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模拟试题汇编_北京市东城区2015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综合能力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12
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题.【材料一】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
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
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
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
“百合”的意趣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
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
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
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
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有华美之意.不过,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玉竹"之名更雅。
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
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
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
2015北京东城区高三示范校零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北京市2014-2015学年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二)(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15届高三3月零模)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③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
③阑珊:黯淡、零落。
1. 《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
(2分)2. 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平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的文化内涵。
(2分)3. 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平添了节日的快乐。
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3分)谜题:赤兔马,走千里。
(打一元代剧作家)谜底:______________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谜底:______________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
(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谜底:______________4. 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A.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 《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
(4分)6.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2015东城区语文三模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古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果你穿越回去的古代社会既没有沙场,也没有江湖,更无法和皇族扯上关系,那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至少,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普通人。
讲卫生:洗澡有规定,刷牙有妙招几乎一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讲卫生”的重要性,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沐浴”。
“沐”是洗发,“浴”是洗身,按照《周礼》的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养的文明人。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汤王就用青铜浴盆泡澡了。
到了先秦时期,皇宫的浴室设备已经相当“现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
《左传》中就记载了人们用淘米水洗头发的场景。
魏晋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澡豆”,由豆粉合药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
不过,这东西在当时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轻易接触不到。
皇家如此讲究,自然受不了群臣整天脏兮兮地往宫里跑。
从汉朝起,官员们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读制”,五天一休沐的制度还保留着。
但似乎没人真的用这个假期来洗澡,洗澡仍然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奢侈享受。
同样的例子还有刷牙,确切地说是“揩齿”或“剔牙”。
三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已经出现了金制小牙签,想来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所用。
但直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时代,清洁口腔的习惯才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工具也相当简陋:浓茶、盐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软的杨枝蘸上盐当“牙刷”,或者干脆从树上揪一片嫩树叶塞进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谢聪明的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将人们从“手揩牙齿”的原始方法中解脱了出来。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公共浴池,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商人、手工业者、士兵、农民,花上几个“汤钱”就能洗个热水澡,还可以享受各种服务项目。
北京市东城区2015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英语试题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共三节,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一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完每段对话或独白后,你将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听一遍。
例: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read?A.A newspaper.B.A magazine.C.A book.答案是A。
