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404.34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在翻译领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翻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
文化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含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之一,需要翻译者具备文化中介的能力。
在翻译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翻译者需要理解并尊重源语言的文化背景。
而在文化转换中,也存在着一些悖论,需要仔细思考和解决。
文化与翻译的互动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翻译需要对文化因素有深刻的认识和应用。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加深理解。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影响,文化差异,挑战,文化中介,文化意识,重要性,文化转换,悖论,跨文化交流,辨识,应用,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 引言1.1 文化与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来看文化与翻译的定义。
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习俗规则等。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化与翻译的联系在于,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翻译时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文化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翻译的选择、表达和理解。
翻译则通过传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与翻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得到更详细的探讨。
1.2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者的选择、传达和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隐含含义,翻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对原文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事件等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解或歧义。
翻译的策略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思路,以实现有效和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翻译策略的常见类型:1. 直译策略:直译是最基本的翻译策略,即逐字逐句地将原文译为目标语言。
这种策略可以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语法,但可能不够自然和流畅。
2. 意译策略: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境进行翻译,并灵活地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种策略有助于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但可能会改变原文的结构和词汇。
3. 文化译策略:文化译是指在翻译中注重传达原文背后的文化信息。
这种策略可以确保目标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文化特点和隐含意义,但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
4. 复述策略:复述是指将原文中的信息进行重述或重新组织。
这种策略可以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复杂的句子或概念,但可能会改变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
5. 标准化策略:标准化是指将原文翻译成符合目标语言规范和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种策略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但可能会丧失原文的个性和风格。
6. 专业术语策略:在翻译专业文本时,使用正确的专业术语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策略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库,以确保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专业内容。
7. 灵活变通策略:灵活变通是指根据特定的语境和读者需求,灵活地调整翻译策略。
这种策略要求翻译者具备适应性和创造性,以便在不同情况下做出最佳的翻译决策。
总的来说,翻译策略应该综合考虑原文的内容、语言风格、语境、目标读者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最重要的是,翻译策略应该始终以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为宗旨,而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翻译。
汉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策略汉语翻译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将汉语语言文字转化为其他语言的表达形式。
然而,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事实上,文化因素在汉语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正确的文化策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递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本文将探讨汉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1. 文化因素对汉语翻译的影响在进行汉语翻译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因此,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
例如,汉语中有很多根据文化背景产生的习语和俗语,如果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可能会丧失其原有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此外,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特定的价值观和观念,这也是汉语翻译中需要考虑的文化因素之一。
在翻译中,我们需要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并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达这些文化价值观。
2. 汉语翻译中的文化策略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翻译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翻译策略:适应性翻译:在进行翻译时,我们需要将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纳入考虑。
通过使用目标语言中广为人知的文化象征、习语和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转换翻译:当原文中包含特定文化的词语或概念时,我们可以选择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类似的词语或概念来进行翻译。
这种策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文化概念翻译:某些文化概念无法直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概念,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解释或描述的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文化修饰翻译:在进行汉语翻译时,我们可以添加适当的文化修饰词语来强调某些文化特征。
这种策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在进行上述翻译策略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策略。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过度或不必要的文化翻译,以免影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总结:汉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策略对于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策略
