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发病机理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单元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病因病机1.感冒的常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
2.感冒的病机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肤内侵。
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感冒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
病理因素为六淫之邪。
感冒的病理性质,常人多属实证,虚体感冒则属虚实夹杂。
根据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临床常见风寒、风热、暑湿三证。
虚体感冒除表证外,还可见正虚的表现。
诊断和类证鉴别1.感冒的诊断要点(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2.感冒与风温早期的鉴别感冒特别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辨证论治1.感冒的辨证要点感冒首先应辨别普通、时行感冒;其次须辨别虚体、实体感冒;其三还要辨别风寒、风热、暑湿感冒。
(1)鉴别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可参见诊断要点。
(2)辨感冒之虚实:实体感冒一般以风寒、风热、暑湿症状为主,病程短,痊愈快;虚体感冒者病程长,常呈反复感邪、反复发病之势,同时兼有气、血、阴、阳虚损症状。
感冒导言:感冒,又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通常由病毒引起。
感冒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喉咙痛、打喷嚏、头痛、肌肉疼痛、发热等,给人带来不适和困扰。
虽然感冒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孩子、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而言。
本文将详细介绍感冒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感冒,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
一、病因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
其中,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是最常见的感冒病毒。
感冒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一个感冒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到周围环境,从而让其他人吸入病毒,导致感染。
此外,感冒病毒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气溶胶、空气传播、手指、餐具等途径传播,因此在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办公室、学校、医院等易成为感冒传播的场所。
二、传播途径感冒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1.空气飞沫传播:感冒病毒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被其他人吸入呼吸道而导致传播。
2.直接接触传播:感冒病毒可以通过感染者的鼻、喉分泌物或唾液等分泌物,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人,如握手、接吻等。
3.空气气溶胶传播:感冒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微小气溶胶传播,这些气溶胶可以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被人吸入呼吸道从而导致感染。
4.间接接触传播:感冒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手指、餐具、毛巾、玩具等物品传播给其他人,当其他人接触到这些污染物品后,再触摸口鼻眼等部位,从而导致感染。
5.气候变化:在寒冷、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感冒病毒,因此气候变化也可能是感冒传播的一种因素。
三、症状感冒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1-3天内出现,一般会在7-10天内自行缓解。
感冒的症状包括:1.流鼻涕:感冒病毒感染呼吸道,导致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加,从而出现流鼻涕的症状。
风寒感冒的患病机理和治疗原则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中风寒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风寒感冒发生时,人体容易受寒冷空气的侵袭,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如喉咙痛、咳嗽、流鼻涕等。
本文将讨论风寒感冒的患病机理和治疗原则。
一、患病机理1. 寒邪侵袭:风寒感冒的主要原因是寒邪侵袭人体。
在寒冷的季节里,人们容易接触到寒冷的空气,尤其是在没有做好保暖措施的情况下。
当寒冷空气直接接触到人体时,会导致气温降低,进而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
2. 免疫力下降:寒冷天气下,人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
免疫力的下降使得人体对各种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减弱,从而更容易感染疾病。
3. 风邪侵袭:风是导致风寒感冒最重要的外因之一。
风寒感冒通常伴随着寒冷的天气和刺骨的风,人体对这种外界刺激反应不佳,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
二、风寒感冒的治疗原则针对风寒感冒,合理的治疗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个治疗风寒感冒的原则。
1. 驱寒祛邪:在治疗风寒感冒时,首先需要将寒邪从体内驱除。
患者应注意保暖,室内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外出时要注意穿戴合适的衣物。
此外,可以采取辛温解表的中药汤剂,帮助驱散体内的寒邪。
2. 增强免疫力:为了增强免疫力,患者应该注重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可以增强免疫功能。
如果病情较重,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一些抗病毒药物,以加快康复进程。
3. 缓解症状:风寒感冒会带来一系列不适的症状,如咳嗽、喉咙痛、鼻塞等。
针对这些症状,可以采取相应的药物或草药进行缓解。
例如,可以利用一些止咳化痰的药物来缓解咳嗽症状,利用口服易化药物和持久的保湿来缓解咽喉不适。
4. 休息养生:在感冒期间,患者应该适当休息,给予身体充分的休养时间。
睡眠充足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促进康复。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度的湿度,也有助于康复。
总结:风寒感冒的发生机理包括寒邪、免疫力下降和风邪侵袭等原因。
在治疗风寒感冒时,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可采取驱寒祛邪、增强免疫力、缓解症状和休息养生等治疗原则。
