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中西医结合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6.54 KB
- 文档页数:7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简介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面部疼痛的常见疾病,它由三叉神经的激发和感觉传导异常引起。
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根本上缓解面部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脉搏质地。
常见的面部疼痛症状包括剧烈的疼痛、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较短、疼痛区域分布特异等。
脉搏质地通常为细弱或者弦细。
中医治疗方案草药治疗1. 霜降梅花针:选用霜降梅花针进行针刺,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2. 川芎嗪:使用川芎嗪进行煎服,可以舒经活络、止痛缓解面部疼痛。
3. 桃仁扬花汤:以桃仁结、炒枳壳、煨艽头为主要材料,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针灸疗法1. 阳明足阳明胃经:利用针刺阳明胃经的穴位,如足三里、迎香、合谷等,可以调和气血、舒散寒热,缓解面部疼痛。
2. 承浆:通过承浆穴进行针刺,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推拿疗法1. 疏通面部经络:使用指压、推拿等手法,对面部经络进行疏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疼痛。
2. 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石头对面部进行热敷,可以舒缓肌肉紧张,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疼痛。
2. 谨慎用力:避免面部过度用力,如过度咀嚼、大声喧哗等,以减少对面部神经的刺激。
以上中医诊疗方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但请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请注意:此文档的内容仅仅是给出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对于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由于三叉神经的炎症、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神经疼痛,主要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伴随着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气滞血瘀、虚实夹杂所致的疼痛证,因此治疗应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调和虚实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消风散、当归四逆散、丹参酮注射液等,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火针、艾灸、拔罐等。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案例:患者张某,女,53岁,因面颊疼痛、口眼歪斜,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认为其病属于肝胆郁滞、气滞血瘀所致的“面痛口眼歪斜”证型。
采用中药治疗,方剂为消风散加减,同时配合针灸和火针治疗。
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面颊疼痛、口眼歪斜等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由于三叉神经的炎症、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神经疼痛,主要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伴随着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镇痛药、抗痉挛药和抗抑郁药为主,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文拉法新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植入神经刺激器、神经减压术、甘氨酸注射等。
放射治疗则是针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区域的放射治疗。
以下是一个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案例:患者李某,女,65岁,因面颊疼痛、口眼歪斜,就诊于神经内科。
经过检查和诊断,患者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口服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但效果不佳。
随后进行了植入神经刺激器的手术治疗。
手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患者张某,男,50岁,因右侧面颊部疼痛、针刺感、牙痛样疼痛,就诊于神经内科。
经过检查和诊断,患者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患者首先进行了药物治疗,口服文拉法新和卡马西平,但效果不理想。
因此,医生决定进行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
一、概述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电灼样、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发于成人及老年人,40岁以上占70%~80%。
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性。
临床上分原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认识不一致。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为颅中窝和颅后窝的病变,鼻源性,耳源性、颅底蛛网膜炎性等,特别是位于桥脑小脑部、三叉神经根部及半月节的肿瘤等。
本病属于中医“面痛”、“偏头痛”、“偏头风”范畴。
二、西医诊断
(一)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放射性疼痛,发作间歇无任何症状;
(二)疼痛区域内具扳机点和诱发因素;
(三)神经系统检查和特殊检查(脑电图、脑血管造影、CT或MRI扫描等)无阳性发现。
同时具备(一)、(二)两项可诊断,兼有第(三)项可确诊。
三、辨证分型
(一)风寒外袭证
起病较急,一侧面部或头部疼痛较甚,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则痛减,遇风寒则发作或加重,或兼见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
1
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二)胃火上攻证一侧面部疼痛剧烈,遇热诱发或痛增,心烦,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
脉洪数或滑数。
(三)肝胆郁热证阵发性剧烈面部灼痛,痛连头角,甚则面颊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因素诱发。
心烦
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
(四)阴虚风动证面痛绵绵,面肌有时抽搐,头晕,目眩,咽干目赤,耳鸣如蝉,腰膝酸痛,舌质红少
苔,脉弦细而数。
(五)气血亏虚证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遇劳易发或加重,神疲纳呆,面色晄白,肢体
倦怠,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六)风痰阻络证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体沉重,苔白腻,脉弦
滑。
(七)瘀血阻络证面痛屡发,经久不愈,痛势剧烈如锥刺刀割,日轻夜重,面色晦
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四、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治疗:在三叉神经痛发作期间,进行中医辨证论
治,用中药治疗。
若疼痛较剧,治疗效果不理想,可用神经干封闭,同时用针刺止痛方法,特别是用较粗的银针刺入神经孔穴部位,使针接近神经干,增加刺激强度,减少封闭药物用量,收到较好的效果。
2、缓解期治疗:在缓解期间,口服西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这类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甚至影响药物的使用。
此时可用七叶连或野木瓜片等中成药,能提高疗效,减少西药的用量,减少副作用的产生。
(二)西医治疗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
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目的是止痛,制止发作。
常用的方法有:
1、药物治疗:较有效的药物是卡马西平(酰胺咪嗪,痛痉宁)、苯妥英钠,其他如维生素B1
2、654-2(山莨菪碱)、颅痛定也有一定的疗效。
2、封闭疗法:注射药物于疼痛神经支或半月节上,以阻断神经传导作用,使注射部位神经分布区感觉丧失,从而获得疗效。
常用药物为无水酒精,剂量0.3~1ml。
3、理疗:用维生素B1或B12,普鲁卡因离子导入法,将药物导入疼痛部位,有一定的疗效。
4、半月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治疗:用射频电流经皮肤选择性控温热凝半月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
需在X线透视监视下,将射频电板针经皮插入三叉神经节,通
电加热至65°C~70°C,维持60秒钟,可选择性破坏无髓鞘传导痛觉纤维,保留有髓鞘的传导触觉纤维。
成
功关键在于穿刺针能否准确地到达三叉神经半月节内。
5、手术治疗:⑴周围支切断及抽除术;⑵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⑶三叉神经脊束切断术;⑷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⑸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
(二)辨证论治
1、风寒侵袭证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荆芥防风羌活薄荷甘草细辛等。
2、胃火上攻证
治法:清泻胃火,凉血止痛
方药:清胃散加减
生石膏黄连当归尾生地黄丹皮升麻知母白芷等。
3、肝胆郁热证
治法:清肝利胆,泻火止痛
方药:当归龙荟丸加减
龙甘草当归栀子黄连大黄芦荟青黛柴胡白芍等。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黄芩川牛膝
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5、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生白芍熟地甘草生姜大枣等。
⑵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痛方药: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附子僵蚕全虫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生姜甘草大枣等。
⑶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全虫蜈
蚣生姜等。
(四)其它疗法
1、贴敷疗法
(1)白乌膏:生川乌15g,生甘草15g,白芷15g,黄丹105g,香油或茶油10g,上药除黄丹外,各药浸泡油中24小时,然后制成膏药。
痛作时将药膏烤热贴患处,2~3天换药1次。
(2)蜈蚣1条,地龙10g,蝼蛄10g,五倍子10g,生半夏10g,白附子10g,木香10g
共为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饼状,敷在太阳穴处,纱布敷料覆盖,用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各型。
2、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