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遗传定律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7
孟德尔杂交定律
孟德尔杂交定律是指奥地利的植物学家格里戈尔·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总结出的一套遗传规律。
这些规律描述了遗传特征在后代中的传递方式。
孟德尔的杂交定律包括三个主要原则: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统一性定律。
首先,分离定律指出,个体的遗传特征由两个互相独立的因子决定,每个因子都来自于父母的一方,并且在繁殖过程中是分离的。
这意味着,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副本在生殖过程中会分开传递给后代,后代只会继承其中一个基因。
其次,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了不同的遗传特征之间是独立组合的。
这意味着在遗传过程中,各个特征的遗传因子是独立组合的,一个特征的表现并不会影响其他特征的表现。
这个原则也被称为基因的自由组合。
最后,统一性定律阐述了遗传特征在后代中的表现是由两个互相作用的因子决定的。
这两个因子分别来自于父母的一方,会在后代中重新组合。
如果这两个因子是相同的,则遗传特征会表现为纯合,如果两个因子不同,则遗传特征会表现为杂合。
孟德尔的杂交定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遗传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它帮助我们理解了遗传特征的传递方式,并且为后来的基因学和进化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孟德尔假说遗传定律的核心内容孟德尔假说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石,它对遗传定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其核心内容包括两大原则: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又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或纯合子定律,主要描述了在杂交交配中,亲代的性状隐性和显性基因会在后代中分离表现。
具体而言,当两个杂合子(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基因)交配时,所得的子代在表现形式上只会表达其中一个亲代的性状。
这意味着,基因会在后代中分离,而不会混合。
这一定律的关键观点是:基因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在个体的生殖过程中是分离的。
自由组合定律,又称为孟德尔第二定律或自由分离定律,主要描述了在杂交交配中,不同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互独立的。
换句话说,每个基因在个体的生殖过程中都有独立的机会来组合。
这意味着,不同特征的基因之间的组合是随机的,不会互相影响。
这一定律的关键观点是:基因在个体的生殖过程中是自由组合的。
通过这两个定律,孟德尔成功解释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某个性状会在一个群体中消失,但在后代中重新出现的现象。
他的实验以豌豆植物为研究对象,观察了豌豆的花色、花纹、籽粒形状等性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杂交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孟德尔得出了一系列关于遗传的规律,并将其总结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后来的遗传学家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也为遗传学的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假说的关键原则之一,即分离定律,揭示了基因在个体间的传递规律,为后来的基因分离和连锁遗传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孟德尔假说的另一个关键原则,即自由组合定律,强调了基因之间的独立性,为后来的基因组重组和基因频率变异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遗传学提供了指导。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利用孟德尔假说的原理进行杂交育种,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交配,从而获得更好的品种。
在医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了解某些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
孟德尔基因遗传定律孟德尔基因遗传定律,也被称为孟德尔遗传法则或孟德尔遗传原理,是遗传学的基础。
这些定律是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得出的结论,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的实验主要集中在豌豆植物上,他选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特征进行杂交,例如花色、种子颜色和种子形状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和统计,孟德尔总结出了三条基本遗传定律。
第一定律:同一性定律(原位定律)同一性定律指出,如果纯合的个体进行自交或互交,其后代将会继承其纯合性状。
也就是说,具有相同基因的个体进行繁殖,它们的后代将保持相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这个定律说明了遗传物质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
第二定律:分离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是孟德尔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遗传学的核心。
根据这个定律,当两个杂合纯合体进行自交或互交时,两个互补的等位基因会在子代中分离。
也就是说,杂合纯合体的子代中,等位基因会以1:1的比例分离。
这个定律解释了基因在子代中的分布和组合。
第三定律:再结合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再结合定律是孟德尔的第二个重要发现,也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根据这个定律,当两个或多个基因对同时存在于杂合纯合体中时,它们的遗传是独立的。
也就是说,不同基因对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
这个定律为遗传物质的组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孟德尔的基因遗传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的研究揭示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孟德尔的定律不仅适用于豌豆植物,也适用于其他生物。
通过对孟德尔基因遗传定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为遗传疾病的研究和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孟德尔的研究还启示了人们对遗传多样性的重视。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表现,对于种群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遵循孟德尔基因遗传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遗传多样性,促进物种的繁衍和进化。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定律⼀般指孟德尔遗传规律。
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了遗传学诞⽣的著名定律。
