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 格式:pptx
- 大小:90.05 KB
- 文档页数:8
叠字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二是增添语言的音乐美。
对于前者,具体到说又包括六点。
第一,用于摹声。
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诗人分别用“辚辚”和“萧萧”来描摹兵车和马叫声,真实地表现了征夫出征的场面,渲染了行军的气氛,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第二,用于绘色。
“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呈现出一片黄橙橙的颜色。
”这是峻青《秋色赋》中的句子。
叠字“闪闪”,生动到显示了大金帅苹果的光泽;“橙橙”准确地说明苹果的颜色是由红和黄合成的,不单单是黄色。
这样的苹果,怎能不逗人喜欢?第三,用于衬托。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使叠字起着多种作用,其中,用叠字衬托更具特色。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叠字“日日”含有“经常”、“长久”的意思,它的修饰作用远比“每日”二字强烈。
叠字“日日”的运用,充分说明荷塘是作者很熟悉的地方,衬托其以往很熟悉的荷塘,是为了寻找另一番的样子,以此摆脱内心的苦恼和忧郁。
它与“天天”能不能换用呢?不能。
“天天”为平声,“日日”为入声,相比而言,“日日”比“天天”短促低沉,能更准确地表示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第四,用于描状。
碧野在《天山景物记》里写道:“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滚滚”。
“墩墩”表实在,“滚滚”表形状。
它们和下文的“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结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旱獭适合于旱地生活的体态。
第五,用于写情。
李清照《声声慢》的开头三句“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十四个叠字,表达了诗人徘徊惆怅的情态,孤独空虚的心境,悲苦哀怨的愁思。
它多层次地十分细腻地写出了诗人复杂的心理,为全词烘托了凄凉的气氛。
第六,用于表示连续性。
吴伯萧的《猎户》里有不少的叠字。
例如:“成群的鸽子在路上啄食,频频地点着头,咕咕咕呼喊着,文静地挪动着脚步。
”叠字“频频”不仅像频繁那样,表明动作次数之多,更重要的是使动作有不连续性。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作者:余春山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2期我国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语言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叠词手法。
其意义在于,不仅增强了了语言的音节美,感性地诠释了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更为重要的是扩张了单位语言的内涵承载力,实现了单位的语言的增值。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单位语言,其传达的意项是有限的,其表达的向度也是比较单一的,比如一个单位语言的量词“颗”,它仅仅指示一种物体的存在样式,再如一个单位语言的形容词“曲折”它也只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和特征:但如果将这些单位语言进行叠加或交叉叠加,就能有效地改变其表意的单一性,从而提供与日俱增的理解域和想象空间。
如将“颗”叠加为“颗颗”,就不仅实现了数的增加,同时,作为双音节,读起来会产生一种音节美。
对“曲折”一词进行叠加,它不仅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特征,而且还指示物体或事物的态势,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還可以传达“优雅的、运动的、丰富的、轻柔的”意项。
结构主义美学认为,作家的创作不仅是承担改造自然(文学素材)的任务,同时刀要完成改造语言的任务。
文学语言与生活言语或自言语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学语言是作家选用特定的组合方式将生活言语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成为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单位语言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是改造语言的一种方式,这在诗歌和散文作品中对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扩张语言的意项,具有积极的意义。
叠词手法作为语言符号的表现手段,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主要体现在对客物象的描绘中。
从形式上看,主要是通过单位语言(词)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改变原有单位语言的单一态势,使之具有相对稳定的格式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语言向前运动的动力,正如乐曲的强弱变化作为节奏动运动的动力呈示在每一个单位音节里,而这些单位音节的维持和延续就构成了乐曲的旋律,叠词才法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的节奏美。
且看下面的例子(下画线为引者所加,下同):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月色》叠音词探究凌金明叠音词具有音节整齐、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音词,从而使《荷塘月色》产生了婉丽柔美的美感效果。
从《荷塘月色》使用的叠音词的词性来分,主要有两类。
一是形容词,如: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2.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全文共用了18个描摹形态的叠音形容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描摹的准确。
例如第1句,如果你把“静静”改为“安静”或“宁静”,把“薄薄”改为“稀薄”或“轻薄”,就缺乏温馨美好的情境效果了。
又如第2句,如果你把“远远近近”和“高高低低”概括为“到处”,就会使荷塘四周由近及远的空间感、高低错落的立体感消失殆尽。
这些描摹状貌的形容词颇有《诗经》中“兼葭苍苍(渺茫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枝叶袅娜繁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飞满天的盛大貌)”的艺术效果。
二是量词,如:1.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 这些树将一片荷围住。
