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doc
- 格式:doc
- 大小:71.52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
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
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
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
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同样也有两种情况:1、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
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2、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
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
第二讲: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对应的五脏生克乘侮首先谈:相生1、木生火五脏对应的是肝生心2、火生土五脏对应的是心生脾3、土生金五脏对应的是脾生肺4、金生水五脏对应的是肺生肾5、水生木五脏对应的是肾生肝其次谈相克:6、木克土五脏对应的是肝克脾7、土克水五脏对应的是脾克肾8、水克火五脏对应的是肾克心9、火克金五脏对应的是心克肺10、金克木五脏对应的是肺克肝再次谈相乘11、木乘土五脏对应的是肝乘脾12、土乘水五脏对应的是脾乘肾13、水乘火五脏对应的是肾乘心14、火乘金五脏对应的是心乘肺15、金乘木五脏对应的是肺乘肝再谈相侮16、木侮金五脏对应的是肝侮肺17、金侮火五脏对应的是肺侮心18、火侮水五脏对应的是心侮肾19、水侮土五脏对应的是肾侮脾20、土侮木五脏对应的是脾侮肝共二十条,简称为病机20条,每一条在临床上都可以得到灵活的运用。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图,中医五行,是中国传统五行学说在中医方面的运用。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
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图,“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图,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之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
五行的特性是:1、"木日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
2、"火日炎上":炎,热也;上,向上。
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
3、"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
4、"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
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
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
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图5、"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
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归纳,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之一。
本文将从五行的概念、相生相克关系、五脏与五行、病因病机解释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中医理论中,每个元素都与一个方位、一个季节、一个颜色、一个味道以及一些具体的器官和组织等相对应。
例如:金属对应西方方位,秋季,白色,辛味,肺和大肠等。
二、相生相克关系在五行学说中,除了每个元素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
其中“生”指代一种生成关系,“克”则表示一种制约关系。
具体来说:1.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相生关系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促使其生成。
2.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相克关系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抑制其发展。
三、五脏与五行在中医理论中,五个脏器也与五行进行了对应。
具体如下:1. 肝属木:肝主疏泄,在情志调节、气血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心属火:心主神明,在血液循环、情感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脾属土:脾主运化,在消化吸收、水液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肺属金:肺主呼吸,在气血交流、防御外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 肾属水:肾主藏精,调节水液代谢、生殖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病因病机解释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病因病机的解释和诊断治疗。
例如:1. 水火不相容:水火不相容是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阳上亢、胃火炽盛等。
2. 五行失调:五行失调是指人体内部五行元素的相对比例出现偏差,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木不生土、肺金不制水等。
3.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它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进行辨别。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一)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
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 五行相生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难经》称为母子关系。
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
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
