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
万茹
【期刊名称】《学会》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期刊正经受着前所未
有的残酷竞争,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发展,有的期刊退出了他的舞台,而更多的是“精品的”、“品牌的”期刊诞生了。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者,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优良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必须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眼光敏锐,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胜任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为所从事的科技期刊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万茹
【作者单位】南京医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相关文献】
1.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特征与从业人员素质要求
2.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
3.数字化环境对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
4.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期
刊编辑的素质要求5.浅析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对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如何提升学术期刊编辑学术素养刘 佳(经营与管理杂志社,天津 300201)[摘要] 学术期刊编辑提升学术素养,不仅是其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术刊物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发出中国学术声音的需要。
学术期刊编辑应端正学术态度、培养学术思维、提升学术能力、开拓学术视野,不断提升学术素养,更好地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
[关键词] 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学术素养[中图分类号] G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3X(2019)04-0028-04一、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学术”一词最初的含义集中在知识的积累和系统专门之学的研究上。
学术素养是学术研究人员经过长期学术积累和锤炼,在学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行为修养。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领域前沿智慧及理论创新表达的重要载体,其编辑不仅要在编辑领域成为专家能手,还应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即熟知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在相关学科某一领域具备一定高度的学术造诣,拥有较强的学术敏感性,能够从选题、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全面审视稿件。
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包括端正的学术态度、良好的学术思维、卓越的学术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等。
二、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提升学术素养的重要性学术期刊是交流学术成果和传播专业文化的重要媒介,是文化积累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也是引领学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阵地。
当下,学术期刊编辑提升自身学术素养,既是优化编辑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学术期刊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还是增强文化自信、发出中国学术声音的重要智力支撑。
(一)学术期刊编辑提升学术素养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学术期刊是有关“学术”的期刊,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对自身业务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鉴赏力和判断力。
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是其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决定了其职业发展的方向和上升空间。
《哈佛商业评论》自1922年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全球的管理标准”。
37职业敏感是从业人员在长期工作中练就的在繁杂信息中快速捕捉有用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特殊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就是指学术期刊编辑在编辑实践中养成的快速捕捉选题、文稿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以及感知潜在的期刊工作相关信息的特殊能力。
编辑职业敏感是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核心构成,是期刊出版工作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出版物的首要责任人[1],是期刊质量最终的决定者。
因而,研究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是期刊出版和编辑培养工作的必要课题,对“提升编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讲,编辑的敏感度越强,对文稿的鉴别、筛选、分析对比、加工优化的效果就会越好[2]。
职业敏感能力是保证编辑及时、准确地抓住有关领域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物色选题和组稿线索的必备条件[3]。
同时,也是媒体融合时代,我国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宏伟目标对学术期刊编辑素质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所以,提高编辑职业敏感既是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诉求,也是期刊发展的诉求。
1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内涵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是编辑练就的编辑工作需要的特殊能力,涵盖期刊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
具体包括七个方面。
[摘 要] 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学术期刊要提高刊物质量、增强发展能力,必须重视编辑职业素质的提高,需要编辑具备更加丰富和强烈的职业敏感。
文章从探讨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内涵入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养成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三大路径:加强期刊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业务学习和实践,做好编辑评价工作。