叠音式量词具有和婉亲切的特点。
如果把“日日”改为“每日”,把“层层”改为“各层”,便失去了和婉亲切的韵味。
其次,从本文使用的叠音词的结构形式来看,可分为三类。
一是“AA”式,如:1.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2.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3.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AA”二字式叠音词具有轻柔、细腻的特点,这一类叠音词在文中使用最广泛,单第四、五两自然段就有十多个。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中的篇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涧/脉脉不得语。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惜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 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乂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儿种形态:1.AA式缕缕清香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淡淡的重重围住2.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乂“轻轻地”推门回来, 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乂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乂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乂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叠词荷塘月色,如诗如画。
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犹如一层层花纹在水面上跳动。
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碧绿的荷叶上,更添一份清新朴素之美。
莲花盛开,花瓣娇嫩,似乎在为夜空增添一抹绚烂的色彩。
在荷塘边,静静地坐着一个年轻的少年。
他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湖面上的月,眼神中透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荷塘中的虫鸣声和蛙鸣声交织在一起,美妙而动人。
仿佛有一只只小精灵在夜晚里唱起了歌。
夜风吹过,带来了一阵阵荷香。
这是一种特殊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沉醉其中。
少年轻轻地闭上眼睛,仔细品味着这股清香,仿佛能够闻到荷塘深处的花香。
突然,一只只小青蛙从荷叶间跳了出来,它们宛如月光下的精灵,身上的斑点在月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它们蹦蹦跳跳,似乎在为这美丽的夜晚增添一份活力。
少年欣喜若狂,他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荷塘月色,它是悦耳的音乐,是美丽的画卷,更是心灵的净土。
在这一刻,少年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他站起身来,轻轻踏上湖畔的小路,身影渐渐消失在月光之中。
荷塘月色,留给他一份深深的记忆。
他知道,这个夜晚,这个美丽的荷塘,将永远留在他的心中,成为他生命中最美的瞬间。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叠词,是对荷塘的美景的赞美和描绘。
通过重复使用叠词,使得描写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的冲击。
这种叠词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到荷塘的美丽。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叠词,是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深入体验和感悟。
通过描写荷塘的美丽和夜晚的宁静,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荷塘月色,像一首美丽的诗,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尽魅力,也使人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叠词,是一种对自然美的艺术表达。
通过对荷塘的描绘和感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自然之美。
荷塘月色,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它让人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烦恼,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学法研究航觉得“热闹是它们的”,自己“什么也没有”。
这种寂寞、无奈之情潜藏在字里行间,让人难以忽视。
这就照应了前面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
在苍茫的月色下踱步时,作者写道:“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作者的用意。
对于他而言,眼前的美景无法帮助他彻底消除心中的苦闷,只能让他感到暂时的欢愉。
他笔下的景色越美丽,就越能凸显出现实的残酷。
他不可能永远待在这一方天地,逃避现实。
他甚至开始想象美好的江南生活,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中,那“颇不宁静”的心境是否能够就此平静下来呢?也许就像作者所说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美好的江南”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慢慢变成一个美丽的梦,成为他的一种追求。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内心是抑郁的,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可是,再美丽的景色也无法帮助他超脱现实、走出困境,因而心情变得更加沉重。
江南再美,也只是一个求而不得的梦。
作为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荷塘月色》将景与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从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景色之美,也能体会到他当时寂寥、苦闷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者单位:新疆特克斯县高级中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我们在阅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浮想联翩。