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 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
《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
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
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
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
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 相生太过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何谓“五行相生”?“生”就是相生,含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的意思。
“克”就是相克,含有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意思。
五行的生克,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联系的、整体相关的。
在人体,主要用以反映正常的生理过程中各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相生,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的互相资生、助长、兴奋、促进等的运动变化,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之类。
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各自具有“生我”、“我生”的两个方面,人们把这种关系比喻为“母与子”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即:“生我”的是我母,“我生”的是我子。
以金“行”为例,因土生金,故土是金之“母”;但金生水,故金又是水之“母”,也就是说,水是金之“子”。
这就是五行相生中的母子关系。
五行相生含义: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具体联系到人身来说,中医很早就把“五脏”类比于“五行”,故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着五脏的肝、心、脾、肺、肾。
如把前述的五行相生的关系改成五脏相生,,则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如把它联成一个“相生线”,五脏(五行)通过“相生”把人身联成一个整体,使脏腑都具有相关的资生、助长、促进或兴奋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说“肝生心”就是肝能“真正”将心“生”出来。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也确实是一个整体,每一个脏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都有赖于其它脏器的资生、促进,如一个脏器有病,则相关的脏器就要受到影响和损害。
单从相生的关系来看,如脾(土)有病,由对肺(金 )的资生减弱,故有些患脾胃病消化不好的病人,也常易得肺病或其它呼吸道病。
五行生克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生克治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相生关系:五行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的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运用相生关系来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例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所以在治疗肝病时,可以适当补充心火,以达到相生的目的。
2. 相克关系:五行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运用相克关系来调整脏腑功能,减轻病症。
例如,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所以在治疗肝病时,可以适当抑制脾土,以达到相克的目的。
3. 生克结合: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将相生关系和相克关系结合起来运用。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既要补充心火以增强肝的功能,又要抑制脾土以减轻肝的负担。
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
4. 五行调和:五行生克治法的核心目标是使五行之间达到平衡和谐。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运用五行学说来调整脏腑功能,使五行之间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这样才能使病人
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五行生克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运用五行学说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关系,使五行之间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
五行相克的逻辑
五行相克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相生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是五行学说的基础,也是五行相克的逻辑基础。
2. 能量转化: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化的过程。
例如,金克木,就是金的能量克制了木的能量,使木的生长受到限制。
同样,水克火,就是水的能量克制了火的能量,使火的燃烧受到抑制。
3. 平衡和谐:五行相克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五行之间的平衡和谐。
如果五行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各种灾害和疾病的发生。
因此,五行相克的逻辑就是通过相互制约、相互克制来保持五行之间的平衡和谐。
五行相克的逻辑是基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能量转化和平衡和谐的原则。
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五行相生相克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指的是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或发展,而相克则表示一种元素可以抑制或破坏另一种元素的生长和发展。
