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械事故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41.00 KB
- 文档页数:33
起重机械典型事故案例选编起重机械是在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设备,但由于操作不当、设备老化等原因,容易发生事故。
以下是典型的起重机械事故案例选编。
案例1:起重机坠落事故2024年,建筑工地上,一架塔式起重机突然发生倾覆坠落,导致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时,起重机正从地面上起吊一个重型构件,但由于操作不当,起重机失去平衡并迅速倾覆。
初步调查发现,起重机在安装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固定,并且操作人员没有正确操作起重机导致倾覆。
案例2:起重机翻车事故2024年,港口码头上的一台起重机在进行堆积货物作业时突然发生翻车事故,致使多人死亡。
事故发生时,起重机正在将货物装卸到一个船上,由于货物超出了起重机的额定载荷,导致起重机失去平衡并翻车。
经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没有正确评估起重机的承载能力,以及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案例3:起重机维修事故2024年,工厂内的一台起重机在进行维修时发生事故,导致一人受伤。
事故发生时,维修人员正在对起重机的电气系统进行维修,但由于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工人触碰到高压线导致电击伤害。
事后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人没有按照维修规范操作,未切断电源和通风设备。
案例4:塔吊溃落事故2024年,工地上的一座塔吊突然发生溃落事故,导致多人被埋压。
事故发生时,塔吊正在进行高空作业,突然出现横歪并迅速坍塌。
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塔吊的结构缺陷以及施工方没有及时检测和维护塔吊设备。
以上案例反映了起重机械事故的一些典型情况,这些事故都给工业生产和施工带来了较大的伤害和经济损失。
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必须加强起重机械的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设备使用要求和安全规程。
同时,需加强设备的维护和定期检验,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另外,应加强对起重机械的设计和制造质量监督,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符合标准。
只有全面落实安全措施,才能有效预防起重机械事故的发生。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建筑公司在进行一栋高层住宅的建设过程中,因吊车操作不当导致吊车倾覆,造成现场施工人员3人死亡、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
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对事故进行了调查,认定该起事故为一起因吊车操作不当引起的重大责任事故。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这起吊车事故进行案例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1. 吊车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根据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吊车操作人员违规操作。
操作人员未严格按照吊车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未对吊车进行全面检查,导致吊车存在安全隐患。
2. 施工单位管理不善施工单位在事故发生前,对吊车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安全教育不到位,未对吊车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导致吊车存在安全隐患。
3. 监理单位监管不力监理单位在事故发生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监管不力,未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导致事故发生。
三、法律分析1. 事故责任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事故责任应依法认定。
本案中,吊车操作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均存在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吊车操作人员:吊车操作人员违规操作,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应承担主要责任。
(2)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未对吊车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未对操作人员进行充分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应承担次要责任。
(3)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监管不力,未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应承担次要责任。
2. 法律责任追究(1)吊车操作人员:吊车操作人员应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能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2)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应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等。
