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4.37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时期对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的黄染现象。
临床数据表明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发生新生儿黄疸[1]。
因此对于被新生儿黄疸应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非常重要。
近几年来,随着对新儿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
以下对近几年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1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1.1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检测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 和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其生理性黄疸的主要特点是新生儿通常情况良好,足月儿一般生后2~3d出现黄疸,4~5d可达高峰,5~7d可以则消退,最常不超过2周;早产儿的黄疸多于出生后3~5d出现,5~7d达高峰,7~9d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同时新生儿每天血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不是很迅速,总胆红素水平高于85mmoL/L但不超过221mmoL/L。
是新生儿特发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
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h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m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mmol/L(5mg/dl)或以上。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mmol/L,持续时间早产儿257mmol/L。
持续时间4周。
黄疸经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mmol/L。
如果新生儿黄疸符合上述任何一个条件则可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2对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检测由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不容易区分,在临床上我们需要更灵敏特意性的指标进行区别。
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在肝细胞微粒体内转化而成,当出现胆汁淤积时则可以引起血清胆汁酸增高[3]。
判断肝细胞和胆汁淤积的程度。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新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
本文对近两年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新生儿黄疸研究的新进展,展现新生儿黄疸病因、程度及再认识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和预防胆红素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血红素;血清胆红素;胆红素脑病;治疗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的黄染现象。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救治,胆红素可能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轻则留下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重则导致新生儿死亡。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现将其近三年的最新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李立新[1]采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并与传统药物鲁米那-可拉明进行比较。
将60例足月正常体重、纯母乳喂养、中度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思密达治疗组和鲁米那-可拉明治疗组,对照比较其疗效和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并检测母乳和治疗前、后婴儿粪便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浓度,探讨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机制。
思密达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每日下降的幅度为(36.36±10.12)μmol/L,疗效明显优于鲁米那可拉明组,且不需住院,不中断母乳喂养。
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明显优于鲁米那-可拉明,不是通过影响β-GD而起作用。
笔者认为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有效、安全、价廉、无副作用、不影响母乳喂养安全简便,不需中断母乳喂养。
苯巴比妥联合思联康对新生儿黄疸的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马菲[2]将33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组。
试验Ⅰ组给予苯巴比妥,试验Ⅱ组给予苯巴比妥和思联康联合用药,对照组不予干预,比较三组黄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情况。
黄疸茵陈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研究进展摘要:目前黄疸茵陈颗粒主要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药治疗研究,这几年一直都在进行,取得效果相对来说也比较明显,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利用黄疸因颗粒进行辅助治疗,如果患者因为这种病住院的话会首先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目的主要是为了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值和间接胆红素值,如果以间接胆红素值增高为主会使用蓝光治疗,在进行蓝光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入相应的补液和酶进行良好的诱导,在进行完上述工作后加入黄疸茵陈颗粒,在患者服用后再次对患者进行测量时会发现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值降低较快,再过一段时间后通过肉眼也可以分辨出皮肤上的黄疸呈现出消退的趋势。
目前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黄疸茵陈颗粒辅助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比单纯的用蓝光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的要快很多。
关键词:黄疸茵陈颗粒;辅助治疗;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科中常见病,大多数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红细胞。
因为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整,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治疗胆红素升高到一定值很容易导致新生儿出现胆红素脑病,一些家长在开始时往往会忽视,症状重的话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严重的话则会导致新生儿的死亡。
因此,需要医生和父母都要有足够的重视,要在进行常规的蓝光治疗的同时用黄疸茵陈颗粒进行口服的辅助治疗,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黄疸茵陈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1、病理性黄疸的定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这种疾病的出现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1]。
病理性黄疸有以下的特点:第一:黄疸出现的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比会早很多,一般是在24小时之内出现;第二:黄疸进展比较快,胆红素上升的速度也会非常快(每日超过5mg/dl,或每小时大于0.5mg/dl);第三: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持续超过两周,早产儿超过4周;第四:黄疸会退而复现,有加重趋势;第五:血清中结合胆红素超过2mg/dl[2]。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现状与进展新生儿黄疸主要发生于早期新生儿,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
茵栀黄口服液是根据古方茵陈蒿汤,经长期的临床应用及剂型改革研究研制而成。
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新生儿黄疸、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等疾病的治疗。
本文就目前茵栀黄口服液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与现状做一综述。
标签:茵栀黄口服液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肝脏对胆红素摄取与转化能力较低,加之胆红素肠- 肝循环,易于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粘膜、体液和其他组织出现黄染现象。
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状态良好,不需干预治疗可自行消退。
但约5%~10%患儿是需干预治疗的病理性黄疸,如处理不当,严重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除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常引起后遗症,严重可致死亡,故应及时查明病因,积极有效治疗。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法,包括:光疗、抗感染、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必要时予碱化血液、白蛋白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达换血指征者予换血治疗。
蓝光照射治疗最常用,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亦较明显。
为减少蓝光照射的副作用,可加用口服药缩短光疗时间,但临床上可用的口服药极少。
茵栀黄口服液有退黄、利胆效果,为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途径[1]。
因此本文就茵栀黄口服液在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新生儿黄疸的分类1.1生理性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 出现黄疸,4~5天最重,足月儿2周内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 u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2]。