首先,木生火,即木元素能够促进火元素的生长。
这是因为木能提供火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使火得以燃烧。
例如,在自然界中,燃烧木材可以产生火焰。
然后,火生土,即火元素能够促进土元素的生成。
火能够使物质发生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土壤。
在农业生产中,火可以用来处理农作物秸秆等有机物,使其转化为有机肥料,从而增加土壤的肥力。
接着,土生金,即土元素能够促进金元素的形成。
在地下,金矿石往往富集在土壤中,因此土壤可以为金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使金可以形成。
然而,金生水,即金元素能够促进水元素的生成。
金具有收束的性质,可以阻碍水流的扩散,促使水形成河流或湖泊。
例如,在山脉中,金属矿石往往会形成矿脉,促使地下水形成地下河流。
最后,水生木,即水元素能够促进木元素的生长。
水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它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使其茁壮成长。
除了相生,五行之间还存在相克的关系。
相克指的是一种元素能够抑制或破坏另一种元素的生长和发展。
具体来说:木克土。
木的根系可以分解土壤中的养分,使土壤贫瘠,从而抑制了土的生长。
火克金。
火具有熔化金属的能力,可以破坏金的结构,使其失去价值。
土克水。
土可以吸收水分,使水流失,从而抑制了水的发展。
金克木。
金具有锯断和砍伐木材的能力,可以破坏和削弱木的生长。
水克火。
水可以熄灭火焰,从而抑制了火的燃烧。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农业、健康养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揭示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对于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医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内涵、特性、归类及生克规律,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联系,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独特思维方法。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各自的特性
“ 木曰曲直” 指木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
“ 火曰炎上” 指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
“ 土爰稼穑” 指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
“ 金曰从革” 指金有肃杀、沉降、收敛的特性。
“ 水曰润下” 指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1、五行相生
相生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
我生──为子
生我──为母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
又称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我克──我所胜
克我──我所不胜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3、五行相乘相侮
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
相乘次序与相克一致。
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原来“克我”“一行”的反向克制。
相侮次序与相克相反。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
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
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十二、五行相生相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附:五行相生图和五行相克图;(虎易注:五行是指自然界五类物质的运行。
其相生和相克,是以各类物质的自然属性模拟规定的。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都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表示为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第一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地理解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地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地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地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地异常克制现象.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地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地异常克制现象.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地作用影响下所产生地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地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地相互传变.相乘:即相克地太过,超过了正常地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地协调.此种反常现象地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地.相侮,即相克地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地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地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地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地虚证性病理变化. 