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上册第7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湘艺版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7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管弦乐曲)主题2》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管弦乐曲)主题2》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首管弦乐作品。
这首作品描绘了中亚细亚草原上的美丽景色,以及草原人民的生活情景。
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学生可以了解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演奏方法,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同时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管弦乐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演奏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表现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演奏方法,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演奏方法。
2.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3.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管弦乐队的编制、演奏方法以及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2.示范法:教师演奏或播放优秀演奏家的演奏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
3.练习法:分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乐器的演奏效果。
4.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音乐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管弦乐队的编制、乐器图片及演奏视频等。
2.乐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
3.音响设备:音响、耳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简要介绍管弦乐队的历史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奏或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管弦乐曲)主题2》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3.操练(15分钟)分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乐器的演奏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奏姿势和技巧。
听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将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文化,并让学生了解中亚细亚草原乐器的特点。
本课适用于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
知识要点1.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文化;2.中亚细亚草原乐器的特点。
能力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文化;2.增强学生对不同地域音乐之间的认识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欣赏音乐的场景;2.播放一段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比如节奏、旋律、乐器等。
第二步:学习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文化1.讲解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文化,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特点等;2.让学生尝试模仿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体验其中的魅力。
第三步:认识中亚细亚草原乐器1.展示中亚细亚草原上常见的乐器,比如马头琴、塔尔琴、鼓等;2.讲解这些乐器的特点;3.播放一段使用中亚细亚草原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听出其中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第四步:欣赏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1.播放一段经典的中亚细亚草原民族音乐,和大家一起欣赏;2.引导学生从中听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第五步:总结1.总结和回顾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包括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文化、乐器特点、民族音乐等;2.帮助学生归纳掌握本课的知识点;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关注和欣赏不同地域的音乐。
三、教学评价1.在讲解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文化时,让学生有所了解,对不同文化地区的音乐也能有初步的认识;2.在认识中亚细亚草原乐器时,让学生能够听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并感受到其中的独特魅力;3.在欣赏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该音乐的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时长较短,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深入的讲解,想要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增加一些课后的延伸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视频进行欣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音乐文化。
教学目标一、节奏新认知及练习,并能用打击乐器练习相应的节奏短句,为歌曲伴奏做准备。
二、唱一唱,二声部练习。
三、听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并认识相关乐器,发挥想象,感受交响音画所描述的画面。
2学情分析本课学习认识打击乐器,学生平时教室里就有很多打击乐器,因此对打击乐器很熟悉,学习难度小。
学生学习兴致高。
练习相应的节奏短句时,学生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好。
3重点难点1、节奏的新读法,及伴奏乐器的运用。
2、听赏时,画面的想象。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师生问好。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的内容。
先让我们来把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的第一声部唱一次。
注意下划线、倚音的部分。
播放音乐,生跟唱,师板书课题。
师对学生的演唱做简单的评价。
活动2【讲授】节奏(一)、节奏1、回顾常见的基本节奏型。
如:八分节奏、十六分节奏等,(课件展示)师:我们原来的时候,每个节奏单位,都读”da”,很容易混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读法,希望同学们认真学。
2、节奏单位读法(课件)教师逐一介绍,学生跟学,理解、练习。
后半拍起的第一个音要读“da”。
3、举例(课件)师讲解,并示范,学生跟读,理解。
4、练习(课件)a、常见的节奏型,跟读练习。
并用打击乐器边读边练习。
b、有休止符的节奏型跟读练习。
C、师指读,学生练习。
5、节奏组合练习(课件)让学生试着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部分学生用乐器敲击节奏6、师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做简单的评价、小结。
活动3【练习】合唱练习1、学唱第一声部。
2、学唱第二声部。
(顿音要唱的干脆,有力。
)3、分组练习,巩固。
4、合唱练习。
(师指导)5、师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做简单的评价、小结活动4【活动】听赏1、乐器的辨识根据课件出示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乐器的样子,并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之处。
2、乐曲简单介绍(课件)通过师读,或学生读,加深印象。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7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管弦乐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管弦乐曲,选自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7课。
这首乐曲描绘了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那里的牧民生活。
乐曲采用了丰富的管弦乐编制,表现出草原的辽阔、牧民的自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乐器的特性和表现力,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管弦乐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曲的分析和理解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听、唱、动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提高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管弦乐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通过学习《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引导学生体验草原文化和牧民生活,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乐曲的分析和理解,对乐器特性和表现力的掌握。
2.针对重难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动等方式,深入感受乐曲,掌握相关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生活。
2.听觉训练法:让学生聆听不同乐器的演奏,分析其特性和表现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乐曲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唱、奏等实践活动,提高音乐技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生活。
2.准备乐器,让学生实地聆听和体验。
3.准备教学课件,展示乐曲分析和知识点。
4.准备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随后,展示乐曲的乐谱,让学生对乐曲的结构和旋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7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管弦乐曲)主题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管弦乐曲)主题1》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这首管弦乐曲,让学生了解其背景、结构和演奏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知识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管弦乐器和乐曲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乐曲的背景和创作手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分析乐曲的结构和演奏形式。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知识水平。