那碧绿的荷叶,那袅娜的荷花,那皎洁的月光,都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
我们的神思也慢慢地飞入了那美丽的清华园……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除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之外,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叠词、数量词等词语。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荷塘月色》中词语的妙用。
一、妙用动词,让景物“活”起来朱自清先生具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荷塘月色》的赏析。
《荷塘月色》文章主旨:《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结构语言:《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
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
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
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原由作者:余茂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3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传世之作,是现代文学中散文的精品,是美文中的美文。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
所叠的词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及量词。
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量词有层层、缕缕、一粒粒等等。
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散文,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词,实为罕见。
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用这么多的叠词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第一、喜欢用叠词以表情达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进行散文创作时遣词用语的习惯。
除《荷塘月色》一文以外,还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运用了叠词。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匆匆》)……当然,他的散文有大量叠词存在的地方远不只这些,还有许多许多。
这里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
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大闪光点。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一语文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通常会指出,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往往喜欢用叠词。
叶圣陶先生曾说:“他(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
”(《朱佩弦先生》)仔细阅读了朱自清的一些写景抒情散文,发现确实如此,从他早期的名作《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到后来的《荷塘月色》《白马湖》《春》以及《欧洲游记》,他不仅使用而且另造了不少形态多样的叠词。
例如:“头涔涔”“泪潸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匆匆》);“垂垂”“黯黯”“富富丽丽”“疏疏”“郁丛”“盈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田田”“层层”“脉脉”“阴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垂垂”“峭楞楞”“缕缕”(《荷塘月色》);“曲曲折折”“大大小小”“满满”“软软”“闪闪烁烁”(《白马湖》);“偷偷”“嫩嫩”“绿绿”“轻悄悄”“绵软软”“密密”(《春》);“迷迷濛濛”“粼粼”“稀稀疏疏错错落落”“汪汪”“光光”“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白茫茫”“严严”“皑皑”“冉冉”(《欧洲游记・瑞士》)……为何朱自清喜欢用叠词?教师们通常会作出这样的解释:朱自清先生原来是诗人,诗人写作散文,追求词藻华美是很正常的,这是他个性爱美的体现。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叶圣陶回忆朱自清早期创作时说:“他作文、作诗、编书极为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我唯有身体力行,告诉我的孩子们老师爱你们,老师也爱写作——我们的人生太需要文字来帮助我们沉淀,我们的生活也太需要文字来帮助我们铭记,所以和文字做朋友吧。
总有一天,它会成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并且,没有之一。
如果,生活是一条河;如果,文学是一条河……如果孩子们注定要涉水过河,那么,我想,我该拉着孩子们的手,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岸上的指挥者。
让我们共同涉涉生活的水,共同寻找戏水的欢乐。
(无锡市山北中学)朱自清散文为何爱用叠词石 莉学者柳无忌后来回忆说:“我慕朱自清的名字而选了他的课。
广州市第97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2013-09-10 《荷塘月色》课内阅读练习答案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踪迹》(诗与散文) 《背影》(散文集) 《欧游杂记》(散文集)
(一)1.C 4.D
2.极写荷塘四周树之茂密,用叠词起到了加强语意,增强音节和谐的作用。
3. 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或鸟鸣山更幽等
5.表现了作者依然难以摆脱淡淡的哀愁,照应了文眼“不宁静”。
(二)1.作者用“泻”而不用“照”“射”等动词,充分表现了月光的柔和;
“浮”字显现出雾的轻飘之态而“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洗”字承接上文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月光衬托朦胧幽静富有韵味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1。