(3)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应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等。
3. 民事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事故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本案中,事故受害人可向吊车操作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起重事故伤害案例起重作业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如果操作不当或者安全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引发严重的事故,给工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起重事故伤害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起重安全的重视。
案例一:在某建筑工地,一台塔式起重机正在吊运一批建筑材料。
起重机司机在操作时,没有仔细观察吊运路线上的情况,导致吊运的材料与建筑物外墙上的脚手架发生碰撞。
碰撞使得部分材料掉落,正好砸中了下方一名正在作业的工人,造成该工人重伤。
事故原因分析:起重机司机操作不当是导致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在吊运作业前,司机没有对吊运路线进行充分的观察和评估,没有预见到可能存在的障碍物。
同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也存在漏洞,没有设置有效的警示标识和隔离措施,未能及时提醒下方作业人员注意上方的吊运作业。
案例二:某工厂的车间内,一台桥式起重机在吊运一个大型模具时,吊钩突然断裂,模具坠落砸坏了下方的设备,并造成一名工人当场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经过调查,发现吊钩存在严重的疲劳裂纹,这是导致吊钩断裂的直接原因。
而工厂在设备维护方面存在疏忽,没有定期对起重设备的吊钩进行检查和维护,未能及时发现吊钩的安全隐患。
此外,操作人员在吊运前也没有对吊钩进行仔细的检查,没有及时发现吊钩的异常情况。
案例三:在一个港口码头,一台门式起重机在吊运集装箱时,由于起重机的制动系统突然失灵,导致起重机失控,撞上了旁边的一艘货轮,造成起重机严重损坏,货轮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同时还有两名工人受伤。
事故原因分析:起重机制动系统故障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由于制动系统的零部件老化、磨损或者维护不当,导致制动性能下降。
同时,港口的安全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对于起重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及时发现并排除制动系统的故障隐患。
案例四:某物流仓库内,一台电动葫芦在吊运货物时,电动葫芦的钢丝绳突然断裂,货物坠落砸坏了仓库内的货架,并引发了火灾。
事故原因分析:钢丝绳断裂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的磨损和锈蚀,超过了其承载能力。
案例分析丨各类吊车事故分析及经验总结(1)超载自行式动臂起重机的起重量是随着起重臂的倾角变化而变化的,《起重机安全管理规程》指出:“起重量和起重臂倾角应符合设计要求”,又规定“起重机械禁止超负荷运行。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所吊物品的重量估计不清,或对安全注意不够而超负荷运行,使起重机失去稳定而造成“翻车”。
(2)支腿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发生翻车这类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支腿接触的地面软硬不一,造成支腿不均匀下陷,如1973年9月18日,一辆16T轮胎汽车起重机吊装一接收器,由于地形低洼有水,前轮停在100mm*100mm的木排上,后轮停在钢轨上,四个支腿各垫在一个枕木上。
起吊一个直径为10m的接收器,起重臂在额定起重量为 2.5t 的位置上,指挥人员说重量只有1t,第一、二次试吊正常,第三次起吊,造成“翻车”事故,后来查出原因是支腿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加之超重导致的。
预防支腿下陷的主要实施如下:支腿必需支承在平坦而坚实的地面上,一般应使用垫板。
支腿不能支承在挖方地基附近,防止滑坡。
支腿不能支承在各种埋设物(地下管道,地下工程的出入口处)上,防止塌陷。
(3)回转过快起重机在起吊物品之初,一般不会翻车,翻车常发生在回转过程中。
例如某厂用轮胎吊扣楼板,构件距楼大约15~20m,吊车在楼和构件中间工作,地势北高南低,有风、雪,在吊第一块时,起重臂工作幅度为10m,倾角600,起升完毕,转臂大约450,车有些前倾、工地有人喊“危险”,司机急刹车,但发现板下有人,就又转臂,躲开人后又刹车,由于回转过急而翻车了。
这是因为回转会产生离心力,回转越快,离心力越大,同时还因转到顺风等不利于稳定的方位上,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此次翻车事故。
以此要注意回转速度不应过快。
(4)变幅,伸缩臂操作程序错误在起吊满负荷时,只能收回起重臂(由大幅度变小幅度,由长起重臂变短起重臂),不能伸臂或落臂,否则会翻车。
例如,在某施工工地,有一辆Q51型汽车起重机在回转半径为305m是,可以起吊3t。
起重机械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剖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案例一手拉葫芦链条断,吊载翻转致人死事故经过某机械修配厂修机床时,该厂厂房简易,没有什么电动起重设备,只有作为起吊用的手拉葫芦。
发生事故的是一台起重量为2t、起升高度为2.5m、两钩间最小距离为410mm、满载时手链拉力为330N、起重链行数为2的手拉葫芦。
