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牛川支流河段工程水文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3.44 KB
- 文档页数:3
牤牛河设计洪水计算书1 概述牤牛河发源于东营燕子沟,在大屯乡大屯村汇入兴洲河,流域面积344.76km2,河流长度33.5km。
窟窿山水库坝址在滦平县城南7.5km处的安匠屯乡铧子炉村,水库以上控制面积142.2km2,占全河流域面积的41.2%,窟窿山水库大坝以上主河道长22km,河道平均坡降20.3‰。
因坡陡流急、汛期洪水迅猛而得名“牤牛河”。
牤牛河由南至北纵贯滦平县城,是滦平县城区主要行洪河道。
线路于大屯乡营房村南侧约400m处跨越牤牛河,位于牤牛河入汇兴洲河河口上游约700m,根据《河北省滦平县牤牛河县城下游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变更报告》,河北省滦平县牤牛河县城下游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终止点为国道112公路桥,该桥所处位置位于线路跨越牤牛河断面下游约500m,该段河道治理在原有河堤基础上修建防洪堤和平整河道,迎水面采用浆砌石仰斜式挡土墙,迎水坡边坡1:0.25,背水坡边坡1:0.15,顶宽1.1m,高5m,底宽1.85m;外边坡1:2。
防洪堤内填筑砂砾石,采用浆砌石护岸。
该段河道治理后,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2 设计洪峰流量2.1设计暴雨根据《承德地区水文实用图集》,由“河北省承德地区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多年平均值等值线图”和“河北省承德地区年最大3日降雨量多年平均值等值线图”,断面以上流域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位于70mm与80mm等值线之间,年最大3日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位于80mm与85mm等值线之间,由此可见该流域的暴雨集中在1日,采用1日设计暴雨进行洪水计算符合该地区暴雨洪水特点。
根据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多年平均值等值线查得牤牛河流域最大24小时降雨量平均值为:H1=75(mm)由“河北省承德地区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查得:C v1=0.40,24小时Cv值的折算系数为1.11。
C v1 = C v1×1.11=0.44;C s1/C v1 = 3.5;由“P-Ⅲ型曲线Kp值表(Cv=3.5)”查得最大24小时降雨量Kp值:P = 1﹪,Kp = 2.48;P = 2﹪,Kp = 2.21;P = 3.33﹪,Kp = 2.02;P = 20﹪, Kp = 1.301;牤牛河流域各频率24小时设计暴雨量为:P = 1﹪,H1% = 80×2.48 = 198.4(mm);P = 2﹪,H3.33% = 80×2.21 = 176.8(mm);P = 3.33﹪,H3.33% = 80×2.02 = 161.6(mm);P = 20﹪,H20% = 80×1.301 = 104.1(mm);牤牛河流域位于燕山迎风区,计算区间流域面积202km2,查“各区不同历时点面折减系数表”,最大24小时点面折减系数为0.92:点面折算后,流域设计面暴雨量H为:2.2河道长度/流域面积根据《河北省滦平县牤牛河县城下游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变更报告》,自窟窿山水库至国道112公路桥区间流域面积为202km2。
悖牛川上中游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朱谱成;耿新新;马琳娜;陈立【摘要】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是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悖牛川上、中游区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离子比值法、同位素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地下水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在170~1034 mg/L之间,随着TDS含量的升高,水化学类型由HCO3-Ca(·Mg)型转变为HCO3·SO4-Ca·Na型、Cl-Na型.溶滤作用是控制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的主要作用,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于碳酸盐、铝硅酸盐和蒸发岩的溶解.此外,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脱硫酸作用和混合作用也对区内水化学组分形成存在一定影响.煤炭开采使赋存于煤层以上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趋于一致,地下水TDS含量升高,水质趋于恶化.【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19【总页数】8页(P162-169)【关键词】悖牛川;煤炭开采;地下水;水化学【作者】朱谱成;耿新新;马琳娜;陈立【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3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区域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1—3]。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的分析,可以阐明地下水的起源和形成,有助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4]。
由采煤活动导致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环境变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Howladar 对孟加拉国Dinajpur煤矿的观测结果表明,长期矿坑排水导致当地矿井水水质恶化[5]。
探访窟野河作者:秦延安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8年第02期2016年7—8月,陕北出现大范围降雨,特别是陕西十大水系之一的窟野河流域,出现了21世纪以来最强降雨。
国家防总、陕西省防总、榆林市防总高度重视,分别派出督导组进驻神木县,指导防汛工作。
根据降雨强度和历时,水文部门分析预测窟野河中下游可能出现流量在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峰,可实际的洪峰流量并未超过1000立方米每秒。
洪水去哪儿了?这个问题困扰着各级水文、防汛部门。
带着众多的疑问,2017年5月,陕西省水文局组织9名水情技术骨干,对窟野河流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水情考察。
窟野河流域神秘消失的洪水2017年5月,陕北的山山峁峁披上了绿装,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展现出一年最美的风景。
车过榆林,入神木,沿着窟野河一路向北。
发源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阿尔胡德梁村杨家壕四队东南的窟野河,流经内蒙古南部的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东北部的神木县,全长242公里,总流域面积达8706平方公里,于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
关于窟野河的名称,有这样一个解释:在陕北,“窟”即“穴”和“孔洞”的意思,而且它还可表形声,形容水势浩大;“野”形容它不受拘束,放任自流。
由此可见,很早以前的窟野河可能是一条水量丰沛、河道摆动较大的河流。
考察前,我曾在地图上查看过窟野河的走向,它像一个“丫”字形的树杈,西支为正流乌兰木伦河,东支为其最大的支流悖牛川,两条支流在神木县房子塔镇汇合后称窟野河,在陕西境内流经地区全部在神木县。
窟野河不仅是黄河中游右岸的第二条多沙粗沙支流,也是神木县继黄河之后的第二大河流,年均径流量约为7.6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约为1.36 亿吨。
窟野河水流平均含沙量为182公斤每立方米,为黄河平均含沙量的5倍多。
位于秦晋蒙三省(区)交界地带的神木县,因唐代遗留下来的三人合抱松树而得名,其总面积为7635平方公里,人口约45万,穿城而过的窟野河对神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鄂尔多斯市**煤炭有限公司120万吨/年选煤厂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表项目名称:鄂尔多斯市**煤炭有限公司120万吨/年选煤厂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表申请单位或申请人:鄂尔多斯市**煤炭有限公司编制单位(盖章):内蒙古**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编制时间:2019年6月4日填表说明1、本表须由具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填写,资质单位可承担的业务范围、水源类型及等级等应与国家的相关要求相符。
