三首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社会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从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熟读这三首诗。
识记生字:岱眦搔簪逾邺戍妪教学思路:《望岳》《春望》安排一课时,《石壕吏》安排一课时。
首先了解诗的分类,其次,对诗人杜甫的生平也应大致了解。
再次,理解社会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望岳》诗人年轻时游历山川名胜所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则是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
最后,从用词、修辞、内容等方面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可以补充:就社会背景而言,我们将同处于唐代的李白和杜甫进行简单的比较。
两人处于同一时代而诗风全然不同,合乎情理。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正值唐玄宗执政的早期。
一个安定富裕的社会,也必然为创作取向中的浪漫主义提供了前提。
所以李白的诗往往浪漫恣睢,雄奇飘逸,富有无穷的想象力。
而杜甫,创作颠峰时期处于大唐每况愈下的境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在大志难酬的情况下,诗的创作更加写实,更加沉郁,他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一课时《望岳》《春望》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是古体诗)。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
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
、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腹联)、7、8句为尾联。
一般来说2、4、6、8句压韵,1句可压可不压,中间两联对仗,讲究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