1.2 病理性黄疸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 umol/L(15mg/dl);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每日上升〉85.5umol/L (5mg/dl);黄疸持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血清结合胆红素〉34.2umol/L (2mg/dl)[2]。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进展肖波发表时间:2014-08-13T14:17:42.6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5期供稿作者:肖波[导读] 近年来我们对新生儿黄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发现及改进肖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541003)【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尤其在早产儿中发生率更高,一般可以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两种类型。
严重的黄疸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遗留性损害,因此降低新生儿黄疸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就是要正确的把握其有效治疗时机。
一般来说临床上常用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案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光疗等。
本文主要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血清胆红素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392-01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其胆红素代谢发生紊乱,进而使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粘膜、皮肤以及巩膜黄染,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会对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黄疸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比较高,研究显示,所有的早产儿以及大约67%左右的足月儿都会在出生后3-5d内出现黄疸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根据新生儿的个体情况而呈差异[1]。
近年来我们对新生儿黄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发现及改进,现综述如下。
1.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主要可以分为中药治疗、西药治疗以及中西药联合治疗这三种方式。
其中在中药治疗中,孟文丽[2]选择新生儿黄疸患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儿未给予药物处理,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药新生儿退黄汤(主要成分为茵陈、车前子、焦山楂、白芷、青黛、紫草、乳香、白茅根)口服进行预防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黄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最新治疗进展。
通过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系统地进行综述,正确的认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了解其治疗方法,早期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以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各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产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标签:新生儿;黄疸;治疗;光疗;换血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指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当血中胆红素>85.0μmol/L时,引起肉眼可见的皮肤黏膜黄染及其他器官黄染的临床症候群。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大于2w,早产儿大于4w;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具备其中一项即可断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为新生儿的常见病,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约有60%会出现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生率可高达80% [1]。
近年研究发现,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重症新生儿黄疸可致核黄疸,是婴儿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
因此,早期预防及治疗新生儿黄疸则变得尤为重要。
现对近年来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分析,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1.1 酶诱导剂常用的药物为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属核受体结构型雄甾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CAR)激动剂,可增强配体蛋白、胆红素-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ilirubin-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1A1)和MRP2功能[2]。
其退黄原理是:①对肝细胞酶系统有诱导作用,刺激肝细胞内线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提高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②增加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血流中的间接胆红素转移到肝细胞内;③可能增加了蛋白含量的作用,借以提高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的功能[3]。
口服茵栀黄颗粒及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研究进展作者:王莹来源:《健康之友·下半月》2020年第10期【摘要】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该病发生率较高,对患儿健康的威胁较大,严重时甚至可引发胆红素脑病,甚至可造成患儿死亡。
及时开展治疗对改善患儿病情非常重要,本文就茵栀黄颗粒及蓝光照射治疗在该病患儿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茵栀黄颗粒;蓝光照射【中图分类号】R722.18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104-0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也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新生儿疾病。
有数据显示,美国4千万新生儿中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高达60%左右,对新生儿健康的威胁已经不容小觑[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特别是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进而导致皮肤黏膜黄染所致。
而导致新生儿胆红素升高的原因较多,新生儿窒息、缺氧、溶血、酸中毒、胆红素肝肠循环、感染等均可能會导致该病发生,若不及时开展治疗,则极易促使胆红素通过未成熟的血脑屏障,进而在脑组织中沉积,从而引发严重后果。
有研究显示[2],约有80%左右的胆红素脑病患儿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发育迟缓、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等,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极大。
茵栀黄颗粒及蓝光照射均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本文就两种治疗方式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如下综述。
1 茵栀黄颗粒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应用中医上认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黄疸”范畴,该病主要是因胎毒湿热内蕴、郁而化热、熏蒸胆道,致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于肌肤所致。
因此,中医上认为治疗该病需要清利湿热为主。
茵栀黄颗粒是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用药物之一,该药物属于传统中成药的一种,主要成分为栀子、茵陈、黄芩等中药,采用经水提醇工艺所致,能够发挥退黄、清热、利水、保肝、利胆等功效。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
(一)生理性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5~7天最重,足月儿一般10~14天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至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二)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以前者多见。
1。
特点: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视为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20μmol/L(12.9mg/dl);(3)黄疸进展快: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4)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黄疸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2.病因(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②胆道闭锁,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疽:发生率0。
5%~2%;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⑥药物性黄疸:如维生素K 3、K4、樟脑丸等;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黄疸.治疗原则1。
病因治疗。
2。
降低血清胆红素:尽早喂养,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
必要时应用蓝光疗法.3。
