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40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ppt
- 格式:ppt
- 大小:812.00 KB
- 文档页数:21
迈向2040:上海城市规划战略思考作者:庄少勤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4年第6期庄少勤摘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科学发展体系的理念和要求,上海2040在规划理念上突出“四个转变”:由扩张型的规划向底线约束型的规划转变,由注重经济发展向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转变,由行政分隔型的规划向更加注重开放的区域一体化规划转变,由注重技术的规划向更加注重公共政策的规划转变。
针对上海2040的愿景和挑战,形成3个维度的规划策略:以开放谋求全球竞合力;以绿色提升持续发展力;以关怀塑造城市独特魅力。
上海2040的编制和实施的过程,也是探索城市治理模式的过程,因此提出建设多元包容的参与平台、综合协调的实施机制以及保障有力的法治体系。
关键词全球城市 | 城市规划 | 四个转变 | 规划策略 | 上海文章编号1673-8985(2014)06-0001-04 中图分类号TU984作者简介庄少勤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是中国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全市陆域面积6 340km2,但是2013年底常住人口却超过了2 400万,因此也是全球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当然,上海最大的特点不是“大”。
地处中国“江海之汇,南北之中”的上海,其成长充满动感和魅力、伴随着开放和创造,历来都是海纳百川、经济繁荣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有先贤活动的足迹,北宋初年形成城市聚落,南宋时已形成市镇和繁荣的商市。
1843年开埠通商后,上海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远东的商贸、金融和工业中心,中西文明交汇之地。
千年沉淀,百年沧桑,奠定了上海的城市功能、开放格局乃至城市精神。
随着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四个中心”建设,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和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放的上海向全世界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共同的美好愿望。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解读出guo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已形成,即日起正式启动为期1个月的社会公示。
草案显示,上海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发布会上,对于公众关注的人口调控问题,规划草案显示,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合理需求,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规划草案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
规划提出,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上海的发展也将与周边区域实现融合发展。
根据规划草案,未来将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
而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
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上海2040城市规划图“开门做规划”,在全过程公众参与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以下简称“上海2040”)22日面世。
下面小编整理的上海2040城市规划图,一起来看看上海2040城市规划主城区是怎样的吧。
上海2040城市规划图上海2040城市规划主城区上海2040规划|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2个核心镇中心上海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
8月22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显示,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城市副中心是面向市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兼顾强化全球城市的专业功能。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提出,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在中心城内继续提升五角场、真如、花木3 个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桥、张江2个副中心。
在宝山、虹桥、莘庄、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实现主城区各片区的均衡发展。
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 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上海2040》还提出,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中央活动区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也是服务整个市域的城市中心,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城、上海不夜城、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徐家汇、衡山路-复兴路地区、中山公园、苏河湾、北外滩、杨浦滨江(内环以内)、张杨路等区域。
中央活动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另外,面对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人口结构更加多元的未来社会,上海致力于通过对城市品质魅力的不懈追求,成为城市治理成功、全球影响突出、市民高度认同的幸福人文城市。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近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正式公布,并宣布即日起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
规划确立了上海至2040年的发展新目标: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草案提出,上海将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新格局。
以“开放市域、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规划视野,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区域空间格局。
在“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市域城乡体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空间架构。
根据草案,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在中心城内继续提升五角场、真如、花木3个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桥、张江2个副中心。
在宝山、虹桥、莘庄、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实现主城区各片区的均衡发展。
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此外,草案强调,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作为“上海2040”规划的亮点之一,草案提出,上海要“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全年龄段人群提供覆盖高品质公共服务、舒适的公共空间和开放共享的社区环境”。
对此,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解释称,“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15分钟步行距离打造低碳绿色社区,即通过步行就能解决市民在社区里基本生活,乃至工作、休闲、学习等需求。
上海2040、纽约2040最新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丨上海2040、纽约2040最新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对比纽约市2015年4月发布的《一个纽约——规划一个强大而公正的城市》,主要面向2040年提出了四项发展愿景(我们成长中的繁荣城市、我们公平公正的城市、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我们有弹性的城市),规划总人口由840万增至900万。
上海市2016年8月发布《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草案,主要面向2040年提出了三项发展愿景(更具活力:一座创新之城、更具魅力:一座人文之城、可持续发展:一座生态之城),规划总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
之后两个城市都在愿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愿景量化的指标,接下来我们从两者的指标量化来对比两个城市的发展思路…【上海指标数据起始年份2016年,目标年份2040年】图 1《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纲要封面愿景一:一座创新之城图 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功能层次一览表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5%;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20%;年入境游客量达到1500万人;产业基地内用于保障高端制造业的工业用地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国际客流比例40%;高速无线数据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平均通勤时间≤40分钟。
愿景二:一座人文之城图 3 上海城市机理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公共开放空间(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和广场)的5分钟步行覆盖率≥90%;绿道总长度≥2000公里;文化产业就业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达到15%;全市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约100万套,保障性住房套数占全市总套数的比重达到8.5%;生活性平均出行距离控制在2.5公里以内。
愿景三:一座生态之城图 4 上海市域生态空间规划图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低15%左右;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比重≥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人/平方米;PM2.5年均浓度20左右微克/立方米;应急避难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平方米)中心城2.0-3.0,中心城之外3.0-4.5。
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编制工作自2014年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后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形成规划草案,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1、都市圈面向区域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承载国家重要战略和要求。
“上海2040”将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更加紧密的地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形成多维度的区域协同治理,引领长三角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城镇圈立足市域以城镇圈作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TOWN。
“上海2040”将在郊区构筑若干个以新城或新市镇为核心的城镇圈,积极推进郊区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就业、生活、服务等功能一体化,并依托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形成圈内交通出行30-40分钟。
3、生活圈关注社区以15分钟生活圈作为社会治理和社区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
“上海2040”重点关注社区作为网络化时代城市的基本社会生活的空间单元,通过15分钟步行生活圈的构建,让市民“住有所居”,日常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出行更加方便,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强。
二、突出上海区域引领责任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作用,强化上海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以上海大都市圈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群范围,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00万。
1、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同完善长江口、东海海域、环太湖、环淀山湖、环杭州湾等生态区域的保护,结合黄浦江和吴淞江形成重要的区域生态廊道,推动区域、流域大气、水环境的联防联治。
2、加强区域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与周边无锡硕放、南通兴东、嘉兴等机场的联动,加强上海港与杭州湾沿海港口和长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模式。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解读到2040年,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
而截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八射八联轨交网络《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将基本实现对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全覆盖,主城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人口、岗位比例分别达到50%、60%、65%以上,新城城区分别达到40%、50%、50%以上。
根据规划,上海将加密北部、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在中环附近预留城市轨道环线,增强沿黄浦江等主要客运走廊的轨道交通服务功能,确保张江、金桥等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条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服务。
通过射线加强新城与主城区、重要交通枢纽之间长距离、大中运量的联系,新城与主城区之间轨道交通出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新城、新市镇内部及以中低运量的局域线、常规公交为主要依托,实现30-40分钟公交可达。
根据《上海2040》,上海将规划建设机场联络线并控制轨道快线,加强浦东枢纽和虹桥枢纽的快速联系。
完善常规公交线网,全面构建地面公交专用道系统,建立水上公共交通及旅游观光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