2、“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页有关内容说明:(1)“建设单位或个人”:填写建设工程的所有权人。
(2)“联系地址”:个人填写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填写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3)“项目性质”:指新建、改建、扩建。
(4)“取水地点”:是指取水工程所在地点的名称,须填写到村镇或街道办一级,并填写经纬度坐标。
(5)“取水水源名称”:取地表水的填写取水的江河湖库名称;取地下水的名称可不填;取再生水与矿井涌水的填相应的再生水供应单位和矿坑名称。
(6)“取水水源类别”:按照湖泊、水库、河道、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再生水、涌水、雨水、地热水、矿泉水等填写;(7)“取水方式”:取地表水为蓄、引、提;取地下水为井、自流、截伏流等。
(8)“取水用途”:按照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工业和农业等填写,多种用途的一并注明。
(9)“取水量年内月分配表”:水电项目可根据年内发电量分配比例填写。
(10)“退水地点”:填写退入江河湖泊的地方,具体填写到村镇一级,并填写经纬度坐标。
退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须填写污水处理厂的名称。
4、对于改、扩建工程,在相应栏目说明已建工程情况,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取水许可情况(含取水许可证编号,批准取水水源、水量及取排水口位置)、历年实际取用排水量情况、水资源费缴纳情况、用水水平分析、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措施等,可附页说明。
5、本表还需提供下列附图及附件:(1)附图: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和所在流域水系及位置图;水资源论证范围及分析范围图;项目所在位置水功能区划图、供水工程平面布置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及水平衡图等。
第二牤牛河蓄水工程需水量可行性探析赵辰乔【摘要】建平县是一个极具巨大发展潜力的县,但建平县又是辽宁省水资源极端贫乏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00m3,加之超限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已成为制约建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使牤牛河乃至整个建平县十分贫乏极其有限的水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配置,对第二牤牛河工程需水及蓄水进行可行性分析,以保障建平县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作者】赵辰乔【作者单位】辽宁省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局,沈阳1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4第二牤牛河亦名牛录河,发源于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牛河梁,由西向东流过程中先后汇入了山口河和二道漠河,流经建平县城后,在陆家沟汇入了深井河,折向东南15km进入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注入大凌河,水系集水总面积1042.44km2,总河长48.5km。
其中,第二牤牛河水系在建平县境内的面积684km2,河长24km。
该项目工作区内水系集水面积355km2,河长19km,河道平均比降1.4%。
按照《建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建平县政府实施了建平县滨河北路工程防洪工程,根据《建平县滨河北路防洪工程部分初步设计报告》,工程规划范围为绕城区第二牤牛河段及二道漠河河段,总长9.58km,工程防洪等级Ⅳ级。
其中,第二牤牛河在现状河床的基础上,进行标准断面布置,设计的河道平均宽174m,有4处平曲线,河道全长6.55km;二道漠河在现状河床的基础上,进行标准断面布置,设计河道平均宽度120m,有2处平曲线,设计河道全长3.03km。
根据《建平县滨河北路防洪工程部分初步设计报告》,第二牤牛河在现状河床的基础上,进行标准断面布置,设计的河道平均宽174m,截止到2016年末,第二牤牛河滨河北路河段防洪工程已完工,长4km。
第24期 收稿日期:2020-09-11作者简介:刘 谋(1996—),陕西蓝田人,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
基于MapGIS的府谷县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刘 谋1,康卫东1,周 杰2(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2.陕西地矿九 八环境地质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600)摘要:以府谷县的水文地质单元边界为依据,整理和查阅研究区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等基础资料。
通过对该区域一系列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地下水一级功能区;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叠置各单一划分指标,综合确定出该区域的地下水二级功能区,并与有关部门的部署进行协调,绘制出最终的府谷县地下水功能区划图,可为有关部门对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府谷县;地下水;功能区划;MapGIS中图分类号:TU991.112 文献标识码:P641.8 文章编号:1008-021X(2020)24-0247-03DivisionofShallowGroundwaterFunctionZonesinFuguCountyBasedonMapGISLiuMou1,KangWeidong1,ZhouJie2(1.DepartmentofGeology,Northwest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2.Shaanxi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9008EnvironmentalGeologyCo.,Ltd.,Xi'an 710600,China;)Abstract:BasedonthehydrogeologicalunitboundaryofFuguCounty,sortoutandconsultbasicdatasuchastheregionalhydrogeologicalsituationofthestudyareaandthestatusquoofgroundwater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Throughacomprehensiveanalysisofaseriesofbasicdatainthearea,thestudyareaisdividedintothreegroundwaterfunctionalareas;usingMapGISspatialanalysistechnology,superimposingeachsingledivisionindex,comprehensivelydeterminingthearea'sgroundwaterfunctionalareas,AndcoordinatedwiththedeploymentofrelevantdepartmentstodrawthefinalFuguCountygroundwaterfunctionzoningmap,whichcanprovideeffectivescientificbasisforrelevantdepartmentstodevelop,utilizeandprotectgroundwaterresources.Keywords:fugucounty;groundwater;functionalzoning;MapGIS 地下水资源在维持生态和地质功能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扮演着无法代替的作用[1]。
