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常用的几种试验
- 格式:ppt
- 大小:930.50 KB
- 文档页数:27
1、糖酵解试验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
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
试验方法:以无菌操作,用接种针或环移取纯培养物少许,接种于发酵液体培养基管,若为半固体培养基,则用接种针作穿刺接种。
接种后,置36±1.0°C培养,每天观察结果,检视培养基颜色有无改变(产酸),小倒管中有无气泡,微小气泡亦为产气阳性,若为半固体培养基,则检视沿穿刺线和管壁及管底有无微小气泡,有时还可看出接种菌有无动力,若有动力、培养物可呈弥散生长。
2、淀粉水解试验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
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试验方法:以18~24h的纯培养物,涂布接种于淀粉琼脂斜面或平板(一个平板可分区接种,试验数种培养物)或直接移种于淀粉肉汤中,于36±1°C培养24~48h,或于20°培养5天。
然后将碘试剂直接滴浸于培养表面,若为液体培养物,则加数滴碘试剂于试管中。
立即检视结果,阳性反应(淀粉被分解)为琼脂培养基呈深蓝色、菌落或培养物周围出现无色透明环、或肉汤颜色无变化。
阴性反应则无透明环或肉汤呈深蓝色。
淀粉水解系逐步进行的过程,因而试验结果与菌种产生淀粉酶的能力、培养时间,培养基含有淀粉量和pH等均有一定关系。
培养基pH必须为中性或微酸性,以pH7.2最适。
淀粉琼脂平板不宜保存于冰箱,因而以临用时制备为妥。
3 、明胶液化试验有些细菌具有明胶酶(亦称类蛋白水解酶),能将明胶先水解为多肽,又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失去凝胶性质而液化。
试验方法:挑取18~24h待试菌培养物,以较大量穿刺接种于明胶高层约2/3深度或点种于平板培养基。
于20~22℃培养7~14天。
明胶高层亦可培养于36±1℃。
每天观察结果,若因培养温度高而使明胶本身液化时应不加摇动、静置冰箱中待其凝固后、再观察其是否被细菌液化,如确被液化,即为试验阳性。
检测细菌的方法
1细菌检测方法
细菌是人类致病细菌的主要来源,细菌检测是临床微生物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细菌检测的方法由过去的传统技术,如培养、显微镜检测、血液凝固试验,到近几年出现的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培养法
培养法是一种最常见的类型细菌检测方法,它包括用适宜的培养基制备培养基,将样本于培养基上的细菌放置并培养,当细菌生长到一定数量时,进行细菌鉴定分析。
二、显微镜检测
显微镜检测大多借助显微镜来观察细菌,可以观察细菌形态、弯曲度、真菌丝状分裂等,进而确定细菌的特性。
在显微镜检测过程中,通常也会采用特殊的染色来提高细菌的识别度。
三、血液凝固试验
血液凝固试验是检测细菌毒力的一种试验。
原理是将包含有细菌的样本混合血清或血浆的混合液,放置一定时间后测量其凝固时间,从而判断样本中细菌的毒力。
四、DNA测序
DNA测序也是近年来比较火热的检测方法之一,它可以检测出某物种的特异性DNA和细菌基因组,通过对细菌基因组的比对可以快速进行物种鉴定和原菌测定。
以上就是细菌检测的几种常用方法,不同的细菌致病机制及疾病特点,相应的检测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进行细菌检测时,应根据检测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细菌的生化试验目的要求了解细菌生化试验的原理、方法及在细菌鉴定中的意义。
仪器及材料温箱、接种环、酒精灯、蛋白胨水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醋酸铅蛋白胨水培养基、柠檬酸盐琼脂斜面培养基、MR试剂、VP试剂、靛基质试剂、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沙门氏菌的24h纯培养物等。
方法与步骤细菌的生化试验,就是通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分析细菌的代谢产物来鉴别细菌的试验。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生化试验。
只有纯培养的细菌才能用来做生化试验。
1.糖发酵试验将细菌无菌操作接种于糖发酵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48h,结果:只产酸(+),产酸产气(⊕),不发酵(-)。
2.甲基红(MR)试验与维-培(VP)试验取菌接种于2支含0.5%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置37℃温箱培养4d,分别作甲基红和维-培试验。
(1)甲基红试验取上述培养基一支,加入甲基红试剂(甲基红0.1g溶于95%酒精300ml中)5~6滴,液体呈红色者为阳性,黄色者为阴性,橙色者为可疑。
(2)维-培试验取上述培养基一支,先加维-培甲液(6%α-甲萘酚酒精溶液)3ml,再加入维-培乙液(40%氢氧化钾水溶液)1ml,混和后静置于试管架内观察2~4h,凡液体呈红色者为阳性,不变色者为阴性。
3.靛基质试验有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靛基质(吲哚),遇相应试剂而呈红色。
试验时,取菌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中,37℃培养2~3d;于培养基中加入戊二醇或二甲苯2~3ml,摇均,静置片刻后,沿试管壁加入靛基质试剂(配法: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1.0g,95%酒精95ml溶解后,再加浓盐酸50ml)2ml,若能形成玫瑰靛基质而呈红色,则为阳性反应,不变色为阴性反应。
4.HS试验某些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如半胱氨酸等产生硫化氢,硫化2氢遇醋酸铅或硫酸亚铁则形成黑色的硫化铅或硫化亚铁。
用接种针取菌穿刺于含有醋酸铅或硫酸亚铁的琼脂培养基中,37℃培养4d,凡沿穿刺线或穿刺线周围呈黑色者为阳性,不变色者为阴性。
微生物常用实验第一篇:细菌涂片染色实验细菌涂片染色实验是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实验之一。
通过染色方法,使细菌变得可见,便于观察形态、结构、数量等特征,有利于研究其生长、代谢、致病性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介绍细菌涂片染色实验的具体步骤:一、制备细菌涂片1.取出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细菌菌落,用不锈钢嵌片环沿中心点轻压一下。
