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4
广西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广西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广西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在未来,广西的产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广西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业与食品产业农业一直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未来,农业的发展将趋势向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广西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未来,广西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效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此外,广西还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产业链条的延伸。
在食品产业方面,广西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如龙眼、蓝莓等,打造品牌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小吃,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
二、制造业广西的制造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未来,广西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制造业。
可以考虑发展以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设备等为主导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企业。
此外,广西还可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企业走出去,品牌引进来”的发展之路。
三、旅游业广西是中国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资源。
未来,广西可以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
可以开发更多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
可以发展文化旅游,如民俗文化游、少数民族风情游等。
可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酒店、交通、通讯等,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可以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升广西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发展智慧旅游,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四、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广西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服务。
可以发展金融业,打造金融中心,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广西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探索1. 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广西政府大力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手段,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广西已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生产,部分地区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广西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从单一型向多样化、多功能型转变,各类农机具品种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农业生产需求。
广西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农机装备,提高农机装备的技术水平和性能。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广西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一批农机维修、保养、培训等服务机构,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农机服务。
广西还积极推广智能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机装备水平与农业生产需求不相适应。
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机装备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不足。
广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机具的使用和操作技能掌握不足,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效果。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广西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机维修、保养等服务设施缺乏,影响了农机具的正常使用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不足。
广西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人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高质量发展。
1.1 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广西位于中国南部,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业机械化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为农业现代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广西农业机械化主要依靠苏联援助和国内技术引进,逐步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农机具生产和维修服务体系。
80年代起,广西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实施“农业机械化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90年代至21世纪初,广西农业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广西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沿海经济区域。
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这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广西主导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广西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国家政策、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等。
本文将从农业、工业、旅游等几个方面分析广西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建议。
一、农业产业1.发展现代农业: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西面临着食品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压力。
因此,广西将进一步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建议:(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农业科技企业,推广高效、节能的农业技术。
(2)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发展多元农业: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发展多种农作物和养殖业。
广西将进一步发展水果、茶叶、药材等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建议:(1)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
(2)加强土地整治,提高农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率。
二、工业产业1.培育新兴产业:广西将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投资,提升广西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议:(1)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进驻。
(2)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广西传统产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化工、纺织等,这些产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广西将通过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议:(1)推进传统产业的装备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加强环保和资源节约,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三、旅游产业1.发展生态旅游: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
广西水稻概述范文广西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广西的水稻种植业发展迅速,产量稳定增长,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以下是广西水稻的概述。
一、地理和气候条件广西位于中国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多山地和丘陵。
广西拥有充足的水资源,有着非常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
同时,广西还有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稻作生长,且适宜水稻的孕育和收获。
二、水稻品种广西种植的水稻品种多样,有早稻、中稻和晚稻等不同种类。
根据不同地区和种植季节,农民种植不同的水稻品种。
广西的主要水稻品种包括红稻、粳稻、籼稻等。
三、水稻种植技术广西的水稻种植技术先进,农民运用了很多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农药和肥料等辅助工具和管理措施,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广西还大力开展科研,推广适宜的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的抗性和产量。
四、水稻产量和产值广西水稻的产量和产值连年递增。
根据统计数据,广西水稻年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居中国南方地区之首。
水稻种植业也是广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广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种植区域广西的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广西平原地区,包括广西的南部、北部和中部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生长,同时土地肥沃,具备了大规模水稻种植的条件。
六、发展前景广西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水稻种植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近年来,广西不仅注重提高产量,还推行绿色种植理念,保护环境,提高水稻的质量。
广西的水稻产业还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出口一部分水稻,带动了广西农业的发展。
总之,广西的水稻种植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就。
广西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种植了各类水稻品种,并以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广西水稻的产量和产值连年递增,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未来,广西的水稻产业有望进一步发展,为广西的经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西产业结构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潜力广大的地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广西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展和转变,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第一,农业和林业向农业和农村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广西地处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
