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窑洞民居的现状和保护策略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6
窑洞利用和保护措施方案概述窑洞作为我国古代农民居住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窑洞的利用和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充分发挥窑洞在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措施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利用措施1. 文化教育利用利用窑洞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打造文化教育场所,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和研究。
可以举办艺术展览、文化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古代窑洞文化。
2. 旅游观光利用窑洞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景观效果,可以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可以建设景观步道、观景平台和休闲娱乐设施,提供导游服务和游客住宿服务,增加就地经济收入。
3. 收藏展示利用将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窑洞进行保护性修复,然后用于展示古代的生活、农耕技术和当地文化特色。
可以建设专门的收藏展示馆,将窑洞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和研究窑洞文化。
4. 农业生产利用窑洞的隔热、保温、通风等特性非常适合农业生产。
可利用窑洞进行有机农业、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革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5. 生态环境利用窑洞修建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
可以利用窑洞周围的山水、森林和湖泊等资源,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活动,推动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措施1. 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窑洞的保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窑洞的合理利用、保护和修复进行规范和指导。
同时,建立健全窑洞保护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和监督机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2. 引导公众参与窑洞的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参观活动,引导公众关注窑洞文化的珍贵性和重要性。
同时,鼓励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窑洞的保护和利用,增强他们对窑洞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3. 健全保护机制建立窑洞保护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窑洞的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采取修复和加固措施,防止窑洞因为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遭受损坏。
窑洞民居保护的重要意义探讨作者:姬静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5期摘要:窑洞民居不仅反映出当地长期传统习俗文化的积累,同时也兼具革命时期伟大的精神文化内涵,窑洞民居具有较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文章客观地分析了窑洞保护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探索窑洞文化保护的意义,推进窑洞民居保护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窑洞民居;文化;保护;意义窑洞民居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推动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窑洞建筑的现状分析1.1 损坏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住房的功能性需求不断增强,结构简单、外观不够精美的黄土窑洞则成为“土”和“贫穷”的象征,这种不良的社会意识风气给当地的窑洞建筑保护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对窑洞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导致窑洞保护工作并不理想,使这些窑洞建筑处在不良的保护氛围中。
农村居民开始拆除老房子建造新房子,大量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窑洞建筑被拆毁,部分窑洞或因年久失修而损坏、倒塌。
1.2 窑洞建筑在不良生态环境下的破坏问题严重以前的窑洞建筑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造窑师傅根据个人的施工经验建造的,相比现代建筑来说简陋,也缺乏科学性。
黄土窑洞是生土建造的建筑,它直接暴露在大自然中,土体材料要承受风化、雨水冲刷及各种各样自然的破坏。
因过度的荒地开垦、植被破坏等原因,导致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退化严重。
黄土地质条件水土保持能力本就较弱,上述问题也加剧了对原有黄土稳定地貌的破坏,导致依托于黄土建设的窑洞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现存窑洞建筑容易发生损坏和坍塌。