机床已经修好,甲乙二人用三脚架支撑并悬挂手拉葫芦,将吊钩挂入机床床身的吊装钢丝绳后,甲拉动葫芦,使机床缓缓离开地面,乙将平板拖车推入到床身下面。
当乙正弯腰力求将拖车对准车床的中部而在调整拖车位置时,甲开始拉动手拉葫芦将吊载缓缓下降,突然起升链条断裂造成吊载失落,在接触拖车的瞬间发生了翻转,将毫无防备的乙撞倒并压在乙的身上,甲慌忙呼喊众人帮忙,用撬杠撬起床身将乙拖出,但因车床太重造成乙内脏受重伤流血过多而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①检查手拉葫芦的链条断裂处,发现有肉眼可见的微小旧裂痕,可见起升链条内在质量有缺陷,这是这起事故早已存在的断裂危险隐患。
②事后查明车床床身重2.2t,葫芦的起重能力仅2t,属于超载起吊,这与造成起升链条薄弱环节先破断有直接关系。
③经检测发现未断裂的其余起升环链有多处拉伸疲劳变形,其变形量已超过原始尺寸5%以上的报废标准。
另外,还有多处链环的磨损量也超过原始尺寸10%以上的报废标准。
经查该葫芦使用较为频繁,使用期有7年之久,尚未更换一次起升链条,由此可见起升链条已达到报废标准仍继续使用,也是发生这起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手拉葫芦由于结构形式所限,操作人员距离吊载较近,应格外注意站位与自我保护。
⑤认为手拉葫芦是简单的起重设备,忽略了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
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①起重设备不得随意超载起吊。
②起重设备应经常检查维护,发现缺陷应及时维修,达到报废的部件应及时更换。
③起重机械作业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注意站位。
安全施工中的起重机械操作事故案例分析在施工现场,起重机械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然而,由于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起重机械操作事故时有发生。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几起起重机械操作事故案例,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以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案例一:高空坠物事故在某建筑工地上,一起高空坠物事故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故发生时,一个起重机械在运输物料时突然抛物,导致下方的施工人员受伤。
分析:根据事故现场调查,发现起重机械操作员没有正确安装起重装置,导致物料脱离钩爪。
另外,起重机械操作员也没有遵循安全操作规程,没有进行充分的检查和测试。
解决方案: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施工方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起重机械操作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起重机械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其次,施工现场应建立起重机械的安全操作指南,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起重装置的正常工作。
案例二:倾覆事故在另一起事故中,一台起重机械在倾倒淤泥时突然倾覆,造成多人受伤。
分析:初始调查指出,该起重机械操作员在进行倾倒操作时没有考虑到土壤的稳定性问题。
此外,起重机械的负荷也超过了其额定限制。
解决方案: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施工方应在进行倾倒操作前进行详细的土壤稳定性评估,并且确保起重机械的负荷不超过其额定限制。
此外,施工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起重机械的使用限制和安全要求。
案例三:起重机械碰撞事故一起起重机械碰撞事故发生在狭窄的施工区域内。
两台起重机械在操作过程中相撞,导致设备严重损坏。
分析:事故调查表明,该施工区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两台起重机械的操作。
此外,操作员在监测周围环境时存在疏忽。
解决方案: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施工方应在施工前评估施工区域的空间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计划。
此外,操作员应具备足够的监测意识,确保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安全。
总结:起重机械操作事故在施工现场中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隐患,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施工方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操作员接受专业培训,具备充分的技能和知识;建立起重机械安全操作指南,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计划,并遵循相关的安全规程。
起重机械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剖析案例一:塔式起重机坠落事故事故背景:工地上,一台塔式起重机在进行吊装作业时突然坠落,导致3名作业人员受伤。
事故原因分析:1.不合理的起重机安装:塔式起重机安装时没有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导致安装不稳定。
起重机安装时应该合理确定基础和支撑结构的尺寸和材料,确保足够强度和稳定性。
2.起重机超负荷:起重机上吊装重物时超过了其额定起重能力,导致起重机失去平衡。
作业人员应该根据起重机的额定起重能力和工作要求,合理选取和安装吊具,并确保严格按照额定负荷进行吊装作业。
3.不恰当的操作: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按照起重机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操作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起重机操作证书,严格按照操作手册和规程操作。
