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原由
- 格式:docx
- 大小:8.36 KB
- 文档页数:4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传世之作。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篇1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主称“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原载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
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
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但是无可讳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
他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
朱自清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
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泻浮洗笼B.照飘滤托C.流升洗笼D.泻浮浸罩小题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作者:余春山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2期我国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语言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叠词手法。
其意义在于,不仅增强了了语言的音节美,感性地诠释了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更为重要的是扩张了单位语言的内涵承载力,实现了单位的语言的增值。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单位语言,其传达的意项是有限的,其表达的向度也是比较单一的,比如一个单位语言的量词“颗”,它仅仅指示一种物体的存在样式,再如一个单位语言的形容词“曲折”它也只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和特征:但如果将这些单位语言进行叠加或交叉叠加,就能有效地改变其表意的单一性,从而提供与日俱增的理解域和想象空间。
如将“颗”叠加为“颗颗”,就不仅实现了数的增加,同时,作为双音节,读起来会产生一种音节美。
对“曲折”一词进行叠加,它不仅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特征,而且还指示物体或事物的态势,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還可以传达“优雅的、运动的、丰富的、轻柔的”意项。
结构主义美学认为,作家的创作不仅是承担改造自然(文学素材)的任务,同时刀要完成改造语言的任务。
文学语言与生活言语或自言语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学语言是作家选用特定的组合方式将生活言语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成为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单位语言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是改造语言的一种方式,这在诗歌和散文作品中对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扩张语言的意项,具有积极的意义。
叠词手法作为语言符号的表现手段,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主要体现在对客物象的描绘中。
从形式上看,主要是通过单位语言(词)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改变原有单位语言的单一态势,使之具有相对稳定的格式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语言向前运动的动力,正如乐曲的强弱变化作为节奏动运动的动力呈示在每一个单位音节里,而这些单位音节的维持和延续就构成了乐曲的旋律,叠词才法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的节奏美。
且看下面的例子(下画线为引者所加,下同):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月色》叠音词探究凌金明叠音词具有音节整齐、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音词,从而使《荷塘月色》产生了婉丽柔美的美感效果。
从《荷塘月色》使用的叠音词的词性来分,主要有两类。
一是形容词,如: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2.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全文共用了18个描摹形态的叠音形容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描摹的准确。
例如第1句,如果你把“静静”改为“安静”或“宁静”,把“薄薄”改为“稀薄”或“轻薄”,就缺乏温馨美好的情境效果了。
又如第2句,如果你把“远远近近”和“高高低低”概括为“到处”,就会使荷塘四周由近及远的空间感、高低错落的立体感消失殆尽。
这些描摹状貌的形容词颇有《诗经》中“兼葭苍苍(渺茫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枝叶袅娜繁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飞满天的盛大貌)”的艺术效果。
二是量词,如:1.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 这些树将一片荷围住。
叠音式量词具有和婉亲切的特点。
如果把“日日”改为“每日”,把“层层”改为“各层”,便失去了和婉亲切的韵味。
其次,从本文使用的叠音词的结构形式来看,可分为三类。
一是“AA”式,如:1.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2.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3.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AA”二字式叠音词具有轻柔、细腻的特点,这一类叠音词在文中使用最广泛,单第四、五两自然段就有十多个。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中的篇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涧/脉脉不得语。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惜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 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乂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儿种形态:1.AA式缕缕清香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淡淡的重重围住2.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乂“轻轻地”推门回来, 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乂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乂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乂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二月。
这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对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白色恐怖的血污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然而又终不能闭目塞听,因此思想上总存有许多矛盾的苦闷。