1.When will the party begin?A.At 7 :15.B.At 7:30.C.At 8:00.2.What will the woman do this afternoon?A.Write an essay. B.Go to see a movie.C.Take a rest.3.What does the woman advise the man to do?A.Go to a party.B.Wear black clothes.C.Change his shirt.4.Which button is intended for the banking hours?A.1.B.2.C.3.5.Which place is the woman looking for?A.The conference center.B.The gas station.C.The Star Hotel.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听下面4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5秒钟的时间阅读每小题。
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③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
③阑珊:黯淡、零落.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2分)2.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平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的文化内涵。
(2分)3.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平添了节日的快乐。
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3分)谜题:赤兔马,走千里。
(打一元代剧作家)谜底:______________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谜底:______________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 谜底:______________4.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 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5.《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
(4分)6.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境界。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2015届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在新书《黄鸡白酒》出版之际,曾接受过重庆晚报记者的采访。
当记者问及文学对她意味着什么时,迟子建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说,她出生在北极村,生长在大兴安岭,在每年长达半年的冬季里,下午三四点钟太阳落山,第二天七八点钟才升起,她感受了比别人更多的长夜,也比别人走了更多的夜路。
“文学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愿意重复我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提着文学这盏灯,你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
”要求选好角度,自行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城市不具备自立的经济,而与乡村间在经济上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的基础是,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的同时,经济上依赖乡村,没有发展成独立于乡村之外的经济中心。
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无论是天子驻跸的都城,还是地方大吏主持的郡邑、州治、县城,都是按照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的,城市的结构模式,也是严格遵循礼制,如国都一律“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宫殿置于全城中轴线上,市场受官府控制,置于宫殿宗庙背后。
各地方性城市的格局也仿效都城。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国家政权(中央一级或地方各级)所在地,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至于工商业,在宋以前的城市生活中不过是政治的附庸而已。
古代中国城市,无论是都城还是州县所在地,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较少向乡村提供产品,广大乡村则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轨范内生存。
国与野、都与鄙、城与乡之间,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这使中国古代城市不仅是政治性的,而且是消费性的,城市手工业基本是为官府服务的官手工业。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2015届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命题校:24中学 2014年11月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
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
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
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
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
”而.况余人乎?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
2015年普通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教师用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它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
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
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
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
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
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
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
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
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
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
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