2.将嵌片环中的菌落涂匀于无菌载玻片上,制备成直径约1厘米的薄片。
3.待载玻片上的细菌涂片晾干,并用火焰消毒。
二、涂片染色1.用火焰将铺有细菌涂片的玻片烤干。
2.将烤干的玻片浸入甲醇中,固定一分钟,再用水漱洗。
3.将玻片浸入碘酒中,固定一分钟,再用水漱洗。
4.将玻片浸入乙醇中,使背景颜色褪去,再用水漱洗。
5.将玻片浸入洋红染色液中,染色时间不超过1分钟。
6.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细菌涂片染色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大小、聚集情况、颜色等,有助于鉴定细菌种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第二篇:厌氧培养实验厌氧菌是一类生长需要在完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微生物。
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厌氧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厌氧菌对于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介绍厌氧培养实验的具体步骤:一、制备厌氧培养基制备厌氧培养基是进行厌氧菌培养的关键。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培养基,并在其中加入培养菌株所需的配方和其他适宜的添加剂。
2.将培养基分装到无菌针筒或暗口瓶中。
3.在体积的一半至三分之二处加入去氧剂(一般为Thioglycolate或Dithiothreitol)。
二、厌氧细菌接种与培养1.准备厌氧细菌培养物的接种种子。
一般情况下,把生长适应在厌氧条件下的细菌进行分生处理来获得设计数量的细胞,并将其重新悬浮在与培养基相同的缓冲液中。
2.在无氧条件下接种厌氧菌,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可以通过使用瓶盖和橡胶塞的局部替代或全封闭气密容器的方法来实现无氧条件。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一、引言在微生物学中,鉴定细菌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之一。
生理生化反应实验可以通过观察细菌对不同物质的代谢情况来确定其种类和特性。
本报告将介绍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
二、目的本报告旨在介绍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包括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解释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实验。
三、材料与方法1.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培养基;2. 硝酸盐还原试剂;3. 糖类试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4. 氨基酸试剂:天冬氨酸、赖氨酸;5. 酶试剂:淀粉酶、蛋白酶;6. 无水硫酸铜溶液。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解释1. 硝酸盐还原试验步骤:(1)取一支细菌液体培养物,加入硝酸盐还原试剂;(2)观察液体颜色变化。
结果解释:若液体变为红色,则表示细菌能够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是亚硝化菌。
若无颜色变化,则表示细菌不能还原硝酸盐。
2. 糖类代谢试验步骤:(1)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葡萄糖、果糖、半乳糖;(2)加入相同量的细菌液体培养物;(3)观察试管内气泡产生情况。
结果解释:若在葡萄糖试管内产生了气泡,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代谢;若在果糖或半乳糖试管内产生了气泡,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利用果糖或半乳糖进行发酵代谢。
3. 氨基酸代谢试验步骤:(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天冬氨酸和赖氨酸;(2)加入相同量的细菌液体培养物;(3)观察试管内气泡产生情况。
结果解释:若在天冬氨酸试管内产生了气泡,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利用天冬氨酸进行代谢;若在赖氨酸试管内产生了气泡,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利用赖氨酸进行代谢。
4. 酶代谢试验步骤:(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淀粉和蛋白质;(2)加入相同量的细菌液体培养物;(3)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情况。
结果解释:若在淀粉试管内出现了透明带,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分泌淀粉酶;若在蛋白质试管内出现了变色,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分泌蛋白酶。
临床常用细菌药敏试验方法
临床常用的细菌药敏试验方法主要包括:
1. 纸片扩散法:常用于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将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纸片放置在含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通过观察纸片周围出现的抑菌圈直径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 微量稀释法:通过在微孔板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然后加入含有细菌的培养基,通过观察不同抗生素浓度下对细菌的抑制情况来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3. E测试法:通过在含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放置带有梯度抗生素浓度的试纸,然后观察梯度上的细菌生长抑制情况,从而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 斑点法:将细菌培养在琼脂平板上,再在平板上分别滴入不同的抗生素溶液,通过观察抗生素对细菌的杀灭程度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这些方法在临床中常用于确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