伤风感冒原因及症状伤风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多样,症状也千差万别。
本文将对伤风感冒的原因及常见症状进行探讨。
一、原因:1. 病毒感染:伤风感冒的主要原因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
感冒病毒主要有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它们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方式传染给人体,进而导致感冒的发生。
2. 外界环境因素:寒冷、潮湿的环境容易让人感冒,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过渡时期,气温骤变,人体适应能力较弱,容易被感冒病毒侵袭。
3. 免疫力下降:人体的免疫力对抗病毒具有重要意义,当免疫力下降时,身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能力也会下降,从而易患伤风感冒。
二、症状:1. 流感症状:伤风感冒的最常见症状是流感症状,患者会感到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寒战、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2. 鼻塞流涕:伤风感冒通常会导致鼻子不通畅,同时出现流涕的情况。
患者可能会感到鼻子发痒,并经常打喷嚏。
3. 喉咙痛:感冒病毒侵袭咽喉部位,使喉咙发炎,从而引起喉咙痛的症状。
患者可能感到喉咙干燥不适,痛风刺痛。
4. 咳嗽:伤风感冒还会引起咳嗽,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气道炎症刺激了咳嗽反射。
患者会出现干咳或有痰的咳嗽。
5. 发热:感冒病毒入侵人体后,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或高热的情况,体温通常在37.5℃至39℃之间。
6. 其他症状:伤风感冒还可能伴随着一些其他症状,如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良、脸部浮肿等。
综上所述,伤风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造成该疾病的原因主要是病毒感染、外界环境因素和免疫力下降。
其常见症状包括流感症状、鼻塞流涕、喉咙痛、咳嗽、发热等。
在预防伤风感冒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合理调节自己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有效预防感冒的发生。
人为什么会反复患感冒
感冒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感冒病毒感染而引起的。
感冒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能产生抵抗感冒病毒的抗体。
但是人为什么还会反复患感冒呢?
(1)感冒病毒抗体在人体内不能长期存留。
普通感冒病毒抗体一般只存留1个月左右,流行性感冒病毒抗体可存留8~12个月,故感冒后的免疫力,一般可维持1个月,流行性感冒则可维持8~12个月。
(2)抗体的免疫作用具有特异性。
虽然感冒后人体内可产生抗体而获得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具有特异性,只对引起人体产生此种免疫力的病原体具有免疫作用,而对其他的病原体则无免疫作用,故也称特异性免疫。
(3)能引起感冒的病毒种类很多。
据研究,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已发现可引起感冒的病毒有12种200余型,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和肠道病毒等。
人体在一种病毒感染治愈后不久,又有可能被另一种病毒所感染,所以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反复患感冒。
秋冬交替,温度忽高忽低,是感冒的多发季节。
这时有些人常常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感冒,并且前次感冒未愈,下次感冒又起,整天咽痒喉痛、浑身发紧、忽冷忽热、头脑不清。
一般说,健康原动力充足的人,不易感冒,就是得了感冒,也比较轻,治愈较快。
健康原动力不足、免疫力低下的人,易患感冒;感冒后症状比别人重,发烧不退;感冒时间长,迁延难愈,经常感冒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急性肾炎
等并发症。
因此,秋冬交替之际,易患感冒的人群更应注意防止感冒。
预防感冒的方法很多,但是提高健康原动力,增强全身以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局部免疫功能,抵抗从呼吸道入侵的各种病毒或细菌,是防治感冒的关键。
引起风热感冒的原因一、风热感冒病因的西医解读1.环境因素:是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力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风热感冒多见于夏秋季,外感风热所致。
2.免疫力低下: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或外界侵入的病毒和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幼体弱。
3.疾病因素: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旁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患本病。
二、风热感冒的中医病因:《诸病源候论·风热候》:“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
肺为五脏上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
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
”六淫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故风为感冒的主因。
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
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
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由于四时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有风寒,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风热感冒食疗方1杭菊糖茶:杭菊糖30克,白糖适量。
将杭菊花放茶壶内开水浸泡,加白糖适量。
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
适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发热患者。
2生姜红糖茶:生姜10克,红糖适量。
将生姜切片,用沸水浸泡,加入少量红糖,代茶饮。
能散寒解表,温肺止咳,增进食欲,治疗风寒感冒。
3绿豆粥:绿豆5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将绿豆、粳米洗净煮粥,待热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秋天来临,季节交替易感冒,赶快备上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随着暑热的逐渐褪去,最近凉凉的天气好舒服。
季节转换往往伴随感冒高发,相关资料显示,每年在夏秋交替之时,各种感冒、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会猛增。
这是因为,夏秋交替,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既有炎夏的余威,又有秋干的特点,极为适合病毒的繁殖与传播。
