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自己
- 格式:docx
- 大小:29.01 KB
- 文档页数:13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种树郭橐驼传》。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思想和感情。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文言文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句子结构和语法的分析。
(3)作者寓意和思想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让学生自主查找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5. 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4.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培养。
5. 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种树郭橐驼传》。
2. 相关注释和解释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
4. 相关环保和生态的图片或素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和种树的重要性。
《种树郭橐驼传》精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领悟作者借郭橐驼种树之道讽刺时弊的深刻寓意。
2.分析郭橐驼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成因。
3.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主旨的理解。
2.郭橐驼形象的分析。
3.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领悟。
2.郭橐驼性格特点的探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郭橐驼吗?谁知道关于他的故事?2.简介《种树郭橐驼传》的作者、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主旨。
2.分析郭橐驼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3.讲解文章的表现手法。
四、课堂讨论1.郭橐驼为什么能够成功种树?2.文章通过郭橐驼种树之道,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郭橐驼种树之道有什么新的认识?二、课堂讲解1.深入分析郭橐驼性格特点的成因。
2.讲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三、课堂讨论1.郭橐驼种树之道与现代社会有何关联?2.如何运用郭橐驼种树之道,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读后感。
2.搜集其他关于郭橐驼的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反思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生1:“老师,我不太明白橐驼是什么?”师:“橐驼是一种背上有鼓包的骆驼,这里指的是郭橐驼的外貌特征。
你们可以结合注释,看看作者用它比喻了什么。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种树郭橐驼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教学内容】1. 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成就。
2. 介绍《种树郭橐驼传》的文学背景。
3. 分析《种树郭橐驼传》的文言文特点。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兴趣。
3. 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种树郭橐驼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中郭橐驼的形象特点。
【教学内容】1. 梳理文章结构,提炼主题思想。
2. 分析郭橐驼的形象特点,包括他的技艺、品质等。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本,体会文章韵律美。
2.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主题思想。
3. 深入剖析郭橐驼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第三章:词句解读【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
2. 理解并运用文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1. 讲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
2. 解读文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查阅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
2. 分析并讨论文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
第四章:文化探究【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种树文化及其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2. 思考种树与环保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古代种树文化及其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2. 探讨种树与环保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种树文化及其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2. 组织学生讨论种树与环保的关系,提出具体的环保建议。
第五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2.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模仿文中的句式、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2.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0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阅读初体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能学到什么?用红笔在课文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预习案】——再读课文,高效预习【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
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他的创作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黔之驴》)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渔翁》、《江雪》)的创作上。
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
他寓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书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1、教书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合理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
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准备。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同“素质教育目标”)(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
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精选16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篇1●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
他诞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
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
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
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
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即位,他参加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
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怀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
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
在柳州任上,他关怀民瘼,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
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闻名的文学家。
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实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
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准时,其文学主见与韩愈大同小异。
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奇,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清爽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
有《柳河东集》行世。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XX年1月版)二、课文析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
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方,鲜亮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详细化,从而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仔细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
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
《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
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疗养生息的政治观点。
