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构抗震设计_娄宇
- 格式:pdf
- 大小:971.71 KB
- 文档页数:8
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以某多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计算的手段,基于弹性位移谱计算建筑结构在小震、中震和大震条件下的侧向位移、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地震力和层间剪力,研究各指标参数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地震条件下,随着楼层的增加,结构的侧移呈现非线性增加,地震力不断增加,而层间剪力则不断减小;在同一楼层条件下,结构的侧移、地震力和层间剪力均按照小震、中震和大震的顺序逐步增加,且从中震至大震的侧移增量远大于从小震至中震的侧移增量;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按小震、中震和大震逐步增加;对于小震条件,中震条件下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增加1.75倍,在大震条件下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增加9.99倍。
关键词:弹塑性位移谱;建筑工程;结构抗震;侧移;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0 引言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2]。
弹塑性位移谱是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经历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产生的位移响应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弹塑性位移谱可以作为结构抗震设计的依据,为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其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设计方案的结构弹塑性位移谱特征,可以评估其抗震性能的优劣,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此外,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还可以促进抗震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
通过对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可以了解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机制,为结构的抗震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
通过对地震波的模拟和测试,研究者们确定了不同类型和等级地震波对结构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5]。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自控设计
易浚义; 娄宇
【期刊名称】《《工程抗震》》
【年(卷),期】1992(000)003
【摘要】一、破坏形态及其控制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试验已有许多,我国约408根,其中175根是低周反复加载的;日本在1972年前做了450根,1972年后做了260根低周反复加载的。
这些试验都表明,框架柱的破坏形态主要有剪切破坏、粘结破坏和弯曲破坏三种。
其中弯曲破坏有大、小偏心受压破坏两种;剪切破坏有剪拉、斜拉和剪压破坏三种;粘结破坏有主筋屈服前和主筋屈服后破坏两种。
不过。
【总页数】6页(P6-11)
【作者】易浚义; 娄宇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75.404
【相关文献】
1.孔洞缺陷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影响 [J], 刘建民;单庆飞;连业达
2.柱端铰型受控摇摆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J], 鲁亮;江乐;李鸿;吕西林
3.体积配箍率对轴压比超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影响 [J], 李志强;陈俊杰;唐艳娟
4.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碳纤维布加固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J], 任宏伟;王思远;严珊
5.基于Pushover方法的柱端铰型受控摇摆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分析 [J], 鲁亮;覃石刚;樊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弹塑性弹塑性分析方法在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应用
弹塑性分析方法是基于结构的材料和几何非线性性质进行建模和分析的。
通过将结构划分为弹性区域和塑性区域,可以更好地模拟结构在地震
荷载下的行为。
在分析中,通常假设结构的主要构件为弹性,而柱子、墙
体等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的构件为塑性。
通过这种划分,可以更准确地计算
结构的变形、应力和内力。
在进行弹塑性分析时,需要首先确定结构的塑性铰点。
塑性铰点是结
构中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的位置,通常位于柱子、墙体等受力较大的构件的
连接处。
通过在这些位置设定塑性铰点,可以更准确地模拟结构的塑性变形。
在分析过程中,需要使用弹塑性弹塑性分析方法,根据地震荷载的特
点进行模拟。
地震荷载是具有瞬时性和可破坏性的荷载,结构的响应通常
呈现出非线性和瞬时峰值现象。
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地震荷
载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并预测结构的瞬时峰值响应。
在进行弹塑性分析时,还需要考虑结构的能量耗散和恢复能力。
地震
作用下,结构的能量会被耗散,而恢复能力不足的结构容易发生破坏。
弹
塑性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考虑结构的材料和几何非线性性质,更准确地估计
结构的能量耗散和恢复能力,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弹塑性分析方法在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更准
确地预测结构的变形、应力和内力,为结构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准确的依据。
通过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为地震
区的建筑物提供更稳固和可靠的保障。
基于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构抗震设计第41卷第5期2011年5月建筑结构Building Structure Vol.41No.5May 2011基于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构抗震设计*娄宇1,温凌燕1,徐小燕1,王庆扬2,王传甲2,陈志强2,彪仿俊2(1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北京100840;2深圳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深圳518031)[摘要]通过大量复杂超限工程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构抗震设计理念。
