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 思品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进法律一、设计意图: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课时:1课时二、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事例“奥运会趣事”)第2届奥运会的撑竿跳高比赛,日本运动员富田把竹杆垂直竖立在横杆边,然后迅速地顺着撑竿两手交替地爬上竿顶,轻松地越过了横杆。
裁判员宣布此跳无效,原因是他没有进行助跑。
当富田了解到什么是助跑以后,就持竿慢跑了几步,把撑竿竖好后再一次重复了上述的动作……教师:这样的比赛成绩还算不算?假如体育比赛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略。
教师:因此,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
那么,如果在要道或十字路口,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思考: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3、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多媒体展示“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学生回答: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也不能顺利通过。
交通规则在这里起了维护畅通的作用。
教师: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第七课?感受的尊严?本课由“走近〞“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不介绍什么是、什么缘故要遵守、如何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我们四周的规那么〞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那么,有规那么、明白规那么、守规那么十分重要,而也是一种行为标准,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那么,并区分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告诉我们对人们行为的标准作用和对人们的保卫作用。
通过权利和义务来标准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就会受到的制裁或处理,依旧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因此,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要紧介绍什么是违法。
并依据其违反的,能够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最后简要讲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罚〞要紧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分两局部内容。
讲明了犯罪的三个全然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使学生熟悉到不管什么缘故,只要触犯了,确实是根基违法行为,都要受到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
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讲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瞧念不关怀,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上下与违法犯罪有紧密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熟悉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青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要紧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引出要树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防止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我们四周的规那么〔一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那么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白得什么是。
教学难点:的特别性【学生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差不多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那么包括,但也有许多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标准,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因此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那么能够关怀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防患于未然)word教案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不良行为和严峻不良行为可能进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不管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适应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小心,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框的内容:防范于未然。
教学过程: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1、组织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见教材第97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潭的缘故是什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什么缘故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走向犯罪道路的缘故有哪些?)……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缘故要紧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廉价;……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伙儿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什么缘故依旧滑向了犯罪的深潭?)……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的关系?)……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小结:通过分析摸索我们认识到: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紧密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
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
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如此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可不能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教师提问导入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①犯罪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对。
严峻的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点,犯罪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它对家庭、他人以及行为人自己都会造成损害,②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犯罪有没有什么好处吗?)……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案例,我们看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教师朗读)。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近法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 - 了解法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和作用; - 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 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行为准则。
教学准备•《宪法》、《刑法》等法律书籍的电子版或纸质版;•大白纸或黑板;•图文资料,如案例分析、新闻报道等;•互动课堂工具,如投票器、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会接触到一门神秘的学科——法律。
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吗?”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法律的定义:“法律是专门用于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套规则和制度。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社会需要法律?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15分钟)1.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本法律书籍,并提供一份案例,让学生根据法律书籍中的相关知识回答案例中的问题。
2.组内讨论与发言: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讨论案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提问。
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0分钟)1.西玛提问活动: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进行讨论。
–不遵守法律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法律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法律如何保护人民的利益?2.列出学生回答的观点:教师记录学生的观点和回答,并呈现在黑板或大白纸上。
3.进一步讨论和解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正面影响。
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行为准则(25分钟)1.观看影片:“法律的尊严和你我有关”。
播放一段关于法律和法律意识的教育影片,课后进行简短的讨论和总结。
2.分组讨论:将学生重新分组,并提供一份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3.组内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回答和解释。
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提问。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想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框“走近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并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
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word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点(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定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操纵、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辨论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威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15年。
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当所长不到两年,挪用税款127万余元,购地皮买私宅。
目前,蔡某因挪用公款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教师: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对,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不可违。
这确实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二框法不可违(板书)一、谁都不能违法(二)新课新学:活动一:想一想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摸索:一个好学生什么缘故会丢了大面子?如此的事能够幸免吗?学生1:小勤之因此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和道德的扭曲造成的。
尽管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拿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学生2:如此的情况能够幸免。
我们爱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确实是遵守规则,专门不能违法。
因此,青青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能够幸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教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把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明白法。
假如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域,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学习目标1.理解法律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法律的作用;2.掌握违法行为的种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分类;3.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和控制,做知法守法的人。
二、活动方案活动一:建构知识框架法律的显著特征:、、。
走进法律规范作用法律的作用保护作用做知一般违法行为法违法行为的分类违法行为守法法不可违用犯罪的含义、特征法犯罪应受刑罚处罚主刑的刑罚种类人附加刑认清犯罪危害防患于未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活动二:知道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材料一: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是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第六次修正,由胡锦涛主席签署第五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予以公布施行的。
材料二:据《扬子晚报》2009年1月2日报道:江苏如皋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单定方受贿案,经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单定方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80万元。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法律具有哪些特征?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2.我国法律有哪些作用?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犯罪、刑罚(2)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更应如此。
你知道我国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刑罚包括哪些种类吗?请列举几种。
活动四:认清犯罪危害并预防犯罪材料:学生吴某,已满14周岁,在学校经常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欺负女生,还经常小偷小摸,虽被老师多次教育仍不悔改。
后因到某电子市场偷钱包,被公安局拘留15天。
吴某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而认为是学校领导到公安局说了他的坏话,于是在教学楼放火报复,造成几十万元损失,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教学楼放火”这一行为给吴某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什么危害?(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你有何警示作用?活动五:课堂反馈1.连线题:刑事违法行为骑车闯红灯持刀抢劫民事违法行为贩卖假币欠债不还行政违法行为非法携带管制刀具损害他人名誉2.案例分析题:某校学生王某,初一时经常旷课,并做些损人利己的事。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进法律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我们身边的规则、生活离不开法律。
指的是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离不开法律,其核心是生活离不开法律.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讲清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法律的作用。
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有关法律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走进法律是本课知识的起点。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具有基础地位,并有引领的作用,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生活离不开法律,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理解法律的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了解法律的定义、知道法律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理解法律的作用。
2.目标分析:了解法律的定义,就是指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知道法律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指知道法律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的区别;理解法律的作用就是指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规则、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规则、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则、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寻规则、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规则和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学生身边事、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认识规则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过程问题一、身边的法律你知道吗?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法律等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师生活动:(1)请学生阅读教材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2)请学生发表对法律等相关内容的认识;让学生说明针对法律等相关内容想了解的问题。
问题二:社会生活为什么要有规则?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离不开规则,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了解各规则的不同?师生活动:请阅读教材并回答下列问题例1:为什么要有交通规则?变式练习:1.社会生活为什么要有规则?2.什么是规则?3.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问题三:认识一下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哪些?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规则有全面认识,感悟规则是秩序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强调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自觉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