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健康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10.95 KB
- 文档页数:1
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健康教育处方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激动,掌握排解不良情绪的的方法,如转移法、谈心释放法等,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膳食指导:⑴饮食原则:少量多餐,宜进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过饱,戒烟酒、忌辛辣刺激之品。
少饮浓茶及咖啡等,肥胖者限制饮食,控制体重。
⑵食疗:①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食疗方:薤白粥等。
②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食疗方:陈皮桃仁粥等。
③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④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
⑤痰瘀互结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⑥心肾阳虚者食疗方:羊肉汤。
3、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心阳虚者尤应注意保暖,不可贪凉或汗出当风。
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
注意防寒保暖,勿受冷。
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
4、坚持遵医嘱按时服药,常备抗心绞痛药物,如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硝酸甘油片等。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时取坐位或卧位,降血脂类药物宜晚间服用。
服用中药汤剂宜温服,忌饮茶,服用参类补品时忌食萝卜。
5、夜间不宜独居一室。
起床前,做到“三个半”,醒后静卧半分钟,床上坐起半分钟,双腿下垂在床边坐半分钟,然后再起床活动,避免因体位突变导致意外。
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时穿太厚,运动后勿立即洗热水澡。
6、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祝您早日康复!心血管科一病区(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胸痹患者的健康指导作者:李焱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15期胸痹心痛是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系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而发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
在治疗护理当中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指导对患者身体康复也尤为重要。
在临床中我们的总结如下。
1病情较重时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及想象式放松法等。
当患者胸痛剧烈时要避免因抢救而忽略患者感受,允许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接受患者的行为反应如呻吟、容易激怒等,并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控制。
2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用力屏气,以免诱发心痛,排便不畅时可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如外用开塞露,或口服麻仁丸,或每日空腹饮用蜂蜜水,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3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食量,宜少食多餐,不应过饱,特别是晚餐不可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宜多食用禽类、鱼类、核桃、花生、葵花子、蔬菜水果等食品,忌食用肥甘厚味与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心衰患者宜低盐饮食。
肥胖者控制饮食(主要是含碳水化合物食品及甜食),控制体重,减轻脾胃负担。
对于寒凝心脉型患者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和寒凉食物,可饮少量糯米甜酒,以通阳散寒活络。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身体锻炼,告知患者避免诱发心绞痛的因素及发作时应采取的方法。
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5当心痛发作时要遵医嘱服用活血化瘀药,也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对于心痛发作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的患者,在遵医嘱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时要嘱咐患者及家属切不可擅自调节滴速,以免造成低血压。
有些患者用药后可出现面部潮红、头部胀痛、头昏、心动过速、心悸等不适,应告诉患者是由于药物造成的,以解除其顾虑。
胸痹中医康复指导及健康教育一、辨证施护胸痹各型患者均应保持居室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喧哗,室内温、湿度适宜;心悸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不可动辄恼怒。
1.阴寒凝滞(1)主要症状: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2)施护措施①病室环境: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居室宜向阳,环境整洁、舒适、安静,定时开窗通风,室温宜偏高,有取暖设备,随气候变化调整衣被厚薄。
②饮食调护:饮食有节,宜温热服,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忌刺激、肥甘厚味、黏滑滋腻食品。
可用少量干姜、川椒等调味,以温运中阳,或酌情饮用少量米酒、山楂酒或低度葡萄酒,以温阳怯寒活络。
服药期间少食萝卜、茶叶等耗气之物。
③情志调护: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患者情绪激动,避免焦虑、烦躁等不良情志因素的刺激。