详细介绍了该设计方法的设计思路,并将其应用于各种复杂超限工程中。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表明,基于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构抗震设计能够作为一种主动设计手段,指导设计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方案调整和局部构件调整,优化结构设计,在提高结构安全性的同时实现经济性。
因此,基于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构抗震设计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值得在结构抗震设计领域中推广。
[关键词]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抗震设计;复杂工程;抗震性能中图分类号:TU318,TU97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2-848X (2011)05-0001-08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based on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severe earthquake Lou Yu 1,Wen Lingyan 1,Xu Xiaoyan 1,Wang Qingyang 2,Wang Chuanjia 2,Chen Zhiqiang 2,Biao Fangjun 2(1China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Beijing 100840,China ;2Shenzhen A +E Design Co.,Ltd.,Shenzhen 518031,China )Abstract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based on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severe earthquake was proposed from a large number of analyses of complex structures.Design process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design method had been used in all kinds of complex structures.The detail analyses of application examples indicate that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based on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severe earthquake is an initiative design method to help designers to adjust structure arrangement or elements more purposefully ,and it can optimize design to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structures more economically.So the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method based on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severe earthquake perfect the present seismic design method ,which can be popularized in structure design.Keywords :severe earthquake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complex structure ;seismic performance*2010年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J13B01-05)。
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官伟;赖颖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6(032)009
【摘要】叙述了时程分析方法的原理,并用该方法计算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通过按照时程分析法原理用MATLAB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得出了结构的地震反应时程曲线.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官伟;赖颖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结构工程专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52.1
【相关文献】
1.不同材质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J], 倪颖
2.框架结构通过增减楼板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J], 李振龙;梁大伟
3.多向地震波下多层钢框架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 [J], 陈虹;杨璐
4.某加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J], 熊焕君
5.GFRP加固节点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J], 金安杰;杨莎莎;刘聪;李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接第141页)摘要:重点分析“缩孔”成因及影响因素,继而详细剖析“反离子流冲击”理论及“感生电场”理论,旨在通过理论分析指导实践操作,降低“缩孔”产生的概率。
关键词:缩孔反离子流电流突变感生电场1概述上世纪70年代末,粉末涂料被广泛推广应用。
截至目前,粉末涂料在中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应用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粉末施工不断有各种问题出现,也有许多问题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涂装过程中,“缩孔”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多见的漆膜弊病。
那么,“缩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在施工管理中如何防治或规避这一质量弊病?按照当前的技术水平,业界普遍认可“工件或压缩空气中含油造成缩孔”这一结论。
在笔者看来,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质量弊病,还需要在理论方面做更多的研究。