他的这篇著名散文主要是写月夜下荷塘的幽美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矛盾苦闷心境的一些影子。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荷塘月色》课文赏析,希望有所帮助!全文可划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同时创造了一种安静优美的气氛,引出全文。
这一段以一个悬想(“忽然想起……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紧扣文章题目,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接着从“月亮”、“孩子们的欢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几个方面记述了夜深人静的时间,而且把读者逐步引入一种静谧的境界,成为全文一个极好的引起。
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时间、地点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极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着力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
先写来路(第二、三自然段)。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树木包围,再笼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静悄、幽寂的氛围,这也正是统照全文的气势。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笔反衬,由此更衬托出“今晚”月色笼罩下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这一片静谧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抒发了“我”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
继写荷塘(第四自然段)。
这是先写田田的荷叶,晶莹的荷花;叶与花各有所似,越见出玲珑,晶洁。
再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芳而不浊,“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歌声”比况“荷香”,实在新颖、透辟,极熨贴地传达出一种香远益清的韵味。
既有微风,必有所动,接下去顺笔写了花与叶在微风掠过时刹那间的动态,从动态中表现出叶与花一种欣欣然生机活泼的情状。
这动态与上边的静态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三美论”视角下《荷塘月色》中叠词的英译赏析作者:温家红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荷塘月色》是散文家朱自清的佳作,该散文的一大特点是叠词的广泛使用。
叠词的使用让《荷塘月色》的意象更加鲜活,加深了语言的意境,增添音韵与形式之美。
本文旨在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指导下,以朱纯深和杨宪益夫妇英译本为例,赏析叠词的英译,探究其意境之美、音韵之美与形式之美。
关键词:“三美论” 《荷塘月色》叠词英译1.引言“真”“情”“美”乃散文之本色。
(仲伟合、李明, 2010:103)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其美在于散文的“真”,流露作者的真情实感;也在于散文的“情”,散文或抒情或说理,皆表达作者之感;也在于散文的形,散文的遣词造句,修辞节奏,皆展示散文的形美。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透着诗意的美,他追求散文的真与美,“真”在于描写真事实景,抒发真情实感;“美”在于文辞的富于情韵、清新自然及音乐美感。
(萧乡,1981:79)《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真”与“美”,描绘了一幅恬静悠然的荷塘夜景,抒发作者对安宁和平生活的向往。
该文文辞优美,萧乡(1981:84)、于颖(2014:65)和谢晓凤(2014:107)等人指出运用叠词对形成《荷塘月色》语言的“美”,功不可没。
谢晓凤曾谈到,叠词使其散文中的艺术形象更立体、鲜活,既加强了语意,又突出了韵律美”。
(谢晓凤,2014:107)换言之,叠词对塑造《荷塘月色》中的意象,加深语言的意境及形成音乐美感,极为重要。
再加上叠词自身带有的形式之美,叠词与诗歌相似,具备意美、音美与形美。
因此,本文从“三美论”的视角,以《荷塘月色》朱纯深和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例,下文简称朱译和杨译,列举出典型叠词的英译,探究其意美、音美与形美。
2.对比中英文叠词中英文中皆有叠词,叠词是重复某一字或词组成的。
汉语中叠词按音节划分为双音节,如:妈妈(AA)、涓涓等;三音节,有冷冰冰(ABB)、飘飘然(BBA)等;四音节,如:利利落落(AABB),咄咄逼人(AABC)、风尘仆仆(ABCC)、土里土气(A里AB)、百依百顺(ABAC)等。
学法研究航觉得“热闹是它们的”,自己“什么也没有”。
这种寂寞、无奈之情潜藏在字里行间,让人难以忽视。
这就照应了前面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
在苍茫的月色下踱步时,作者写道:“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作者的用意。
对于他而言,眼前的美景无法帮助他彻底消除心中的苦闷,只能让他感到暂时的欢愉。
他笔下的景色越美丽,就越能凸显出现实的残酷。
他不可能永远待在这一方天地,逃避现实。
他甚至开始想象美好的江南生活,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中,那“颇不宁静”的心境是否能够就此平静下来呢?也许就像作者所说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美好的江南”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慢慢变成一个美丽的梦,成为他的一种追求。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内心是抑郁的,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可是,再美丽的景色也无法帮助他超脱现实、走出困境,因而心情变得更加沉重。
江南再美,也只是一个求而不得的梦。
作为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荷塘月色》将景与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从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景色之美,也能体会到他当时寂寥、苦闷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者单位:新疆特克斯县高级中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我们在阅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浮想联翩。
那碧绿的荷叶,那袅娜的荷花,那皎洁的月光,都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
我们的神思也慢慢地飞入了那美丽的清华园……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除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之外,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叠词、数量词等词语。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荷塘月色》中词语的妙用。
一、妙用动词,让景物“活”起来朱自清先生具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荷塘月色》文本解析【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是朱自清的名篇,被选入高一语文散文章节的开篇,历来被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文本分析:一是朱自清不平静的原因探析,二是从不同方面重点鉴赏月光下荷塘的景色美及艺术技巧,三是文章末尾古典莲塘的描写。
在综合表述他人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点自己的见解。