中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主要指翻译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有着各
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中文言语的翻译中,重要的文化因素涉及到文字的
识别、习俗、礼仪、历史等。
通过不同语言的文字,读者可以在不同文化
中发现不同的意义,而翻译就是将这种意义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文化翻译的策略包括文字类型识别、文化差异等,其中文字类型识别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文字识别,尤其是中文文字,中文文字有许多种而且非
常复杂,需要翻译者准确识别;文化差异是指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中的
文本可能存在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规范或其他文化习俗等,翻译者应该
对这些差异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准确的从原文翻译出正确的文本。
此外,翻译中要注意基于文化的不同,尤其是涉及到内容比较敏感的,一定要注意文字和文化的相关性,以免出现口误或文体不当等。
为了尽可
能地把握文化翻译的关键文字及典型文化概念,翻译者也可以研究比较不
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及相似性,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字及文化进行深入
的理解和研究。
文化语境下翻译策略的选择作者:范向军闫国栋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15期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过程。
由于语言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每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体现某种民族文化的特征,而作为用另一种语言对一种语言来阐释的话动-翻译,就不可能完全脱离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
正因为语言的使用离不开文化语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传达源语语境下的原文,而且符合目标语的语境?本文将从文化语境方面来探讨翻译的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翻译;语境研究;异化法1翻译中的文化语境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而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必然以语境为基础并受其制约。
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提出来的,后来伦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费斯(J. R. Firth )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这一理论。
系统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 Halliday)把语境分为二层: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1]。
我国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语境进行了研究,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
胡壮麟认为语境除了狭义的语言内语境即上下文外,还有两种语境,即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2]。
纽马克(Newmark)曾指出:语境在所有的翻译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木词义[3]翻译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的,而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决定整个语言系统的意义。
既然语境研究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那么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其研究中也一定离不开对语境的研究,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其复杂性不言而喻。
要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出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相同的效果,译者首先就必须正确捕捉原文话语的核心,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就不得不考虑原文的语境因索,诚如“一字之含义取决于其上下文”所指示的那样,上下文与翻译的紧密关系及其对于翻译具有很大重要性,而在此方而许多学者如刘必庆、朱文振、柯文礼、杰弗瑞·N·利奇等都做过颇有见地的论述。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1. 文化差异导致翻译困难文化语境的不同往往导致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礼貌称谓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而某些英语习语在汉语中也难以直接翻译。
在翻译时,如果不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很容易导致翻译困难和错误。
2. 文化背景影响翻译选择翻译活动中,翻译者往往会受到自己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本土化或异化的现象。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难免会受到自己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影响,导致译文和原文在情感色彩和意境上产生差异。
3. 跨文化传播效果受限文化语境的差异使得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限制。
即使翻译工作做得再好,也很难完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原始意义。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1. 政治和社会环境对翻译的影响2. 经济因素影响翻译市场3. 社会价值观影响翻译内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会对翻译内容产生影响。
某些敏感话题或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可能会受到社会审查和道德规范的限制,从而在翻译过程中面临一些难题。
三、应对策略1.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者需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更好地理解源语言的意义和情感,并将其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去。
2. 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翻译者需要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保持翻译工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保证翻译质量和可靠性。
3. 加强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翻译者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提升自己在不同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翻译情况。
4. 注重实践经验和专业培训翻译者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参与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翻译情况。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往往会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综合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语法结构、词汇意义、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个背景下,勒菲维尔(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勒菲维尔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本文将以勒菲维尔的“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以勒菲维尔的论述为例,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同的事物可以被赋予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英文中的“tea”对应中文中的“茶”,而在日文中则是“お茶”。
这种语言层面的差异往往源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并选择最贴合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的表达方式。