第30卷第5期2023年10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0,N o .5O c t .,2023收稿日期:2022-08-14 修回日期:2022-09-04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黄土区地表产流机制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42077075) 第一作者:刘强(1983 ),男,甘肃兰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资源与环境㊂E -m a i l :g u a n g m i n g l i u 1983@163.c o m 通信作者:穆兴民(1961 ),男,陕西华阴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㊂E -m a i l :x mm u @m s .i s w c .a c .c n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3.05.029.刘强,尉飞鸿,夏雪,等.1980 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J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5):335-341.L I U Q i a n g ,W E IF e i h o n g ,X I A X u e ,e t a l .L a n d s c a p eP a t t e r nE v o l u t i o na n dD r i v i n g F o r c e s o f L a n dU s e i nK u y eR i v e rB a s i n f r o m1980t o 2020[J ].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3,30(5):335-341.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刘强1,2,尉飞鸿1,3,夏雪1,张明月1,王新民1,穆兴民2,徐德华4(1.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甘肃天水741000;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昌330013;4.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摘 要:[目的]探讨1980 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黄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㊂[方法]选取L a n d s a t 系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 I S 空间分析对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气候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㊂[结果]窟野河流域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1677.92k m 2减少到2020年的1365.58k m 2;草地面积从1980年的5144.35k m 2减少到2020年的5038.97k m 2;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86.07k m 2,798.96k m 2,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0.25k m 2,408.72k m 2㊂1980 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有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草地,占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量的8.63%和61.47%;耕地㊁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向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的23.07%,50.98%和10.95%,且2000 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强度高于1980 2000年㊂流域内景观斑块表现出斑块数量增加,相连度减小,破碎化程度增加,分割度升高,凝聚度降低和复杂度上升的特征㊂[结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是造成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促使景观格局发生演变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是次要因素㊂关键词:黄河中游;窟野河流域;气候变化;景观格局;驱动力中图分类号:P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3)05-0335-07L a n d s c a p eP a t t e r nE v o l u t i o na n dD r i v i n g Fo r c e s o fL a n d U s e i nK u yeR i v e rB a s i n f r o m1980t o 2020L I U Q i a n g 1,2,W E IF e i h o n g 1,3,X I A X u e 1,Z H A N G M i n g yu e 1,WA N G X i n m i n 1,MU X i n gm i n 2,X U D e h u a 4(1.C o l l e g e o f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T i a n s h u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T i a n s h u i ,G a n s u 741000,C h i n a ;2.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o i lE r o s i o na n dD r y l a n dF a r m i n g o n 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So i l a n d W 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C A S &MW R ,Y a n g l i n g ,S h a a n x i 712100,C h i n a ;3.S c h o o l o f E a r t hS c i e n c e ,E a s t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N a n c h a n g 330013,C h i n a ;4.S c h o o l o f G e o g r a p h y S c i e n c e ,T a i y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J i n z h o n g ,S h a n x i 03061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i s s t u d y a i m s t oe x p l o r e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p r o c e s s a n dd r i v i n g fa c t o r so f l a n du s e l a n d -s c a p e i nK u y eR i v e rB a s i n f r o m1980t o 2020,a n d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h i g h -q u a l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c o s y s t e mi nt h ew h o l eY e l l o w R i v e rB a s i n .[M e t h o d s ]L a n d s a t s e r i e s r e m o t es e n s i n g da t a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t h ed a t as o u r c e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l a n du s e 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r nc h a n g e i nt h eK u o ye R i v e rB a s i nw e r ea n a l y z e db y l a n d s c a p ee c o l o g y a n d G I Ss p a t i a l a n a l ys i s .C o m b i n e d w i t hc l i m a t ed a t aa n d 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d a t a ,t h ed r i v i n g f a c t o r so f l a n du s e 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r ne v o l u t i o ni n K u yeR i v e rB a s i n 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 .