[关键词] 学术期刊 编辑 职业敏感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02-0037-05 On Professional Sensitivity by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and Its CultivationFu Yijing(Editing Offic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on Journal , Taiyuan, 030031)[Abstract] In the age of media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their development capabilit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editors ’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a must, and editors should possess richer and stronger professional sensitivity. This paper begins from explorat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 professional sensitivity, it then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inally it put forward three significant approach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sensitivity by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evant to periodical publi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ditors ’ professional study and practice, and carrying out evaluation of editorial work.[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Professional sensitivity[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教学与管理》杂志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策略研究”(1604070019B)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能力;提升策略一、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一)胜任科技期刊编辑的需要在新时代发展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期刊所属学科所需要的学术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编辑作用。
首先,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拓展学术视野,立足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培养自身发现科研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学术能力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的素养,要求编辑善于整理科研文件资料、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及热点话题,从而深入研究,精准定位选题内容,把握期刊选题方向,密切结合学术问题,做好科技期刊选题规划。
最后,科技期刊编辑应加强自主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学术能力和素养,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确定稿件所属科研学术领域,并深入挖掘稿件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返修意见,为作者提供科学可靠的选题指导,帮助其运用专业术语、缜密的逻辑框架优化学术成果,从而与专家学者、科研学术队伍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满足科技期刊改革的需求当前,现代科技高速发展,我国科技期刊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对编辑的学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为了满足科技期刊改革的需求,科技期刊编辑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积累丰富的科研知识与实践经验,重点关注与期刊所属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信息,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积极主动地了解科研成果,具备第一时间捕捉、追踪新学术选题的能力,将学术前沿研究中涉及的新观点、新理念分享给更多科研人员,做好科研创新工作。
同时,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具备敏锐的学术洞察力,重视现代社会的热点新闻、大型科研活动、课题立项进展并进行深入研究,保证学术选题辨别的精准性。
此外,科技期刊编辑在学术专题策划过程中还可以开设专门的栏目内容,聚焦新兴热点问题的学术探讨和研究,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扩大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三)应对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挑战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科技期刊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媒体融合已成为科技期刊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
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学术期刊是学术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学术成果的主要传播媒介。
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担负着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对学术与文化的责任、对读者与作者的责任,只有充分、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了这些责任,才能真正做好本职工作。
学术期刊里每篇文章的最后都会注明责任编辑的姓名,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权力或荣誉,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职称或职务,也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期刊版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罢了。
其实不然,这代表着一份责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既然是“责任编辑”,就必须对自己所编辑的每篇文章负责,而这份责任并不像有些人想像中的仅仅是审稿改稿、排版校对那么简单,他担负着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对学术与文化的责任、对读者与作者的责任。
一、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一个国家的强盛,必须依托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而学术期刊作为承载和传播最新科技文化研究成果的载体,在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此,学术期刊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最新、最好的学术文化产品,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要实现上述目标,身为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肩上的责任无疑是重大而又光荣的。
这就要求责任编辑在组织和编审稿件时,要从政治导向、社会意义、科学价值、思想观点以及写作质量等多个方面,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判断和评价,进行严格把关。
虽然学术期刊大多以刊载纯学术的理论文章为主,但作为学术期刊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的责任编辑,不能只单纯地进行纯学术成果的编辑工作,而是要密切关注党和国家政策的发展方向,保持自己清醒的政治头脑。
在实际工作中,着力选择和刊发那些宣传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科技水平为主题的好文章。