在涂装施工中,压缩空气以及工件前处理的质量都达标,但是“缩孔”现象依然存在,整修了前处理和压缩空气的除油设备后无明显改善。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缩孔”产生的根源在于粉末生产过程中混进了油,经试验验证,该结论不成立。
笔者由此产生质疑,继而从理论角度出发纵深挖掘其根源,提出了“反离子流冲击”理论和“感生电场”理论,从理论角度给出了专业的解释,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整修措施,从而最大限度控制了“缩孔”程度,有效规避了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
2“缩孔”成因2.1粉末的荷电过程通过静电学理论我们了解到:带电的孤立导体表面的曲率半径是影响其表面电荷分布的主要因素。
曲率半径越大,电荷密度越大。
曲率最尖锐的部位的电荷密度及电场强度都能达到最大值。
电场附近的气体在电力过程中受强电场的影响,导体尖端会放电。
若放电类型为负高压放电,在强电场作用下,导体的电离速率加快,电子被空气分子撞击,产生电子和正离子,新生的电子继而与空气分子发生高速撞击,形成“电子雪崩”。
电子从电离区冲出后,因自身质量极小,会迅速吸附在气体分子表面,使其成为游离的负离子。
负离子被电场力牵引向正极靠近,并且在电离层处形成晕光。
某超限高层结构性能化设计及弹塑性分析倪炜麟【摘要】在超限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中,抗震性能设计方法是一种基于结构在未来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地震作用下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而广泛采用的设计方法.本文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别采用PKPM、ETABS和SAUSAGE软件对某超高层结构进行弹性和弹塑性分析.验证结构在多遇地震(35gal)、设防地震(100gal)、罕遇地震(220gal)以及极罕遇地震(400gal)下的性能表现,验证结构性能设计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地震烈度小于规范要求的罕遇地震作用时,结构主要指标均表现良好,而当地震水平超出规范规定的罕遇地震时,结构损伤程度明显增大,具有严重破坏的可能.【期刊名称】《广东土木与建筑》【年(卷),期】2017(024)005【总页数】6页(P14-19)【关键词】抗震性能分析;弹塑性分析;极军遇地震;SAUSAGE;超高层结构【作者】倪炜麟【作者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10【正文语种】中文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PBSD)是90年代初期由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的,是指对结构进行抗震计算分析和采取构造措施,使结构在未来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地震作用下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1]。
结构性能水准是指建筑物在可能会遇到的特定设计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容许破坏程度,包括整体结构、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室内物件和设施以及对建筑物功能有影响的场地设施等。
性能目标是建筑物在每一个设计地震水平下所要求达到的性能水平。
性能目标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性能要求的重要性、经济考虑(伤亡、财产损失、业务中断、震后修复)和其他因素(如文化历史遗迹)等综合因素来确定的[2]。
本文对某超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过程中基于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分析进行介绍,了解结构在不同程度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提升科研实力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科技创新结硕果日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在京隆重召开,该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胡萍做了题为《优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题报告。
在主题报告中,胡萍表示:“在‘为国家发展服务,为改善民生服务’的发展思路下,将我院自觉融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牢固树立开放创新意识、优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建立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是我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四年前第一届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来,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以科技创新管理、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等三大平台为依托,在实施科研提升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等三大战略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科研提升:立足优势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四年来,我院秉承‘战略引领、主动求变、开放创新、责任考核’的发展理念以及‘筑平台创新、聚人才强院’的科技战略,在支持国家战略实施的同时为企业赢得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
”胡萍说,“前些年,当我院因支撑市场20年的彩色显像管技术即将被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取代而面临困境时,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固守单一的技术、单一的市场将把企业引向灾难。
我们决心抛弃以往成功的光环、摆脱历史的惯性、解放思想、加大改革步伐,努力建立新的优势。
”记者了解到,工业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与项目总承包是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的主业之一,自1979年我国引进第一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以来,该院在国内显示技术领域建立了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胡萍说:“近年来,我们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抓住以液晶显示器件为代表的新型显示器件高速发展的契机,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全过程、高质量的服务,在液晶显示工程建设领域独占鳌头,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完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课题——《电视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工艺技术与相关保障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成功开发出组线技术、洁净室气流模拟技术等仿真分析平台,解决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确立了在高世代TFT-LCD生产线工艺设计、相关保障系统、工业工程理论等方面独树一帜的优势,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巩固了在TFT-LCD工程设计领域的领军地位。