1.3 窑洞建设被取代的趋势化严重窑洞建设受到自身建筑空间和采光问题的影响,导致部分群众对窑洞建筑建设的热情不高,同时因部分居民对建设艺术喜欢的差异化和变化,导致窑洞建筑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受青睐度逐渐降低,基本的建设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现代化建筑能实现生活中现代化设施的建设需求,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具有吸引力。
豫西窑洞民居探析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因其取材便利、节约能源、融入自热等优势而得以广泛使用。
豫西是中国窑洞民居分布的核心区域,本文以灵宝市五亩乡窑坡埝村及其周边村落为例,在研究中突破传统建筑学个案研究的局限性,综合自然地理学角度对其村落命名、窑洞特征、类型选择、现存状态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豫西窑洞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提出建议。
窑洞概述1.窑洞民居起源与现状窑洞由穴居发展而来。
在宋代,黄土地区已普遍将窑洞作为粮仓使用,足以证明筑窑技术最晚在宋代已达到非常发达的水平。
清末民国之际,窑洞在民间得以普及;20世纪50年代,窑洞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聚落景观被世人瞩目。
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是加剧,窑洞民居和众多传统民居一样,面临衰败、消失的危险2.窑洞民居类型与特征目前学术界普遍根据窑洞外形将窑洞民居分靠崖窑、天井窑、覆土窑(独立式砖砌箍窑)三种类型靠崖窑,即为直接依靠黄土山体横向挖洞,因其层数不同分为单层、多层两种,是所有窑洞类型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一般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山脚或山腰处天井窑,即下沉式窑洞,在平坦的黄土地上向下垂直挖洞,形成封闭性较好的下沉式院落,然后再向四壁挖窑,多分布于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山顶处覆土窑(独立式砖砌箍窑),是指用土坯、砖石人为砌筑而成的独立式窑洞。
因其不再以黄土山脉为依托,故具有布局灵活,形式多样、四面独立的特点窑坡埝村及其周边村落窑洞分布类型及特点豫西地处北纬33-47°之间,是我国土地资源最丰富的片区之一,该区域内黄土的发育情况是最典型、最成熟的,具有土质均匀且连续性分布的特点,适宜挖掘形成窑洞民居。
本文研究对象豫西灵宝市五亩乡窑坡埝及其周边村落正处于此区域范围内,并形成了独特的豫西窑洞民居文化1.窑坡埝村窑洞窑坡埝村位于河南灵宝市五亩乡,村内窑洞民居以靠崖窑为主“埝”字根据《说文解字》记载为:“塾,[都念切],下也。
2020·03一、相关概念综述(一)豫西民居豫西民居是指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河南西部地区的民居,地域区位主要包括郑州、巩义、洛阳、灵宝、三门峡等地区”。
豫西地区民居种类繁多,以窑洞民居最为突出,它是以黄土高原的土质作为建筑材料,具备建筑成本低廉、环保性高、节约能源、冬暖夏凉的优点。
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以构建方式独特、造型美观、居住舒适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西民居。
(二)住宅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对室内空间环境和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称。
人居环境的改善会赋予新的空间美感和文化内涵,它能满足乡村居民向往美好环境中长期生活的愿景,能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和艺术性,在功能和精神方面推动现代乡村民居居住环境的发展。
(三)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具体要求。
当时的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例如,河南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就是文化传承型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豫西民居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了水土、地域、气候等自然事物所形成的环境。
豫西地区地貌特征较为复杂,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85.7%,平原约占14.3%。
豫西地区地表结构为山、河、岭、涧相间排列,地形复杂多样。
这种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与淮河平原过渡的独特地貌特征,为修建窑洞提供了更多的地表条件。
(二)人文环境民居的人文环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色民宅、院落景观、田园自然风光等元素构成的建筑景观;另一方面是民居环境建设和改善中体现出的精神文明建设。
豫西地区的三门峡等地,历史文化遗址众多,例如灵宝的函谷关、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三门峡陕县的庙底沟遗址。
豫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手工技艺也极其丰富,例如剪纸、泥塑、面塑、刺绣等民间手工艺,题材寓意美好,内涵丰富。
这些作品多产生于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为豫西民居的人文环境美化增添了色彩。
乡村旅游振兴视角下豫西巩义窑洞民居改造设计研究郑州商学院/赵晓曦摘要:本文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出发,以河南省巩义窑洞民居改造为研究对象,在对巩义地域文化、窑洞民居传统建筑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乡村民居改造实践项目,研究适合巩义窑洞民居的改造设计方法,促进乡村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品质,推动巩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农村收入水平。