④药物内治:治以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为法,方选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常用药有有瓜蒌、薤白、桂枝等。
胸痛发作时,遵医嘱立即给沉香、肉桂粉,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0.3~0.6mg,或冠心苏合香丸1粒。
⑤其他疗法:针灸时多用温针法或灸法。
胸痛发作时可针刺心俞、厥阴俞、内关、等穴位。
⑥药后观察:密切观察者神志,心律,心率,呼吸,血压,脉象,胸痛等变化,并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变化。
若病情不见缓解,立即报告医生。
⑦康复指导:中药汤剂宜温热服。
注意保暖,切忌受凉,尤其在天气骤冷或阴雨之日,应及时增添衣服。
若畏寒甚者,可适当提高室温或放热水袋、热敷袋,以缓解患者疼痛及畏寒症状。
2.心血瘀阻(1)主要症状: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而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沉涩。
(2)施护措施①病室环境: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保持病室肃静,禁止大声喧哗。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病情发作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气血耗伤。
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四肢,第3周后待病情稳定可在室内缓步走动。
②饮食调护:饮食宜低脂、低胆固醇,以清补为原则,少量饮酒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胸痹的健康教育
胸痹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胸痹,以下是一些健康教育的建议: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循均衡饮食,减少摄入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
饮食要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保持适当的体重。
避免不健康的习惯,如吸烟和酗酒。
2. 建立规律的锻炼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锻炼可以增强心脏肌肉的力量,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3. 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是胸痹的主要危险因素。
定期测量血压和血脂水平,如果异常,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药物治疗、改善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
4. 减少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听音乐、读书、做瑜伽等。
5. 定期体检和检测:定期到医院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压、血脂检测等。
早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以上是关于预防和控制胸痹的健康教育建议。
如果出现胸痛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关于胸痹心痛的健康教育【关键词】胸痹真心痛护理卫生教育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气滞、寒凝而引起的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2003―2006年,我院开展了对胸痹心痛患者的中医整体护理,将实施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健康教育内容1.1 情志调护《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
”后世进而认为“七情之由作心痛”,说明情志失调与胸痹心痛的发生和病情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是情志护理的关键。
胸痹心痛患者由于疼痛、活动无耐力等原因常出现恐惧焦虑的心理,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为患者讲解胸痹心痛的病因、诱发因素及预后等知识,让患者认识到情志调护的重要性。
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如积极地倾听、适时地沉默、使用美好的语言、陪伴患者等,这样患者才愿意讲出心里话,听从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安排。
④介绍一些能增加舒适和松弛的方法,如读书、听音乐、呼吸练习、松弛术等[1]。
1.2 饮食调护胸痹心痛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肥胖,饮食应注意:①宜清淡,少食肥甘油腻之物,常食大麦、燕麦、大豆、山楂、核桃等食品。
②限制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应少于5 g。
③戒烟限酒,少量饮酒可降低心绞痛的发病率,但切忌大量饮酒、饮烈性酒、空腹饮酒、睡前饮酒[2]。
④避免饱餐,因饱餐后胃肠道血流量增加,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痛发作。
⑤心阳不足寒凝心脉者,宜进补养心气、温阳之品,如海参、羊肉、鸡肉等,可用适量葱、姜、蒜等调料;气血亏虚者,宜进食补益气血之品,如大枣、奶类、豆类、鱼类等食品,也可配合食疗黄芪粥、龙眼肉红枣粥;气滞血瘀者,可多食活血化瘀、消积除瘀之品,如海带、海蜇、蘑菇、木耳、山楂等,忌生冷辛辣酸涩之品,以免加重气血凝滞[3]。
胸痹的健康教育标准一、入院介绍:二、手术、检查种类:1、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为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以协助诊断。
2、心脏彩超:较直观地发现心脏病变,心脏血流改变情况。
3、血液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谱等。
4、心电监护:危重患者用心电监护可以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浓度的变化,发现危急变化以便及时抢救。