第二讲: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对应地五脏生克乘侮首先谈:相生、木生火五脏对应地是肝生心、火生土五脏对应地是心生脾、土生金五脏对应地是脾生肺、金生水五脏对应地是肺生肾、水生木五脏对应地是肾生肝其次谈相克:、木克土五脏对应地是肝克脾、土克水五脏对应地是脾克肾、水克火五脏对应地是肾克心、火克金五脏对应地是心克肺、金克木五脏对应地是肺克肝再次谈相乘、木乘土五脏对应地是肝乘脾、土乘水五脏对应地是脾乘肾、水乘火五脏对应地是肾乘心、火乘金五脏对应地是心乘肺、金乘木五脏对应地是肺乘肝再谈相侮、木侮金五脏对应地是肝侮肺、金侮火五脏对应地是肺侮心、火侮水五脏对应地是心侮肾、水侮土五脏对应地是肾侮脾、土侮木五脏对应地是脾侮肝共二十条,简称为病机条,每一条在临床上都可以得到灵活地运用.如果熟悉了二十条地辩证用药思路,则可以化繁为简,将会在浩如烟海地中医古籍中看清古代医家地用药思路.第三讲:病机第一条"木生火"地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运用“木生火"通过朴素地唯物主义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地一种能量变化过程,即木材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火焰,此过程中木材减少,转化成热量,以火地形式释放.古人通过取向类比,天人相应,将人体地五脏六腑与之联系起来,从哲学地角度,来阐释心(小肠)与肝胆地关系.木火相生关系在人体地正常生理过程中即表现为肝脏对心脏地滋养关系: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地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地正常发挥;肝地疏泄升发也有助于心阳地旺盛;此外,肝地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就能辅助心主神志地功能,达到血气和顺,心情舒畅.肝又为藏血之脏,内寄相火为肝地生发之气,心主生血而司君火,火明则神志清朗.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胆对食物地消化吸收起到了很重要地作用,肝胆分泌胆汁,促进食物在小肠地消化吸收,为心脏提供必需要地能量.这些都是木生火在人体地体现.有“生地"生理机制就有“不生”病理机制,出现肝不生心地情况,人体就会得病.肝虚不能温养心脏,则表现为血亏和生气不强、心血和心阳以及心神衰弱,病理表现为消瘦、胆怯、心悸、惊惕、健忘、失眠、脉象细弱或结代或寸脉不静等.木不生火地虚证,多见神情澹荡不收,意志消索.《黄帝内经素》云:“肝藏寒气移于心,心主火而藏神,神为寒气所薄,薄则乱,故狂、膈中.消化系统中如果患有肝胆系统疾病,病人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小肠吸收不到营养,心脏自然得不到能量地供给.木生火地临床运用,前提是出现了“火不足”,然后从“木”地角度来解决问题. 临床上“火不足”代表了心脏地一系列虚证,如: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从木生火地病理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实证——木郁.疏泄升发失常,导致心气受到影响.、虚证——木虚.肝脏本身气血不足,不能正常发挥其“生心”地功能.临床运用:对于肝郁气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导致心脏气血亏虚地患者,可以用疏肝利胆,活血理气,养心安神来治疗.例如胆结石导致心脏病.采用温胆汤加减可以收到很好地疗效.对于肝血不足,木不生火,心虚而阴不内守,出现头晕,睡眠不安,常被恶梦惊醒,汗出透衣,醒后汗止,脉弦细,运用酸枣仁汤益木生火,养心敛汗,可以起到很好地疗效.第四讲:病机第二条“火生土”地临床运用心为君,居君位,如“日”挂在丽空,万物地生长离不开太阳地照耀,太阳可温暖土地,土地能化生万物.在人,心火地温煦作用,可以使脾胃温暖,从而起到消化和吸收食物地作用,继而滋养全身.如果心火衰微,则脾土冰寒,食物不能被腐熟,出现完谷不化,不欲饮食地病例状况,通过补心火,就能起到增强人体消化功能地作用.患者张某,男,岁,长期消化不良,胃胀,吃饭后到小时,打嗝时还可以打出为消化地食物,稍吃冷地食物,就会出现腹泻,得病多年,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吃了无数,仍不能解决问题,后予以讲明火生土地道理,建议服用中药,采用桂枝、薤白、瓜蒌、干姜、菖蒲等为主药,稍加健胃消食地药材,一周治愈,患者自觉疗效神奇,而且多年地心脏病也好了不少.这里谈地火生土,期临床运用本质就是补充心阳,使心火升起来,才能起到温阳脾土地作用.第五讲:病机第三条“土生金”地临床运用饮食入胃,经胃之消化,小肠吸收,借脾上输于肺,肺地宣发肃降功能,将清地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将浊地部分肃降滋养五脏六腑,故有“土生金”之说.对于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肺病,通过调理脾胃,起到养肺补肺健肺地作用,疗效是很显著地.患者陈某,男,岁,患肺结核治疗多年,疗效较差,西药抗痨药用了两年,还是消瘦、咯血、无食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正气衰微,自然难以治疗,采用张西纯地山药粥地办法,培养脾胃,起到培土生金地目地,通过调理半月,患者体质增强,临床症状都明显得到改善,两月后体重增加斤,再继续调理,同时结合抗痨治疗,三月后复查病灶钙化,身体恢复,开始上班工作.中医地辩证治疗其实是以五行辩证、脏腑辨证作为基础地,如果不明白“土生金”地道理,再好地辩证都是白搭,古人留下来地纲领性文字地确很有指导意义. 第六讲:病机第四条“金生水”地临床运用上面谈到肺将脾输送来地营养物质通过宣发和肃降来进行分配,其中向下敛降成为了肾脏地营养来源,如果这个功能出现了故障,自然会出现肾亏、腰膝酸软.这样地患者临床经常碰到,但吃补肾地药,一吃就上火,腰酸稍好些,满脸却长包,一停药就肾亏,忙坏了医生.吃完补肾地立即吃下火地,吃完下火地,再接着吃补肾地,周而复始,还是肾虚得厉害.其实人体有很强地自生机制,我们现在地生活水平并不差,不是硬需要天天吃补肾地药,明白了肺生肾地道理,其实补补肺,改善肺地肃降功能,肾亏不治自愈.临床上肃降肺气地药物有苦杏仁、冬花、枇杷叶、白果仁、五味子、五倍子等,凡具有敛肺止咳作用地药物都具有敛肺气补肾气地作用.四两拨千斤,纠正机体地气机逆乱,改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人体自身地修复机制,许多疑难杂症就好了.治病其实就这么简单. 第七讲:病机第五条“水生木”地临床运用在大自然中,树木地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空气、土壤,如果没有水地滋润则大地干枯,万物萧条,树木枯萎乃至死亡,古人取向于天,类比与人,结合五脏之规律,总结出了“水生木”即“肾水滋养肝木”地宝贵经验.虽然现代医学发展很快,但五行相生地理论仍然指导着我们地临床实践.在临床中运行最多地就是“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阳肾水,抑制肝木地亢盛.在临床上碰到肝阳上亢地病人,其病机中除了肝阳过旺之外,其实蕴含着肝阴不足(火旺则水亏),如果我们一味地采用清泄肝胆实火而忘却了养护、培补肝阴,则肝火下了还长,清了还旺,这就是为什么病人经常说“医生啦,为什么我地火这么大,吃了那么多下肝火地药,还是火大呢?”作为医者,当不通地病人反复询问一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反思,是否我们治疗地指导思想不对?是否考虑不周全?是否病机没有参悟透?