下⾯⼩编给⼤家分享⼀些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基本概念1.交配类: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2)⾃交:植物体中⾃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
⾃交是获得纯合⼦的有效⽅法。
3)测交:就是让杂种F1与隐性纯合⼦相交,来测F1的基因型2.性状类:1)性状:⽣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理特性的总称2)相对性状:同种⽣物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5)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3.基因类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3)等位基因:位于⼀对同源染⾊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4.个体类1)表现型:⽣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3)表现型=基因型(内因)+环境条件(外因)4)纯合⼦:基因型相同的个体。
例如:AA aa5)杂合⼦: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例如:Aa⼆、⾃由交配与⾃交的区别⾃由交配是各个体间均有交配的机会,⼜称随机交配;⽽⾃交仅限于相同基因型相互交配。
三、纯合⼦(显性纯合⼦)与杂合⼦的判断1.⾃交法: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若后代中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
例如:Aa×Aa→AA、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AA×AA→AA(显性性状)2.测交法:如果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出现,⼜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
例如:Aa×aa→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 AA×aa→Aa(显性性状)鉴定某⽣物个体是纯合⼦还是杂合⼦,当被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测交法;当被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交法均可以,但是对于⾃花传粉的植物⾃交法较简便。
遗传学三大定律的主要内容遗传学的三大定律是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它们包括:1. 第一定律(分离定律):也称为孟德尔的单因素遗传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每个个体在其生殖细胞中只包含一对(两个)基因,在有性繁殖中,这对基因会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然后再通过受精来融合。
2. 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也称为孟德尔的二因素遗传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两个基因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一个基因的遗传不会影响另一个基因的遗传。
这意味着,基因的组合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组合。
3. 第三定律(统一性定律):也称为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
根据这个定律,当两个纯合子种质互相杂交时,F1代杂合子的表型会完全表达其中一个纯合子种质的特征,而不会混合表达两个种质的特征。
然而,F2代会出现两个种质特征的重新组合和混杂。
这些定律形成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描述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表现方式,并对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继承规律进行了解释。
1. 第一定律(分离定律):根据这一定律,每个个体所携带的两个基因(一对等位基因)在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中会分离并随机分配给不同的生殖细胞。
这个定律说明了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性。
2. 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这一定律,不同的基因对于性状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即不同基因之间的遗传方式是独立的,一个基因的遗传不会影响另一个基因的遗传。
这个定律说明了基因的组合方式是随机且自由的。
3. 第三定律(统一性定律):根据这一定律,在性状表现上,个体同时携带两个基因,但只表现出其中一个基因的特征。
这个定律说明了在杂合子的个体中,显性基因会表现而隐性基因则隐藏。
然而,隐性基因仍然存在于杂合子中,并有可能在后代后续的分离产生重新组合和表现。
这些定律为遗传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对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行为和传递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解释和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遗传学研究的里程碑,为后来的遗传学家和科学家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孟德尔遗传规律
孟德尔是19世纪著名的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现代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为遗传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孟德尔在对豌豆植物进行繁殖试验中发现,父母植物的特征并不是简单相加或者平均,而是体现在第一代杂交后代中的现象。
他将这些现象归纳为三条基本遗传规律,分别是单
因遗传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单因遗传规律是指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只有两个,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这两个因子互相作用,决定了后代的表现形态。
这个规律是基因学的基础,对研究其他遗
传规律和多因遗传机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分离定律指的是杂交后代的遗传因子会在生殖细胞中随机分离,同时每个细胞内只有
一种因子。
这说明子代的某些表现形态不再只是父母表现形态的平均值,而可能表现出其
中一方的性状。
这种遗传规律的形成是基于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随机组合的。
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不同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地组合在一起,而且每个分离因子的分
离可能与其他分离因子的分离无关。
这个规律表明遗传因子之间的组合不受束缚,一个表
现形态可以是由多个遗传因子共同控制的结果。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虽然是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总结,但它们的普适性远超豌豆,适
用于所有遗传属性的调查和研究。
而且,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为现代基因学、生物技术和
遗传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经典理论,它由奥地利的修士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首次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进行了验证。