4.激发学生对管弦乐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乐曲的背景和创作手法。
2.乐曲结构和演奏形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乐曲的背景、结构和演奏形式。
2.欣赏法:播放乐曲,让学生感受和分析乐曲的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乐曲的介绍、结构和演奏形式等内容。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乐曲。
3.分组讨论: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封面和作者,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名称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管弦乐版本,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讲解乐曲的背景和创作手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乐曲的结构和演奏形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乐曲的结构和演奏形式。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类似风格的管弦乐曲,如《梁祝》、《黄河大合唱》等,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魅力。
6.小结(3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乐曲的背景、结构和演奏形式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欣赏其他管弦乐曲,并撰写欣赏心得。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授课类型:听赏授课年级:五年级(上)授课时间:一课时教材分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一首著名的交响音画,也是交响音画中的一个典范。
这首音乐是一首“标题”作品。
作者曾在总谱上写了一段说明文字:“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
可以听见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
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
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
”教学目标:1、认识单簧管、圆号、英国管和长笛四种乐器,以及其音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不同的乐器在表现音乐情绪、描绘音乐画面方面的作用。
以及对乐曲意境的理解。
3、能够初步了解乐曲描绘的不同画面。
4、使学生对标题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进而对交响音画有初步印象。
5、初步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
教学重点:能够初步了解乐曲描绘的不同画面。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认识乐器,熟悉乐器的音色,从而了解作曲家描绘的音乐画面。
教具准备:PPT、黑板、钢琴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1、师:“孩子们,李老师认识这样一位音乐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唯一的一部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却成为了后人们学习的典范。
一位评论家曾风趣地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位音乐家的名作《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出示PPT——课题)2、师:“在聆听前,我想给大家念一念作者曾写在作品总谱上的解释‘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
可以听见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
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
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描绘中亚细亚草原美丽风光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草原的辽阔、牧羊姑娘的勤劳和羊群的悠闲。
歌曲为2/4拍,结构简单,旋律易于掌握,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乐器演奏技巧。
他们对于描绘自然风光的歌曲充满兴趣,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但部分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体会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风光。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文化背景,拓宽视野。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提高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歌曲中的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中亚细亚草原的环境,感受歌曲的氛围。
2.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表现手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文化背景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实践教学法:分组演唱、合唱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现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风光。
2.音乐设备:音响、钢琴等。
3.乐谱:打印或准备歌曲乐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境。
同时,简要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文化背景。
2.呈现(5分钟)播放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
重点讲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帮助学生掌握歌曲。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观摩、交流,巩固所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围绕歌曲主题,发挥想象,创作类似的歌曲。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7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管弦乐曲)主题1》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管弦乐曲)主题1》选自湘艺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管弦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主题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旋律特点以及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管弦乐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乐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的理解尚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管弦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主题1;2.培养学生对乐曲结构、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的理解;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乐曲结构的理解;2.旋律特点的把握;3.音乐风格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讲解、示范、练习、互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音响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
同时,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主题1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
2.呈现(10分钟)完整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主题1,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
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奏主题1,让学生跟唱。
跟唱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把握旋律特点,感受音乐风格。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练习,巩固对主题1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谈谈对乐曲的感受,讨论乐曲所表现的意境。
同时,推荐类似风格的乐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乐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家人表演《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主题1,并用文字描述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第七课《(听赏)在中亚细亚草原》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
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聆听、体验、感受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情和迷人的东方音乐情调,以及“和平”“友爱”主题,从而扩大他们的视野,陶冶情操,真正地实现审美教育。
2、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交响音画”,并能够主动运用想象力去更加深刻地体会乐曲的意蕴:
乐曲的音乐表现要素(如速度、力度、音色、情绪等)是如何展现音乐形象的。
3、通过聆听、想象、讨论等方法,分段落与整曲聆听相结合的方式去感受“交响音画”的魅力。
学时重点
了解什么是“交响音画”,掌握不同的音乐表现要素是如何展示音乐形象和自然风光的。
学时难点
能够主动聆听并能够对“交响音画”感兴趣。
教学活动
1【导入】1、导入
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是音画,谁用自己的语言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音画。
师:出示音画的定义(音画是描写自然景物等描绘性的交响诗)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出示《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师问:画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两种人?