三、饮食指导: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饮食,忌辛辣、肥甘、生冷、过咸、过甜之品及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少食多餐,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
过饱可增加心脏负担;过食肥甘辛辣易伤脾胃运化,聚湿生痰,瘀阻脉络,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发病或加重病情。
四、休息与睡眠1、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谢绝探视,减少一切不良刺激,避免情绪激动。
做好患者与家属之间信息的传递,以免患者挂念。
2、保证充足的睡眠,如睡眠不足或难以入睡,可给予镇静剂。
3、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2周,有并发症者适当延长卧床时间,协助大小便。
无并发症者第二周可坐在床上活动,第三周离床活动,逐渐开始室内行走,自行排大、小便等。
出院后逐步增加活动量,经3—4个月渐进锻炼后可酌情恢复部分工作,一般6个月后可恢复全天工作。
五、用药指导:1、扩张冠状血管的药物:如:消心痛,硝酸甘油。
可以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心肌血液供应。
硝酸甘油可使血压降低,心动过缓,血压过低者禁用。
2、止痛药:如:度冷丁或吗啡,可以使病人疼痛减轻,并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其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有成瘾性,还可抑制呼吸,呼吸困难者慎用。
3、抗心律失常药物:①利多卡因: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
但不可长时间大剂量使用。
其副作用有:嗜睡、头晕、感觉异常,抽搐等神经症状,可轻度降低血压。
②阿托品:对心动过缓者可以用,其不良反应为口干、颜面潮红、尿潴留等。
4、溶栓药物:该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尿激酶、链激酶、肝素钠、肝素钙等。
①链激酶:具有抗原性,可引起发热,过敏反应及低血压。
胸痹(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病)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呼吸喘促,难以平卧的一种病症,以呼吸困难、心悸烦躁、尿少、下肢水肿、乏力、多汗为主的临床表现。
一、生活调护
1、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应用适量的镇静剂和安眠药
2、避免患者情绪激动,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志因素的刺激,以免诱发心衰。
3、心功能二级应限制体力活动,心功能三级增加卧床休息,可自己洗漱、进餐。
心功能四级应卧床休息,一切生活由他人照顾。
4、病情恢复期应鼓励病人适当活动,以尽量减轻患者的适应状态。
二、饮食调护
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如五谷、新鲜蔬菜、水果、植物油等富含纤维素的食品。
2、饮食宜节制,不宜过饱过饥。
饭后不能再进食,避免发生夜间左心功能衰竭。
3、忌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腻之品,戒烟酒,控制食盐量,适当限制水分。
4、中药汤剂要温服,可以少量频服。
三、出院宣教
1、起居有规律,注意适寒温,预防感寒冒风,特别是素体阳虚、心肺气虚者,外邪易趁虚而入,应随四时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
2、识别心功能衰竭发作时临床表现,如出现急性心功能衰竭症状(突发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急性肺水肿症状(气促、紫绀、咯粉红色泡沫痰),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3、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心动过缓患者避免排便时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
4、积极预防有关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定期门诊复查。
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健康教育处方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激动,掌握排解不良情绪的的方法,如
转移法、谈心释放法等,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膳食指导:⑴饮食原则:少量多餐,宜进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过饱,戒烟酒、忌辛辣刺激之品。
少饮浓茶及咖啡等,肥胖者限制饮食,控制体重。
⑵食疗:①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食疗方:薤白粥等。
②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食疗方:陈皮桃仁粥等。
③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④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
⑤痰瘀互结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⑥心肾阳虚者食疗方:羊肉汤。
3、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做到:春防风,夏防暑,
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心阳虚者尤应注意保暖,不可贪凉或汗出当风。
保
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
注意防寒
保暖,勿受冷。
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
4、坚持遵医嘱按时服药,常备抗心绞痛药物,如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
硝酸甘油片等。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时取坐位或卧位,降血脂类药物宜晚间服用。
服用中药汤剂宜温服,忌饮茶,服用参类补品时忌食萝卜。
5、夜间不宜独居一室。
起床前,做到“三个半”,醒后静卧半分钟,床上坐
起半分钟,双腿下垂在床边坐半分钟,然后再起床活动,避免因体位突变导致意
外。
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时穿太厚,运动后勿立即洗热水澡。
6、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祝您早日康复!
心血管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