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臣墓志铭
- 格式:ppt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23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26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6分)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
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
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
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
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
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
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
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
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
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
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
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王尧臣墓志铭(欧阳修)原文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原文: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王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
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
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选自《唐才子传》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节选自《唐才子传》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致仕:退休或辞职回家。
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导语: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冯芸;吴臣辉【摘要】宋代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上均有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商税制度的确立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商税征收是宋代国家在财计上对商业的依赖日益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赋税结构发生根本历史性变化在制度层面的政策体现,它表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兴旺,国家在商业政策导向上已经转变了前代社会政府主要利用强大的政治力量和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商业发展、排斥私商经营的做法.宋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更多是“经济强制”而非“超经济强制”,国家统制商业的方式从直接变成了间接,通过征收商税,允许私营商业发展、旨在瓜分商业利润.而整个两宋时期商税征收的发展变化也反映了宋代国家与商业、商人关系的新特征.【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4)001【总页数】6页(P77-81,108)【关键词】宋代;商税制度;商业政策;“经济强制”;“超经济强制”【作者】冯芸;吴臣辉【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昆明650000;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昆明6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宋代上承秦汉、下启明清,在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上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特别是宋代的商品生产、商品市场、市镇经济、货币金融均有划时代的发展,从而使整个两宋的商品经济和商业发展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各个朝代,进入了比较繁荣和渐趋成熟的阶段。
而城市工商业的兴旺发达,商品货币关系的蓬勃发展,又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原来封闭的经济结构,改变了政府统治的物质基础,迫使国家的商业政策也不得不改弦更张,适时地作出某些调整。
从总体上看,宋代国家对商品经济的管理特征,是从行政干预逐渐地向着依靠经济手段和市场调节过渡,国家已经越来越多地利用市场手段和经济形式来贯彻自己的政府意志、行施政府管理权,商税制度的建立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状元王尧臣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
考取进士第一名,被授任将作监丞、湖州通判。
后被召回京应试,改任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
遇上叔父王氵中犯法受牵连,王尧臣被调离京城出任光州知府。
后为父服丧,服丧完毕,任三司度支判官,再升做右司谏。
郭皇后去世,舆论将此归罪到内侍都知阎文应,王尧臣请求将左右侍医药的人都治罪,没有答复。
当时是上元节,有官员张灯结彩,王尧臣等他们乘坐的舆轿出门,便向皇帝说:“皇后已恢复名位,如今还未出殡,不应出来游幸。
”皇帝因此下令撤除张挂的彩灯。
王尧臣后升任知制诰、同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诸司库务,又知审刑院,调入翰林院任学士,又任知审官院。
陕西用兵,他任体量安抚使。
出发前,向皇帝请求说:“按旧例,使者每到一处,都宣读皇帝的诏书,慰问官吏将校,但不关及到普通百姓。
自西夏元昊反叛,至今三年,关中的人民困苦凋敝到了极点,请求让我带诏前往慰劳、安抚他们,并宣布平定叛贼之后蠲免租赋二年。
”仁宗听从了他的请求。
出使回来,又对皇上说:陕西兵力二十万,分别屯守四路,但实际可用来应战的只有十万。
敌军入侵,常数倍于官军。
他们以十战一,我方以一敌十,所以他们三次来犯三次胜,是由于敌我双方兵力众寡太悬殊。
泾原靠近叛军巢穴,最首当其冲,应先作防备。
如今防备敌人秋季入侵已经很迫切,请增派士兵,以二万屯守渭州,作为镇戎山外的援助;以一万人屯守泾州,作为泾原、渭州的声势;以二万兵力屯守环庆,一万人屯守秦州,以牵制敌军的进攻。
而且敌寇进犯边疆,不怕不能进来,只怕不能撤出。
各要塞沿线的地形,虽险易不同,但军队行走都须由大川大河,大川边大多都有寨栅作为控扼要害。
敌寇来犯目的是要掳掠,他们各自奋战,因此所向无敌。
如延州的金明、塞门寨,镇戎的刘..、定川二堡,渭州山外的羊牧隆城、静边寨等,都不能扼制抵挡住敌人的进攻。
所以敌人不怕不能攻进来。
进入汉族内陆以后,分途抢攻,俘虏人畜、劫掠财物,兵马都疲困了,然后急忙撤退,再无斗志。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
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古诗文中的含义作者:程立海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19年第03期在古诗文阅读考查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重要的内容,考查的方式主要包括单个字词的解释、句子翻译中的实词落实,以及内容理解等方面。
题型有填空、选择、简答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
考生应尽可能地做到目标明确,各个击破,不留死角,融会贯通,灵活迁移,达成目标。
为在高考考场上出色发挥,做好充分准备。
一、(《史弼传》)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诏书疾恶党人(2)乃豫敕断绝书属(3)明府摧折虐臣(4)九死不恨解析:本题考查的即是解释常用文言实詞的含义。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调动日常学习的知识积累,联系课文中讲授的相关义项,再结合上下句及语境来判断各个实词的意义,将熟知的义项带入句子,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来推断,如果能够解释通顺,则为正确解释。
答案:(1)憎恨。
(2)预先。
(3)打击。
(4)遗憾。
二、(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
B. 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 多格不行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解析:著令,是规章制度之义。
答案:A。
三、(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解析:“疾满百日当解禄”,意思是,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为“制度、规定”。
答案:C。
【提升攻略】一、“内”“外”迁移法。
就是把课内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灵活地迁移、“套用”到高考文言文语段的阅读与解题中去,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乃徙公治之”一句中,要求解释其中的“徙”,就与课文《淮阴侯列传》中“徙齐王信为楚王”一句的“徙”含义一样,都是“调任”、“调职”的意思。
超然台记文言文阅读答案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2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埔,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3、齐威公4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5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6脱粟而食之。
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吃酒渣喝淡酒。
(2)采伐的木椽,不加雕饰。
此指简陋的房屋。
(3)吕尚,即姜太公。
(4)即齐桓公。
(5)指西汉淮阴侯韩信。
(6)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释舟楫之安释:放弃B.岁比不登登:丰收C.稍葺而新之葺:修补D.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遁:逃跑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醉则更相枕以卧B.人固疑予之不乐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其皆出于此乎?D.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9.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从杭州调移到胶西,修复了一座残破楼台,他的弟弟苏辙为这座台起名“超然”。
王尧臣墓志铭阅读附答案王尧臣墓志铭欧阳修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口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