[R e s u l t s ]T h e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a r e a i n t h eK u yeR i v e r B a s i n d e c r e a s e d f r o m1677.92k m 2i n 1980t o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365.58k m2i n2020.T h e g r a s s l a n d a r e a d e c r e a s e d f r o m5144.35k m2i n1980t o5038.97k m2i n2020.T h e f o r e s t l a n d a r e a 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a r e a i n c r e a s e db y86.07k m2a n d798.96k m2,r e s p e c t i v e l y,w h i l e t h e w a t e r a r e a a n du n u s e d l a n d a r e ad e c r e a s e db y60.25k m2a n d408.72k m2,r e s p e c t i v e l y.F r o m1980t o2020, t h e t r a n s f e ro f l a n du s et y p e sw a s m a i n l y f r o m u n u s e dl a n dt oa r a b l el a n da n d g r a s s l a n d,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8.63%a n d61.47%o f t h e r e d u c t i o no f u n u s e d l a n d a r e a.A r a b l e l a n d,g r a s s l a n d a n du n u s e d l a n d t r a n s f e r r e d t o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a c c o u n t e d f o r23.07%,50.98%a n d10.95%o f t h e i n c r e a s e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a r e a, a n d t h e i n t e n s i t y o f l a n du s e t y p e t r a n s f e r f r o m2000t o2020w a sh i g h e r t h a nt h a t f r o m1980t o2000.T h e l a n d s c a p e p a t c h e s i n t h ew a t e r s h e d s h o w e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n u m b e r o f p a t c h e s,d e c r e a s i n g t h e d e g r e e o f c o n n e c t e d n e s s,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d e g r e e o f 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d e g r e e o f s e g m e n t a t i o n, d e c r e a s i n g t h ed e g r e eo f c o h e s i o na n d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c o m p l e x i t y.[C o n c l u s i o n]C l i m a t ec h a n g ea n dh u m a n a c t i v i t i e s a r eb o t h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o f 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r ne v o l u t i o n i nK u y eR i v e rB a s i n,a m o n g w h i c h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a r et h e m a i nf a c t o r p r o m o t i n g 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r ne v o l u t i o n,w h i l e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i s t h e s e c o n d a r y f a c t o r.K e y w o r d s: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K u y eR i v e r B a s i n;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r n;d r i v i n gf o r c e土地利用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干预系统,是引起地表各种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㊂土地利用的结构㊁过程和格局发生显著变化[2],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区域水土流失㊁土地退化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3-6],所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是流域水资源管理㊁规划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7]㊂景观格局是大小不一和性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是对各种自然和人类活动要素在复杂时空尺度作用的最终结果,是土地利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8-11]㊂景观格局的改变影响着流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决定着流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12]㊂目前,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破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进行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驱动力探究,是促进人地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之一㊂窟野河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带,是黄河全流域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13-16],还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17-19]㊂尤其是近60年来,气候变化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而引起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已致使流域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因此,通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找出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影响机制,可为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0-23]㊂目前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定性分析以及现象描述,研究时间尺度较短,但是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短期研究难以揭示长期演变规律㊂基于此,研究定位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河中游典型流域窟野河流域,选取L a n d s a t系列遥感数据,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 I S空间分析对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气候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以期为优化黄河全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和科技支撑㊂1研究区概况窟野河位于黄河中游晋陕交界处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全长242k m,流域面积约8706k