关键字:乡村旅游振兴巩义窑洞民居改造设计ART RESEARCH近几年,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全国各地掀起了旧村改造、乡村旅游建设的热潮。
巩义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郑州和洛阳之间,是河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巩义窑洞民居是在特殊的黄土层地形基础上自发产生的民居类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巩义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
对巩义窑洞民居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涉及乡村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等多个方面,而窑洞民居改造设计是涉及乡村生态人居体系的重要内容,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传承和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绝不是单纯的拆除和重建,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适合巩义窑洞民居的改造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巩义窑洞民居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分类分布1.巩义窑洞民居的发展历程巩义窑洞民居的历史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原始陶窑到窑洞庄园,造窑技术得到了成熟的发展,现保存至今的窑洞庄园,如清末、民国时期的张祜庄园、泰茂庄园、刘镇华庄园等,建造工艺和规模至今都令人赞叹。
具体的窑洞发展历程见如(图1)。
2.巩义窑洞民居的特点首先,巩义窑洞因地制宜,主材料是就地取材的黄土,建造方便,造价低廉,后期的维护成本低,使用年限长;第二,窑洞的建造需要土质坚实、崖面垂直、土壁高耸的黄土层来保持窑洞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具有较高的地域特色;第三,厚实的土层所起的隔热作用使窑洞具有良好的隔热和蓄热功能,窑洞内全年平均温度为17度左右,冬暖夏凉;第四,窑洞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不仅牢固,还可以抵抗地震。
豫西地区窑洞聚落的改造利用研究初探牛新超【摘要】文章以豫西地区窑洞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豫西地区窑洞聚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造利用方法,为今后豫西地区窑洞聚落的改造实践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2页(P226-227)【关键词】窑洞聚落;空废化;旅游开发【作者】牛新超【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豫西地区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有着丰富的黄土地貌,在广袤的豫西黄土地貌上孕育出大量的窑洞聚落。
依托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当地的居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产生了具有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的窑洞建筑。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豫西地区的窑洞聚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的窑居人渐渐离开自己数代生存的窑洞,或迁入城市,或在原有聚居地的附近另择新址建起了城市形态的房屋。
不得不承认,延续了几千年的窑洞在当今社会存在种种的不适应,但是广大窑居人弃窑后建造的拙劣的“城市化”的房屋,也未能使他们感受到现代化的舒适生活。
而且传统窑洞聚落所延续传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当今社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未来这些窑洞聚落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当地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1 豫西地区窑洞聚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1 窑洞聚落空废化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也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生活功能发生转型;原有窑洞里的生活方式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比照砖混房屋功能配置和空间组织的灵活性以及生活上的便利性,传统窑居存在很大的弊病。
另外豫西地区的窑洞聚落经济发展普遍落后,村落本身的经济产业已经无法满足当地村民的就业需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这势必加剧窑洞聚落的空废化。
乡村聚落空废化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雷振东教授《乡村聚落空废化概念及量化分析模型》。
所谓乡村聚落空废化,指乡村聚落各种空间环境空废现象演变过程的总称。
豫西地坑院窑洞民居旅游开发保护与更新研究房琳栋;王军;靳亦冰;陈迪【摘要】窑洞民居是生土建筑中重要类型之一,豫西地区地坑院窑洞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越的物理性能、深厚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重视。