更重要的是,人体在经过盛夏之后,体液缺乏,燥感显露,呼吸道黏膜极易受到刺激,抵抗力减弱,容易被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从而引发感冒。
入秋后,万物收敛,要注意不吃寒凉之物。
寒凉食物,会导致体内的阳气不足,危害健康。
而冰饮料、冰啤酒,这些都会刺激肠胃,造成脾胃不和,导致体内湿气重。
西瓜又名“寒瓜”,秋季不宜过多进食西瓜,民间有“秋瓜坏肚”之说,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秋季更不要贪吃西瓜,否则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健康。
入秋后,应该顺应天时,早睡早起,切勿熬夜。
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中医认为,感冒发病机理主要是人体营、卫两气不相协调所致,而充足的睡眠可以协调两气,减少感冒的发生。
家中可以常备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济川)。
其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可有效改善患者咽痛、咽肿、咽充血等症状,缩短退热时间。
对于扁桃体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可缩短扁桃体分泌物消失时间,缩短扁桃体肿大和充血时间,减少咽痛,缩短退热时间。
“自古逢秋悲寂寥”,由夏入秋,人们在精神情绪上也会有变化,出现“悲秋”“伤秋”之情。
忧心过度或常生气,会导致阴阳失衡、影响健康,所以,要学会放松心情,保持心情愉快。
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此季节气候多变,早晚温差较大,要注意保暖。
但最好不要过早过多添加衣服,让身体逐渐适应忽热忽冷的环境,保暖过度容易使身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下降。
季节交替的时刻,最容易引发身体的疾病,像感冒、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身体的健康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多加防护,如有不适及时治疗。
感冒的名词解释中医1.引言1.1 概述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由感冒病毒引起。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人接触到感冒病毒,并将其带入身体时,就会出现感冒的症状。
感冒的症状包括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咳嗽、发烧和全身不适等。
中医对感冒的解释与西医有所不同。
中医将感冒视为一种外感病邪所致的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是由于风寒、风热或风湿等邪气入侵于人体,导致人体的气血运行失常而引发的疾病。
中医认为,在人体的正常状态下,气血应该保持畅通无阻,以确保身体的健康。
然而,当感冒邪气侵入体内时,气血运行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感冒的症状。
根据中医的理论,感冒的症状是由于体内的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所致。
在感冒过程中,人体会通过流鼻涕、打喷嚏等方式排出邪气,以恢复正常的生理环境。
中医通过诊断患者的舌苔、脉搏等症状来判断感冒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来促进身体的康复。
中医对感冒的解释不仅关注病症的表现,还注重整体的身心健康。
中医强调平衡与调和的理念,认为人体的健康取决于阴阳平衡的状态。
因此,中医在治疗感冒时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还注重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对感冒的解释有别于西医,它将感冒视为一种外邪入侵所致的疾病,强调身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的解释为我们理解感冒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并可以为治疗感冒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中医对感冒的解释,以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我们的健康。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框架,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先对感冒进行概述,包括感冒的定义、症状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随后,介绍本文的文章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
最后,说明本文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对中医对感冒的解释进行探讨,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正文部分将以两个主题展开讨论。
第一节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因病机】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
一、病因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二、病机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二、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属实,但应根据证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二、治疗原则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不论邪从外人,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一、病因1.外感六淫2.内邪干肺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第三节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一、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体虚病后二、病机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总之,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
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
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防治。
【流行病学】上感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
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
可引起上感的病原体大多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病毒,同时健康人群亦可携带,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上感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另有20%~30%的上感为细菌引起,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发生,多见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患者,由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