各种细菌的显微镜检查方法
常用的细菌的显微镜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直接涂片法(直接镜检法):将待检样品直接涂于玻片上,用染色剂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2. 阳性抽滤法:将待检样品与细菌特异性抗体结合,再通过滤膜抽出细菌,并用抗体标记荧光染料显色,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3. 厚滴片法:将待检样品与染色剂混合滴于玻片上,使细菌沉积在玻片上,然后用染色剂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4. 葡萄糖酸盐液滴片法:将待检样品滴入含有葡萄糖酸盐液的滴片中,使细菌生长并产生气泡,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气泡内的细菌。
5. 培养法:将待检样品接种于适宜培养基上,通过细菌的生长和形态特点来进行检查和鉴定,如革兰氏染色、肌红蛋白酶试验、糖发酵试验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染色反应等特征来进行细菌的检查和鉴定。
细菌检测方法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有些对人类有益,有些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对细菌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检测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验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常见的细菌检测方法之一是培养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通过将样品放置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利用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气氛条件,使细菌在培养基上繁殖生长,然后观察和鉴定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培养法的优点是可以对细菌进行鉴定和分离,但缺点是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对于一些难以培养的细菌可能无法检测出来。
其次,PCR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
PCR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通过扩增细菌DNA片段来检测细菌的存在和种类。
PCR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的存在,但需要特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并且对样品的处理和提取要求较高。
另外,免疫学方法也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检测方法。
免疫学方法利用抗体与特定细菌抗原的结合来检测细菌的存在和种类。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的存在,但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
最后,质谱法也是一种先进的细菌检测方法。
质谱法利用质谱仪对样品中的细菌进行分析和鉴定,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需要较高的设备和技术要求。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细菌检测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验条件、样品特性和实验目的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细菌检测。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验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促进细菌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细菌的鉴定方法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准确鉴定细菌的种类,科学家们发展了多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鉴定方法。
一、形态学观察法形态学观察法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细菌鉴定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别。
常见的形态学观察方法包括染色技术,如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以及电子显微镜观察技术。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鉴定出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但并不能确定其种类。
二、生理生化试验法生理生化试验法是通过研究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来鉴定细菌。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对细菌的代谢能力、酶活性、氧气需求和产物等进行测试。
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包括碳源利用试验、氧气需求试验、酶活性试验等。