事故教训:1.确保起重机的安装和调试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不得懈怠。
2.根据起重机的额定起重能力和工作要求,合理选取和安装吊具,并确保严格按照额定负荷进行吊装作业。
3.确保操作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效的起重机操作证书,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操作。
案例二:电动葫芦故障导致工人受伤事故背景:一家工厂内,一名工人在使用电动葫芦进行吊装作业时,葫芦突然掉落,导致工人头部受伤。
事故原因分析:1.设备维护不当:电动葫芦未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导致葫芦关键部件出现故障。
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2.葫芦质量问题:电动葫芦质量不合格或存在隐患,导致葫芦出现故障。
企业选择购买设备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选择合格的产品。
3.操作不当:工人在使用电动葫芦时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操作规程,并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事故教训:1.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安全的重要环节,应严格按照维护计划进行维护。
2.企业选择购买设备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选择合格的产品。
3.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操作规程,并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施工现场施工机械使用事故分析在施工现场,施工机械的使用对于项目的进展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施工机械使用事故,这些事故可能对工人的安全和机械设备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施工现场施工机械使用事故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1. 事故案例一:起重机倾覆事件在一次大型基础工程项目中,一台起重机突然倾覆,导致塔吊严重损坏,工人受伤。
经过调查,事故发生时,起重机的稳定性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起重机的基础地基未经充分检查和加固,无法承受起重机工作时的重量和动荷载。
其次,操作人员在操作起重机时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忽视了对起重机的检查和维护。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 在施工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地基的检查和加固,确保起重机的稳定性。
2) 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定期对起重机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2. 事故案例二:挖掘机翻车事件在一次土方工程施工中,一台挖掘机在作业过程中意外翻车,导致挖掘机的损坏和操作人员的受伤。
经过事故调查,我们找到了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首先,挖掘机在作业过程中超负荷工作,超过了其额定工作能力。
其次,操作人员缺乏相关操作经验,对挖掘机的控制不够熟练。
为了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按照挖掘机的额定工作能力进行施工,不超负荷工作,确保挖掘机的稳定性。
2) 提供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技能学习机会,确保其熟练掌握挖掘机的操作技巧。
3. 事故案例三:起重臂折断事故在一次高空施工中,一台塔吊的起重臂突然折断,导致起重臂下方的工人遭受重大伤害。
事故调查发现,事故的原因主要有:首先,起重臂由于长期使用和疲劳,结构已经存在一定的损坏和腐蚀。
其次,高空施工对塔吊的稳定性和结构要求非常高,但在施工前未对起重臂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
为了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对塔吊的起重臂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结构上的损坏和腐蚀。
起重机械典型事故案例原因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日益加快,高层建筑、大型建筑成为城市建筑的主流,建筑起重机械也为不可缺少的施工设备。
为确保设这类设备的安全使用,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国家相关部门对建筑起重设备的生产、安装、维护和使用一直都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以防范安全事故。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一些操作人员人为的疏忽,全国每年仍会发生多起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事故。
在此,我们挑选了2005年北京市部分建筑起重机械事故的典型案例进行事故分析,以期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1 大臂未自由回转造成倒塔事故1.1事故概况事故概况事故发生时间: 2005年6月7日标准节数量: 13节(基础节7.5m)起重臂长度: 60 m设备: 1994年4月生产的H3/36B塔吊2005年6月7日,某工地上空阴云密布,大风突起,大雨夹着冰雹不期而致,塔机司机见状认为不能继续吊装作业,迅速将起重臂转向西北方向,但仅切断电源,打开风标开关,就爬下塔机,进房间避雨。