做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提倡科学发展观,贯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出版方针。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摘要:为了回应网络兴起环境下各种“唱衰传统媒体”的言论,解读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笔者从学术研究行为和学术期刊出版行为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和内生条件,并提出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提升路径。
网络的兴起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唱衰传统媒体”是当前的“主流舆论”,各种基于网络的论坛、社区、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以此为标志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触动着传统媒体人的神经,似乎是传统媒体人都彻底“OUT”了。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网络改变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改变?应该坚守些什么?对于学术期刊这种传统媒体,网络给它带来了哪些改变?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如何应对?学术期刊编辑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具备哪些素质?难道懂得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就能够成为合格的学术期刊编辑了吗?传统纸本形态的学术期刊也许将来会彻底消失或者存量会趋于零,那么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本质是否就完全改变了?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是什么?哪些条件可以内生出学术期刊编辑所需要具备的素质?顺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试图从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这个逻辑起点开始,梳理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和内生条件,并提出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提升路径。
一、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学术研究行为的主要特征是逻辑链条的建构,主要目的是解释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
从解释客观世界的角度来说,学术研究就是要透过现象来寻找现象产生的原因。
能够使现象产生的因素可能有无数个,学术研究必须找出控制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同的学者可能对控制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不同的认识,只要是自身的逻辑自洽都应该属于学术研究。
从逻辑链条建构的角度来说,或长或短的逻辑链条总要有一个逻辑起点,这就涉及基本的前提和假设。
由于学者对事物的看法可能有很多种,前提和假设这个逻辑起点也就可能有很多种,于是学术研究所建构的逻辑链条就可能多种多样,各种逻辑链条只要是自身的逻辑自洽就应该没有对与错之分,所以学术应该是超越对错的或者说学术是无对错的。
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摘要: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担当着提高和提升期刊编辑质量的重要职责和责任,期刊质量的高低与编辑个人自身的素质有着密切关联。
编辑人员是期刊编辑活动全过程的直接责任人,对保证和维护期刊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编辑学术期刊的选稿、定稿需要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学术意识,对审稿更应具备敏锐的学术眼光,对学术论文的编辑加工更离不开学术眼光。
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学术鉴赏力、学术判断的知识力,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应从提高学术素养、掌握学术动态、强化责任意识等方面来培养编辑人员敏锐的学术眼光。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业务;学术眼光学术期刊作为发表学术成果的主要平台,是广大学者,科研人员传播与交流学术信息的重要舞台。
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活动主体,担当着学术期刊质量的一份重要职责和责任。
在业内和社会层面审视刊物学术质量的基本标准,主要是要看其刊发的论文是否站在人类视觉的发展前沿和探讨学术理论前沿所讨论的热点、难点问题。
这就需要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学术意识以及编辑本身对学术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学术期刊的质量高与低同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相关,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
首先,学术期刊的选题需要具备有较高的学术氛围。
学术选题不同于其它一般的论文选题,其选题趋向决定着办刊的导向,甚至左右着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定位。
学术期刊在选题上应主动求新,强调刊物自身特点的学术氛围来进行选题。
如果我们没有高水准的学术氛围和较高水平的学术意识,要完成学术期刊的选题任务就很难了。
对学术文章选题是编辑工作较为重要的环节,选题选得好与不好,关系着对一篇文章的学术价值评判,关系到对学术刊物质量的整体评价。
如果选题选好了,就能直接切入和参与相关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推动学术研究领域的进程;反之,如果选题不实,眼界不阔、观点陈旧无新意,那么也就无从谈及学术价值了。
所以,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意识,要时时刻刻地去关注与自己研究的一些相关学科和学术动态,同时也要及时地了解一些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动态及动向。
这样可使编辑人员在组稿中的学术选题上少走一些弯路或及时有效地找到较为合适的选题文章,使所编辑的文章的学术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第二,学术期刊的选稿和审稿应具备敏锐的学术眼光。
选、组稿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期刊编前栏目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
编辑人员在选、组稿中,几乎都会涉及到对稿件质量的优选问题,因为稿件是刊物的基础,而刊物的质量又取决于稿件的质量,稿件质量的优劣则是期刊质量的直接成本。
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稿源,即使编辑水平再高也难以编辑出版出好的期刊。
所以,编辑人员在审视稿件时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可从“新、精、深”的三维视觉来选审稿件。
“新”,是指文章观点要新颖,研究方向上有新的视野,学术上有前瞻性和前沿性的新视觉、新观点,尤其在学科造诣上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动态;“精”,是指文章观点精致,论据清晰,论证充分,文字流畅,逻辑基础和逻辑思维要缜密;“深”,是指文章研究问题要有深度,所研究的问题应紧扣主题,不讲空话,不讲套话,思维敏捷,有宏观思考,有微观逻辑基础,还要有数据佐证,特别强调要突出作者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的横向及纵向的理论深度。
我们在评价和衡量期刊质量的高和低,首要是看来稿的质量,其次才是期刊本身的编、排、校质量的优劣。
所以编辑生存的基础,就是依附于好稿件,好文章,好稿源。
由此,编辑对组稿、来稿中的稿件,要用学术眼光认真审视挑选,选出优质稿来编辑,这样期刊才会有“好米”下锅,才会出现学术性强、知识性丰富并具有可读性的好文章,才有可能凸现出学术期刊自己独异的个性特点,才会拥有自己业内和社会层面的广大读者及粉丝。
第三,学术论文的编辑加工更需要有学术眼光。
编辑对文章的编辑加工是编辑分析文章的深入过程,也是编辑对编辑成果进行分析的继续过程。
通常,编辑在加工文章的编、审和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以检索和评价为核心来评判稿件,大多为着眼大方向,容易忽略一些小细节。
但作为编辑应当清楚,自己手上所编辑的稿件只是评审通过的初稿,还需要编辑的加工来进一步完善,要求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要注重文章的每一个观点,甚至每一个论据或每一句话的审改。