通过对细菌在这些试验中的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细菌的种类。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准确的细菌鉴定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细菌的基因组DNA序列和RNA序列来确定其种类。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扩增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等。
利用这些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比较细菌的基因序列与已知的细菌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细菌的种类。
四、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基于质量-电荷比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鉴定细菌。
这种方法通过将细菌样品离子化,然后将离子通过质谱仪进行分析,得到细菌样品的质谱图谱。
通过比对质谱图谱与数据库中已知细菌的质谱图谱,可以确定细菌的种类。
质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的优点,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实验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细菌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鉴定细菌。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和免疫染色技术。
在血清学试验中,科学家们通过观察细菌与特定抗体之间的反应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而免疫染色技术则是通过使用特定抗体标记细菌,然后观察染色结果来鉴定细菌。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细菌内毒素是一种由细菌产生的毒素,它们可以导致各种疾病和感染。
为了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存在,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方法。
它基于抗体与特定细菌内毒素结合的原理。
首先,在试验板上固定特异性的抗体,然后加入样本溶液。
如果样本中含有目标细菌内毒素,它们将与固定的抗体结合。
接下来,通过冲洗去除未结合的物质,并加入与抗体结合的酶标记二抗。
最后,染色物质被加入,形成颜色反应,测量其光密度即可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存在。
2.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方法。
它使用质谱仪来分析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首先,样品通过质谱中的电离源产生离子。
然后,质谱仪以不同的方式对离子进行分离和检测,以确定其质量和相对丰度。
通过与已知细菌内毒素的质谱图进行比对,可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内毒素。
3. 生物感应器生物感应器是一种基于生物反应的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方法。
它使用已知对细菌内毒素具有特异性反应的生物分子,如细胞、抗体或酶等。
当目标内毒素存在时,它们与生物分子结合,触发特定的生物反应。
通过测量或监测这些反应的信号变化,可以确定细菌内毒素的存在。
4. 培养试验培养试验是一种传统的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方法。
它通过将样品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培育细菌并观察是否产生内毒素。
一般来说,细菌内毒素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对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这种方法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复杂的实验条件。
上述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
综合考虑灵敏度、准确性、快速性和成本等因素,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存在。
常用的细菌试验1. 细菌抹片、制备及染色细菌细胞微小,无色而半透明,原样直接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只能大致见其外貌;制成抹片和染色后,则能较清楚地显示其形态和构造,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染色反应,作为鉴别细菌的一种依据。
1.1细菌抹片的制备1.1.1玻片准备:载玻片应清晰透明,洁净而无油渍,滴上水后,能均匀展开,附着性好。
如有残余油迹,可按下列方法处理:1.1.1.1滴上95%的酒精2~3滴,用洁净纱布揩擦,然后在酒精灯上轻轻通过几次。
1.1.1.2若上法仍未能去除油渍,可再滴1~2滴冰醋酸,用纱布擦净,在在酒精灯上轻轻通过。
1.1.2抹片:所用材料情况不同,抹片方法亦有差异。
1.1.2.1液体材料(如液体培养物、血液、渗出液、乳汁)可直接用灭菌接种环取一环材料于玻片的中央均匀的涂成适当大小的薄层。
1.1.2.2不是液体材料(如菌落、脓、粪便等)则应先用灭菌接种环取少量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置于玻片中央,然后再用灭菌接种环取少量材料,在液滴中混合,均匀涂布成适当大小的薄层。
1.1.2.3组织脏器材料,先用镊子夹持局部。
然后以灭菌或洁净剪刀取一小块,夹出后将其新鲜切面在玻片上压印或涂成一薄片。
1.1.2.4如有多个样品同时需要制成抹片,只要染色方法相同,亦可以在同一张玻片上有秩序地排好,做多点涂抹,或者先用蜡笔在玻片上划分成若干小方格,每方格涂抹一种样品,需要保留的标本片,应贴标签,注明菌名、材料、染色方法和制片日期等。
1.1.3干燥:上述涂片,应让其自然干燥。
1.1.4固定:有两类固定方法1.1.4.1火焰固定:将干燥好的抹片,是涂抹面向上,以其背面在酒精灯上来回通过数次,略做加热(但不能太热,以不烫手为度)进行固定。
1.1.4.2化学固定:血液、组织、脏器等抹片要做姬姆萨染色时,不用火焰固定,而应用甲醇固定,可将已干燥的抹片浸入甲醇中2~3分钟,取出晾干:或者在抹片上滴加数滴甲醇使其作用2~3分钟,自然挥发干燥,抹片如作瑞氏染色,则不必先作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