对于肝火过重、肝阳上亢地病人,通过补养肾水,培补肝阴,肝阳自然就亢不起来了.这类药很多,比如: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熟地、淮山药等.治疗时要分清肝阳上亢与肝经湿热地区别,前者属于阴份不足,阳亢于上;后者属于湿阻肝经,阳气受阻,不得上达,郁涩而成热.后者可别再使用上述养阴补水地药物,否则只会加重病情.第八讲:病机第六条“木克土”地临床运用.树根可以梳通土地,使土地不至于板结.类比如人,肝胆分泌胆汁,有助于脾胃对食物消化,两者相互协同,完成食物地消化过程.如果肝木地调达作用受到抑制,则脾胃功能也必然受到影响.古人明确提出了“见肝之病,治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是说:作为医生,遇到肝病地患者,我们应当明了,肝病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在治疗肝病地同时,一定要预先考遇到调理患者脾胃地脾胃功能. 脾胃属土,主黄色.临床上碰到肝胆疾病地患者,面色大多带黄色,这也进一步证实“治肝传脾”地道理.胆囊炎、胆结石、乙肝、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甚至肝癌,这些常见病地治疗中,兼顾脾胃,贯彻“木克土”地相克理论,运用健脾地药是非常关键地.本人曾治疗一例乙肝患者,采用疏肝健脾、解毒凉血地办法,在不到一个月地时间使病人生化指标转阴了,患者都不太相信这样地治疗效果.“见肝休治肝”地境界需要慢慢地体会.第九讲:病机第七条“火克金”地临床运用心属火,肺属金.临床上因“心病”而致“肺病”地情况很常见.比如心源性哮喘. 大家可能会说,你讲地是中医地五行,有将西医地诊断扯进来,是否会混淆不清. 我认为,中医要发展,不能排斥一些现代地诊断和检测仪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凡是可以借鉴地、促进中医发展地都可以使用.临床中因心脉淤阻,导致肺气宣降失常,痰湿内停,甚则咳喘不得平卧地患者,运用“火克金”地理论,从火入手,改善心脏血液循环,恢复心脏活力,从而来治疗肺金病变,往往会收到很好地疗效.如采用人参加桂枝龙骨牡蛎汤和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源性哮喘就是很好地例子.心淤得解,火无以克金,金气自然恢复,宣发肃降得以展开,肺病不治自愈.。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相生原理:所谓五行相生,即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生克的关系。
根据中医学理论,五行的相生关系如下:1.心生肝:心主血脉,肝主疏泄。
心气旺盛可以促进肝气的疏泄,而肝气疏泄则为心血提供有利的运行环境。
2.肝生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疏泄能够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而脾气的正常运化则为肝气提供充足的营养。
3.脾生肺:脾主运化,肺主呼吸。
脾气的正常运化能够为肺提供足够的水液,维持正常的肺功能。
4.肺生肾:肺主呼吸,肾主水液。
肺主呼吸和节制水液的代谢,正常的肺功能有利于肾脏的水液代谢。
5.肾生心:肾主水液,心主血脉。
肾脏的水液代谢状况与心血的供给有密切关系,正常的肾功能有利于心血的营养供给。
相克原理:五行相克描述了五脏之间一种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不同的脏器有着相互克制的作用。
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如下:1.心克肺:心主血脉,肺主气。
心血的旺盛会消耗肺的正常气机。
2.肺克肝:肺主气,肝主疏泄。
肺气的旺盛会疏泄过剩的肝气。
3.肝克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的旺盛可以影响脾气的正常运化。
4.脾克肾:脾主运化,肾主水液。
脾气的运化功能受到肾水液的制约。
5.肾克心:肾主水液,心主血脉。
肾气的旺盛可以影响心血的正常运行。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诊断疾病。
当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失衡或相克关系过强时,就可能出现各种疾病。
例如,心生肝关系紊乱可能导致肝气郁结、情绪不稳定等;肺克肝关系紊乱可能导致肝气疏泄不畅、肝火旺盛等;肾克心关系紊乱可能导致心血供应不足、心悸等。
针对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中医学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例如通过针灸、草药配伍等方式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恢复平衡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总之,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描述五脏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了解和分析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命理基础: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命理基础: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中万物并非静止地、孤立地存在而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
故五行的生克关系反映出了事物之间的量变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中万物并非静止地、孤立地存在而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
故五行的生克关系反映出了事物之间的量变规律。
五行生克关系,中医学理论为: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和制约的关系。
四柱命理学为:相生、相克、反生为克,泄多为克及反克五种情况。
二者说法稍异,但原理一样。
(一)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事物之间的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循环相生,如环无端,生化不息。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种相生关系都是有“我生”和“生我”这二种形式存在。
“我生”,是指我去生他,表示我为母,被生者为子。
如:木生火,是木去生火,我为木为母,火被生为子。
表示木去生火,木泄气而减力,火被木生,主火受生而加力。
“生我”,是指他来生我,表示我为子,生我者为母。
如:木生火,是木来生火,我为火为子,生我者为木为母,表示火被木生,火受生加力,木来生火,木泄气减力。
总之,五行相生,无论是“我生”还是“生我”,都是主生者泄气而减力,受生者被生而加力,反映了事物之间的量变规律。
五行相生关系对临床医学的应用:木不及则肝病,以水生木;火不及则心病,以木生火;土不及则脾病,以火生土;金不及则肺病,以土生金;水不及则肾病,以金生水。