近年来,地坑院窑洞的保护性设计项目逐渐增加。
本文针对豫西地区传统地坑院窑洞保护与更新的实例展开调研,对地坑院窑洞的再利用方式进行梳理,试图完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使这一古老民居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244-245)【关键词】豫西;地坑院窑洞;旅游开发;保护更新【作者】房琳栋;王军;靳亦冰;陈迪【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地坑院窑洞民居现状1.1 概述豫西地处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是黄土高原的末端。
在黄土台塬地貌显著的地区,没有山坡、沟壑可利用的条件下,村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和创造性,巧妙地依据黄土的直立边坡稳定性建造地坑院窑洞。
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积累与世代人民的智慧相结合,凝练于地坑院窑洞建筑中,使这一民居形式蕴含了丰富的生存智慧,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借鉴意义。
(图1)1.2 地坑院窑洞现状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条件的改善,“弃窑建房”现象正愈演愈烈;部分窑院由于多年无人修缮与管理而坍塌、废弃;针对当前形势,部分乡村产业开始转型,许多地方兴起了旅游业并通过对地坑院进行改造与开发建成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区、在窑洞村落开办农家乐等,使地坑院窑洞民居的发展与保护有了新的契机。
2.地坑院窑洞旅游开发保护与更新针对豫西地区现存地坑院,通过挖掘依附于窑洞的文化遗产,开发旅游项目来带动传统窑居的保护与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的开发方式主要包括对地坑院窑洞整体村落的开发和窑洞单体使用功能的优化。
2.1 整体村落资源开发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对传统窑洞聚落进行开发性保护。
论豫西地区建筑的营造源流引言:中国传统民居与社会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当地风土人情以及自然资源、气候等联系极为密切,它以物质形态表达其文化内涵,以技术手段对历史文明阐释,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 豫西地区;窑洞;营造源流;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一、窑洞的定义、形式和特点(一)窑洞的定义关于史前时代黄河流域居住建筑发展演变的基本序列中,穴居这种独特的居住原型,在人类历史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满足人类居住生活需求,一直沿用至今。
形成最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类型——窑洞。
黄土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带,河南豫西就位于这个地带上,是我国窑洞民居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如右图1所示:`(二)、窑洞的形式 豫西地区窑洞可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即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和砌筑式窑洞三种。
1. 靠崖式窑洞:靠崖式窑洞是直接依山靠崖挖掘横向洞穴,这种窑洞按其所处的地形地貌,有的靠山,有的沿沟,随等高线分布。
其所需挖方较少,施工相对简便。
由于它对地形地貌的限制条件相对要高,在巩义地区这种窑洞极为普遍。
例如康百万庄园。
2. 下沉式窑洞: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带,直接利用自然地形挖掘窑洞比较困难,因此从地面挖一个坑,形成一个下沉的院落,四周是人工挖掘的黄土陡壁,然后再向里横挖洞穴,最终形成一个低于自然公共交通路面的窑洞院落。
图 1 豫西主要分布区域[图片来源:[河南地图,作者修改、绘制]3. 砌筑式窑洞:这种窑洞分布地区的人,在没有开挖窑洞条件的地方,用砖石发券建构的窑洞房屋。
若靠山坡或土崖,券顶上多数覆土1米多厚;若四面临空,券顶则用三合土砸实。
详见下图3(三)窑洞的特点窑洞民居土生土长、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伴随着传统地上民居从、萌芽、生长、成熟、衰退各时期并存,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自有它的优势,具体表现为:1.取材方便、经济效益好、节约土地。
窑洞可以在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少量人力的情况下进行开挖。
挖出的土方既可铺垫场地,又可造坯垒墙,可谓一举多得。
窑洞环境调研报告窑洞环境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形式,窑洞是贫困地区的主要住房类型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窑洞居住环境的现状,以期为改善贫困地区居住条件提供可行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个贫困地区作为调研地点,然后在当地随机选择了几个窑洞进行实地走访,并与居住在窑洞里的居民进行深入交流。
其次,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涵盖了窑洞居住环境的各个方面,再次在调研地点进行问卷调查。
最后,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调研结论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窑洞居住环境存在卫生问题。
由于窑洞多在山区或贫瘠地带,其内部通风不良,看到许多窑洞里都积存有湿气和异味,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此外,窑洞内部居住空间狭小,缺乏合理的排污设施,导致卫生条件不达标。