所以,编辑人员要以自身的“学术编辑力、学术知识力”来帮助作者以“学术眼光”达到论文编辑出版的要求,这样也就弥补了初审稿时的着眼大处多的缺陷和缺失,而是通过编辑加工来完善文章中的查漏和补缺的改正。
还有,编辑人员在编辑每一期刊物时,应按照学术文章的文体规范进行编辑,必须做到文章的观点要明确,分折文章的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文章的条理要清晰,逻辑的层次要分明,文字语言的表答要流畅,严格遵守学术期刊的体例要求及编排规范。
另外,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学术意识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编辑业务工作的学术氛围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所以编辑人员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的提升,自觉提高自己在学术编辑领域的造诣并努力成为本学科、本栏目的专家,努力使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成为学术精品,争取并成为学术界高层次的信息传播媒介。
编辑能否在加工稿件中具有学术眼光和审读稿件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否具有分析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及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并最终能够独自编辑出一篇好文章的能力?由此,笔者认为,编辑人员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加强学术编辑的修养:提高学术素养。
一般来讲,凡是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从业人员,都应具备学术性、专业性的综合素养和学术编辑的基本功。
编辑本身是一种脑力劳动,也可视为是“创造性智力劳动”。
这就要求编辑自身必须具备和掌握各种学科、类别的信息和知识力,形成知识+信息+智力+职业的密集性编辑职业的特点和功能。
编辑业务要求编辑人员要不断进取,刻苦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并勇于探索学术难题,从中来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目的就是要按照编辑学术文章的编辑要求来当好编辑。
当然,要想自己成为业内的行家,那必须要选择专业化和学者化的路径,因为学术期刊是具有前詹性、前沿性和理论层次较高的学术理论刊物,其刊发的论文大多是专业性及视觉性较强的学术文章,如果编辑人员不能成为这个专业或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那就很难承担专业论文的阅审和编辑加工等工作。
我们在审编稿件过程中,往往遇到文章选题不错,有新意,但文章观点出现偏移或论证中论据阐述偏离观点甚至还出现学术不端的问题等。
对于这类文章,编辑人员应及时同作者沟通,提出修改建议,并向作者指出“文不对题”的学术因果逻辑,指出引文标注的版权问题,向作者讲清楚文章观点的主线思维要清晰,所产生的论据要围绕论文观点设置,因为论据是支持主线观点的支线佐证,文章的论证是紧紧围绕观点而产生的,而论证的逻辑基础又是以观点来形成的。
所以,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也就自然地形成了“连贯”的三连关系。
因此,编辑人员应不断地提高自己在编辑领域中的学术素养,要站在一定的学术高度来审编文章,编出来的文章要有可读性,要有学术价值。
另外,除了自身应具备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编辑业务能力外,还应参与一些学术科研活动,在科研的某些领域中争取要有较高的学术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处于较高的层面去审视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那么也就能够真正的编辑出高质量的学术稿件。
可以说,学术眼光只有在对专业学术问题的兴趣中,对学术前沿课题的关注、探讨和考察中才能逐步形成和产生。
掌握学术动态。
学术编辑的业务特性要求编辑人员要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这对保障和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编辑将获得的学术动态信息能够及时地体现在编辑业务中,增加学科中的学术信息相互交流,让业内专家学者及时了解到当前学术动态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研究有序发展。
编辑人员要及时掌握当前学术动态,一是可从各种学术媒体中直接或间接地览信息、关注信息。
学术媒体有专业报纸、期刊和学术专著以及数据光盘,直接信息可定期订阅相关媒介,能够及时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学术成果,掌握动态的前瞻性,把握动态的前沿性。
间接的信息来源可在学术圈内外利用媒介和网络去发现学术热点,关注学术信息,特别是要关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热点和难点信息,创新学术氛围;二是参与或通过各种层次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发现信息、跟踪信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学术成果为国家层面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理论成果,起到的智囊作用也是有目共睹,其中要归功于层次较高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信息来源,这些活动的性价比值高,学术大家、大师发出的信息能量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以及学科发展的代表性。
作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和编辑人员,要到交流平台中去学习,去交流,去跟踪,增长学术见识,及时地掌握国内外高端学术动态;三是在业内的信息平台中交流信息、了解信息、把握信息业。
业内信息平台是指学术期刊的相互间交流,这是期刊相互学习的直接平台,也容易在同一专业学术编辑中产生积极影响,它对学术编辑的知识力提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业内的学术动态,对指导编辑本身的学术眼光会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提高编辑业务素质,要靠编辑人员勤于信息交流,了解信息,把握信息。
这样,编辑人员通过各方信息源就能够及时的把握学术的最新“动态”,就能够及时的掌握当前学术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术动态的相关信息。
因此,提升学术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需要编辑自身的修养,可见学术编辑必须要有自我提高和掌握学术动态的能力,这就是提升和提高学术刊物影响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编辑人员自身业务中应该参与学术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不仅是各种评价体系对学术期刊成果进行学术价值评估的基础,更是提高学术编辑人员本身专业素质修养的一项重要的要求。
强化责任意识。
所谓强化责任意识,就是要强化编辑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编辑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身系学术发展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工作责任。
所以要求编辑人员要学术严谨,要有很强的学术责任编辑意识。
我们探究的学术是科学的理论研究,最终目的是将科学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学术成果是严谨的、科学的,它为生产力的转化起着积极的智囊作用。
成果初稿源于作者,但成果真正地形成,还需编辑的加工,凝聚着编辑的责任和使命。
一篇好文章可以出一个好成果贡献社会,可以服务于生产力,价值非同一般,编辑的责任感也由此而体现。
所以,编辑人员要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地编辑学术文章,要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把握住学术的理论前沿,切不可敷衍塞责而置之。
同时,编辑人员还要从编辑本身就是为他人服务的观念中走出来,要充分认识到编辑工作就是为作者、为他人的文章作服务型工作,当我们编辑出一篇精品文章时,除作者原创外必然还疑集着编辑人员的智慧结晶和责任。
当然,要编辑出一篇好文章是不容易的,需要编辑人员反复审读修改,博采众长、善纳求真的敬业品格和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才真正地充分体现出了编辑人员的学术功底和编辑的创新能力,才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