大震下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弹塑性位移统计规律郭小康【摘要】通过600个弹塑性时程分析,统计了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顶层与最大层间弹塑性位移分布规律,为该结构体系的性能化抗震可靠度设计提供了参考.【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4(040)016【总页数】2页(P46-47)【关键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弹塑性位移统计规律;弹塑性时程分析【作者】郭小康【作者单位】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9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10 引言目前,世界各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普遍采用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是处理地震作用高度不确定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对策[1]。
按现有抗震规范设计的房屋,能基本避免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但难以有效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可能导致结构使用功能的丧失,从而引起巨大经济损失。
由于地震在时间、强度和空间上的强随机性,以及结构材料强度、设计和施工中的人为不确定性因素,结构的性能在地震作用下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把可靠度理论应用到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中,这一点,在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FEMA)的研究报告中也明确提出:“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框架应该是基于可靠度理论的”[2]。
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是实现抗震性能化设计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3]。
中心支撑—钢框架体系,在地震作用下,难以避免支撑受压屈曲。
传统钢支撑屈曲后,性能退化严重,极易造成支撑本身与节点连接的破坏,进而导致结构抗震能力急剧下降,对结构抗震十分不利。
防屈曲支撑拉压性能相当,滞回曲线饱满稳定,其不但可作为结构构件,屈服后也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阻尼器,保护主体结构,降低了结构地震响应。
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有必要获取其在罕遇地震下的结构位移反应,为该类结构的抗震可靠度设计提供依据。
1 抽样结构选取进行结构可靠度分析的首要条件是获取结构反应量的统计特征,即其概率分布模型与统计特征参数值。
基于动力弹塑性分析在某超高层项目抗震超限设计中的运用摘要:随着城市建筑的发展,处于城市中心地段的老旧或工业厂区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这些地段土地价值大、人口聚集、商业繁荣,在更新过程中主要新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本文针对某棚改厂区超高层公寓楼,采用多软件分析和性能化设计,完成了小震弹性分析、弹性时程补充分析、中震等效弹性分析。
采用SAUSAGE 软件,选取三条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构动力性能,找寻结构薄弱部位并采取加强措施,对类似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超限高层性能化设计动力弹塑性分析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贵阳市某棚改厂区内,场地地势比较开阔,场地稳定,为两栋塔楼及多层裙房组成的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18.6万m2。
其中1号楼地上建筑面积约为7.5万m2,地下建筑面积约1.6万m2。
地下3层,地上53层,塔楼结构总高189.70m,属B级高度超高层建筑。
地下主要建筑功能为车库或设备用房,地上主要建筑功能为商业、公寓。
塔楼高宽比5.75,其中核心筒高宽比为11.7。
建筑立面效果图见图1.1。
主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楼盖为现浇梁板体系,地下室全埋不设缝,嵌固端设在地下一层楼面。
设计使用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场地类别Ⅱ类,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抗震设防类别标准设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基本风压 W0=0.35kN /m2,场地地面粗糙度C类。
采用 YJK 软件为主要计算程序,采用MIDASBuilding进行校核对比计算,利用SAUSAGE软件进行罕遇地震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塔楼标准层典型结构布置见图1.2。
图1.1建筑立面效果图图1.2结构标准层典型平面布置图二、结构布置和选型本工程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为避免刚度突变,框架柱尺寸收进、剪力墙厚度收进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二者或三者之间均错开一层以上。
框架柱及核心筒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C60~C40,梁板混凝土等级C40,柱内嵌十字型钢均采用Q420-B。
基于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柱变轴力加载方法研究
杨红;白绍良
【期刊名称】《世界地震工程》
【年(卷),期】2002(18)2
【摘要】通过对平面框架弹塑性动力反应的分析,本文对地震作用下框架柱的轴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中使轴力与弯矩成比例变化的加载方案与框架柱的实际受力情况最一致,而假定轴力与水平侧移成比例变化则会带来一定的误差,但仍可作为近似的变轴力加载方法。
【总页数】5页(P80-84)
【关键词】结构;钢筋混凝土;柱;变轴力加载方法;弹塑性动力反应;地震作用
【作者】杨红;白绍良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52.11;TU435
【相关文献】
1.异形柱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反应分析研究 [J], 王军芳