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种树郭橐驼传》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现代民族英雄史诗,它讲述了中国普通农民通过种树造福苍生的传奇故事。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部史诗中感悟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信仰支持等等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自己编写并设计的《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教学方案,简单介绍如下。
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树郭橐驼传》的文化价值和厚重历史渊源。
2.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公益劳动活动。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从而更好的为祖国的发展进步尽自己的所能。
二、教学内容1.核心单元:《种树郭橐驼传》阅读和情感体验(1)通过朗读、讲解、配图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领会种树郭橐驼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史观。
(2)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角色演练和现场表演等办法,将《种树郭橐驼传》重温感悟,思考“个人奋斗”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2.拓展单元:名人讲座(1)组织专业人士、成功人士等来学校开讲座或参观活动,让学生对《种树郭橐驼传》中种树的技术细节、按棵听录中国的绿化政策等更有深入了解。
(2)鼓励学生通过问答等互动方式,加深对《种树郭橐驼传》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3.实践单元:绿色志愿行动(1)围绕绿色生态文明,通过学校、社区、公园等现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植树造林、环境保护等公益劳动活动中,让学生深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通过学时安排、具体统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种树造林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教学策略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种树郭橐驼传》的教学模式中,充分运用多媒体、互动答疑、讲故事、读书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身价值,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进而形成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
2.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学习、多实践、多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增强获得知识的能力。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种树郭橐驼传》的创作背景。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如“名我固当”“驼业种树”“故不我若也”等字词与句式,能准确翻译全文。
∙学习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包括人物形象塑造、借事喻理的手法等,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古朴风格和人物的独特形象,体会作者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描述。
∙分析文章结构,从郭橐驼的身世引入,到其种树技艺高超的描写,再到借种树之理阐述为官治民之道,理解作者层层递进的写作思路。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合作学习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吏治扰民现象的批判,以及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社会问题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文中郭橐驼的人物形象塑造,通过对其外貌、言行等描写,如“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等,体会作者如何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特点与高超技艺。
∙理解文章借种树喻治民的写作手法,明确“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与“顺民之性,养民之生”的类比关系,领悟作者对为官者扰民、伤民行为的批判。
∙掌握文中丰富的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
1.教学难点∙深入领悟柳宗元在文中所表达的政治思想内涵,其“无为而治”理念在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以及对现代社会管理理念的启示与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将文学阅读与社会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使他们能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智慧,关注当下社会治理与民生改善。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树木的图片或介绍种树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对种树话题的兴趣。
∙介绍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篇一前几天看见了太极神手的求助贴,怎样上这篇文章才有新意,我改为由学生备课,学生上课的形式,现将上课大体情况和自己的一些思考贴出来,希望大家能多提意见,多探讨。
(具体学生的发言我还在整理,整理好后,一并贴出来)学生上台发言还比较积极,下面的同学配合也比较积极,提问与回答,提问与反提问,回答与辩论进行得比较顺利,课堂气氛比较浓厚,有些观点非常精彩,甚至是新观点。
不足也很明显,表现在:1.上台的同学表达不是很清楚,包括口齿和分析课文。
有些问题说完了,下面的还一头雾水,不得不再说一遍2.学生教授的技法欠佳,不懂得如何处理,比如不知道点评回答、复述观点、板书等等。
3.一部分学生做壁上观,或干其它事,或讲小话(虽然我在课前已经强调了课堂纪律问题),课堂有点吵闹。
所以这课上下来,我还在考虑,这种形式应不应该提倡?提倡,应该怎么施行?像我这样简单的要求学生讲是不是太不科学,还需要更细化?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备课等等。
以前我在103班尝试过类似的上法(105班以前没有进行过,这次感觉103班好些),那次课是一位学生唱独角戏,这次有两位学生讲了(105班四位学生上台讲了)。
从学生数量上的变化看,似乎比上一次多了,但是一看,还是平常喜欢发言的那两个,这是不是还是一个悲哀?教学是不是要让学生完全动起来,还是允许一部分学生可以保持沉默呢?五一前我到师大附中听了两堂课,也是这种形式,上课由学生主持,老师只是点评者。
但我感觉那两堂课上得不怎么地,尤其上《南洲六月荔枝丹》的那位老师,基本上点评就在纠正学生的观点,然后强加自己的观点,我想这样上课实际上换汤不换药,最终还是老师的观点。
我的点评变动了一下,学生在讲时,我做了比较详细的听课笔记,点评时我指出了学生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没有板书,问题的提出还不太精准,以致于大家不明白问题的含义等等,这样的点评是不是更好呢?另外,我在想,我还需不需要对文本再进行分析呢?需要,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呢?我在想,即便是需要,也应该是考虑将学生的正确观点进行总结,板书出来,以说明成果是学生的。
种树郭橐驼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种树郭橐驼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涉及的古文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中郭橐驼种树的成功之道,学会提炼中心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郭橐驼种树成功之道的学习和提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对文中中心思想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郭橐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文中提炼出郭橐驼种树成功之道,分析其原因。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梳理文中脉络,阐述中心思想。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应用郭橐驼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对郭橐驼种树成功之道的理解和应用。
3. 学生对文中中心思想的把握。
4. 学生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激发。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郭橐驼种树成功的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并掌握文中观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互动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准备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句式。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自己)一、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 、“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3、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学过的柳宗元诗歌导入,提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推荐作品里有一首七律叫《登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请问作者是谁?明确:柳宗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政治失意,仕途不达的愁苦之情。
我们学习这首诗是说过“愁”是此诗的情感基调,作者的愁完全缘于自身的政治遭遇,从这一点可看出作者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在这里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情感,大家还可以思考一下,既然作者对政治比较敏感,那么他还能不能用其他的作品体裁去发表自己的政治远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2、作者简介1、生卒:公元773年—公元819年,享年47 岁,中唐时期文学家2、字号、称呼:字子厚。
河东(永济)人,故有“柳河东”之称。