m2,地处中纬度大陆腹地,紧邻毛乌素沙漠,位于黄土丘陵区与鄂尔多斯台地的交错过渡区,地貌类型复杂,地势呈西北高㊁东南低㊂窟野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区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入陕西省,最终在神木县沙峁头村汇入黄河主河道,地理坐标位于109ʎ28' 110ʎ52'N,38ʎ23' 39ʎ52'E,常年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多年平均气温约8.97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1mm,降水年内变化大,最大降水量主要出现在每年的7月和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65%㊂窟野河流域土壤贫瘠,结构松散,多为疏松多孔黄土和稀疏矮灌木为主的地貌景观,土壤抗水性和抗风蚀能力差,流域内植被稀少,上游主要为干草原落叶阔叶灌丛植被和沙生植物,下游多为一年或者多年草本植物,主要以耐干旱的沙蒿㊁沙柳㊁蹋郎㊁沙米等植物为主㊂窟野河流域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河流域和地势较低的东南部地区,西北部较少;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流域的北部和中部,整体上分布于乌兰木伦河和悖牛川河两条支流附近;未利用土地主要633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分布在流域中部和西北部地区,其余地区主要分布林地和草地(图1)㊂图1窟野河流域地理位置及水文站点分布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数据来源气候数据来自中国气象数据网(h t t p:ʊd a t a.c m a.c n)10个气象站(东胜㊁包头㊁鄂托克旗㊁河曲㊁兴县㊁五寨㊁离石㊁榆林㊁横山和绥德)1980 2020年地面逐日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取平均值来反映气候变化状况;土地利用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平台(h t t p s:ʊw w w.r e sd c.c n/)和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 t t p s:ʊw w w.g s c l o u d.c n/)的L a nd s a t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遥感图像利用E N V I5.3进行预处理并进行模型计算,通过A r c-M a p10.8.1进行统计分析;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历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和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h t t p:ʊd a t a.c n k i.n e t/N e w H o m e/i n d e x)㊂2.2研究方法2.2.1景观格局指数景观格局特征指不同地物景观类型在地面空间结构特征,能反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般干扰程度㊂不同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具有不同的物理意义与生态意义[16]㊂通过参考关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研究成果[24-26],选取斑块密度(P D)㊁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L P I)㊁最大景观形状指标(L S I)㊁凝聚度指数(C O N T A G)㊁景观分割度(D I V I-S I O N)㊁香农多样性(S H D I)㊁聚合度(A I)和斑块结合度(C O H E S I O N)等8个指标来反映斑块面积㊁密度㊁邻近度㊁多样性和聚散性等景观特征,计算参照‘F R S G S T A T S3.3操作手册“,具体计算方法与生态学意义如下:(1)斑块密度(P D,P a t c hD e n s i t y):即单位面积上各个斑块/斑块的个数,能较好反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计算公式如下:P D=1CðM i=1N i(1)式中:M为研究区内的整个景观类型总个数面积;C 为研究区内单个景观的数量㊂(2)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L P I,L a r g e s t P a t c h I n d e x):为某一确定区域内最大斑块在整个景观面积中的占比,可衡量区域内物种的丰度㊁数量等特征,能反映人类活动的力度,计算公式如下:L P I=m a x(a1,a2, ,a n)Aˑ100(2)式中:A为景观总面积;a i为斑块i的面积㊂(3)最大景观形状指标(L S I,L a n d s c a p eS h a p eI n d e x):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的数学比值,一般L S I 数值越大则斑块的形状越复杂㊂计算公式如下:L S I=0.25E A(3)式中:E为斑块的周长;A为景观总面积㊂(4)凝聚度指数(C O N T A G,C o n t a g i o n I n d e x):反映景观里不同斑块类型的凝聚程度或延展趋势,计算公式如下:C O N T A G=ðmi=1ðnj=1p i g i kðm k=1g i kˑl n(p i)g i kðm k=1g i k2l n(m)ˑ100(4)式中:M为斑块类型总数;g i k为随机选择的两个相邻斑块属于类型i和k的概率㊂(5)景观分割度(D I V I S I O N,L a n d s c a p eD i v i-s i o n I n d e x):反映景观的分割化㊁破碎化程度,计算公式如下;D I V I S I O N=1-ðn j=1a i j A(5)式中:a i j为第i类景观第j斑块的面积;A为景观总面积㊂(6)香农多样性(S H D I,S h a n n o n'sD i v e r s i t yI n d e x):用于调查植物群落局域生境内多样性,计算公式如下:S H D I=-ðm i=1P i l n(P i)(6)式中:P为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i为斑块数量㊂733第5期刘强等:1980 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7)聚合度(A I ):反映景观格局的聚合度,一般其数值越大,表示景观格局的聚合度越高,计算公式如下:A I =g i jm a x -g i jˑ100(7)式中:g i j 为相似斑块i 与j 的数量㊂(8)斑块结合度:反映某一斑块类型与周围斑块的空间相连程度,计算公式如下:C O H E S I O N=1-ðmj =1P i jðmj =1p i ja i jæèççöø÷÷1-1 A æèçöø÷-1ˑ100(8)式中:P i j 为i j 斑块周长;a i j 为i j 斑块面积;A 为景观总面积㊂2.2.2 灰色关联分析 利用灰色关联法计算自然因素㊁社会经济因素与景观格局指数间的关联度㊂通过参考序列去映射系统状况,用灰色关联系数来表示参考指标和比较指标之间的关系,关联系数越高,表示比较指标对参考指标的影响越大,反之越小㊂其计算公式如下:ξi(k )=m i n i m i n k y (k )-x i (k )+ρma x i m a x k y (k )-x i (k )y (k )-x i (k )+ρma x i m a x k y (k )-x i (k )(9)式中:ρ为分辨系数,通常取值为0.5;|y (k ) x i (k )|为比较列和参考列插值的绝对值;m i n i m i n k |y (k ) x i (k )|和m a x i m i n k |y (k ) x i (k )|分别为比较列和参考列差值绝对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㊂3 结果与分析3.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由表1可知,1980 200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上呈 三增三减 的变化特征,林地㊁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在减少,其中未利用土地减少面积最多,为261.97k m 2,林地减少面积次之,为9.99k m 2,水域减少面积最少,为2.88k m 2;耕地㊁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中耕地增加面积18.39k m 2,草地增加面积250.08k m 2,建设用地增加面积6.39k m 2㊂2000 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主要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草地㊁耕地㊁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其中建设用地在1980 2000年几乎无明显变化,但在2000 