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1.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新)
- 格式:pdf
- 大小:7.03 MB
- 文档页数:24
1—1—1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学习目标】1、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理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演进过程。
比较落实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2、提高运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解析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课前预习】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也是阶段。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采用的劳动方式,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了的关系,分配劳动产品,以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管理集体事务。
2、,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原始社会逐渐解体,随之出现的两大对立阶级是。
所谓阶级就是。
3、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
占有生产资料。
奴隶毫无,在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
4、的广泛使用,的出现,的发明和应用,和的分工,促进了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时代。
【自主·合作·探究】1、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这样的社会是你所向往的么?为什么?2、面对凶险的自然环境,简陋的生产工具,能力不强的原始人是如何生存下来的?3、私有观念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么?为什么?【构建知识体系】【基础知识自测】1、“石斧凿洪荒,弓箭穿林莽”,这一饱含豪情的诗句,却也难掩些许无奈。
这种无奈是( ) A.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B.劳动对象范围有限C.生产工具日益先进 D.社会生产力水平低2、以下对原始社会的正确认识有()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②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又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③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理想的“黄金时代”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③④3、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判定,约公元前2900年,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城邦国家。
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建立()①是奴隶主与奴隶阶级斗争的产物②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的重要保障③是人类步入阶级社会的根本标志④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动力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1:1.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精品教案高中政治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1)《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新教材部编版必修1: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导学案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导学案高一政治备课组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国家、阶级等概念;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
2.核心素养:结合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明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政治认同。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
2.学习难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原因;为什么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课前预习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1)生产力状况:地位阶段(2)生产关系状况:(3)政治关系的特点2、私有制的产生(1)时间(2)原因(3)标志3.奴隶社会及其本质特征(1)阶级(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家的产生(5)奴隶社会的进步性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封建社会及其本质特点(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2)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4)主要矛盾2、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①产生原因②特点③建立条件④确立意义(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①基本特征②主要表现③直接原因④根本原因(3)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②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③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本课知识小结】自主构建本课知识框架问题探究辨析:1、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决定的。
( )A.低下的生产力水平B.原始的公有制C.共同参加劳动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解析】选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由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选A;B、C、D都属于生产关系内容。
2.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居民一条被子。
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布片,分给当地的每一个人。
好端端的被子变成没有用的碎布片。
这分送布片的举动主要说明( )A.当时居民不需要被子B.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C.当地人实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D.当地居民把被子撕成布片更好用【解析】选B。
分送布片的举动属于平均分配产品,选B。
A、C、D材料未体现。
3.原始社会后期,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是( )A.新石器的出现B.畜牧农耕的出现C.私有制的出现D.金属工具的出现【解析】选D。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注意时间是原始社会后期,因此选D;A不符合时间,B不是标志,C是生产关系范畴。
【补偿训练】“石斧凿洪荒,弓箭穿林莽”形容的是( )A.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状况B.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C.原始社会氏族组织的状况D.阶级社会生产力的状况【解析】选A。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石斧、弓箭都是生产工具,反映的是生产力水平,选A。
4.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原始社会结束了。
我国原始社会结束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生活水平的提高C.夏朝的建立D.贫富分化出现【解析】选A。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禹的儿子启已有强大势力,禹死后,启继承父位,建立了夏朝,原始社会结束。
可见,原始社会结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A.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出现B.私有制的产生C.私有制度和奴隶制度的发展D.军队、法庭、监狱等一系列国家机器的出现【解析】选D。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5分钟·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这样的生产关系( )A.决定了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B.由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C.由原始社会中氏族议事会决定D.由原始人朴素的道德观念决定【解析】选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错误,选B;C、D错误,氏族议事会和道德观念不决定生产关系。
2.在氏族制度中,原始人通过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氏族长处理日常事务,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
氏族长同氏族成员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
这表明( )A.氏族所有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B.原始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互助合作关系C.人们的平等观念决定议事会管理方式D.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说明存在议事会贵族【解析】选A。
氏族长同氏族成员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说明氏族所有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选A;材料未直接体现B;C、D错误。
3.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
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主要表现是)①出现了奴隶制国家②城市的出现和繁荣③社会生产力提高,科技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④文字的出现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B。
城市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中心,被看作国家产生的象征,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出现,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因此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③不符合题意。
4.文明时代伴随着奴隶社会而来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B.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城市的繁荣和文字的使用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解析】选B。
文明时代伴随着奴隶社会而来, 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选B;A、C、D不属于根本原因。
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一课复习资料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一)原始社会1.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的童年。
2.两个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3.生产力状况: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
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
4.生产关系的特点:(1)生产资料所有制: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3)产品分配形式: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5.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氏族制度6.原始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7.私有制的确立和原始社会的解体:(1)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
劳动发生变化:氏族:共同劳动→家庭:个体劳动;生产资料:氏族公有→家庭私有(2)私有制确立标志: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3)原始社会的解体:贫富差距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解体。
(二)奴隶社会1.产生:人类社会最早的阶级产生。
(1)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2)形成: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人类社会最早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和奴隶主阶级。
2.生产力状况: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特点:(1)所有制形式: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2)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奴隶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3)产品分配关系: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4.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5.上层建筑:奴隶制国家。
注: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2020级黑龙江高一政治必修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1.1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这样的生产关系A. 决定了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B. 由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C. 由原始社会中氏族议事会决定D. 由原始人朴素的道德观念决定2.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的主要表现是( )①出现了奴隶制国家②城市的出现和繁荣③社会生产力提高,科技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④文字的出现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3.穿越剧(剧情涉及时空穿越的内容和元素的影视剧形式)以交错的时空、古代与现代智慧的碰撞给创作者以足够的操作空间,但也存在肤浅、对历史解读不够严谨等问题。
下面是一部穿越剧的节选,你认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第一章疯狂原始人①他们(原始人)把我的话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但字写得歪七扭八。
②我把手表摘下,奖励给他(一个原始人),但他却把手表砸碎,分给大家,共享快乐。
第五章武王伐纣③他抽出青铜剑,向敌人杀去。
④一个奴隶走过来说:“节气到了,家里的老婆孩子等着我回家收庄稼”。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我国封建社会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到:“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如牛毛,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上吊、进监狱”。
这首民谣反映了①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段、方式②地主剥削农民的根本原因③农民在剥削下,没有生活出路④农民可以自由劳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诞生了。
该王朝的显著特点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③等级森严④君主专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石器是人们制造和使用的主要劳动工具,如果人类社会已有300万年的历史,至少有299万年是处于石器时代。
人们最初制作和使用的是十分粗糙的石器工具,后来才逐步制造和使用比较精巧的石器工具,直到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了金属工具。
新教材高中政治课时素养评价一1.1.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15分钟·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这样的生产关系( )A.决定了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B.由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C.由原始社会中氏族议事会决定D.由原始人朴素的道德观念决定【解析】选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错误,选B;C、D错误,氏族议事会和道德观念不决定生产关系。
2.在氏族制度中,原始人通过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氏族长处理日常事务,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
氏族长同氏族成员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
这表明( )A.氏族所有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B.原始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互助合作关系C.人们的平等观念决定议事会管理方式D.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说明存在议事会贵族【解析】选A。
氏族长同氏族成员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说明氏族所有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选A;材料未直接体现B;C、D错误。
3.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
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主要表现是世纪金榜导学号( )①出现了奴隶制国家②城市的出现和繁荣③社会生产力提高,科技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④文字的出现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B。
城市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中心,被看作国家产生的象征,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出现,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因此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③不符合题意。
4.文明时代伴随着奴隶社会而来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B.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城市的繁荣和文字的使用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解析】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