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口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
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口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责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5、(原创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考按虚实按:按照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C、多格不行格:搁置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答案】A【按:调查。
要准确解答本小题,除了要扩大知识面,多阅读理解一些经典文言文外,主要的是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根据句意推测文言实词的含义。
祭文、墓志铭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7年第14期祭文是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祭文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而韵语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
祭文出现于汉代。
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即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但多用于哀悼死者。
因为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辞,所以应该以真挚的感情与质朴的风格来写作。
祭文是读给人听的,特别是给死者后人听的,所以内容以表彰死者功德为主,并要通俗易懂。
旧时写得好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念起来如泣如诉。
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分为“志”和“铭”两部分。
“志”用散文形式写,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类似于传记;“铭”用韵文形式写,多为赞颂、悼念死者之词,一般是对前面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
墓志铭最早甚为简略,唐宋以后发展为精心撰作的文章,成为我国传记文学的重要一支。
这类文字往往由死者的家人或门生故吏请当时的文章名家撰写,唐宋八大家生前多受人之请写作此类文字。
当然,古人也有为自己写墓志铭的,其心态自然非同一般。
这种“自我鉴定”式的文字,多半是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有的则是为了剖白心迹以免后人歪曲与误解。
从章法上看,墓志铭的志文部分首先叙述死者的世系、爵里,接着叙述死者的一生经历,最后扼要交代死者的后人。
■(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核心题点精练文言文翻译(关键实词译到位)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一、审题要审出主要“分点”——关键实词1.从词性上看,动词,形容词、名词。
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次常用实词作为“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二、四类实词译到位1.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译时要拆分开来翻译。
2.多义词——语境推断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
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
3.活用词——语法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二是译到位。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
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
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及答案(辽宁卷)一、单项选择题,共 3 题,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爸爸工资不高,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很懂事,让枣推梨,关系融洽,很受邻居们喜爱。
(B) 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C) 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患得患失,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望很高。
(D) 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答案】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B)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C)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 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答案】C;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A) ③②⑥④①⑤(B) ④①⑤⑥②③(C) ④⑤②③①⑥(D) ③②④⑤⑥①【答案】A;二、填空题,共 1 题,每题3分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诗经·氓》)(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王尧臣墓志铭》欧阳修公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考取)进士第一,为(担任)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皇帝)召试(皇帝召来面试,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凭……身份)著作佐郎直(通“值”,当值)集贤院,知(管理)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打开)民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吏法(官府的法令,名作状,“按法令”)当(判定,判处)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之所恤(体恤)也。
”乃请以(用)减死论(判定)。
其后遂以(把)(省略“之”,代举措)著令(写成法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被废除),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哀怜同情)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有功劳),及后疾(名作动,生病),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将)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于)御史,考按(考问查究)虚实,以(来)释(消除)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不实行),然自文应用事(掌权,当权),无敢指言(指摘和议论)者,后文应卒(最终)以(因为)恣横斥死(被贬斥处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宋代行政区划)山川险易(险阻与平坦),还(回来)∕言某路宜益(增加)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应该)∕急为备(做好战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分辨)之,荐其(其中)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因……获罪)主帅失律(出战失利),夺(免去,被削除)招讨副使,知(管理,主持)秦州;范文正公亦以(因为)移书(送公文)元昊不先(事先)闻(使……知道),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于是)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于)夷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东边称夷;北边称狄;南边称蛮;西边称戎),不宜以(因为)小故置(放弃,弃置)之,且任福由(因为,由于)违节度(指挥,调度)以致(招致,导致)败,尤(更,尤其)不可深责(苛责。
课时质量评价(十八)文言文阅读(五) 简答(建议用时:40分钟)一、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
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
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
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
候司光出沐日奏之。
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
书奏,帝不肯下。
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
有诏召大将军。
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
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
”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
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
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
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答案:想要乘机废昭帝,迎立燕王为天子。
参考译文: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
武帝逝世,太子继承天子的尊号,就是孝昭皇帝。
昭帝年方八岁,国家大事全由霍光决断。
燕王旦自以为是昭帝兄长,常怀着怨意。
御史大夫桑弘羊想为儿子、兄弟谋个官职,也怨恨霍光。
于是都和燕王旦勾结密谋,叫人冒充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恣意,恐怕出现意外情况。
他乘霍光休假的日子上书。
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件事批复下来,桑弘羊就可以跟其他大臣一起把霍光抓起来送走。
奏书送上去,昭帝不肯批复。
第二天早上,霍光听说这件事,停留在画室中没有进宫。
(昭帝)下诏召大将军。
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昭帝说:“将军戴上冠。
我知道这奏书是假的,将军无罪。
”上奏书的人果然逃跑失踪了,追捕得很紧。
在这以后上官桀的党羽有说霍光坏话的,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来辅佐我,有谁敢诽谤就治他的罪。
”从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讲了,就计划让长公主摆宴席请霍光,埋伏兵士击杀他,乘机废昭帝,迎立燕王做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