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埃博拉病毒相关专利状况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9
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项目的立项依据1.1.研究意义和社会应用前景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体,丝状病毒属(Filoviridea),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自 1976 年首次发现以来,共有大约 1850 人感染,其中死亡 1200 多人[1]。
由于埃博拉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2],WHO 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
目前没有针对埃博拉出血热有效的药物及临床应用的疫苗,疫情控制和感染病人治疗主要依赖于快速诊断、隔离措施和支持治疗。
埃博拉病毒1976年分别在苏丹的西赤道省份和邻近扎伊尔(现为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主要流行区域为非洲中北部地区。
目前,已发现5种亚型的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型(Zaire),苏丹型(Sudan),科特迪瓦型(Cote d’Ivoire ),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与莱斯顿型(Reston),其中前4个亚型对人类有致病性,以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与苏丹型埃博拉病毒毒性最强,而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对人类没有致病性[3][4]。
1976年6月在苏丹爆发的埃博拉病毒感染, 发病284例, 死亡151 例, 病死率53%,为苏丹型埃博拉病毒感染所致;同年9月在扎伊尔爆发的埃博拉病毒感染, 发病318 例,死亡280 例, 病死率88%,为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感染所致[5-7]。
近几年来,埃博拉病毒感染事件也时有爆发,2012年8月至10月在刚果与乌干达境内发生了埃博拉病毒感染,最近的一次埃博拉病毒感染事件是在2014年2月开始爆发的,由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引起,已死亡82人[8],目前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这也是埃博拉病毒感染首次在非洲西部爆发。
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的起源及宿主尚未确定,有证据显示,该病毒是动物源性病毒,蝙蝠可能是其潜在的自然宿主。
埃博拉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感染病人的血液、精液、汗液,唾液及分泌物均具有感染性,可通过皮肤、结膜或呼吸道等途径感染密切接触者由于埃博拉的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WHO制定了控制埃博拉病毒传播的检测标准,呼吁建立积极的检测体系、接触追踪以及医疗监督等,这对于埃博拉病毒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的机制与应用研究剖析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属于Filoviridae家族的致死性病毒,其高度传染、迅速发展的感染特性使其在非洲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自2013年宣布该病毒的大规模爆发以来,埃博拉已经在西非地区造成了超过11000人的死亡。
这种致命病毒的存在给世界公共卫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开发出一种有效的疫苗是当务之急。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发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发从2014年以来走在快车道上。
在此之前,人们大多都只知道在动物实验中取得的实验成功。
走到20世纪末,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支由猿痘病毒改造的伪装病毒,这支病毒各方面特性和埃博拉病毒非常接近。
2006年,曼高蒂亚病毒终于成功改造成为埃博拉病毒疫苗的载体,并在后续的研究中被证实和完善。
至此之后,埃博拉疫苗的研发之路就踏上了新的历程。
埃博拉疫苗的设计与原理埃博拉疫苗的制备过程中包括多个步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疫苗的设计。
为此,科学家们选用了曼高蒂亚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作为载体,将其改造成埃博拉病毒表面特异的病毒抗原,除去其中的VSV面蛋白,这这样就可以只留下埃博拉特异的细胞表面蛋白(Glycoprotein,GP),使其可以激励人类免疫系统生成高水平的抗体。
然后,腺病毒和黄热病毒也用于改造,产生许多种不同的荧光素标记疫苗。
除了改造载体外,疫苗也在其浓度方面进行了改进。
VSV作为抗原产生有着诸多优势,例如准确的特异性、在生产和制造中可以提高产量。
同样地,该技术也极大地促进了其他疫苗的研制。
VSV密切相关的细胞自噬过程,可以使其更好地抵抗进入免疫系统的袭击。
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人类健康。
埃博拉疫苗的有效性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的研制面临多大的困难?这其实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
为了评估疫苗的效果,必须使用人类实验。
然而,由于埃博拉病毒的高度传染性,许多实验都得不到批准。
现代医疗技术贡献了很大力量,使得在没有暴发疫情的情况下,也可以对这种疫苗进行人类实验。
埃博拉病毒疫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近年来埃博拉病毒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严重影响,科研界对抗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日益紧迫且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并更新关于埃博拉病毒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聚焦于国际上特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俄罗斯科研机构以及其他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的突破性成果。
近段时间以来,多项研究展现出了积极的进展,包括但不限于新型长效疫苗的研发、临床试验的成功案例以及疫苗效力的持续提升。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近期在埃博拉病毒长效疫苗研究领域取得了关键性进步,其研究成果有望改善现有疫苗保护期限有限的问题。
与此同时,俄罗斯“VECTOR”国家病毒与生物技术科学中心及加马列亚流行病和微生物研究所也在埃博拉疫苗的研制上不断取得新突破,部分疫苗通过临床前及早期临床试验验证了有效性和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药企默沙东公司研发的全球首支获批上市的埃博拉疫苗ERVEBO,在2024年初被证实对防控埃博拉病毒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标志着人类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历史性一步。
尽管如此,鉴于埃博拉疫情爆发的不规则性和快速传播特性,科研人员仍在努力寻求能够提供持久免疫保护、易于储存和运输、且适用于大规模应急接种的更为理想的疫苗解决方案。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进展背后的科学原理、技术路线、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旨在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供关于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现状及前景的详尽参考。
二、疫苗研发背景与战略意义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自1976年首次爆发以来,已造成多次疫情,尤其在20142016年间,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引起了全球对这种高度致死性病毒的广泛关注。
埃博拉病毒病(EVD)的病死率极高,可达90,且目前尚无批准的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疫苗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疫苗研发的背景,首先在于埃博拉病毒的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该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传播,且在潜伏期内即可传染给他人。