传统上,广西以农业和林业为主要产业,以粮食和糖业为主导产品。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广西农业也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型。
种植业以果树、中草药等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以肉牛、家禽养殖为主,渔业业以淡水渔业和沿海渔业发展为主。
广西还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第二,工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
广西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传统上,广西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为主要产业。
近年来,广西加大了对现代工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广西已经发展了一批重点产业,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
广西还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产业链水平。
第三,服务业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广西加大了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改革创新和政策引导,不断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广西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服务业,如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广西还注重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开放合作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广西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处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开放条件。
广西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经济合作和区域合作,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和发展。
广西还努力打造国际贸易和物流枢纽,提升自贸区的服务和功能。
总结起来,广西的产业结构趋势是农业和林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工业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服务业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开放合作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9年第5期 总第425期 | 27 |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文| 张宗文近年来,广西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持续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推进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生态林业,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集中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等专项活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平稳向上,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取得成效(一)现代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巩固提升。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
制定《广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广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统筹整合方案》,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统一上图入库工作。
到2017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19.73万亩(其中“双高”糖料基地326万亩)。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加强。
开工建设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继续推进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
持| 28 |广西经济续加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全区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7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2万亩。
三是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到2017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3%(其中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9.1%)。
同时,推进广西农业数据信息中心建设,打造广西农业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果农之友2023.5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发展特色农业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能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结合全州县农村产业实际,因地制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通过新技术应用、品种改良、职业农民培训、农产品深加工等,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1],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
1全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全州县积极引导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和示范工作,使农业产业呈现“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劳动力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州县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初现成效。
1.1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近几年来,大力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积极推进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首先,着重抓优质稻谷等种植,确保粮食产量平稳增长,加快建设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超级稻生产基地和“稻-灯-鱼-菇”高效循环农业基地,建设好国家商品粮基地。
其次,做强优质果蔬种植产业。
加强果蔬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优化优质果蔬品种,加快发展辣椒、大蒜、生姜等“三辣”产品;协调发展柑橘、梨、李、葡萄、猕猴桃以及槟榔芋、食用菌等品种,建立优质水果基地,改善果蔬品种和品质,推广种植高产、高档、优质、特色和精细果蔬良种,推广循环型种植模式。
2022年,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约112.87万亩,总产量约39.20万吨;蔬菜播种面积约49.3万亩,产量约85.10万吨;水果面积约49.70万亩,产量约99.33万吨;生猪出栏约81.72万头。
1.2特色农业产业异军突起几年来,依托全州资源,注重因地制宜,深挖传统优势农产品潜力,初步形成金槐、禾花鱼、东山猪、文桥鸭、石塘生姜等全国名特优农产品。
同时,涌现出安和槟榔芋、龙水禾花鱼、绍水柳甲砂糖橘、才湾毛竹山葡萄(图1)等一批“一乡一品”、“一村一品”。
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概述翁乾麟覃海珊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
传统农业是人类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的生产工具是铁木制农具,以人畜力作为动力,实行手工劳作,生产者根据累世相承的经验和技能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只能维持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发展水平。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
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二是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亦长期变化甚微;三是人力资本稀缺。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作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对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进行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认识不断发展、深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本文结合广西的人口、资源等基本情况,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作一论述。
一、广西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1. 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按农业部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制定的《农业现代化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标准》,广西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是(见表1):社会人均gdp实现了61.23%,与标准值相差38.7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2.24%,不到标准值的1/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为18.20%,不到标准值的1/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00%,达到标准值的一半;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达到了92.65%,相差7.35个百分点;农业劳均gdp59.70%、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量(粮食产量)为7.31%,不到标准值的10%;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为87.25%,与标准值相差12.7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目标,说明广西耕地产出率较高;农业机械综合耕作率约为30%,也不到标准值的1/3;森林覆盖率远远超出指标值,这是广西作为山区的特有优势。
从表2可知,达到或超过标准值90%的指标只有森林覆盖率和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超过标准值80%低于90%的指标只有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介于50~60%之间的只有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劳均gdp;介于30~40%之间的有农村人均纯收入;介于10~20%之间的有科技贡献率;介于10~20%之间的有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低于10%的有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量(粮食产量)。
表1 农业现代化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标准************从上面分析可知,广西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但由于投放了大量化肥、农药,广泛应用农业科学、生物技术、化工技术等,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农业生物技术体系,土地产出率、生态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许多生产环节应用了农业机械。