2.新型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 [J], 邢朋涛;梁兴文
3.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中的阻尼试验方法研究 [J], 黄宗明;赖明
4.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J], 郑汉兵;曹万林;宋文勇;
黄选明;张宏宇
5.基于变轴力柱恢复力模型的钢框筒地震反应分析 [J], 陈以一;刘永明;岳昌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的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杨宇飞【摘要】在具体的运行中,地震动记录选取方式也会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对现有的地震动记录选取方式进行分析,并就不同地震动记录选取方式进行比较,希望能够为建筑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7(043)032【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地震动记录;选取方式【作者】杨宇飞【作者单位】太原富力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11.3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一些基础性设施的质量要求也相对提高。
尤其是在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故而,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也更为重视。
弹塑性时程分析是当前预测建筑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性能评估最为准确的一种数值分析方式。
而在整个评估中,地震动强度、频谱以及持时均是影响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三个主要因素。
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要就其弹塑性时程进行计算与分析。
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其中以地震给社会带来的损害最大。
为了尽可能降低该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不少城市在建筑结构设计上进行改良,以期望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弹塑性时程分析是当前预测建筑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性能评估最为准确的一种数值分析方式。
该种方式对于地震动输入的选择十分依赖,这就使得其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地震动响应记录的影响。
因此,必须要就当前地震动响应的记录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望选取最佳的记录方式,为建筑结构弹塑性的分析提供帮助。
在目前,根据其分析目的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地震规范、指南与相关文献对弹塑性的解读以及相关的地震记录方式都会存在差异,相对著名的有如下三种。
1.1 ATC-63中的选取方法该种方式是以台站与地震信息的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作为基础。
该种选取方法的原则有两点:第一,必须要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引入离散性。
一种改进的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用于结构的抗震需求估计摘要:静力弹塑性分析(POA)过程是很难适用于高层建筑,因为它不能占据更高的模式的贡献。
为了克服这个限制,一个模态静力弹塑性分析(MPA)的过程,提出了Chopra et al。
(2001)。
然而,不变的侧向力分布仍采用MPA。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PA程序来估计结构的抗震要求,考虑到再分配后的惯性力量结构的收益率。
这个改进的过程是用数值例子验证了5 - 9——22层的建筑。
结果表明,改进的MPA过程比POA过程或MPA过程更准确。
此外,该方法采用两阶段侧向力分布,避免了计算工作量大。
关键词:地震需求估计;静力弹塑性分析;改进模态静力弹塑性分析;两阶段侧向力分布;容量曲线1介绍最近,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DBSD)逐渐被关注,那里的位移或interstory-drift,而不是横向力,被认为是在结构的设计、评估和修复中基本的需求参数。
估计地震的要求在低性能水平,如生命安全预防、明确要求和充分的考虑结构的非弹性行为。
而非线性响应历史分析(RHA)是用最严格要求的来计算地震程序的,当前土木工程实践更喜欢使用非线性静态程序(NSP)或静力弹塑性分析(POA)(Chopra et al。
,2004)。
如果缺乏弹性的低高度和这里结构分布在结构的高度,《行动纲领》因其概念简单,计算吸引力和能够提供满意的预测地震的要求被广泛应用。
(劳森et al。
,1994;Bracci et al。
,1997;佐佐木et al。
,1998;Krawinkler和Seneviratna,1998;Fajfar古普塔和Krawinkler,1999;1999;Kunnath和Gupta,2000;Elnashai,2001;Chopra et al。
,2001;Fajfar,2002;叶和潘,2000;杨et al。
,2000;尹et al。
,2003;孙et al。
,2003;周和卢,2004)。
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反应分析
赵锋雷;吴晓涵;骆剑峰
【期刊名称】《结构工程师》
【年(卷),期】2007(023)006
【摘要】根据弹塑性有限元理论,运用基于AutoCAD的二次开发结构分析软件NosaCad,建立框架结构空间三维杆系模型和平面杆系模型,并分别在双向地震波和单向地震波作用下对框架结构进行弹塑性反应分析,获得各层层间位移角和顶层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得到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出现塑性铰的先后顺序以及结构的薄弱环节.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赵锋雷;吴晓涵;骆剑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
【相关文献】
1.弹塑性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能量反应 [J], 管林松;刘洋
2.异形柱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反应分析研究 [J], 王军芳
3.既有RC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弹性反应的简化分析方法 [J], 曹晓昀;马宏旺
4.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三维弹塑性反应分析 [J], 李永靖;张向东;杜洪贵;王安华
5.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 [J], 尹保江;黄宗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