这些定律不仅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进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背景格雷戈尔·孟德尔在15年发表了他的《植物杂交实验》,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遗传单位的传递规律,被后世称为孟德尔遗传学。
他选用豌豆(Pisum sativu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杂交实验,揭示了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方式及其组合规律。
孟德尔的工作为后来的遗传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范本和理论支持。
第一定律:单因遗传定律孟德尔的第一定律说明了基因以及其对应表型的传递规律。
在孟德尔的实验中,他观察到某些性状表现为显性和隐性形式,并且在第一代杂交中显现出显性性状,但在后代中隐性性状可以重新表现出来。
这一定律形成了“基因不会相互融合,而是独立地遗传给后代”的基本观点。
第二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也称为分离定律)阐明了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在自交实验中,孟德尔观察到在F2代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1,而表型比例为3:1。
这表明了基因在受精过程中是独立分离的,并且随机组合形成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遗传学的现代发展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的孟德尔遗传学经过扩展和改进,融入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
DNA的发现和结构解析使得基因的物质基础得以明确,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机制也逐渐被揭示。
在当今的遗传学研究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仍然是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虽然现代遗传学已经超越了孟德尔时代的限制,但其提出的遗传单位和基本遗传规律仍然适用于多种生物,为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伦理和应用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孟德尔定律也引发了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遗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可以更加精确地操作和改变,这对农业生产和医学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争议。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以下是孟德尔遗传学定律:一、分离定律。
1.定义: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适用范围: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
二、自由组合定律。
1.定义:当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组合也会发生自由组合。
2.实质: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组合会发生自由组合。
3.适用范围: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
三、遗传平衡定律。
1.定义: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
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
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
2.实质: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
3.适用范围: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
四、分离重组定律。
1.定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随机的,这种分离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基因重组。
2.实质:同源染色体的随机性分离导致非等位基因的重组。
3.适用范围: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
五、显性定律。
1.定义:如果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产生的杂合子一代中,显现出的亲本某一性状的为显性性状。
在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这一相对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为杂合子自交后代。
2.实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产生的杂合子一代中,显现出的亲本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定律遗传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物种的进化和家族的传承。
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孟德尔定律是基本的理论基础,对于遗传现象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下面将围绕孟德尔定律展开讨论,分析其基本规律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孟德尔定律的概述孟德尔是19世纪著名的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他通过对豌豆的研究,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定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定律是关于同质性的,即纯合子与杂合子之间的配子比例规律;第二定律则是关于分离性的,即两个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是显性和隐性的表现规律。
二、同质性的配子比例规律根据孟德尔的研究,同质纯合子与杂合纯合子之间的配子比例约为3:1。
这意味着,在同质纯合子的后代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个体表现出了与纯合子相同的性状,而剩下的两分之一则表现出与杂合子相同的性状。
这一规律通过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得到了验证,对于后代性状的预测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分离性和重组性的规律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还发现,不同基因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这意味着,在杂合子的后代中,两个基因会分离,并独立地遗传给下一代。
这为后代的遗传性状提供了多样性,也为物种的适应和进化提供了基础。
同时,孟德尔还观察到,基因的分离是随机的,不同基因之间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组合,从而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四、显性和隐性的表现规律孟德尔定律还涉及到显性和隐性遗传因子的表现规律。
根据孟德尔的实验结果,显性遗传因子会表现出来,而隐性遗传因子则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在杂合纯合子之间的交配中才会显露出来。
这一规律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性状在父母中并没有表现出来,但在子代中却会出现,并且经过多代的分离和重组,显性性状会逐渐增多。