最后为了使文章具有更加明确的教育教学意义,笔者添加了在新课标的语文政策的要求下,荷塘月色的一种新解读。
【关键词】:《荷塘月色》文本分析【文献综述】:先综述文本分析的第一部分,即对朱自清在散文开篇中提到的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探析。
李国平在《<荷塘月色>讲解》中提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抒发作者的不满,表达作者对光明的向往,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彷徨苦闷。
周文平的《谈<荷>》表明朱自清一方面在政治局势下彷徨苦闷,另一方面,又抒写作者对黑暗的不妥协,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
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表明朱自清的苦闷是由于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即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恐惧,所以陷入不知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程翔《<荷>主题探》中写出荷塘月色主题是表现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分子朱自清面对人生岔路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与钱理群的分析差不多,但批判了李国平类的主题分析。
吴海发在《<荷>中有哀愁么》创造性的提出朱自清没有表述哀愁,而是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和洁身自好的品行。
这些都是比较经典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原因分析,之后还有学者认为朱自清的苦闷原因是由于小儿子的出生或是性苦闷,但都不具备太多参考价值。
再综述文本的第二部分,奖赏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原由作者:余茂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3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传世之作,是现代文学中散文的精品,是美文中的美文。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
所叠的词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及量词。
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量词有层层、缕缕、一粒粒等等。
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散文,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词,实为罕见。
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用这么多的叠词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第一、喜欢用叠词以表情达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进行散文创作时遣词用语的习惯。
除《荷塘月色》一文以外,还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运用了叠词。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匆匆》)……当然,他的散文有大量叠词存在的地方远不只这些,还有许多许多。
这里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
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大闪光点。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散文,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词,实为罕见。
那么,朱自清先生他为什么会用这么多的叠词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第一:喜欢用叠词以表情达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进行散文创作时谴词用语的习惯。
除《荷塘月色》一文以外,还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运用了叠词。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选自于《春》)“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选自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选自于《匆匆》)……当然,他的散文有大量叠词存在的地方远不只这些,还有许多许多。
这里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
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大闪光点。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层层”﹑“星星”﹑“缕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
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能让人感觉到节奏明朗,音韵协调,形成音韵美﹑音乐美。
一语文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通常会指出,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往往喜欢用叠词。
叶圣陶先生曾说:“他(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
”(《朱佩弦先生》)仔细阅读了朱自清的一些写景抒情散文,发现确实如此,从他早期的名作《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到后来的《荷塘月色》《白马湖》《春》以及《欧洲游记》,他不仅使用而且另造了不少形态多样的叠词。
例如:“头涔涔”“泪潸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匆匆》);“垂垂”“黯黯”“富富丽丽”“疏疏”“郁丛”“盈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田田”“层层”“脉脉”“阴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垂垂”“峭楞楞”“缕缕”(《荷塘月色》);“曲曲折折”“大大小小”“满满”“软软”“闪闪烁烁”(《白马湖》);“偷偷”“嫩嫩”“绿绿”“轻悄悄”“绵软软”“密密”(《春》);“迷迷濛濛”“粼粼”“稀稀疏疏错错落落”“汪汪”“光光”“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白茫茫”“严严”“皑皑”“冉冉”(《欧洲游记・瑞士》)……为何朱自清喜欢用叠词?教师们通常会作出这样的解释:朱自清先生原来是诗人,诗人写作散文,追求词藻华美是很正常的,这是他个性爱美的体现。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叶圣陶回忆朱自清早期创作时说:“他作文、作诗、编书极为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我唯有身体力行,告诉我的孩子们老师爱你们,老师也爱写作——我们的人生太需要文字来帮助我们沉淀,我们的生活也太需要文字来帮助我们铭记,所以和文字做朋友吧。
总有一天,它会成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并且,没有之一。
如果,生活是一条河;如果,文学是一条河……如果孩子们注定要涉水过河,那么,我想,我该拉着孩子们的手,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岸上的指挥者。
让我们共同涉涉生活的水,共同寻找戏水的欢乐。
(无锡市山北中学)朱自清散文为何爱用叠词石 莉学者柳无忌后来回忆说:“我慕朱自清的名字而选了他的课。
浅谈《荷塘月色》中叠字的表达效果(重庆科能高级技校,重庆400030)【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传道授业解惑必有术。