2020年建设用地增长速率极快,建设用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比例由1980年的1.01%升至2020年10.50%,年均增长率为105.79%,在所有土地类型中增幅最高,这表明区域内日渐加强的人类活动对建设用地的扩张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流域内城镇化建设和人口快速增长,将对建设用地产生更多需求,其用地主要为流域内一些平坦而产量很高的沿河耕地转换而来[7]㊂此外,窟野河流域内神府等煤田的大规模开采,包括煤炭开采人员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配套服务用地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都会引起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27-28]㊂表1 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k m 2土地利用类型1980年2000年2020年耕地 1677.921696.311365.58林地 365.50355.51451.57草地 5144.355394.435038.97水域 256.16253.28195.91建设用地 78.2984.68877.25未利用土地831.58569.61422.86 由图2可知,1980 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上仍以草地和耕地为主,虽面积略有波动,但始终是最有优势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㊂1980年㊁2000年㊁2020年窟野河流域草地面积分别为5144.35k m 2,5394.43k m 2,5038.97k m 2,占流域面积的比例都超过了一半,分别为61.58%,64.57%和60.33%㊂耕地面积由1980年1677.92k m 2减小到2020年的1365.58k m 2,面积比例由1980年19.27%降至2020年15.68%;水域面积由1980年256.16k m 2减小到2020年的195.91k m 2,面积比例由1980年3%降至2020年2.3%;未利用土地由1980年831.58k m 2减小到2020年的195.91k m 2,面积比例由1980年9.95%降至2020年5.06%;林地面积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360.50k m 2增加到2020年的451.57k m 2,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窟野河流域降水呈增加趋势,流域内陡坡地和荒地大面积转变为林地,使植被群落层次结构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受2000年后国家在流域内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2]㊂图2 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3.2 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特征分析由图3可知,1980 200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以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草地面积833 水土保持研究 第30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转移为主,分别占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量的5.01%和91.97%㊂2000 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以耕地和草地向建设用地面积转移为主,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的21.77%和48.62%㊂1980 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有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草地,分别占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量的8.63%和61.47%;耕地㊁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向建设用地,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的23.07%, 50.98%和10.95%㊂通过对1980 2000年和2000 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转移数据比较,得出2000 2020年流域土地利用转移强度明显高于1980 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更加复杂㊂图3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特征3.3景观格局指数演变特征分析由表2可知,1980 2020年窟野河流域景观指数P D值总体在增大,表明土地利用破碎度升高,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不断增强,这与窟野河流域人口快速增长以及流域内积极贯彻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导致斑块密度不断增加有关㊂C O H E S I O N和C O N T A G周围斑块的空间相连程度不断减小,这表明相同地理景观类型经过人类活动或其他生态环境过程,会造成离散程度不断增大,这与窟野河流域煤炭开采力度不断加大,造成建设用地更加分散有关,还与窟野河流域积极施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使得林地㊁草地斑块对耕地㊁未利用土地斑块的入侵,造成斑块的空间聚集程度更加分散有关㊂L S I与D I V I S I O N呈增大趋势,表明景观形状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景观分割化㊁破碎化程度逐渐复杂,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导致建设用地对其他用地类型侵占不断加强,使得斑块形状愈加复杂和不规则㊂L P I呈增大趋势,表明流域的景观分割度升高,A I凝聚度降低,表明流域内相同的景观斑块经过人类活动作用后,致使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凝聚连通性降低㊂S H D I呈减小趋势,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物种丰富且各类型斑块的分布状况越来越复杂,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明显㊂3.4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进行景观格局指数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联度计算,各驱动因子关联度越高,比较序列对参考序列的影响越大,反之,比较序列对参考序列的影响越小㊂研究选取年平均降水量(X1)㊁年平均气温(X2)㊁总人口(X3)㊁城镇人口(X4)㊁农村人口(X5)㊁地区生产总值(X6)㊁人均G D P(X7)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X8)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X9)㊁年末耕地面积(X10)等指标数据,来反映自然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关联度㊂由表3可知,选取的气温指标与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的关联度分布在0.211~0.372,降水指标与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的关联度分布在0.233~0.435,气温指标与流域景观格局指数整体上大于降水指标与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的关联度,表明年均气温比年均降水量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大㊂人类活动指标(X3 X10)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关联度分布在0.414~0.834,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的关联度大于气候因素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关联度,表明窟野河流域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㊂933第5期刘强等:1980 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2 窟野河流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特征年份P DL P IL S IC O N T A GD I V I S I O N A IS H D I C OH E S I O N 