埃博拉病毒与抗病毒新药的研究进展魏香兰【摘要】本文查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埃博拉病毒与抗埃博拉病毒新药方面所对应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期刊文献资料,对埃博拉病毒以及抗病毒新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归纳与总结.埃博拉病毒属于一类会导致灵长类动物以及人类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性病毒,死亡率非常高.该病毒对高温有一定耐受性,对化学药品、X射线以及钴60照射敏感性高.目前荧光定量PCR作为检测埃博拉病毒的金标准.抗埃博拉病毒新药的研发与应用为对抗与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提供了可靠思路,MWA-BN Filo/AdVac、cAd3-EBOV以及ZMapp等新药产品的临床研发与应用均具有一定性能优势,在降低埃博拉病毒感染率以及致死率方面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重视并深入研究.【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16【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抗病毒;埃博拉病毒;新药【作者】魏香兰【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福建厦门361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7【Abstract】Article query and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about the Ebola virus Ebola anti-viral drugs with regard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terature and journals, research progress Ebola virus and anti-viral drugs aspect of a comprehensive induction and summary. The Ebola virus belongs to a class will result in primates and humans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potent infectious virus, the mortality rate is very high. The virus has a certain tolerance to heat, to chemical, X-ray irradiation and cobalt-60 high sensitivity. Currently, Real-time PCR is the gold standard for detection of Ebola virus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nti-viral drugs for Ebola prevention against Ebola virus infection provide a reliable idea, Clin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new drug, MWA-BN Filo/AdVac、cAd3-EBOV and ZMapp, products have certain performance advantages. There is significant value in reducing the Ebola virus infection and death rates, is worthy of attention and study them in depth.【Key words】Anti-virus, Ebola virus, Drug据WHO统计,自2014年3月首次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以来,全球范围内已确诊或高度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已达到数万人,其中30%以上患者死亡[1]。
埃博拉病毒的流行趋势与防控措施研究论文题目:埃博拉病毒的流行趋势与防控措施研究一、研究问题及背景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科引起的出血热疾病,其在疾病爆发期间会对人类和动物造成严重威胁。
本研究旨在探究埃博拉病毒的流行趋势以及针对该病毒的防控措施,以便为国际社会提供有效的防控策略。
二、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收集和归纳过去十年来有关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论文和报告,整体了解该病毒的特点、传播方式以及影响因素。
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全球埃博拉疫情和防控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埃博拉病毒的流行趋势以及不同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此外,还将参考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和国际组织发布的指南和建议,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防控措施进行对比研究。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将收集到的病例数据、流行趋势信息和防控措施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埃博拉病毒的流行趋势、高发地区和传播途径,并与不同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比对。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绘制图表和制作地图等方式,直观地呈现研究结果,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四、结论与讨论结合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我们将对埃博拉病毒的流行趋势和防控措施进行评估和总结。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将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埃博拉病毒的流行趋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人口密度、医疗条件和卫生习惯等。
2. 基于不同地区和社会背景的差异,防控措施需要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
3. 强化传播途径的控制是防控埃博拉病毒的关键,包括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卫生设施建设和加强病例监测等。
4.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与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埃博拉病毒的威胁。
此外,在结论与讨论部分,我们将对埃博拉病毒的未来发展和可能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埃博拉病毒的流行趋势和防控措施进行研究,旨在为国际社会提供有效的防控策略。
同时,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并对埃博拉病毒未来的发展和防控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两篇Cell论文一网打尽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的药物靶标目前没有药物可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病毒或寨卡病毒,这些病毒每年感染数百万人并导致严重疾病、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
如今,来自美国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两项新研究最终可能改变这一点。
他们鉴定出这三种病毒劫持人类细胞的关键途径,并且发现至少有一种潜在的药物能够破坏人类细胞中的这个劫持过程。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寨卡病毒如何可能导致婴儿出现小头畸形(microcephaly),这是开发一种阻止这种疾病的方法的第一步。
这两项新的研究以背靠背的形式发表在2018年12月13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分别为“Protein Interaction Mapping Identifies RBBP6 a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Ebola Virus Replication”和“Comparative Flavivirus-Host Protein Interaction Mapping Reveals Mechanisms of Dengue and Zika Virus Pathogenesis”。
格拉德斯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定量生物科学研究所主任Nevan Krogan博士是这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08.044。
在这两篇论文中,这些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称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图谱(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mapping)的技术来研究这三种病毒。
该方法使用实验室培养皿中的人细胞来构建病毒和人类蛋白之间的每个接触点的图谱。
他们如今正在利用这些综合图谱来靶向这些相互作用并试图清除病毒感染。
Krogan说,“我们在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中采用了我们的系统性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策略,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三种非常有问题的病毒如何劫持和感染人类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