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古文成就与愈齐名,世称“柳” 。
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与唐代的愈、宋代的欧阳修、洵、轼、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
819 年病卒于任所,故有“柳”之称。
3、生平概括:柳宗元的一生可用16 个来概括:早立远志,少有英才,关心政治、数遭贬谪。
早立远志少年时代曾立下“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的志向。
少有英才公元793 年,21 岁的柳宗元就中了进士,几年后又官至礼部员外郎。
关心政治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运动数遭贬谪805 年,政治改革运动失败后,由礼部员外郎被贬为()刺史。
被贬途中,又被贬为永州(零陵)司马。
3、背景简介、解题社会背景:简单介绍了柳宗元的一生,这样一来大家对作者的印象便有了较为形象、深刻的了解,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柳宗元处于中唐时期,当时的社会现象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富者兼地数万重,贫者无容足之活” 官吏繁政扰民,百姓苦不堪言。
总结起来,便是四个字:繁政扰民。
写作时间。
当时柳宗元在长安任职,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象,便作此文。
解题: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 引] 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4、整体感知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第一部分(第1 段)介绍郭橐驼名号由来以及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第2 段—第3 段)记叙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第三部分(第4 段—第5 段)郭橐驼感悟为官治民之道。
四、赏析第一自然段由来:隆然伏行,病偻性格特征:豁达——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1、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 简评] “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
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
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
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2、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
1、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
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
” 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 。
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
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
技艺高超: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整体而言具体而言:且硕茂,早实以蕃树:树冠——大树叶——多果:不但成熟早而且多。
3、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窥伺效慕,且硕茂,早实以藩莫能如2. 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 “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明确:从两方面-- 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争京迎畿取,养名”曰,丰乐再,说颇他有身些手传不说凡色。
彩说。
欢作迎者他先的说人橐,驼举种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
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
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
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了树两为种他有带代来表的性“的际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1、分析。
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
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对比形式展开先是总结概括我的植树方法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时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种树后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他人种树方法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种树后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2、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郭橐驼——————(对比)——————“他植者”“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木之性日以离”“舒”、“平”、“故”、“密”“拳”、“易”、“过”、“不及”“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3、总结。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
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 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 ,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
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4、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明确:对比、映衬。
(通过上下文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
)[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5、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
(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6、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四自然段读完第四段,就会明白第三段写植树是为说官理服务,是一种衬托手法。
1、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 “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明确:这样造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2、“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明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过渡。
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4、郭橐驼眼里的社会现象: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5、感悟: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
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
6、梳理、归纳。
(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他植者——————(类比)——————为官者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爱之太殷, 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7、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 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 (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 , 以致其性” 顺民之天 , 以致民之性“其莳也若子” 要爱护老百姓“其置也若弃”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勤虑害树 8 、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 引] “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 打入“他植者”行列。
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 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 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通过上下文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正常的绢粟外, 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各地官僚为巩固自 己的地位, 竟相向朝廷进奉, 加紧对下层盘剥, 民不聊生。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 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总评 ] 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么 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 ,以一种咨询的 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
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 橐驼仍谦逊如故, 明确表示“理,段意: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五自然段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 述评] 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 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 从旁门下场 了。
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 写出了他“问养树, 得养人术”的 欣喜。
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 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