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检测】第七单元《登泰山记》——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后训练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23.04 KB
- 文档页数:3
同步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 赤壁赋登泰山记(wd无答案)一、选择题(★★★) 1.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知不可乎骤得骤:多次自京师乘风雪乘:冒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居住C.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上稍见云中白若标樗蒲数十立者稍:稍微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照(★★★)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扣舷而歌之侣鱼虾而友糜鹿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D.渺沧海之一粟越长城之限(★★★)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也B.舞幽壑之潜蛟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歌窈窕之章(★★★) 4. 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二、其他(★★★)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课后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3.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
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两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二、字词4.正字音①汶水(_____)②济水(______)③蹬(_____)④几不可登(______)⑤徂徕(_____)⑥戊申(______)⑦樗蒱(_____)⑧绛皓(______)⑨若偻(_____)⑩石罅(______)5.通假字(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采”同“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平方,少圜“圜”同“_________”,____________6.—词多义(写出下列词语有句中的意思)(1)当①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②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③安步当车_____________(2)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_____________②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③回视日观以西峰_____________(3)道①道皆砌石为磴_____________②道少半_____________③得道多助_____________④以咨诹善道_____________⑤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4)及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_____________②及既上_____________③皆不及往_____________(5)云①世皆谓之天门云_____________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____(6)乘①自京师乘风雪_____________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_________(7)或①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②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___(8)极①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_____②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____③南极潇湘_____________(9)视①回视日观以西峰_____________②下视其辙_____________③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_____(10)坐①与子颖坐日观亭_____________②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7.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济.水(jǐ)石磴.(dèng)徂.徕(cú)郦.道元(lì)B.戊.申(wù)绛.皓(jiàng)膝.齐(xī)姚鼐.(nài)C.若偻.(lǚ)少圜.(yuán)汶.水(wén)摴蒱..(chū pú)D.南麓.(lù)石罅.(xià)须臾.(yú)山巅.(diān)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级七千有余B.石苍黑,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B.石苍黑,多平方..,少圜C.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D.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A.汶水西.流 B.济水东.流C.崖限.当道者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B.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停留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绛:红色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道.皆砌石为磴B.道.中迷雾冰滑C.僻不当道.者D.道.少半,越中岭7.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C.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D.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8.对下列省略句中省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9.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泰山是我国名山之一,是“五岳”之首,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座山。
登泰山记一、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序[清]姚鼐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
其仕任官有名绩矣。
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
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
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
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
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
及试,报罢①。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
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
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
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
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
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②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
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
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
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
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
”考乃喜,入官舍。
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
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遂为之铭。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有删改):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
《登泰山记》课内阅读训练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自:自己B.穿泰山西北谷穿:穿过C.余始循以入循:顺着D.磴几不可登几:几乎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②及既上,苍山负雪③世皆谓之天门云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A.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相同B.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不同C.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相同D.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不同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4.下列括号中补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始循(西谷)以入B.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泰山)C.越中岭,复循西谷(进入),遂至其巅D.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5.下列对这段文字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
C.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
D.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
二、课内阅读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相与枕藉乎舟中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7.16.2《登泰山记》一、基础素养巩固(2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山麓.(lù)雕砌.(qiè)山巅.(diān)B.悬崖.(yá) 石磴.(dènɡ) 须臾.(yú)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D.膝.盖(qī) 石罅.(xià) 佝偻.(lóu)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边。
B.道皆砌石为磴.蹬:石阶。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C.世皆谓之天门云.云:云气。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