19800.51312.48386.61364.1450.95794.4611.13899.32519900.52513.54686.67264.1170.94394.4591.13999.32620000.55513.81687.57965.9410.93894.5911.12699.32620050.55614.48787.67464.6520.94194.3321.12399.29220100.56414.53488.04264.7260.94894.4351.12299.24320150.63315.11788.91663.1370.96294.4421.11799.23620200.74415.51689.28563.0850.97094.3021.11499.231表3 景观格局指数与驱动因素关联度项目景观格局指数驱动因素X 1X 2X 3X 4X 5X 6X 7X 8X 9X 10破碎度P D0.3720.3220.7330.8270.7570.4140.4460.6770.4370.522L P I 0.3350.2080.7270.8340.7440.4480.4880.6820.4260.509L S I0.3070.4240.7150.8020.7830.4330.4630.6890.4720.512D I V I S I O N0.2990.2110.7220.8110.7820.4250.4770.6920.4980.508多样性C O N T A G 0.3050.2550.6990.8070.8010.4320.4720.6710.4840.515A I0.3250.4350.6240.8320.8130.4960.4810.7210.4770.496S H D I 0.2110.4220.6470.8310.8220.4850.4360.7330.5120.499连通性C OH E S I O N 0.2990.3770.6340.8250.8220.4430.4520.7360.5040.5014 讨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反映㊂自然因素作为长期影响因素,时刻影响着景观格局的变化㊂窟野河流域地处干旱区,远离海洋,靠近沙漠,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气候变化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域自然环境,进而影响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㊂通过对1980 2020年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统计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增加速度为0.543mm /a (p >0.1),年均气温增加速度为0.026ħ/a ,(p >0.1),气候总体呈现变暖特征[4]㊂气温升高会造成流域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地下水位降低,调节径流能力减低,土壤质量降低,进而影响流域生态平衡,引起景观格局复杂化和破碎化㊂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出气候因素整体上与景观格局平均关联度较低,表明气候因素是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但不是影响景观格局演变的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产生影响[27]㊂人类活动是短时间内驱动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决定着景观格局变化的方向㊂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驱动因素分析中,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的关联度大于气候因素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关联度,表明人类活动比气候因素对景观格局演变具有更强影响,是景观格局演变最具活力的驱动因素㊂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总人口由1980年的37.5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120万人,城镇人口由1980年的10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108万人,农村人口由1980年的27.5万人减少至2020年的12万人㊂城镇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在总人口中结构的变化,需要开垦新的土地来维持城市人口生存,这将使得原有的土地利用结构被破坏,对流域地表径流㊁土壤水分下渗和土壤含水量等土壤质量产生影响,造成地表植被覆盖度降低,景观破碎的风险情景越容易发生[2]㊂2000年窟野河流域开始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工程,造成流域内的耕地变为草地㊁林地,在一定意义上起到水土保持㊁防风固沙的作用,而流域内造成景观演变主要是未利用土地变为草地㊁耕地和建设用地,以及耕地和草地变为建设用地而造成的景观变化,尤其是林地和草地景观破碎化不利于景观发挥其生态功能作用,加大了景观破碎的风险[4]㊂此外,窟野河流域煤炭开采会诱发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含水量锐减和干涸,造成流域径流减少甚至断流,原有的土壤结构被破坏,地表植被覆盖度降低,景观破碎的情景越容易发生[28]㊂5 结论(1)窟野河流域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1677.92k m 2减少到2020年的1365.58k m 2;草地面积从1980年的5144.35k m 2减少到2020年的5038.97k m 2;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86.07k m 2,798.96k m 2,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60.25k m 2,408.72k m 2㊂043 水土保持研究 第30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1980 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有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草地,占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量的8.63%和61.47%;耕地㊁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向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的23.07%,50.98%和10.95%,且2000 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强度高于1980 2000年㊂(3)流域内景观斑块表现出斑块数量增加,相连度减小,破碎化程度增加,分割度升高,凝聚度降低和复杂度上升的特征㊂流域内造成景观演变主要原因是未利用土地变为草地㊁耕地和建设用地,以及耕地和草地变为建设用地而造成景观格局的破碎化㊂(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是造成窟野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促使景观演变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是次要因素㊂参考文献:[1]申红彬,曹兵,吴华莉,等.黄河下游水沙关系模型参数随河段距离变化规律[J].地理学报,2022,77(3):635-649. [2] G u oQ,S uN,Y a n g Y,e t a l.U s i n g h y d r o l o g i c a l s i m u-l a t i o n t oi d e n t i f y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c o a lm i n i n g t or u n o f fc h a n g ei n t h e K u y e r i v e r b a s i n,C h i n a[J].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2017,44(4):586-594.[3] Z h o uY,Y a n g Z,Z h a n g D,e t a l.I n t e r-c a t c h m e n t c o m-p a r i s o no f f l o wr e g i m e b e t w e e n t h eH a i l i u t u a n dH u a n g-f u c h u a nr i v e r si nt h es e m i-a r i d E r d o sP l a t e a u,N o r t h-w e s tC h i n a[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S c i e n t i f i cH y d r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2015,60(4):688-705.[4]刘强,蔡学娅,刘君怡,等.黄河中游窟野河流域水沙关系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68-74.