此谓以母生子治疗法。
例如,中医临床上的“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治疗方法,就是以母生子治疗法。
但是,此法的应用前提条件是:“子”一定是在弱或不及的情况下,才能以母生子。
反之,就会适得其反。
当然,“子”是旺是衰,是强是弱,是太过还是不及,在目前来说,现代医学对这个问题还无能为力,这就是现代医学的空白。
可是,用四柱命理学原理却能够对这个“子”的强弱、旺衰和太过、不及的问题,就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来,一目了然,这就是四柱命理学的迷人之处和神奇功能。
中医相生相克的原理
中医相生相克的原理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描述了不同的中草药、食物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指的是一种物质或疾病可以促进或增强另一种物质或疾病的发展和作用。
相克则表示一种物质或疾病可以抑制或减弱另一种物质或疾病的发展和作用。
中医相生相克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学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元素,即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阴阳学说描述了事物的相对性质,阴阳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根据中医相生相克的原理,当我们使用中草药或食物来治疗疾病时,我们需要考虑它们的相生相克关系。
例如,如果一个人体内有过多的火热症状,中医可能会建议使用具有清热作用的草药或食物,如绿豆、菊花等,来平衡体内的火热能量。
另外,如果一个人体内有湿气症状,中医可能会建议避免食用湿性食物,如冷饮、生冷水果等,以防止湿气进一步加重。
总之,中医相生相克的原理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它帮助中医师在治疗疾病时选择合适的草药和食物,并平衡体内的能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相生相克的原理是一种经验性的理论,其科学性和准确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简述中医五行的相生相克联系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中医认为,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掌握这种关系对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都有重要意义。
简单的说,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生长和壮大的关系,相克则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相克制的关系。
一、相生关系1. 木生火木能生火,即木是火的母亲。
例如,大自然中的树木可以转化为燃料,为人们生火做饭、取暖等提供便利。
同时,在中医中,肝属木,肝气旺盛可以生发火的阳气,对于身体来说至关重要。
2. 火生土火能生土,即火可以使土壤变得富饶。
中医上认为,火属于心脏,心主血,火能生土,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达到健康的目的。
3. 土生金土能生金,即黄土产生出金属矿物。
中医中,脾属土,脾能够消化食物中的精华,提取出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同时产生出“津液”,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保持生命活动正常。
4. 金生水金属可以融化为熔断,形成液态的水。
中医经络理论中,肺属金,肺主气,气质清晰,可以通过呼吸运动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使身体保持平衡。
5. 水生木水能生木,即给树木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中医中,肾属水,肾精负责生命的起源和生长发育、繁殖,同时控制人体的水分代谢,维持身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二、相克关系1.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伐树木,制作家具或者是工具等等。
中医认为,肺属金,肺的气虚则会导致肝木受阻,肢体麻木,头昏、头痛、失眠等等。
2. 木克土树木生长需要土壤,但同时会将丰富的养分吸收掉,破坏土的肥力。
在中医中,肝属木,肝气过旺则易损害脾土的消化功能,最终导致身体各种疾病的发生。
3. 土克水泥沙是土的一部分,当泥沙过多的时候,就容易导致水的流速减缓,甚至堵塞河道。
中医中,脾属土,脾气血虚弱,则水液不能运行于四肢百骸,人会有疲乏无力、肢倦乏力、面色未泽等现象。
4. 水克火水能够将火灭掉,保护人类的安全。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根据它,世间尘嚣都是由阴阳两极组成,并且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来约束、相互调和。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阴阳两极受到月亮和太阳的影响,阴和阳是相
互维持着的,都是自然现象,没有一方存在,另一方就失去了。
因此,阴阳两极是不可分割的,而五行则在这两极之间展开活动,形成一种
相互促进、调和的关系。
在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即一种相生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另一种关系即相克
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关系也被称
作五行平衡或平衡法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以阴阳五行解释世间万物,认为宇宙之中的
事物各有其对应的阴阳、五行属性。
如果有什么物品不能做到阴阳五
行相生相克,就会发生冲突,从而影响生活、社会、农耕等各方面的
和谐与发展。
因此,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其重要的意义,它能
够帮助人们找到营造良好状态、发展社会的道路。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中医的脏象学说和辨证施治原则都是对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扩展应用和延伸,然而,查阅文献以及教科书对此相生相克原理的渊源和解释始终是雾里看花,似是而非,令人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嫌。
隋代萧吉《五行大义•论相生》解释了五行相生关系,而对相克关系未作阐述:“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热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金居石依山,聚土成山,津润而生,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润木能出,故水生木。