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损伤。
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
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一) 普通感冒普通感冒(Common Cold)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
一、感冒【疾病概述】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中医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的鼻病毒引起。
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
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别人。
【发病机理】感冒与人体发育有关。
如果血液渗透压增高,肌肉与皮肤细胞中的水分会倒流进血,不能正常流转的氧气等回退肺部(肺似植物根系,吸氧气、水分),引起肺部扩张、进一步刺激引起鼻子充血、刺激鼻子内部敏感神经、出现打喷嚏等现象。
如果此时血液渗透压没有良好改变,会引起流涕(倒水)、咳嗽(倒气)等感冒症状。
感冒初发多喝水可能增强免疫力【并发症】1.咽炎,鼻炎,气管炎。
2.肺炎:感冒,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和咽部的炎症,但如果未得到控制,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并导致哮喘的复发。
3.病毒性心肌炎:病毒侵犯心肌所致。
4.病毒性脑膜炎:在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脑膜炎双球菌就会由呼吸道进入血液,而后达到颅内,引起脑膜炎发生炎症性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5.肾炎:肾炎是机体对链球菌入侵的免疫反映。
,但是如果你的免疫力低下,又是过敏体质,链球菌就会下行到肾脏起双肾弥漫性病变。
6.风湿性关节炎病:西医理论认识,风湿性关节炎是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
当人体发生感冒后,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及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链球菌。
7.中耳炎:咽鼓管开口在咽部,当打哈欠或吞咽时,咽鼓管开放,有少量气体进入中耳,维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尚未成熟,咽鼓管比较短且直,感冒后,炎症极易波及短而直的咽鼓管,进而累及中耳。
【疾病鉴别】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鼻痒喷嚏,鼻塞声重,咳嗽,咯痰白或者清稀,流清涕,肢体酸楚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感冒的名词解释中医感冒,也被称为“风寒”或“风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中医学中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它是由于外界邪气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类急性疾病,多见于季节交替和气候变化的时候。
中医学对于感冒的定义和认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不断的深化。
首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感冒是一种由外邪侵袭和人体抵抗力下降共同引起的疾病。
中医强调外邪的侵袭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感冒的发病与外界环境有关,如寒冷、湿气、大风等,这些外邪入侵人体后,会直接损害人体的阳气。
同时,中医也认为人体的正气或抵抗力下降是感冒发病的重要原因,正气不足则易受外邪的侵袭。
其次,中医对感冒的分类和症状表示出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别。
风寒感冒多见于寒冷季节,症状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咳痰等;而风热感冒多见于炎热季节,症状表现为发热、喉咙痛、咳嗽、流鼻涕、口渴等。
这种分类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针灸、中药和食疗被广泛运用于感冒的治疗。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增强阳气,提高人体抵抗力。
中药的应用则是通过不同的药物组方,清热解毒或温通经络,以达到驱邪、解表的作用。
食疗在中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食物被认为是调养人体阳气的重要手段。
例如,鸡汤、姜汤、葱姜水等温热性食物被认为可以温暖体内的阳气,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此外,在中医的视角下,感冒还与个体体质和气候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其对外邪的抵抗力也不同,因此感冒的症状和疗效也会有所差异。
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影响感冒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鼓励人们根据气候变化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总而言之,中医学对于感冒的名词解释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它将感冒看作是外邪侵袭和人体抵抗力下降的综合结果,通过针灸、中药和食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并强调了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中医对于感冒的认识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常见疾病,也展示了中医学在疾病防治方面的独到之处。
感冒病理学原理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the common cold is related to viruses and the body's immune response. 感冒的病理基础与病毒和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
When a person is infected with a cold virus, it enters the respiratory tract, attaches to epithelial cells, and begins to replicate. 当一个人感染了感冒病毒时,病毒进入呼吸道,附着在上皮细胞上,开始复制。
This leads to the release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which recruit immune cells to the site of infection. 这导致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的释放,这些物质会将免疫细胞招募到感染部位。