2. 窑洞居住环境缺乏基础设施。
调研结果显示,许多窑洞缺乏通电、自来水和上下水等基础设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此外,窑洞的道路状况较差,交通不便,给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 窑洞居住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窑洞多建于山体或者土坡上,当地的地质条件差,容易发生滑坡和坍塌等灾害,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
四、改善建议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善建议:1. 提高窑洞居住环境卫生水平。
可采取加强室内通风和排污设施建设的措施,改善窑洞内部的湿气和异味问题。
同时,加大对居民的环境卫生教育力度,提高其卫生意识。
2. 改善窑洞基础设施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窑洞居住条件。
包括通电、自来水和上下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道路的修建和维护。
3. 加强窑洞安全管理。
相关部门应对窑洞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
在窑洞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土地性质和地质安全的评估,避免窑洞建在不稳定的地质区域。
五、总结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窑洞居住环境的现状,并为改善贫困地区居住条件提供可行的建议。
豫西地区窑洞冬季湿环境的研究作者:刘梁孙万里赵自豪周钰朴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豫西传统民居窑洞作为研究对象,在现场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冬季室内湿环境的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对比,得出了豫西窑洞内湿环境的现状,指出了冬季传统烧炕对室内湿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窑洞;湿度;湿环境;舒适度0引言生土建筑,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为悠久、分布地域最为广阔的建筑类型。
生土民居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以黄土窑洞最具代表性。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
窑洞有着冬暖夏凉、建造工艺简单、节能省材等优点,但也普遍存在室内湿度大的缺点。
豫西地区全年降雨量少,单次降雨量大,黄土入渗性能强,且窑洞室内地面略低于室外地面,门窗较小通风不良而导致豫西窑洞室内普遍潮湿现象严重,全年室内湿度都较高,本次实验主要研究其冬季室内湿环境。
1实测研究概述1.1测试对象测试对象为荥阳市方顶村的一处传统靠崖式窑洞,该窑洞建筑分东西两窑洞,东窑洞内部进深9m,宽2.5m,高5m,内部设置有炕;西窑洞与之结构相同,区别在于没有炕。
1.2气候条件该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冬季漫长而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燥少雨多春旱,冷暖多变大风多;夏季比较炎热,降水高度集中;秋季气候凉爽,时间短促。
全年平均气温15.6℃;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5.9℃;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15℃。
全年平均降雨量542.15毫米,无霜期209天。
全年日照时间约1869.7小时,属寒冷地区。
1_3测试方案测试时间为2019年1月19日至2019年1月28日。
东窑洞布置温湿度自记仪,用于记录窑洞的温湿度变化,为了和东窑洞形成对比,在西窑洞相同位置也布置了温湿度自记仪。
时间设定为每十分钟自动记录一次温湿度。
2019年1月21号至2019年1月27号,在窑洞内进行了烧炕测试,烧炕时间为早上8:00-9:00,中午13:00-14:00,晚上18:00-19:00。
豫西窑洞民居的现状和保护策略研究作者:杜琳琳刘刚田翟莹莹周力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7期摘要:豫西窑洞作为中国窑洞民居的分支之一,蕴含着历史悠久的窑洞文化。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豫西窑洞民居正逐渐消失。
总结豫西窑洞的分布及类型特点,通过对豫西地区窑洞的现场调研,分析豫西窑洞逐渐衰落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窑洞民居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策略。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扬豫西窑洞村落的地域文化和人文价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开发,使豫西窑洞民居重新焕发光彩。
关键词:窑洞民居;豫西窑洞;乡村振兴一、豫西窑洞的类型与分布窑洞民居因受人文风俗、地貌形态、自然环境等影响,其建筑布局与构造形态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可概括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三个主要类别,如表1所示。
(一)靠崖式窑洞豫西靠崖式窑洞是人们直接在崖坡立面平行向内挖掘,这种建造形式不仅大大减少了土方量,造价低廉,又能取得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效果。
靠崖式窑洞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出现在坡地、土塬边缘处,称靠山式窑洞。
另一种出现在沟壑的两侧,称沿沟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建造位置是等高线决定的,所以排列的形式多为曲线和折线。
靠崖式窑洞的正面视野必须是开阔的,便于采光。