因此,目前广西的农业,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农业,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农业,而是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
而且各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较快,经济落后地区则较慢。
后者在相当多的生产环节上,仍然沿用传统农业的方式进行操作,特别是大石山区,深山区和边远山区,以传统农业的操作方式进行生产还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的还占主导地位。
因此,广西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2. 广西现代农业进程在全国的位置根据农业部《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课题组采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特征是东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2005年我国省级农业现代化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综合发展指数≥20的为ⅰ类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福建、浙江;综合发展指数在15~20之间的为ⅱ类地区,依次为天津、广东、江苏、山东;综合发展指数在10~15之间的为ⅲ类地区,依次为海南、河北、辽宁、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吉林、广西、新疆、安徽等11个省份;综合发展指数≤10的为ⅳ类地区,依次为内蒙古、黑龙江、四川、重庆、山西、宁夏、陕西、云南、青海、甘肃、西藏12个省份(见表1)。
从表2可以看到,广西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属于ⅲ类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指数为10.53,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全国第17位。
其中投入指数为12.28,排在全国第21位;产出指数为11.78,排在全国第17位;社会发展指数为7.0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7个指数,在全国排位为第22位;可持续发展指数为3.0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3个指数,排在全国第10位。
表2 2005年我国部分省(区、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资料来源:(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上述研究和分析表明:广西现代农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和积累,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农业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都有较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条件明显改善,已总体跨入起步阶段,开始向初步实现阶段迈进;但与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及中部地区相比,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依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的问题,广西现代农业建设任重道远。
二、广西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从目前来看,我区的现代农业水平同自治区成立之初相比,同改革开放前相比,已经有了质的提高,但是与区内外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在: 1. 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增长缺乏后劲从长远看,农业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
一是农业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投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减少的。
图5是1995年以来广西农业支出及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图,从图中可以看到,2006年我区农业支出金额是1995年的4倍多,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比1995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其次,农业支出比例不均衡。
2006年我区农业支出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农业生产支出,另一个是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两项支出占了82%。
而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等支出占的比例非常小,不到20%。
从第二次农业普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2006年我区水利投资资金来源中,仅有12%的行政村的资金来源是国家,同时有73%的村是没有资金来源的。
而当前我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即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质量不高及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不高等,资金投入不足,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也必将制约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2. 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农业比较效益依然偏低首先,当前产业化经营所覆盖的地域和农户范围还十分有限,尚未实现农业产业化所达到的经营一体化、利益共同体的目的。
同时,中介组织的规模普遍偏小,大多只是涉及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部分内容,运作也不规范。
其次,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增值低。
与发达国家甚至是我国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存在很大差距。
第三,在农产品零售的组织方式方面,还没有达到以现代连锁超市为龙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方式,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十分松散。
第四,围绕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产品分级、信息标识、采集和传递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发展十分缓慢,导致不能形成优质优价的产品质量特征差别,农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或地区。
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仍是当前制约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区现有的41223813.1亩实际耕地面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低产田。
全区商品农产品大部分来自有灌溉设施的土地,还有一半多的农田是靠天吃饭,抗灾能力很弱。
二是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十分低下,基于家庭承包基本经济制度的农户小型水利、农机具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受到农户自身资金的制约以及从银行融资的制约,一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甚至在逐步萎缩,导致农业生产活动在水资源利用和耕地资源利用方面,效率仍十分低下。
三是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区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增加。
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鸩止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农业的可持续性以及农村生态环境面临新的挑战。
四是农业用地经营规模小。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土地由农户分散经营,使土地经营规模缩小。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种田大户”,对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但就总体情况来说,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是小的。
农业用地经营规模小,不仅难以使农民走上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而且还会形成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民无法获得规模经营效益,制约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 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作用尚待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业的发展确实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较低也是由技术供应不足引起的。
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二是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同时,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全区机耕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3.5%,机电灌溉面积占3.8%,喷灌面积占0.2%,滴灌渗灌面积仅占0.1%,远远不能满足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此外,从需求情况看,超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加大了农户的经营风险,降低了农业科技的使用效率,加之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所导致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都增加了农业技术扩散和使用的难度,也是影响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仍然薄弱尽管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总体来看目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是比较薄弱的。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不强。
二是重视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
三是服务的内容与农民的需求相差甚远。
在现有的服务模式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大部分农业生产活动由自发服务组织和农民自己完成,服务体系的功能不强。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让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逐步解放出来。
但大多数服务组织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6.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我区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虽有所提高,但据2006年的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统计,我区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构成为:未上学的占4.5%,小学程度40.55%,初中程度占50.8%,高中程度占4.66%,大专及以上占0.22%。
未上学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农业从业人员占所有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45.05%。
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增加,出现了“老年”农业、“妇女”农业现象,如图7所示,2006年我区农业从业人员中21-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仅占了43%,5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了53%。
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