As a result, the immune system launches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combat the virus, causing symptoms such as runny nose, sore throat, cough, and fever. 结果,免疫系统发起了炎症反应来对抗病毒,引起了流鼻涕、咽喉痛、咳嗽和发烧等症状。
The body's efforts to clear the virus and heal the damaged tissue lead to the symptoms of the common cold. 人体清除病毒和修复受损组织的努力导致了感冒的症状。
In addition to the immune response,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the common cold also involves the disruption of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the respiratory epithelium. 除了免疫反应,感冒的病理过程还涉及呼吸道上皮细胞正常功能的破坏。
第一节感冒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见。
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恶风、发热、鼻塞、清涕、脉浮为特征。
在证候表现上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并有挟湿、挟暑等兼证。
在病情上亦有轻有重。
轻者,一般通称伤风;其重者,称为“时行感冒”,有一定的传染性,可以引起广泛流行。
感冒的发病机理是外邪袭表,伤及肺系,引起肺卫表证。
因此,以宣肺解表为基本治疗原则。
现代医学中的普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临床上可参照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病因病理)感冒的发生,是因感受外邪而发病。
外邪之中以风邪为主,在气候反常,冷热失调,人体卫气不固之时,风邪乘虚侵入。
因风为六淫之首,常挟肘气侵入而致病。
因此感冒在临床上,又有风寒、风热、兼湿、挟暑之不同。
外邪侵袭人体,与人之正气强弱有关。
若生活起居失常,冷暖不调,或过度疲劳之后,正虚失于防御,则易为外邪所害。
在禀赋样偏弱情况下,也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此外,肺有痰热,则风邪易乘,也可引起感冒。
(辩证论治)感冒是病邪在表,临床上出现肺卫症状,初起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头痛,继而引起发热、咳嗽、喉痒或咽痛。
重则见恶寒、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等症的即属于“时行感冒”。
若无复感新邪,病程约在5到10天。
治疗上当以宣肺解表为法。
证侯属于风寒的,宜辛温解表;属风热的,宜辛凉解表;兼挟湿邪的,宜疏风胜湿;兼挟暑邪的,当清暑解表。
至于体虚及老年体弱的病人,临证时根据证情,又当采取助阳解表,滋阴解表等手法治疗。
1.风寒感冒主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声重,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外感风寒,邪气侵入皮毛。
因寒为阴邪,其气凝闭,使卫外之阳被郁,故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甚则四肢酸痛;肺合皮毛,邪气内迫于肺,则使肺气不宣,故出现了咳嗽,痰清稀,鼻塞流清涕,语声重浊,喉痒等肺系症状。
风寒在表,故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选穴风池、风门、肺俞、鱼际、外关、列缺、禾缪、迎香等穴。
感冒是什么原理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通常由于感染引起的。
感冒的病原体主要是冷空气中流行的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
当感冒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们会在鼻腔、喉咙和肺部等呼吸道黏膜上繁殖。
病毒感染引发了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导致了感冒的症状。
感冒的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头痛、咳痰、乏力和轻度发热等。
这些症状是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入侵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当病毒进入呼吸道后,免疫系统会释放化学物质来抵抗病毒,这些化学物质会引起炎症反应,并导致上述症状的出现。
感冒通常通过飞沫传播方式传染给他人。
当一个感冒患者打喷嚏、咳嗽或说话时,病毒会从他们的口鼻出来,并悬浮在空气中。
如果健康的人吸入这些含有病毒的飞沫,他们有可能被感染并出现感冒症状。
预防感冒的最佳方法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感冒患者密切接触、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等。
此外,接种流感疫苗也可以帮助预防某些感冒病毒株。
如果已经感染了感冒病毒,那么休息、饮食和补充充足的水分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同时,避免接触他人以减少传播风险也是很重要的。
我把感冒的发病过程给你,你自己就可以对照找到适合你的方法了。
我们每天所呼吸的空气中本身就漂浮着大量的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菌,而这些致病菌也通过我们的呼吸不断进入到我们的鼻腔中。
但是一般情况下,鼻腔本身的排毒系统能够在15到30分钟之内将致病菌运送到鼻咽处,并最终进入胃中消化掉。
此时病毒的数量始终保持在鼻腔免疫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就不会生病。
但当诱发因素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出现时鼻腔的排毒功能降低,病毒则可以长时间停留在鼻腔内。
此时病毒就可繁殖出鼻腔免疫系统无法承受的病毒数量,病毒便大肆侵入人体,我们也就感冒了。
(在经期、孕妇以及鼻炎患者等表现更为明显,即更加容易感冒。
)稍后,鼻腔内病毒的基数更大,病毒数量增长更快,于是大量的病毒开始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这时感冒的全身症状就开始表现出来了。
因此,在感冒的时候,鼻子充当着病毒大本营的角色。
只要我们不断地用温盐水冲洗鼻腔,有点鼻涕了就冲一次,保持鼻子通畅,将大量病毒清理出鼻子,越来越少的病毒侵入人体。
最终可将鼻腔中的病毒数降低到鼻腔免疫系统能够应对的范围之内。
而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很快杀灭进入人体的病毒。
所以,自己去买个瑜伽洗鼻壶,将温盐水灌入其中,让水流在重力的引导下,缓缓浸洗鼻腔各个柔嫩组织,清除鼻腔中的病毒以及其它有害物质。
在感冒时多用温盐水冲洗鼻腔,有点鼻涕就冲一次,保持鼻腔内没有多余鼻涕和鼻子通畅,可从根本上解决病毒问题。
使用此法可在2到4天内治愈感冒,并且不用吃任何药物。
平时早晚或者在连续打喷嚏后洗鼻子,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感冒,极大降低感冒几率。
由于洗鼻子是直接将大量含有病菌的鼻涕排入下水道,因此可极大减少感冒者排至空气中病毒的数量,也可极大降低与感冒者接触的人感冒的几率。
同时因为流感和感冒让人生病的过程相同,只是病毒种类不同。
所以该方法也可同时减轻流感症状治疗流感和预防流感,对各种流感均适用。
以此方法将感冒治好后,洗鼻的次数就降为早晚洗,这样就可以慢慢地调理鼻子,治疗鼻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