每家每户在建造窑洞时会考虑到坡度面积和山崖高度,形成阶梯式,台阶层层退让,既不会影响底层窑洞负荷,也不会遮挡视线。
(二)下沉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历史悠久,源于原始社会的穴居文化。
它是我国传统住宅建筑中的稀有种类,是窑洞民居的一种重要类型。
下沉式窑洞分布在豫、甘、陕、晋四省,在各个地区也有不一样的称谓,在河南又称“地坑院”或“天井院”。
豫西地区的下沉式窑洞以河南巩义、洛阳、三门峡尤为典型,它是通过在平地上向下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然后在四面墙壁上挖出一个窑洞,或者在台地中央挖天井院来建造的。
深度一般在6—10米,宽度在3.5—5米,一般的窑院可打7—15孔窑。
地坑院房屋布局也是有讲究的,正房是长辈居住,在正北面;门房在南面,东西各有数间厢房,供晚辈居住;其余房间则用于饲养牲口、存放谷物、放置农具等。
下沉式窑院更有“北方地下四合院”的称谓,利用黄土构造特征挖掘下沉式窑洞,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人在地面上基本上看不到建筑的形迹。
下沉式窑洞能成为豫西传统民居的佼佼者,在于其自身具备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节省建筑材料、节约能源、防污染、防火等优势,从现代绿色生态建筑角度来看,下沉式窑洞真正算得上“原生态建筑”。
(三)独立式窑洞这类窑洞在黄土地区分布广泛,主要出现在陕北、豫西、晋中南、宁夏、陇东地区。
独立式窑洞不同于其他两种类型,它不受地形的限制,无需依山靠崖,能够自身独立。
它也保持着传统窑洞民居独特的拱形屋顶、拱券式门窗,是传统窑洞中最高级的一种,也是建筑造价最高的一种。
窑居者是利用土、砖或者石头搭建拱券的结构,顶层覆土,这样的建造方式既能节省木材,又能使得室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其实质和现代生态建筑中的覆土建筑一样。
豫西独立式窑洞的窑脸使用传统木材,其余建筑结构部分所用的材料仍然由土坯、砖石砌筑而成,装饰虽不华丽,但是整体造型十分考究,给人一种十分精致的感觉。
二、豫西窑洞的现存问题(一)采光不足豫西地區人口众多,历史上战乱较多,百姓为了防御战乱,所以窑洞门窗比较小,并都砖砌窑脸。
豫西窑洞之所以被现代居民放弃,是因为与现代住宅相比,传统窑洞有通风不畅、阴暗、潮湿等缺点。
豫西窑洞的进深一般在洛阳地区是4—8米,而巩义地区是6—12米,室内采光和通风只能依靠窑门和窑窗。
有些窑院开窗面积小且数量少,且豫西窑洞平面布局很少有专门作为客厅的窑洞,往往是卧室和客厅用矮墙做隔断,虽然前厅采光效果稍好,但是后面卧房在白天仍漆黑一片,只能利用灯具照明。
在室内昏暗的环境下,居住者就无法完成一些对照明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如阅读书籍、缝补衣物、做作业等。
阳光的照射不足,还会使得窑洞内部墙顶出现抹灰脱落和发霉的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居民正常的生活,导致窑洞成为“绿色环保,冬暖夏凉”与“通风不畅,阴暗潮湿”的矛盾共同体。
因此,窑洞的采光将是窑洞改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布局混乱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用再顾虑温饱问题,希望能有一个更卫生、更舒适、更方便的居住环境,传统窑洞民居的室内布局早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
多数的窑洞民居还保持着“一个空间,多种功能”的使用现状,会客、休息、厨房、就餐同在一个空间内,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混淆在一起,居住者失去了隐私空间。
厕所一般布置在院角,距离卧室比较远,给窑居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现代年轻人比较注重自己的隐私,豫西窑洞民居的平面布局不符合大多数青年人的心理预期。
与之相比,现代民居形式更受他们的青睐。
(三)窑居者价值观变化交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乡村产业结构单一,新媒体信息涌入,这些外在因素都导致村落在很多方面发生巨变,很多人把窑洞视为贫穷落后的象征,年轻人纷纷向往城市的生活。
城市就业渠道多,收入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时间久了就干脆选择在城市安家。
城镇化的加速使得村落的“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村落里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偏多,只有少数老年人会选择在熟悉的窑洞内居住,而那些被弃置的窑洞会因为年久失修逐渐倒塌损坏。
大多数村民都新建起“千篇一律”的新式房屋,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景观风貌。
传统的窑洞民居开始趋于衰落,随之消亡的还有窑洞村落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人文价值。
三、传统窑洞民居可持续更新策略——以莫沟村为例莫沟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西虢镇,处于太行山区最南端,属于黄土丘陵区,土层比较深厚。
以前莫沟村生活水平不高,村民们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寻找合适的位置打造窑洞进行居住。
经济水平提高后,村民们大多都搬离了窑洞,但是莫沟村里的窑洞大多都保留着原来的面貌。
2015年,莫沟村开始进行乡村改造,保护村落的生态和植被,修复传统窑洞,把莫沟打造成一个集餐饮、民宿、游乐设施于一体,生态环境优美且蕴含丰富窑洞文化的乡村旅游区。
如今,经过改造设计后的莫沟村已经重新焕发光彩。
(一)完善窑洞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窑洞民居仅在前面开窗,单面采光。
河南在历史上战乱较多,为了起到防御作用,豫西窑洞多数都是砖砌窑脸,并且门窗很小,一孔窑洞往往只开一门或者采用一门三窗的形式,和其他地区的窑洞相比,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
根据豫西窑洞面临的采光不足、通风不好、比较潮湿的实际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良。