这个“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学的美学欣赏。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欣赏;叠字一个民族的语言,有它自己的特有风格。
叠字,就其构词方式和表达效果来说,都是汉语特有的。
它具有语言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它标志着汉语词汇构词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力强的丰富性,它更表现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形象性。
《尚书·尧典》“汤汤流行之水,所在方方为害,又其势奔突荡荡然,涤除在地之物,包裹高山,乘上丘陵,浩浩盛大,势若漫天”。
显然“荡荡”是状其奔突之势,“浩浩”是写其漫天之形。
范文正公《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正是用《尚书·尧典》中的叠字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水势的。
《诗经》运用叠字的频率很高,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的近两百篇。
《文心雕龙·物色篇》有一段文字说得很好:“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融融’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情貌无遗矣。
”语言艺术要做到“情貌无遗”,就是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所知者深”才能“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这是很有见地的。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也真可谓“情貌无遗”。
《荷塘月色》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日日”为什么不用“每日”?“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实际上是表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远比“每日”“每天”要强烈,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由于“心里颇不宁静”,要“在这满月的光里”去熟识的荷塘寻找“另有一番样子,”那么为什么不用“天天”而用“日日”?那是因为心情与音韵协调,“天天”是平声,“日日”是入声,入声字就更可以抒写“心里颇不宁静”,入声字要“短促急收藏”嘛!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渐渐”,真是“居欢惜夜促,在蹙怨宵长”(晋张华《情诗》)。
说《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原由《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传世之作,是现代文学中散文的精品,是美文中的美文。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 处运用了叠词,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
所叠的词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及量词。
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副词有:静静地、悄悄地、轻轻地等等;所叠的量词有:层层、缕缕、一粒粒等等。
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散文,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词,实为罕见。
那么,朱自清先生他为什么会用这么多的叠词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第一:喜欢用叠词以表情达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进行散文创作时谴词用语的习惯。
除《荷塘月色》一文以外,还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运用了叠词。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选自于《春》)“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 ——(选自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
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 ——(选自于《匆匆》)当然,他的散文有大量叠词存在的地方远不只这些,还有许多许多。
这里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
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大闪光点。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层层”、“星星”、“缕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
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能让人感觉到节奏明朗,音韵协调,形成音韵美、音乐美。
再加上“有……的,有……的;” “正如……,又如……,又如……。
”这种并
列排比的句式,让人在读时能够感觉到顿挫有致,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第三: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
如: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用语平实自然,描画出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阔而又有立体感。
“重
重”“阴阴”“隐隐约约”,它们传神的描绘出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
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也加强了夜色的浓厚气氛。
“重重”写出了树的繁多和茂密。
“阴阴”则画出了树的色泽,如烟似雾,显得朦胧不清,黑黝黝的。
“隐隐约约”写出了顺着树梢看去的景物,即“一带远山”,只是这些远山看得并不清晰,给人以朦朦胧胧之感。
同时,这样写,也照应了文中第二段的“蓊蓊郁郁”的树及“阴森森”的小路。
第四: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仅是披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这一系列的动作的悄然无声。
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情是作者当时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表
体现。
一方面作者他渴求着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宁静,所以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片天地。
然而现实又不容他去,因为他是具有良知的爱国者,不能对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
甚至怕惊起了家人。
表面上写的是作者从家到荷塘,实质上说的是作者从现实跨入了梦境。
同理,“轻轻地”一词表面上写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里,而实质上说的则是作者从美梦中又回归到了现实。
“轻轻地” 不仅是在写推门进去动作状况,而且也是在状描作者的内心。
作者刚才好像是做了一个美梦,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被惊醒了,他“但愿长醉不愿醒”不愿意从梦中醒过来。
然而,回归到现实又是不可避免得。
所以“轻轻地” 突出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当时的苦闷、孤独和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