大雨过后,司机来到现场,发现塔机已经倒在基坑中。
所幸基坑内的施工人员也因躲避大雨离开现场,未造成人员伤亡。
经技术勘察,该塔机为H3/36B塔机,塔身高度为46.5米,起重臂长度为60米。
塔机倒在基坑内的位置以及相对尺寸见图3。
经现场检验,基础水平度符合标准,未发现基础沉降现象,配重安装数量正确,各机构、风标制动装置均已被破坏。
根据塔机产权单位向北京市气象局索取的气象证明材料表明,当时该地区的风力为6级,风向为西北。
1.2 事故分析从塔身下部折弯处可以看到,失效主要发生在东南方向的主弦杆(见图4),为典型的受压单肢失稳,显然是由塔身弯曲超载所致。
根据塔机倒在基坑内的位置,塔机向东南方向倾倒,明显由西北风载荷所致。
根据事故后塔机在基坑内起重臂朝向西南,平衡臂朝向东北的状态,可以说明发生事故瞬间,塔机起重臂朝向西南,平衡臂朝向东北。
施工现场起重机械事故案例分析与预防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施工现场起重机械事故频繁发生,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从施工现场起重机械事故的案例分析着手,探讨预防这类事故的有效方法。
案例一:高空起重机倾倒某城市高楼大厦施工现场,一台高空起重机因不明原因突然倾倒,造成多名工人被埋压在废墟下。
经初步调查发现,起重机的基础固定不牢固,施工现场没有进行相应的钢筋混凝土浇筑以加固地基,导致起重机倾倒。
分析:这起事故虽然是因基础不牢固引起的,但是可以看出,管理者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要求并不严格,对于基础加固等关键环节存在疏忽。
缺乏专业安全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检查和把关,最终导致了这起惨剧的发生。
预防方法:首先,要从根本上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责任制度,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其次,要加强对现场安全技术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在现场管理中的专业水平。
最后,在施工前,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确保所有设备、材料及人员都符合安全要求。
案例二:起重机吊臂脱离在某工地,一台起重机正在对施工现场进行装载作业时,起重机的吊臂突然脱离,造成周边设施的严重损坏,幸好无人员伤亡。
经技术人员调查发现,起重机的吊臂连接螺栓未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进行定期维护。
分析:这起事故暴露出管理者在设备维护和检修方面存在较大漏洞,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导致连接螺栓失效,进而发生吊臂脱离事故。
预防方法:加强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螺栓的更换,确保设备连接件的完好性。
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提前预防设备损坏,而不是事故发生后再进行修复。
案例三:重型机械滑移某工地进行土地平整作业时,一台重型机械在操作过程中突然滑移,造成运输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经过事故分析,发现是因为工地未进行良好的地面处理,导致重型机械在操作中失去平衡。
分析:这起事故反映出施工现场对地面处理存在严重不足。
由于地面未经过充分的夯实和加固,导致重型机械在操作中容易发生滑移事故。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呈现出蓬勃生机。
吊车作为一种常见的施工机械,在建筑施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吊车事故也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吊车事故案例为切入点,对其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案例简介某年某月,某建筑公司在进行一栋高层住宅楼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吊车操作人员操作失误,导致吊车吊臂脱落,造成现场多名工人受伤,其中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建筑公司及吊车操作人员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法律分析(一)事故责任认定1. 建筑公司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责任。
本案中,建筑公司作为施工单位,有责任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对吊车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
然而,由于建筑公司未能尽到相应的安全管理义务,导致吊车操作人员操作失误,引发事故。
因此,建筑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 吊车操作人员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从业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服从管理,正确使用安全生产设备、设施。
本案中,吊车操作人员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失误导致事故发生。
因此,吊车操作人员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赔偿责任1. 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本案中,受害者家属可要求建筑公司及吊车操作人员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等。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