1.增大窑脸采光及通风面积一般25—30平方米的老式窑洞,窗户只有1—1.5平方米。
窑洞的改造需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门联窗,打通客厅的整体上空,使得白天的自然光线可以通过开阔的玻璃门窗进入整个室内,以客厅为中心再将光线传入其他房间,保证室内一天中都有良好的采光。
2.在室内或庭院设置天井天井空间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与中国传统窑洞民居的哲学理念相同,在室内或庭院中设置天井,又与豫西洛阳地区的“天井”窑洞的建造方式相一致。
建筑中天井的作用主要是解决集水、通风、采光、消防、防火的问题,建造天井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
豫西窑洞进深较长,在天井处设置反光板,通过阳光折射增加室内的采光,可以很好地弥补窑洞建筑自然采光不好的缺陷。
(二)提升民俗文化特性和艺术性窑洞又被称为乡土建筑,建筑外形多粗犷、朴素,但是含有丰富的建筑艺术特色和民俗文化,豫西窑洞民居中,很注重在建筑的重点部位进行艺术处理和装饰。
有的还会在砖石上雕刻精美的寿字纹、十字纹、铜钱纹等多种纹样。
在打造独特的豫西地域文化时,不能只在空间里布置现代的家具和装饰,而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居民居住环境及民俗风情,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物和传统造型的家具,取其精华部分,运用在新窑居的设计中。
民间剪纸艺术在豫西地区比较受欢迎,人们通过剪纸这项艺术形式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
在新窑居的室内设计中,可以将剪纸艺术的图样等简化提炼出来,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改造出一系列具有剪纸特征的抱枕、灯具、凳子等家居产品。
农耕文明更是各个民俗文化的集合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传统农具,放置在庭院内、道路旁,可以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景观装饰。
走进莫沟村,随处可见的就是这些“天然”的景观小品。
(三)改变传统布局,改善居住环境新窑居的改造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地考虑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对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在空间改造上,突破老窑洞的传统布局形式,不再一室多功能,将其划分为客厅、卧室、厨房、储物间、卫生间、多功能休闲空间、农家养殖体验区等功能空间,以满足每个居民的使用要求。
在窑洞顶部打造一个屋顶花园,使其具备休闲赏景等功能,围栏选用传统石砖砌筑,地面因暴露在外面,选用防腐木。
窑院内栽种一些树木,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不同的树木代表的寓意也不同。
窑居者喜爱种植石榴树和梨树,也是因其寓意表达了村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在新窑居的灯光照明设计方面,灯饰要与室内的装修风格协调统一,才不会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
照明灯光通常以暖色调为主,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并通过建筑照明、主光源照明和定向照明三种不同的照明形式,使空间的整体照度值能够满足人们就餐和起居的需求。
四、结语豫西窑洞民居是典型的生长在大地上的建筑,具有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生态宜居、节约资源的优势,但是目前窑洞也面临着光照不足、窑内渗水、布局混乱、现代人弃窑建房、传统文化流失等困境。
在改造传统窑洞民居时,应将重点放在完善窑洞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将传统窑洞民居打造成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生态型住宅。
对于窑洞建筑外形,要尊重原来的形制,弘扬优秀民俗文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奇。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豫西窑洞村落要努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废弃的窑洞建筑进行修复和改造,吸引年轻人回归创业,打造一个有特色的窑洞度假村,振兴乡村经济,使豫西窑洞民居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1]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李永文.河南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李夏婕.豫西地区地坑院室内自然通风优化设计[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4]申璐.传统窑洞民居的衰亡与再生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5]刑博,张琳玉.豫西古老的民居形态:巩义窑洞[M].青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0.[6]尹丽,员佳乐.乡村旅游背景下的豫西窑洞民居保护与更新:以陕州地坑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0):109-111.[7]杨柳,刘加平.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传承与再生[J].建筑遗产,2021(2):22-31.[8]赵晓曦.乡村旅游振兴视角下豫西巩义窑洞民居改造设计研究[J].艺术研究,2021(4):157-159.[9]赵建平.新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发布实施[J].北京:照明工程学报,2013(1):1-4.作者简介:杜琳琳,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