保护肝脏:预防和控制病毒、细菌感染,避免使用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的药物.4.降低游离胆红素:适当的输入人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发展)(1)观察皮肤颜色: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估计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判断其转归.当血清胆红素达到85.5~119.7μmol/L(5~7mg/dl)时,在自然光线下,可观察到面部皮肤黄染,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高,黄疸程度加重,逐步由躯干向四肢发展,当血清胆红素达307.8μmol/L(18mg/dl)时,躯干呈橘黄色而手足呈黄色,当手足转为橘黄色时,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以上.此时,易发生胆红素脑病.(2)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概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al jaundice of newborn,PJON)又称新生儿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或胆红素增高性质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黄染,可伴有嗜睡、反应差等神经受损表现。
黄疸多在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或呈进行性加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
英文名称:pathological jaundice of newborn,PJON。
其它名称:新生儿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
相关中医疾病:黄疸。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消化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皮肤。
常见症状: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黄染。
主要病因:由某些溶血性疾病、感染、缺氧、药物等因素所致。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胆红素检查、肝功能检查、母婴血型检查、粪便检查、血培养、超声检查、头颅MRI。
重要提醒:新生儿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应立即就医,避免疾病进展,损害神经系统。
临床分类: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破坏增多(溶血性、肝前性)、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低下(肝细胞性)和胆汁排出障碍(梗阻性、肝后性)三大类型。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按实验室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SB)和结合胆红素浓度的增高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直接胆红素血症)以及两者同时存在的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
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特点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病因总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较多,比如某些溶血性疾病、感染、缺氧、药物等,大致可分为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三大方面原因。
基本病因:1、胆红素生成过多红细胞破坏增多、肠-肝循环增加,可使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分析和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治疗和结果分析。
方法收集13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对其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和预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通过正确诊断、及时检查和分类治疗效果较好。
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并有效预防后遗症。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类治疗前言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表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均为病理性黄疸。
[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有很多。
比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围产期疾病等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并发胆红素脑病,导致脑瘫。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各种治疗措施的使用是否及时,是否正确,均有可能使黄疸的控制不平衡,甚至使黄疸加重。
因此如何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显得十分重要。
为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收集内黄县人民医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共135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集13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其中男患儿72例,女患儿63例,早产儿4例,年龄在1~27d;所有患儿均符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
其中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患儿59例,胆红素生成过多患儿54例,胆汁排泄障碍患儿22例。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如下[2]: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 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天上升超过85 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作者:杨彩秀杨新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生后具有高危因素新生儿进行预防性治疗的研究较多,但是有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其早期干预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首先探讨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具体分析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概述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最后提出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指的是黄疸指数超过正常值范围的新生儿黄疸,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如何减少黄疸引起的脑损伤和听力损伤意义重大【1】。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2】。
本文为此具体综述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现报告如下。
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从临床特点上来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原因是宫内或分娩过程中感染了细菌,使新生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继而出现感染性黄疸【3】。
从临床特点上来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表现为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症状;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4】。
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2.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引起的,新生儿刚出生时,肝脏肝能还不够完善,无法排除体内的一些物质而形成的。
其具体发病机制如下:(1)胆汁排泄有障碍:由于胆管阻塞,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新生儿黄疸【5】。
(2)肝脏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会降低,无法很好排泄胆红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也会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jaundice),常合并在新生儿其他疾病中,具备以下特点之一:发生时间早、进展速度快、程度重、直接胆红素增高、持续时间长、黄疸退而复现。
【诊断提示】1.病因详细了解有无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缺陷或形态异常、红细胞增多症、感染、体内出血等)、胆红素结合障碍(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或异常)及胆红素排泄异常(感染、先天性胆管闭锁、胆汁黏稠综合征、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方面的病因。
2.临床表现(1)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生后第1天血清胆红素>102μmol/L;黄疸进展速度快,胆红素每日增高>85μmol/L;黄疸程度重,足月儿>220.6μmol/L,早产儿>255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26μmol/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生后2周,早产儿超过生后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2)黄疸严重者可因胆红素沉积在基底神经核和脑干神经元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3)常可见引起黄疸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3.实验室检查常规进行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及胆红素分类检查;必要时查母子血型;寻找宫内感染的证据,做TORCH 筛查;进行红细胞形态及酶学检查;部分患儿需行遗传代谢病筛查。
【治疗措施】1.病因治疗明确致病因素,祛除病因。
2.药物治疗苯巴比妥每日5mg/kg,口服;尼可刹米100mg/(kg·d);为预防胆红素脑病可用白蛋白1g/(kg·d),连用2~3d;也可用血浆代替10~20ml/(kg·d);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者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1~2g/kg;中药以茵陈蒿汤为主:茵陈9g,栀子6g,黄柏6g,郁金6g,茯苓6g,白茅根9g,大黄3g。
3.光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均可进行光疗。
多采用波长425~475nm的蓝光,光疗总瓦数200~400W,注意保护眼睛及生殖器,无光疗条件者,给予日光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