五、孟德尔定律的应用意义孟德尔定律的发现和理论基础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不仅对于理解和解释遗传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通过对孟德尔定律的研究,人们可以预测和控制后代的性状,培育和改良农作物,甚至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里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
他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统称为孟德尔遗传规律。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11、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 →F2:1YyRr:1Yyrr:1yyRr:1yyrr。
孟德尔定律的内容
孟德尔定律,也称遗传规律,是研究遗传物质传递和表达的遗传
规律。
孟德尔定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亲缘关系:孟德尔定律表明,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沿着两条链(一对同源染色体)传递,即染色体的某一侧包含遗传信息,另一侧则
不包含。
2. 传递方式:孟德尔定律揭示了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即染色体
上的物质在一代接着一代传递,一代传递物质一代,代代相传。
3. 遗传变异:孟德尔定律还表明,遗传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
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强度与亲缘关系有关。
亲缘关系越近,遗传变异越
显著,反之则较小。
4. 分离规律:孟德尔定律揭示了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的分离规律,即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则不分离。
孟德尔定律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验证的遗传规律,对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孟德尔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孟德尔第一定律,也被称为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中,一个性
状由两个亲本基因决定,并且在子代中表现为分离。
这意味着,如
果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不同,子代将会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而不
是混合。
这一定律强调了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
孟德尔第二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孟德尔杂交的
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性状基因分别组合到子代中。
这意味着,不同
性状的基因会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出现在后代中,而且它们的组合是
独立的,互相不受影响。
这一定律强调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和独立性。
总的来说,孟德尔第一定律强调了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而第
二定律则强调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和独立性。
这两个定律共同构成了
孟德尔遗传学的基础,对遗传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定律的发现为我们理解遗传变异和后代遗传规律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基础,对于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B.F1产生基因型为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D.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答案: D2.用纯种的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豌豆种子杂交得F1,将F1自交得F2的种子3 200粒。
这些种子中应该有绿色皱粒()A.1 600粒B.400粒C.200粒D.1 200粒答案: C3.假定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AaBBDD×AaBbdd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两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A.1/2 B.1/4C.1/8 D.3/4解析:AaBBDD和AaBbdd杂交,子代的基因中一定有Dd,因此只要求出前两对基因杂交后代出现纯合子的概率即可,(1/2)×(1/2)=1/4,故B正确。
答案: B4.在豚鼠中,黑色(C)和白色(c)是显性,毛皮粗糙(R)对毛皮光滑(r)是显性。
下列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最佳杂交组合是()A.黑光×白光→18黑光∶16白光B.黑光×白粗→25黑粗C.黑粗×白粗→15黑粗∶7黑光∶16白粗∶3白光D.黑粗∶白光→10黑粗∶9黑光∶8白粗∶11白光解析: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就是验证杂种F1产生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是否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否自由组合,从而产生4种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配子,因此最佳方案为测交。
D项符合测交的概念和结果:黑粗(相当于F1的双显)×白光(双隐性纯合子)→10黑粗∶9黑光∶8白粗∶11白光(四种表现型比例接近1∶1∶1∶1)。
5.下列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C .环境相同,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D .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答案: B6.孟德尔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 )①选取豌豆作实验材料 ②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③进行人工杂交实验 ④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⑤选用了从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⑥先选择豌豆再选择紫茉莉、草莓等植物作实验材料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⑤C .②③④⑤D .③④⑤⑥解析: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首先是因为他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豌豆,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因此自然状态下的豌豆均为纯种;其次是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运用从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并且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答案: B7.两个亲本杂交,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子代的基因型是1yyRR 、1yyrr 、1YyRR 、1Yyrr 、2yyRr 、2YyRr ,那么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A .yyRR 和yyRrB .yyrr 和YyRrC .yyRr 和YyRrD .YyRr 和YyRr解析: 子代基因型中Yy ∶yy =1∶1,故亲本为Yy ×yy ;子代基因型中RR ∶Rr ∶rr =1∶2∶1,故亲本为Rr ×Rr ,组合即得亲本基因型。