学生讨论后回答。
2【讲授】2、新课教授
(1)、师:画给我们视觉享受,音乐能给我们听觉享受。
今天我们来听赏一首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引入课题。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听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
歌曲以美丽的草原为背景,描绘了中亚细亚草原的壮丽景色和牧民们的生活。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俄罗斯音乐风格的了解较为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俄罗斯音乐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的俄罗斯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学会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3.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俄罗斯风格特点。
2.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处理。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2.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技巧。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音乐要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分组练习,合作完成歌曲演唱。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歌谱:打印或投影。
4.练习册: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印象,从而引出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2.呈现(5分钟)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俄罗斯风格。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针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处理,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其他学生跟随伴奏进行合唱。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效果。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音色等。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课型:音乐欣赏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背唱乐曲主题,并对乐曲曲式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乐曲意境的理解。
3.使学生对标题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进而对交响音画有初步印象。
4.初步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
教学重点:欣赏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教学难点:音乐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动物及自然风光?
教学方法:导入法、赏听法、视唱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幅油画,它的名字就叫《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课本背景图)。
可能同学们会觉得它不论时间与空间上都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它离欣赏者很近,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提示学生可以从人的视觉与听觉入手)
那我们就来给它配乐,在配乐之前我们必须对油画的内容有些了解(出示文字),根据文字提示我们想想它可能出现哪些音乐或声音?
设计意图(从画面进入让学生对标题音乐(交响音画)的标题有暗示作用,为下节课对标题音乐的总结打下埋伏)
二:分段欣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曲家是如何做的,欣赏以下片段音乐做出连线并说出共有几个主题?(初听)
A俄国卫队音乐1(主题1独奏)
B商队渐渐远去音乐2(对比复调)
C安然无虑的当地商队音乐3(主题2)(教师简单介绍英国管)
D二者关系融洽音乐4(主题1齐奏)
E飘过来的俄国曲调音乐5(主题1渐漫)(教师简单介绍单簧管)
问:共有几个主题?
1.为何ABE他们同为一主提而表现的音乐内涵却各不相同?(A与E是力度上的变化,而A与B是节奏与力度的变化)
2.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出C的安然无虑?(旋律与音色上,可以从英国管是地特定情景下才用的乐器入手进行引导)
3.二者关系融洽你是从哪听出来的呢(从旋律的层次上,他们用的是对比复调,进行得非常和谐)
设计意图(把学生被动欣赏变为主动,并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三:学唱旋律、模拟音响
1、学唱主题1,
当它是飘过来的俄国曲调时它的力度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用一个音来演唱,请问用哪个音更合适呢?接下来我们用“la”来演唱,注意飘的感觉!
当它描述俄国卫队时!这时我们用什么音会好一些呢?从学生回答中选一个音来演唱!注意他的气势。
当它描述的是渐渐远去的商队时!注意它的速度与力度,接下来我们用发lu来演唱。
2、学唱旋律主题(2)我们用哪个音乐来唱?注意旋律的悠闲感。
3、复调的模唱;注意两声部的和谐性。
分别用lu与la演唱。
请学生自寻音源模仿马蹄声,把以上旋律联起来。
设计意图(使学生参于到音乐的创作中,亲身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并轻松掌握音乐曲式结构)
四:完整欣赏(把班上同深究分成六个组,分别展示这五个部分与马蹄声音)
提问:这首曲子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对乐曲留下总体印象)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重点欣赏了并切身感受了这首著名的标题音乐,对音乐的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们下节课将学习另一首标题音乐《图画展览会》,希望同学们课下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