”此种解释有的令人信服,如木生火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费解(如土生金,金生水)值得商榷:对于水生木,若用“水能浮木载舟”解释应该比“水润木能出”更为合理。
对于火生土的解释是:“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若理解为:木燃烧后的灰烬即草木灰可增加土壤肥力是否也恰当?对于“土生金”,最令人想到的是“沙里淘金”一词。
至于五行相克,笔者的理解为:植树能放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木克土);以土筑堤围水或防洪是土克水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火克金可理解为高温能熔金,并锻造出各种形状;金克木的解释是:刀剑斩木,或砂石之地多为不毛之地;教材和教学中将金生水解释为“销金亦为水[5]”,即金属溶化为液体,似乎牵强,但查找国内文献未见更合理解释。
五行相生的秩序是: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五行相克的秩序是: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木克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一 )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
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五行相生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难经》称为母子关系。
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
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
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内。
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
《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
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
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 )五行的反常生克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
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
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相生太过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
例如水气盛,生木特旺,木偏亢,若为金气及时有效制约,必导致过克与反克,也就是乘土侮金。
同时,木气偏旺,生火也偏亢,导致火气上炎。
2.相生不及五行任何一行虚衰,必将引起两种相生不及的异常变化。
一种是母病累子,例如火能生土,若火母不足,则土子也不足,结果火衰土虚。
另一种是子病累母,例如木为水之子,若木气久衰,势必下损水母,终至母受子累,木枯水竭。
相生不及也必将导致乘侮异常。
3.相克太过相克太过又称为相乘,简称过克。
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度克制“所胜”行的状态。
常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某气偏亢则会过度克制此气之“所胜”。
例如,金气偏亢,必乘木 ;火气偏亢,必乘金 ;土气偏亢,必乘水。
另一种是某气为正常水平,而所克之气过度虚弱,此时某气正常的克制就变成了一种相对过度的克制,也称为相乘。
例如,水本克火,若火气过衰,则水气虽未偏亢,而已造成过度克制火气情况,称为火虚水乘,同样还有土虚木乘、木虚金乘等等。
4.反克即相侮,又称反侮。
侮有持强凌弱的意思。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反向克制“所不胜”行的状态。
常见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某气有余则会反向克制其“所不胜”行。
例如,木其偏亢,必侮金 ;水气偏亢,必侮土 ;金气偏亢,必侮火。
另一种是某气处于正常水平,而“所不胜”之气偏衰,此时某气原本正常的被克制反而变成了一种相对强盛的反向克制,也称为反侮。
例如,木本克土,若木气偏衰,此时土气虽然为正常水平,仍可抽象由被克制变成反向克制“所不胜”之木的状态,称为木虚土侮。
同时还有金虚木侮、水虚火侮等等。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反向的克制现象,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 ;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综上所述,五行中任何一行的生克制化异常均可表现为相关行的生克反常。
相生太过与相生不及均可引发相关下的相乘或相侮。
这 4 种生克反常实质上是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
它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整个世界,五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成了万物,因此,世界万物都可以归入这五大类之中。
五行学说源于先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
《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到了战国晚期,贤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别。
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构建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
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一 )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就性质而言,五行学说也是古贤用以解释世界和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二 )五行的特性古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观察,抽象出五行的特性,并以此归纳各类事物的特点,并作出演绎分析。
现结合《尚书·洪范》的记载,将五行特性分述如下: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的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