多松,生石罅..石罅:石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A.余始循以.入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回视.日观以西峰D.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阳.谷皆入汶B.至于..泰安C.多平方.. D.至日观数里..内无树7.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16.2 登泰山记【夯实基础】1.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B.明烛天南(照)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D.是日观道中石刻(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至于斟酌损益B.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C.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生,亦我所欲也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阴,济水东流B.顺流而东也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4.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多平方,少圜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而皆若偻5.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崖限当道者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或曰,此东海也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
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B.在表述山水方位时,“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故“淮阴”指淮河以北地区,“华阴”指在华山的南面。
C.“戊申晦”中的“戊申”为干支纪日,“晦”为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
也就是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朔”。
D.“五鼓”就是五更,即现在的凌晨三点至五点。
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一次隔两个小时,称五更纪时法,古代纪时法还有天色纪时法、十二地支纪时法等。
7.下列有关《登泰山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清代姚鼐所写的一篇攀登泰山的游记,生动地再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
登泰山记( 时间:45 分钟分值:40 分)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3 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崖限当道者 ( 界限 )..B.极天云一线异色 ( 天边 )..C.越长城之限.( 界限 )D.僻不当道者 ( 偏僻 ).解析:选A。
崖限:崖壁。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 分 )( )足下皆云漫亭东自.自京师乘风雪.入余始循以.日观以西峰.A.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解析:选C。
自:介词,从。
“以入”的“以”是连词;“以西峰”的“以”是介词。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 分)()日上,正赤如丹汶水西流..及既上,苍山负雪日观以西峰..A.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也相同。
B.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相同。
C.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不同。
D.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
解析:选 D。
“日上”的“上”是“上升”;“及既上”的“上”是“登上”;“西流”的“西”是“向西”;“西峰”的“西”是“西边”。
4.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句不.一致的是(2分)()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解析:选B。
A、 C、 D三项为判断句。
5.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解析:选A。
A 项为拟人,其余为比喻。
6.下列关于古代日期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戊申晦五鼓.晦:农历每月初一B.在丁卯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C.淳熙丙申至日..至日:夏至日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解析:选B。
人教部编版高中必修上语文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级七千有余B.回视日观以西峰C.与子颍坐日观亭D.半山居雾若带然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皆砌石为磴道:走,走路B.越长城之限.限:界限C.崖限当.道者当:挡住D.皆不及.往及:赶得上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汶水西流B.僻不当道者C.崖限当道者D.道少半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一项是A.至于..泰安B.是.月丁未C.复.循西谷D.戊申晦.5.下列句子与其他三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生石罅D.余始循以入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登泰山记》中,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代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
(2) 《登泰山记》中,“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少半,,,”,是总写作者与友人的登山。
(3) 《登泰山记》中,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的句子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
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
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8.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9.阅读下面登泰山线路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暑假到了,高中生张天和秦浩相约去泰山游玩,主要有 A 和B 两种途径登上泰山之巅,请你分别为张天和秦浩设计一段话,阐述自己选择该线路的理由并说服对方。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课文总结一、文学、文化常识1、姚鼐(yáo nài)(1732—1815),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姚鼐继承同乡方苞、刘大槐、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与方苞、刘大槐并称“桐城派三祖”。
他的文章从方苞、刘大槐、归有光,上溯于唐宋八大家,而与欧阳修、曾巩之文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情韵,偏于“阴柔”之美。
著有《惜抱轩全集》38卷。
2、古代纪年、纪日方法(1)纪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采用年号纪年法:皇帝年号加具体时间用来纪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采用干支纪年法:用干支表示具体哪一年。
(2)纪日:“是月丁未”“戊申晦”采用干支纪日法;“七月既望”采用特殊名称纪日(“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既望”每月十六;“晦”月末)3、阴与阳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
“泰山之阳”是泰山的南面,“洛阳”在洛水背面。
二、文章内容和层次1、内容简括: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姚鼐从北京返乡途中经过泰安,顺道前往泰山游览,随后写下《登泰山记》。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全文记述了作者携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2、文章层次第1段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描写对象一句一换,粗笔勾勒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富有层次感地描摹出泰山的概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第2段写登泰山经过,突出泰山高峻,并描绘泰山夕照图。
“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游览时令是在冬季,也为下文写登山艰难和泰山冬景作铺垫。
“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写旅程路线,一气呵成,简练传神。
之后写登山的时间、同行者和出发地点,并总括游程,全程“四十五里”,石级“七千有余”,以表现泰山山势高峻,旅程漫长,登山难险。
《登泰山记》课后训练题
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山多石,__________。
石苍黑色,_________,__________。
少杂树,___________,生石罅,______________。
冰雪,无瀑水,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
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
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
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
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8.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8分)
登泰山记(节选)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9、本文作者是清朝________派古文家。
(2分)
10、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风........皆云满漫”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
B.文中“若摴蒱”、“若偻”以小喻大,突出了泰山的雄伟。
C.作者“回视日观以西峰”的视角是由近向远的平视。
D.整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极天云一线异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樗蒲”“若偻”运用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以小喻大,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大风扬积雪击面”句中的“击”字,生动地表现了高山上寒风之猛烈。
B. “戊申晦”其中的“晦”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云海形成一片红光,烘托着上升的红日。
D. 选文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全过程,展示出一幅动人的美景。
参考答案:
一、1.《惜抱轩诗文集》姚鼐清桐城方苞刘大櫆
2.乘历穿越至于
3.少土多平方少圜多松皆平顶无鸟兽音迹二、1.B(膝xī) 2.C(漫:磨灭) 3.A(B项“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C项“下”指脚下,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平方”并且呈方形,今常用为数学名词) 4.A(名词作动词) 5.D (“是”这的意思) 6.D 7.D (“桐城”指籍贯) 8.C
三、9、桐城派,姚鼐(1+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10、C 11、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奇异的颜色。
(3分)(“极”、“异”语句通顺)12、比喻泰山的雄伟1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