否则,翻译结果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失去原本的意义。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由于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有很大区别,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如果译者忽视了文化因素,盲目地进行语言转换,就会导致原著的风格和情感在翻译过程中丧失。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忠实度产生影响。
勒菲维尔指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审美标准。
译者需要在语言准确性和文化贴近度之间寻找平衡,保证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够被目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与方法如下:文化因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文化负载词汇在翻译手段上的变通和灵活的特点。
既然在文化差异悬殊的中英两种语言间寻找到完全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汇几平是不可能的,那么译者势必采用“直译(音译)+注解”、“直译+意译”或“意译”等方法来弥补或调整中英两种词汇在文化上的差别。
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但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的运用中可以截然分开。
为了尽最大可能发挥译语优势,重现原语词汇的信息,译者必须根据原语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内涵、色彩和功能等,对上述手法创造性地加以选择、融合和补充。
在鲁迅的小说选集中,常常遇见一些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成语和典故。
根据语义重点原则,如果原文语境突出了这类词语所蕴含的文化色彩或意象,并且这种色彩或意象往往能激发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原作品人物或主题的理解,那么译文应尽量保留原语同汇的民族文化特色。
这样既有利于文化交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译语的语言表现力。
对于此类成语和典故,采用“直译(音译)+注解”的方法比较妥当。
试以下句中的“西施”为例: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西施”是传说中春秋战国时代一位越国美女,后来“西施”一词成了姿色出众者的代名词。
在小说中作者将过去的“杨二嫂”比做“西施”,是別具匠心的。
记忆中的杨二嫂是公认的如西施一般美丽的女人,而如今却被生活折磨成凶悍、尖刻、如同“圆规”般丑陋的人物。
“西施”与“圆规”两种迥然不同的形象对照,深刻地展现了小说的主题: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美好事物的虚幻及憧憬的破灭。
作者实际上通过对人物外貌的刻画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本质变化。
为了帮助英语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在这篇小说中特有的鲜明对照,“西施”一词的翻译就应该强调突出文化意象,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策略作者:叶一艺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4期摘要:翻译与文化的交汇与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试图探析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作用,来阐明重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意义及翻译者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文化素质和策略来更好地进行翻译。
关键词:文化因素文化作用策略一、引言在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可谓是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没有任何一个翻译可以脱离文化进行。
翻译要将一国语言转换到另一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离不开对文化的把握与理解。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并不亚于同语言的关系。
......就翻译的实质来说,并非是不同语言的转换,而是用不同语言对原作内涵文化的再现,是翻译与传播文化(李绍年,1995;65)。
二、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及形合与意合众所周知,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可以说是不同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方面,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图形式”的,有着整体的概念,强调大众的模式,而不同于西方人“直线式”的思维模式,更强调个体的感受。
1.词语使用时人称与冠词使用的差异性既然东方人是“图形式”的思维模式,自然趋向于使用诸如“我们”,“你们”,“他们”这样的人称方式。
特别是在表达个人意见的时候,更偏向于将“我”放置在众人的背景中,而选择“我们觉得”,这也反映出东方人的内心,不想孤立于群体之外,而相反,虽然西方的语言也存在着某些省略现象,但是在更多时候,其语言的规范性却是非常明确的。
在西方的语言中,不能简单地表达成see tomorrow,happy,这不仅会被判定为语法错误,从句子结构上也的确让人难以理解。
2.句子的设立及时态的应用东方人习惯将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作为每一次的表述,铺开来。
虽然在西方的语言中也存在着这一现象,但是西方人则更多时候喜欢用某个从句(relative clause)将句子串联在一起,称之为“embedding”。
通过简单的who,which,that,where就能将一个句子无穷无尽地延展开来,而且它们在句子中明确地充当着某个成分,可见其思辨思维的强大。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其中包括社会习惯、价值观念、历史背景等等。
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和传达这些文化信息,是每个翻译者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本文将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策略进行浅析。
一、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中的词汇、语法、语气等因素都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源语言的语言特征,就很难保证翻译质量。
2. 社会习惯社会习惯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异。
例如,在中国,人们习惯于轻声细语,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话比较大声。
在翻译中,如果不能理解并传达源语言中的社会习惯,就可能给读者留下不适应和不理解的印象。
3. 价值观念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观念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会影响到翻译。
例如,对于同一种食物,有些国家的人认为它非常美味,而有些国家的人则可能觉得它很难吃。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正确体现源语言中的价值观念,就可能导致误解或不适。
二、翻译中的文化策略针对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翻译者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尽可能地准确体现文化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策略:1. 直译与意译结合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和意译都有其使用的场景。
如果源语言中的表达和目标语言相似,直译就是比较适用的方法。
如果存在语言和文化的鸿沟,则需要通过意译来达到准确传达文化信息的目的。
2. 类比和借用类比和借用是两种比较常见的翻译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利用读者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加深理解。
类比是通过类比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所引起的不同反应来解释文化差异。
而借用则是在目标语言中使用已熟知的元素来传达原意。
3. 解释和注释解释和注释是可以在翻译文档中添加的内容,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信息和背景。
解释是对原文中的文化现象或事件做出的简要说明,注释则是在原文中加入的对某个文化现象或事件的详细说明。
中文翻译的难题与策略在不同的语言中进行翻译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工作。