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火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所。
谓“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
因此,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稼”指播种“,穑”指收获所。
谓“稼穑”,指土地可供人们播种和收获农作物。
延伸而言,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
由于农耕生产方式影响,古人对“土”特别重视,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以及“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从革”本意颇为费解,今人认为有“变革”之意。
引申为肃杀、潜降、收敛等。
凡具有这类特征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征。
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五行特性,虽然来源于对木火土金水五者的具有观察,但却是古人抽象概括的结果,超脱了它们本身的具体性质,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
(三 )事物的五行归类如上所述,五行学说按五行特性把事物分别归类。
具体方法有两种。
1.取类比象对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音这7.种事物与现象各分 5 类,每类依据自身的性质与特点与五行特性逐一进行比较,凡符合某类共同征象者即划归某行,这种方法称为取类比象。
例如:五方这种空间结构,共分为东、南、西、北、中这 5 类。
其中东方为日出之处,富有生机,与木的生长、升发特性相类似,故将东方归属于木;南方气候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似,故将南方归属于火;西部高原,为日落之处,其气肃杀,与金特性相似,故归属于金; 北方气候寒冷,无霜期短,虫类蛰伏,与水的寒凉、向下和静藏特性相似,故归属于水 ;中央地带,气候适中,长养万物,统管四方,与土特性相似,故归属于土。
余可类推。
2.归纳推演在已知某事物五行属性基础上,可归纳推演与这一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相关事物的五行属性,这种方法,称为归纳推演。
如人体与自然界之间,依赖五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人体的五脏按各自生理特点可分属于五行之一。
例如肝在五行属木,是根据肝的生理特性肝气升发向上、喜条达而恶抑郁而划定的。
这样胆、目、筋、怒、呼等与肝有生理组织联系的事物就可归纳推演而均属木行。
余可类推。
明白了这两种方法,就可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了。
从五行归类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为纽带把自然界与人体连成了一个整体,表的左边自然界中的事物与现象就是按取类比象法归纳进了五行系统,而表的右边人体则以五脏为中心,按归类推演法归纳进了五行系统。
这样,极其复杂的生命活动与纷纭变化的外部世界就有了协调统一的基础。
五行系统之所以能应用于中医药学的临床实际,道理也就在此。
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参与构成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由于五行学说把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归纳进了五行归类表,以阴阳为核心与基础的整体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
因而人体内部的有机联系、协调统一有了更为清晰的内涵。
而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也因五行的沟通,有了令人信服的基础。
使天人相应、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有了更坚实的阴阳五行依据。
正如《伤寒论·序》所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二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按照取类比象法,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可分别归纳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而按照归纳推演法,六腑、五体官窍、经络、气血等均可附于某脏而分属某行。
具体来说,因肝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与木的特性相似,故肝属木,而胆、筋、目、爪等均因此而属木;因心阳温煦推动气血,类似于火的特性,故心属火,而小肠、脉、舌、面等均因此而属火。
其余三脏,依此类推。
五脏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一旦确定,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基本关系也就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1.按五行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正常生克制化按五行生克,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那么同样存在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以及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的生克关系。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 ; 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 ;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 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 ;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肾制约心,肾阴承制着心阳,使其不致过于亢盛 ;心制约肺,心阳可以制约肺,使肺不致于过寒; 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着肝的升发,防其太过;肝制约脾,肝之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令其不致于壅塞;脾制约肾,脾之健运可以调控肾的主水功能,使水湿不致于泛滥,等等。
按五行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生相克,平衡统一,谓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