《荷塘月色》的叠音效果作者:李爱红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3年第33期【经典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选自《荷塘月色》)【妙处可言】叠词在文章写作中使用较多,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运用叠词能使人读来感到音韵和谐、韵律优美,而且可使描摹事物情态更形象生动,使文章情感更丰富、细腻,同时还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朱自清的传世佳作《荷塘月色》的语言美,就得益于文中大量叠词的巧妙运用。
文中叠词的运用技巧,可供我们写作时借鉴。
1.在比喻、通感中融入大量叠词,生动地描绘出景物或人物的动作情态在描绘景物或人物的动作情态时,我们常常会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这时如果在其中融入大量叠词可使表达效果更好。
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把出水很高的莲叶,比喻成舞女的裙裾,前面用叠词“亭亭”来修饰,形象地写出了出水很高的莲叶的高耸直立的情态。
细细的莲茎上面冠以宽厚的莲叶,微风吹过,岂不像翩翩起舞时舞女的裙裾?摇曳多姿,媚态诱人。
浅谈《荷塘月色》中叠字的表达效果(重庆科能高级技校,重庆400030)【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传道授业解惑必有术。
这个“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学的美学欣赏。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欣赏;叠字一个民族的语言,有它自己的特有风格。
叠字,就其构词方式和表达效果来说,都是汉语特有的。
它具有语言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它标志着汉语词汇构词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力强的丰富性,它更表现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形象性。
《尚书·尧典》“汤汤流行之水,所在方方为害,又其势奔突荡荡然,涤除在地之物,包裹高山,乘上丘陵,浩浩盛大,势若漫天”。
显然“荡荡”是状其奔突之势,“浩浩”是写其漫天之形。
范文正公《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正是用《尚书·尧典》中的叠字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水势的。
《诗经》运用叠字的频率很高,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的近两百篇。
《文心雕龙·物色篇》有一段文字说得很好:“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融融’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情貌无遗矣。
”语言艺术要做到“情貌无遗”,就是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所知者深”才能“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这是很有见地的。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也真可谓“情貌无遗”。
《荷塘月色》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日日”为什么不用“每日”?“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实际上是表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远比“每日”“每天”要强烈,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由于“心里颇不宁静”,要“在这满月的光里”去熟识的荷塘寻找“另有一番样子,”那么为什么不用“天天”而用“日日”?那是因为心情与音韵协调,“天天”是平声,“日日”是入声,入声字就更可以抒写“心里颇不宁静”,入声字要“短促急收藏”嘛!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渐渐”,真是“居欢惜夜促,在蹙怨宵长”(晋张华《情诗》)。
叠词,让文章摇曳生姿作者:万爱萍鲍海琼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4期朱自清先生的经世之作《荷塘月色》可谓文质兼美,尤其是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更是让人折服。
读先生的文字,会陶醉于那多彩的修辞,也会沉湎于那丰富的叠词。
如果说修辞让文章清新扑面的话,叠词则让文章摇曳生姿。
那遍布全篇的叠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光彩夺目。
一、叠词让景物情貌俱见,生动形象试看作者笔下的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如“一粒粒”的明珠的白花,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让一湾广阔的荷塘跃然纸上,“田田”形象地描绘出荷叶那“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情态,“粒粒”使未绽放的荷花“晶莹剔透”的形象呼之欲出,“缕缕”传达出了荷香的飘渺和若有若无,“脉脉”则赋予了流水情窦初开的少女般的情怀,“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又把树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叠词让情思细腻缜密,隽永无穷作者不仅善于用叠词描摹景物,也善于用叠词表达情感。
如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进去。
“悄悄”描摹的不仅仅是动作的悄然无声,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渴求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宁静,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片天地;然而现实又不容他去,他是有良知的爱国者,不能对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
“轻轻”表面上是写作者由荷塘回到家里,而实质上是说作者从梦中回到了现实。
作者好像是做了一个美梦,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被惊醒了,他“但愿长醉不愿醒”,然而,回归到现实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轻轻”一词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孤独和无奈之情。
三、叠词让意境优美深邃,情景浑然作者借助叠词,用他细腻的文笔给我们展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使得情景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