[5]顾朝军,穆兴民,孙文义,等.极端暴雨洪水及侵蚀产沙对延河流域植被恢复响应的比较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0):1755-1767.[6]宁怡楠,杨晓楠,孙文义,等.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归因[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256-269.[7] H o uSZ,W a n g P,Q u oY,e t a l.R e s p o n s eo f b a n k f u l ld i s c h a r g eo ft h eI n ne r M o n g o l i a Y e l l o w R i v e rt of l o wa n ds e d i m e n t f a c t o r s[J].J o u r n a l o fE a r t hS y s t e m S c i-e n c e,2014,123(6):1307-1316.[8]魏静,刘丽丽,王红云,等.1990 2020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30(7):1123-1133.[9]王颖慧,丁建丽,李晓航,等.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基于强度分析模型[J].生态学报,2022,42(8):3106-3118.[10]刘根林,闫冰,赵东升,等.2003 2018年瑞兴于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驱动因[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3):235-243.[11]张华玉,秦年秀,汪军能,等.广西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3):367-374.[12]王波,潘琨.1980 2018年银川市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8(1):27-38. [13]叶书朝,冯徽徽,邹滨,等.近40年洞庭湖区地表景观演变及气候潜在响应特征[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21,33(4):13-18.[14]汪红,刘兴明,赵传燕,等.基于面向对象的R F算法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7(4):427-436,446.[15]刘强,穆兴民,赵广举,等.延河流域水沙变化及其对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7):129-135.[16]刘蓓蕾,李鹏,杨媛媛,等.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5):102-107,120.[17]胡琳,李思悦.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龙川江流域水质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1,30(7):1470-1481.[18]杨阳,唐晓岚,李哲惠,等.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以2008 2018年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2):220-230.[19]刘强,尉飞鸿,常康飞,等.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研究,2021,38(6):1506-1513.[20]杨强强,徐光来,杨先成,等.青弋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0,40(24):9048-9058.[21]刘盼盼,肖华,陈浒.毕节市撒拉溪示范区石漠化治理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20,33(10):2316-2324.[22]宁启蒙,欧阳海燕,汤放华,等.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洞庭湖地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20,40(9):196-203.[23]李明珍,李阳兵,冉彩虹.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格局演变响应:基于草堂溪流域的样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9):2283-2298.[24]燕守广,李辉,李海东,等.基于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以南京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5):1109-1118. [25]薛晓玉,王晓云,段含明,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祁连山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20,40(2):278-284,325.[26]李敏,唐剑锋,赵方凯,等.典型城郊土地利用格局对水体抗生素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20,40(3):880-889.[27]王童,何海,吴志勇.近30年来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7,35(11):127-130,83.[28]蒋晓辉,高昊祺,雷宇昕.近40年来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驱动因素[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2020,18(4):17-38.143第5期刘强等:1980 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1新建青岛至连云港工程招标文件;1.2采用的主要规范:1.2.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 10002.1-2005)1.2.2《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1.2.3《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1.2.4《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1.2.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1.2.6《关于发布<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等两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7)140号);1.2.7《铁路工程环境框架桥涵》(TB10501-98)。
2、编制原则2.1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合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2.2整体推进,均衡生产,保证总工期的原则。
2.3保证重点,突破难点,质量第一的原则。
2.4保持施组设计严肃性与动态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2.5强化组织指挥,加强管理,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
2.6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动态管理。
2.7文明施工,保护环境,保护文物。
DK38+298.08至DK63+988.79框架桥涵工程4 工程概况、自然地理特征4.1 工程技术标准(1)铁路等级:国铁I级。
(2)正线数目:双线。
(3)限制坡度:13‰。
(4)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800m,困难地段600m。
(5)牵引种类:电力。
(6)机车类型:SSj3。
(7)闭塞类型:继电半自动。
(8)牵引定数:5000t。
(9)到发线有效长度:1080m。
4.2 工程范围(1)DK30+765框架涵:为交通排洪用途,中心里程DK30+765;(2)DK31+071.2框架涵:为排洪灌溉用途,中心里程DK31+071;(3)DK31+484框架涵:为排洪灌溉用途,中心里程DK31+484;(4)DK31+735框架涵:为排洪灌溉用途,中心里程DK31+735;(5)DK33+112框架涵:为交通排洪用途,中心里程DK33+112;(6)DK33+540框架涵:为排洪用途,中心里程DK33+540;(7)DK33+613框架涵:为交通排洪用途,中心里程DK33+613;(8)DK34+403框架涵:为交通排洪用途,中心里程DK34+403;(9)DK34+645框架涵:为交通排洪用途,中心里程DK34+645; (10)DK35+085框架涵:为交通排洪用途,中心里程DK35+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