答案: C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的哪个过程( )AaBb ――→①1AB ∶1Ab ∶1aB ∶1ab ――→②配子间16种结合方式↓③4种表现型(9∶3∶3∶1)――→④子代中有9种基因型A .①B .②C .③D .④解析: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时,故选A。
答案: A9.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由P、p基因控制),抗锈病和感锈病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由R、r基因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以纯种毛颖感锈病(甲)和纯种光颖抗锈病(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病(丙)。
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F2有4种表现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做出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丁的基因型是()A.Pprr B.PPRrC.PpRR D.ppRr解析:由纯种甲和乙杂交得F1(丙)全部为毛颖抗锈病,可知丙的基因型为PpRr,丙与丁杂交,F2的表现型为抗锈病与感锈病比为3∶1,根据分离定律可推知,丁控制此性状的基因组成为Rr,由F2中毛颖与光颖比为1∶1,可知丁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组成为pp,因此丁的基因型为ppRr。
答案: D10.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
基因型为BbCc 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例为3∶3∶1∶1。
个体X的基因型为()A.BbCc B.BbccC.bbCc D.bbcc解析:根据后代直毛与卷毛的比例为(3+1)∶(3+1)=1∶1,推知个体X与直卷有关的基因型为bb;黑色与白色的比例为(3+3)∶(1+1)=3∶1,推知个体X与黑白色有关的基因型为Cc,故X的基因型为bbCc。
答案: C11.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 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
现选择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基因B ――→抑制基因A↓白色素(前体物质)→黄色锦葵色素A .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或AabbB .F 1的表现型是白色C .F 2中黄色∶白色=3∶5D .F 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7种解析: 根据图示,基因A 表达才能合成黄色锦葵色素,而基因B 表达时基因A 表达受抑制,花色为白色,因此白色报春花的基因型为A_B_或aa_ _,而黄色报春花的基因型是AAbb 或Aabb ;AABB 和aabb 两个品种杂交,F 1为AaBb ,花色应为白色;F 1自交,F 2的基因型为:A_B_、aaB_、A_bb 、aabb ,其比例为9∶3∶3∶1,其中黄色为3/16,白色为(9+3+1)/16,因此F 2中白色∶黄色为13∶3;由于F 2共有9种基因型,其中黄色植株的基因型只有AAbb 和Aabb 两种,因此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是7种。
答案: C12.番茄果实的红色对黄色为显性,两室对一室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育种者用纯合的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二代中重组表现型个体数占子二代总数的( )A .7/8或5/8B .9/16或5/16C .3/8或5/8D .3/8 解析: 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有2种情况(设红色A ,黄色a ;两室B ,一室b):①AABB ×aabb ,②AAbb ×aaBB 。
这2种情况杂交所得的F 1均为AaBb ,F 1自交所得F 2中,A_B_(双显性:表现红色两室)占9/16,A_bb(一显一隐:表现红色一室)占3/16,aaB_(一隐一显:表现黄色两室)占3/16,aabb(双隐性:表现黄色一室)占1/16。
若为第一种情况AABB ×aabb ,则F 2中重组类型(红色一室和黄色两室)占(3/16)+(3/16)=3/8;若为第二种情况AAbb×aaBB ,由F 2中重组类型(红色两室和黄色一室)占(9/16)+(1/16)=5/8。
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 、a 和B 、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
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请回答:紫色叶绿色叶紫色叶绿色叶①紫色叶×绿色叶121 0 451 30②紫色叶×绿色叶89 0 242 8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组合①中,F2紫色叶植物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有________种。
若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组合②中,亲本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____________,F1的基因型中含有________对等位基因。
(4)写出组合②中由F1产生F2的遗传图解。
解析:(1)由于甘蓝叶色的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由题意可知,组合①中,F2紫色叶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_B_、A_bb、aaB_,有8种基因型,纯合子有3种,绿色叶基因型为aabb。
组合①中,F1的基因型为AaBb,与绿色叶甘蓝(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型为紫色叶∶绿色叶=3∶1。
(3)组合②的F2中紫色叶与绿色叶之比为3∶1,则F1的基因型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亲本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答案:(1)基因自由组合该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两对基因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或从组合①的F2的表现型比例为15∶1,可以判断出两对等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2)83紫色叶∶绿色叶=3∶1(3)AAbb或aaBB一(4)如图(写出一种即可)1-75 14.小鼠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这两对等位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
A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
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配,F1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鼠。
试问:(1)亲代中,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3)若让F1中的黄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体色的表现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__,黄色雌鼠的概率应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