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电场法
- 格式:ppt
- 大小:5.79 MB
- 文档页数:69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标题: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深入探讨和理解引言:自然电场法是一种非侵入性地下勘探技术,通过测量地下的电场变化来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然电场法技术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案例。
通过详细介绍和分析,我们将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自然电场法技术的优势、局限性和研究前景。
一、自然电场法技术原理1.1 地球电磁场与自然电场在介绍自然电场法技术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电磁场和自然电场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地球电磁场是由地球自身的电流产生的,而自然电场则是地下物体对地球电磁场的影响所导致的电场变化。
本节将详细介绍地球电磁场和自然电场的形成机制和基本原理。
1.2 自然电场测量原理自然电场法技术通过安装合适的电极布置和测量系统来测量地下的电场变化。
本节将介绍自然电场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电极布置方式、数据采集和记录、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实际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自然电场法技术流程2.1 仪器设备选择与准备在进行自然电场法勘探之前,合适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和准备非常重要。
本节将介绍常用的自然电场法仪器设备,并对其特点、性能和适用范围进行评估和比较。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是自然电场法技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获取准确的地下信息至关重要。
本节将详细介绍自然电场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处理的步骤和常用的数据解释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软件。
2.3 解释与分析解释与分析是自然电场法技术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我们能够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本节将介绍自然电场数据的解释方法、解释模型的建立以及解释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三、自然电场法技术应用案例3.1 地下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自然电场法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勘探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本节将介绍自然电场法在地下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案例,并分析其优势和限制。
3.2 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自然电场法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图2.2.1 电子导体周围的自然电场第二章 自然电场自然电场是地电场中由电化学作用产生的仅限于局部地区的天然稳定电场, 研究自然电场 的成因及其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对于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某些地质填图,水文地质和工程地 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目的而建立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2.2.1 自然电场的类型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是电中性的,即正、负电荷保持平衡。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或某 个系统的正、负电荷会彼此分离,偏离平衡状态,这种现象通常称为“极化” 。
某些岩、矿石 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呈现出极化状态,并在其周围形成自然电场,这便是岩、矿石的自然极 化。
一般说来,形成自然电场的物理、化学作用可以概括如下:1.发生在电子导体(硫化矿体等)和溶液接触面上的氧化还原作用;2.地下水的渗流和过滤作用;3.矿化溶液的离子在岩石交界面上的扩散和岩石骨架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以上三种作用形成矿体的氧化还原电场、过滤电场和接触扩散电场。
这三种电场就是自然 电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 氧化还原电场当电子导体和离子导电的溶液接触时,由于热运动,导体的金属离子或电子有足够大的能 量,能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而越出导体,进入溶液中,从而破坏了导体与溶液的电中性,这时 导体和其附近的溶液分别带有符号相反的电荷, 它们相互吸引, 分布于导体与溶液的界面附近, 形成一双电层。
此双电层的电位称为导体在该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与电子导体和溶液的性质有关。
若成份单一的电子导体全部沉浸于化学性质均匀的溶液中,则导体表面将形成均匀、封闭的双电层。
由于双电层中正、负电荷相互平衡,故导体周围不会出现电场。
如果电子导体的成分发生变化或溶液化学性质不均匀,则双电层的分布呈不均匀状态,产生极化,并在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形成自然电流。
这种由极化形成的电流的趋势是减少造成极化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
故若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则因极化而引起的自然电流会随时间逐渐减小,以至最终消失。
图2.2.1 电子导体周围的自然电场第二章 自然电场自然电场是地电场中由电化学作用产生的仅限于局部地区的天然稳定电场, 研究自然电场 的成因及其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对于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某些地质填图,水文地质和工程地 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目的而建立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2.2.1 自然电场的类型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是电中性的,即正、负电荷保持平衡。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或某 个系统的正、负电荷会彼此分离,偏离平衡状态,这种现象通常称为“极化” 。
某些岩、矿石 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呈现出极化状态,并在其周围形成自然电场,这便是岩、矿石的自然极 化。
一般说来,形成自然电场的物理、化学作用可以概括如下:1.发生在电子导体(硫化矿体等)和溶液接触面上的氧化还原作用;2.地下水的渗流和过滤作用;3.矿化溶液的离子在岩石交界面上的扩散和岩石骨架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以上三种作用形成矿体的氧化还原电场、过滤电场和接触扩散电场。
这三种电场就是自然 电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 氧化还原电场当电子导体和离子导电的溶液接触时,由于热运动,导体的金属离子或电子有足够大的能 量,能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而越出导体,进入溶液中,从而破坏了导体与溶液的电中性,这时 导体和其附近的溶液分别带有符号相反的电荷, 它们相互吸引, 分布于导体与溶液的界面附近, 形成一双电层。
此双电层的电位称为导体在该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与电子导体和溶液的性质有关。
若成份单一的电子导体全部沉浸于化学性质均匀的溶液中,则导体表面将形成均匀、封闭的双电层。