201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丽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若做选考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201 3年8月,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美国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Beta Analytic Inc.)时取自蓟县东营坊遗址发掘区地层内的动物骨骼样本采用加速器质谱碳- 14测年法(AMS)进行了分析检测,明确了东营坊遗址的绝对年代,从而将天津市域内的人文史提早到距今4万多年以前,这是天津市人文史年代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2005年3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蓟县北部地区开展了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发现石器地点27处,分布范围涵盖蓟县6个乡镇,采集到大量石制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家对这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蓟县这次考古调查发现方法科学,最后消灭了以省、直辖市为区域单位的旧石器考古空白区,是天津考古学史上重彩浓墨的一笔,是极为重要的发现,无论对于天津考古还是中国考古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对2005年调查时所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之一——东营坊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米,共出土石制品90余件,石器埋藏层位清楚。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210)北京东城区高三年级期末统一检测高考模拟试卷0122 07:46::北京市东城区2015高考模拟—2015高考模拟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 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核威慑醍醐贯顶熟稔(niàn)虚与委(wēi)蛇B.全天侯语焉不详着(zhuó)落稗(bì)官野史C.编者按不胫而走考量(1iáng)厝(cuò)火积薪D.挖墙脚饮鸠止渴债券(quàn)数(shù)见不鲜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制定任何改革措施,出台任何惠民政策,相关部门都必须要处心积虑地进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而绝不能仅凭某一个或几个领导的主观意愿和设想。
B.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纷纷到新华书店或通过互联网购买他的作品,一时间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拥有版权的出版社也开始酝酿重印他的文集。
C.睡眠时间与身体健康状况休戚与共,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大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因此,我们不管工作多紧张,也要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D.这本研究航天技术的专著,其学术价值无可置疑,但只适合于本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讲,内容显得过于艰深,读来有些不知所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最具文化魅力的城市名片之一的北京中轴线,贯穿旧城南北两端,基本格局尚存,沿线汇集了北京不同时代的建筑之精髓,印证了这座六朝古都的历史变迁。
B.书写时代的即将结束,预示着人与字之间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已经终结。
与此同时,屏幕文化造就了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我们将不再书写文字,而是选择字体。
C.在伦敦奥运会上,继孙杨夺取男子400米自由泳金牌之后,又夺取了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金牌,实现了中国男子游泳选手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创造了奇迹。
D.面对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局面,要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北京市东城区2015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7题。
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王彬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古代都城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的。
元大都是北京城最早的雏形,它的设计既继承了《考工记》中的营国思想,又根据《易经》有所变化。
按照《考工记》的思想,营建都城的时候,在都城的内部要修筑九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走向的道路。
南北走向的道路称‚经‛,东西走向的道路称‚纬‛,‚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一轨,是一辆乘车的轴距。
九轨,是指九辆乘车。
能够驰骋九辆乘车的道路,便是首都的干道。
大都基本遵循了这个原则,但是略有变化。
今天北京旧城(二环路以内)的主要道路还是大都时代的延续,只是拓宽、延长了而已。
干道之间,分布着微观道路系统:纤细的火巷与胡同。
今天的东四、西四、南锣鼓巷‘注一带(见附图),专家考证,基本是那时微观道路的遗存。
按照当时设计者的规划,大都的道路分为四种状态,在宽度上依次递减。
首先是大街,其次是小街,再次是火巷,最后是胡同。
这四种状态的道路,有三种称谓保存下来,数量最多的‚火巷‛则没有延续下来,被后世统称为胡同。
大街二十四步阔,折合今36. 96米;小街十二步阔,折合18. 48米。
那么,火巷与胡同呢?至今没有查考到文献记载。
明以后,胡同作为北京道路的特殊名称大量出现,并且成为主要称谓。
发展到今天,一些纤细的道路,诸如巷、条、里、院、夹道、廊下等,虽然不叫胡同,但是在北京人的观念里,还是被视为胡同。
甚至以‚街‛为称的道路,如果狭窄,也往往被看作胡同。
那么,什么是胡同?或者说,胡同的空间形态是什么样子?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北京的大街基本是笔直的、平坦的,南北、东西纵横交叉。
与其相比,北京的胡同也大都是笔直的、平坦的,而且绝大多数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平行的原则。
这样的胡同布局反映了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
北京位于北纬39度26分至41度03分,东经115度25分至117度30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北是蒙古高原。
北京冬季刮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刮东南风,燠热多雨;春季多风沙。
冬至正午日照的最大角度是27度,夏至日照的最大角度是76度。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北京的住宅以为宜。
这样朝向的住宅适宜采暖通风。
住宅朝向决定胡同的走向,胡同自然以东西走向为宜,于是根据这个原则在南北干道与次干道之间开辟东西走向的胡同。
东西走向保障了住宅的朝向,南北平行则保障了每一所住宅都可以均匀地得到阳光的照射。
口口干道之间,口口干道与次干道之间距离过大,不便于居民出行,口开拓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之间,依然按照东西走向的原则构筑胡同。
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的原则基本适用于北京旧城其他地区的胡同。
长度与宽度的悬殊比例胡同是一种狭长的形态,长度超过宽度。
以内城的东四头条到九条为例,其中,头条长193米,宽5米;二条长386米,宽9米;三条长722米,宽8米;四条长726米,宽7米;五条长781米,宽7米;六条长715米,宽9米;七条长724米,宽9米;八条长717米,宽8米;九条长718米,宽7米。
东四头条与二条,之所以在长度上相对于三条等胡同短了许多,是由于后世在这两条胡同的东部修造了新的建筑物,把它们截断了。
如果不把这两条胡同计算在内,那么三条到九条的总长是5103米,平均长度729米;总宽55米,平均宽度约7.8米。
长与宽的比例约为93:1。
外城的大栅栏地区,从廊房头条到甘井胡同一带的胡同总长是2159米,平均长度167.6米;总宽41.6米,平均宽度3.2米。
长宽比例约为52:1。
高宽之比的美学原则胡同两侧基本是单层建筑物。
街道的立面高度一般在3米左右(临街地平至建筑檐下),胡同的宽度一般在3米到6米之间,如果是6米,二者之间的比例是2:1,如果是3米,二者的比例是1:1。
在外城的商业区,两侧的商业性建筑往往采取传统的两层木构架的形式,其檐口高度一般在6米左右,如果胡同的宽度以6米计算,那么高与宽的比例是1:1,如果胡同的宽度是3米,那么,二者的比例是1:2。