中文翻译作为一门艺术和技能,面临许多独特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中文翻译的难题,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一、语义和文化差异1.1.意义与涵义:中文有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其意义和涵义在其他语言中往往无法完全对应。
这可能导致翻译结果失去原文所传达的细微差异。
应对策略:译者应对目标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释译、论证和加注等,以保持原汁原味的表达。
1.2.文化因素:翻译中经常涉及到文化因素,如习语、谚语、礼仪等。
这些因素可能与目标语言和文化中的概念不同,导致翻译出现困难。
应对策略: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并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进行文化解释和调整,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二、语法和句式结构2.1.语法结构:中文和其他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如主谓宾的顺序和名词短语的位置。
这些差异给翻译带来一定的挑战。
应对策略:译者需熟悉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并注意在翻译过程中调整句子结构,以确保语法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2.句式变化:中文和其他语言在句式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中文中常使用长句和插入结构,这在其他语言中可能难以处理。
应对策略: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句式特点,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
另外,适当使用标点符号和连接词来确保句子流畅和易读。
三、词汇选择和风格匹配3.1.词汇选择:中文有丰富多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但有些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直译,或者意义有所不同。
应对策略:译者需要全面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汇特点,并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翻译词汇。
有时,译者需要使用注释或附注来解释某些难以直译的词汇。
3.2.风格匹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各自的表达风格和习惯。
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风格并使其在目标语言中自然流畅是一个难题。
应对策略:译者需要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使翻译结果更贴合目标受众的语言和文化环境。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和表现的符号、语言、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是每个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文明遗产。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和理解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无论是从翻译的视角,还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翻译的结果和质量。
因此,本文将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1. 语言结构上的影响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而这些规则和结构往往反映了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进行跨语言翻译时,需要对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原文中的文化因素,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结构的理解产生偏差。
2. 词汇与表达方式上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中经常存在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甚至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都不同。
此时,不仅需要进行精准的翻译,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于表达方式的影响,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3. 历史和文化背景上的影响历史和文化背景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文学或历史类的翻译时,需要对原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加准确地进行翻译。
二、应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 增强文化敏感度翻译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了解目标语言所属文化背景的形式与内涵,加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2. 确定翻译的目的和语境在对文化因素进行翻译时,需要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语境进行合理的处理,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语境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3. 调整翻译策略和方法对于不同的文化因素,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翻译某些和宗教、信仰等相关的内容时,需要采取更加殷切谨慎的态度;在翻译习惯用语和格言等常见的文化符号时,需要进行更加精准的翻译。
4. 寻求文化背景的帮助翻译人员可以寻求来自文化背景方面的帮助,增强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文化因素翻译策略选择:归化与异化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需要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也要能够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长期以来,翻译界在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时,出现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即“归化”与“异化”。
但无论是“译入”或是“译出”,都必须尽力确保源语文化的转换,不能单一地提倡“归化”或“异化”。
译者需要具体考虑到文本类型和译者态度这两个影响因素,选择不同的文化翻译策略,进而促使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翻译;归化与异化;影响因素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已成为共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学习并掌握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便无从谈起。
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他做的文化比较要比一般人更加细致,深入(转引自郭建中,1999:2)。
我们知道,译者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时,在很多情况下,难以找到意义、语境、适用范围、感情色彩和影响作用等都相当的“真正对等”。
那么在处理这类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时,译者就必须视情况选择不同的文化策略。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为基点,思考文本类型和译者态度这两个影响因素对文本中文化翻译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探究“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如何互为补充,将源语中的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实现文化交流与发展。
一、归化与异化美国著名翻译家Nida的功能对等论强调“归化”的翻译策略。
他认为,语言与语言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的语言具有同等的表现力,即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Nida, 1993)。
翻译策略应以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文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较”(Nida,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