由于双电层中正、负电荷相互平衡,故导体周围不会出现电场。
如果电子导体的成分发生变化或溶液化学性质不均匀,则双电层的分布呈不均匀状态,产生极化,并在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形成自然电流。
这种由极化形成的电流的趋势是减少造成极化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
故若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则因极化而引起的自然电流会随时间逐渐减小,以至最终消失。
图2.1.1 地电观测线路第二篇 大地电场、自然电场法及充电法第一章 大地电场地球表面存在着天然的变化电场和稳定电场。
天然的变化电场是由地球外部的各种电流系 在地球内部感应产生的,分布于整个地表或广大地区,一般具有较小的梯度。
天然的稳定电场 主要是由矿体、地下水和各种水系产生的,分布于局部地区,一般具有较大的梯度。
各种天然 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变化电场(电流场、电磁场),称为大地电场,而各种天然的地方性的稳 定电场,称为自然电场。
这两种电场总称为地电场。
本章仅讨论大地电场。
2.1.1 大地电场概述一 大地电场的测量测量大地电场的装置如图 2.1.1 所示。
M ,N 是一对埋 入地下的电极,一般埋深两米左右。
电极间的距离一般在 一公里以上,常用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铅板制作电极,其面积约为 0.3×0.2m 2。
G 是座式电流计,灵敏度约为 10 -7—10 -9 A/mm 。
R 是一个阻抗较大的电阻,必须远大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接地电阻。
这时,电流计就可以近似地记录M , N 电极之间的电位差ΔU MN 。
由电位差ΔU MN 和极距 MN 可 算出测点O 处(M ,N 的中点)的平均电场强度 E MN :MNU E MNMN D =(2.1.1)E MN 就是沿 MN 方向的电位梯度,一般以 mv/km 为单位。
大地电场是个矢量,因此,必须沿 x ,y 两个方向布设两组电极,分别测量出电场的北向 分量 E x ,和东向分量 E y ,才能确定测点 O 处大地电场的强度和方位角α:,22 y x E E E + = xy E E tg / = a (2.1.2)在固定台站上,为了获得较大的信号,电极距常取得很大。
表 2.1.1 给出了世界上几个著 名的地电台采用的极距。
流动台站采用的电极距较小,一般为 400 到 600米。
表2.1.1 几个国家的地电观测极距国 家 台 名 南北极距(公里)东西极距(公里)德 国 Barlin 120 262 美 国 Tueson 56.8 93.9 美 国College1.31.2图2.1.4 大地电场的对比性(1952.2.24 观测)英 国 Greenrich 25.0 15.6 澳大利亚 Watheroo 3.4及2.0 9.9及5.6 西 班 牙 Ebro 1.3 1.4 加 拿 大Chesterfield1.30.9二、 大地电场的特点图 2.1.2 是大地电场的两段记录。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1. 引言自然电场法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测量地表上的自然电场来推断地下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该方法基于地球表面的电荷分布和地下岩石或矿体的导电性差异之间的关系。
本技术规程旨在介绍自然电场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2. 原理自然电场法是利用地球自身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勘探。
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天然来源的电磁辐射,包括大气层中的雷暴活动、太阳辐射以及地壳中岩石和矿体中所包含的导电性物质。
这些天然电磁辐射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自然电场。
当某种导电性物质存在于地下时,它会改变周围地表上的自然电场分布。
通过测量这些变化,可以推断出导体的位置、形态和性质。
自然电场法主要依赖于以下两个原理:1.位势差原理:当岩石或矿体中存在导电物质时,地下电场会发生变化,形成一定的电位差。
通过测量不同位置上的电位差,可以推断出导体的存在。
2.电场扰动原理:导电物质的存在会扰动地下电场的分布。
通过测量地表上不同位置上的自然电场强度,可以识别出导体的边界和性质。
3. 仪器设备自然电场法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测量和数据采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位差测量仪:用于测量不同位置上的地表电势差。
常见的仪器有数字式和模拟式两种,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型号。
2.自然电场强度测量仪:用于测量地表上不同位置处的自然电场强度。
通常使用数字式自然电场强度计进行测量。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将仪器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
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或专门设计的数据采集设备。
4.辅助设备:包括天线、导线、支架等辅助工具,用于搭建测量系统并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数据处理方法自然电场法的数据处理是整个勘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勘探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1.数据滤波:由于自然电场受到各种干扰影响,测量数据中可能存在噪声。
通过滤波方法,可以去除这些噪声,提高数据的信噪比。
自然电场法名词解释自然电场法,嘿,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名词呢!那到底啥是自然电场法呢?咱就来好好唠唠。
自然电场法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利用自然电场来进行地质勘探的方法。
这自然电场可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哦,它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那这自然电场是咋来的呢?原因有不少呢。
比如说,地下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物理化学作用产生电场。
还有,一些矿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产生自然电场。
在实际应用中,自然电场法有很多优点呢。
首先,它不需要人工施加电场,所以比较节省成本。
而且,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简单,不需要太复杂的设备。
另外,自然电场法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不会像一些其他勘探方法那样对环境造成破坏。
自然电场法可以用来探测很多地质现象。
比如说,可以用来找地下水。
地下水在流动的时候会产生自然电场,通过测量这个电场的分布,就可以推断出地下水的位置和流向。
还可以用来探测金属矿床。
一些金属矿物在氧化还原过程中会产生电场,通过测量这个电场,就有可能找到金属矿床的位置。
举个例子吧,有个地方的人们一直为找不到水源而发愁。
后来,地质学家们就采用了自然电场法来进行勘探。
他们在地面上布置了一些电极,测量自然电场的分布。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量和分析,他们发现了一个区域的自然电场异常。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这个区域下面有一条地下水的通道。
于是,人们就顺着这个线索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解决了用水问题。
自然电场法还可以和其他勘探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勘探的准确性。
比如说,可以和地震勘探法结合起来。
地震勘探法可以探测地下的地质结构,而自然电场法可以探测地下水和金属矿床等。
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地下的情况。
不过呢,自然电场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比如说,自然电场的强度比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像雷电、电器设备等都可能会对自然电场的测量产生影响。
而且,自然电场的分布也比较复杂,有时候很难准确地解释测量结果。
尽管自然电场法有一些局限性,但它在地质勘探中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