根据美学原理,当道路的空间尺度,主要是高宽比,在1:1至2:1时,道路的空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行人的视野可以覆盖对面建筑物的全部,并会产生适当的围合感。
北京大多数胡同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超过这个限度,胡同的聚合感与幽深感便会加强,过于强烈,便会产生一种压迫的、如同穿越峡谷的感觉。
一些狭窄的小巷(比如夹道、廊下之类的胡同),会产生压迫感的原因就在这里。
空间形态的变异北京的旧城格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长安街以北,是元大都遗存.在这个范围里的胡同基本是认真规划的产物。
前门东大街与前门西大街以南,是明代的外城,没有经过认真规划,而且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胡同多弯曲、偏斜的形态。
具体到某一个小的范围,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比如,受河流影响,那里胡同的走向也难以遵循人为的约束。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口的激增,使得许多胡同被挤占,导致胡同的宽度缩小。
②而新出现的胡同也难以遵循原来的规划。
③一些新建筑的出现,往往使原本畅通的胡同变成死④这些胡同与元大都对于胡同空间的规划产生了颇大的偏差。
对此,北京人的做法是通过形象的名称,表示对胡同空间形态的态度:如‚斜街‛——不是正规的街道;‚弯‛——不是笔直的胡同;‚耳朵眼‛——形容胡同的窄小;‚闷葫芦罐‛——一种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器物,告诉行人这里是死胡同。
(取材于《北京微观地理笔记》)1.下列对《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一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元代都城基础上进行规划的。
B.元大都严格遵循了《考工记》中建造都城的原则。
C.内城的胡同宽于外城,外城胡同的长宽比更大。
D.北京大多数胡同的高宽比保持在1:1至2:1,不会给人以压迫感。
E.对异形胡同的形象称谓,体现了北京人对胡同空间形态的思考,2.今天一个成年人迈出一步,大概是0.75米左右。
本文中却说“二十四步阔,折合今36.96米”,一步约合1.5米左右,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劝学》中相关的句子加以解释。
(3分)3.填入“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第三段横线上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坐东朝西B.坐西朝东C.坐南朝北D.坐北朝南4.东四头条的“头”表示序数排列的“第一”。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没有这个意思的一项是(2分)A.阿毛B.初伏C.元年D.正月5.依次填人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为所以却B.不是而是才C.即使也要还D.如果或者则6.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3分)7.南锣鼓巷一带的道路系统体现了北京胡同空间形态的哪些特征?请分条陈述。
(5分)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 -15题。
(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②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
纳兄子假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
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
傲遂陈盛馔,珍羞必具。
及安去,纳杖假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取材于唐·陆羽《茶经》)链接材料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取材于宋〃赵估《大观茶论》)【注】①呿(qū):张口。
②蠲(juān):驱出、祛除。
(二)酒之作,尚矣。
仪狄作酒醪①,杜康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
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
而刘词《养生论》:酒所以醉人者,麴蘖⑦之气故尔。
麴蘖气消,皆化为水。
昔先王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
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药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大率晋人嗜酒。
嵇、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
要之,酣放自肆,托于麴蘖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
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此。
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浇其磕魂③者耶!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
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
投闲自放、攘襟露腹,便然酣卧于江湖之上。
嗜者至于濡首败性,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平居无事,污樽④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山之兴,亦未足以知麴蘖之力、稻米之功。
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善乎,酒之移人也!惨舒阴阳,平治险阻,刚愎者薰然而慈仁,濡弱者感慨而激烈。
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其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
(取材于宋〃朱肱《酒经》)【注】①醪(160):浊酒。
②麴蘖(qu nie):酒曲,酿酒用的发酵剂。
③礌磈(旧kuT):此指心中块垒或不平之气。
④污樽:凿地以代酒器。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伐而.掇之岂以善.酿得名A.B.翼而.飞善.乎,酒之移人也酒所以..醉人者岂特.浇其礌磈者耶C.D.黄帝所以..治疾耶特.戏事尔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苦茶久食,益意思长期饮用苦茶,有助于提高思考的能力B.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你既然不能发扬我的品行,为什么还要浪费我平时的积蓄呢C.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后世的人们把酒当作“浆”来饮用,不喝醉反而感到羞耻D.托于麴蘖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借酒逃避现实的束缚,未必真能体会到酒中的意趣10.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既爱酒,又爱茶。
下列诗句没有表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B.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C.看风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
D.泛酒煎茶俱惬当,满前腊雪化春风。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A.作者认为浆、酒、茶这三种不同性质的饮品,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B.饮茶需要冲淡平和的心境,在惊惧慌张、手足无措的时候是不能饮茶的。
C.“茶”字有三种写法,每一种写法都表现出了“茶”作为植物的本质属性。
D.人类酿酒的历史非常久远,仪狄、杜康被认为是酿酒的鼻祖,名闻天下。
E.有些人因过量饮酒而导致失去理智、伤害身体,这并不是酒本身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