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事求是的例子12个

实事求是的例子12个

实事求是的例子12个
实事求是的例子12个

实事求是的例子12个

乔治经常望见他父亲的工人们在森林里把大树砍倒。他想,看着这棵树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必须是一种很搞笑的游戏。于是乔治用他的小斧子砍了起来。因为这棵树很小,所以他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它砍倒了。过了不久,他的父亲回家了。谁砍了我那棵可爱的小樱桃树?他喊道,这是本地唯一的一棵这种树,是我花了很多钱买来的。他进屋时十分生气。如果一发现是谁砍了那棵樱桃树,我就要,是的,我就要。父亲小乔治喊道,我告诉您是怎样回事儿。是我用我的那把斧子把树砍倒了。他父亲的气消了。乔治,他说,把这个小家伙搂在怀里,乔治,你把事情对我说了,我很高兴。我宁愿失去一打樱桃树,也不愿意你说一句谎话。

实事求是的例子(九):

实事求是的名人例子:爱因斯坦的认错

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直为他生最大错事而愧疚。爱因斯坦究竟做错了什么事?

1917年,也就是他创立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年,为了解释宇宙的稳恒态性问题,爱因斯坦和荷兰物理学家德西特各自独立进行此项工作的研究。他们发现引力场方程的宇宙解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也就是说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由于物理直觉上的偏见和数学运算上的失误,爱因斯坦决不放弃静态宇宙的概念,为求得个静态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进个宇宙项。这个结论在当时既贴合宇宙学

原理,又贴合已知的观测事实。然而,1922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求出了这个方程的另个动态解;1927年比利时学者勒梅特也独立求得同解。从数学角度证明,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均匀地膨胀或收缩着。然而,爱因斯坦仍然不肯理解这个结果,坚持他的静态宇宙模型观。

两年后,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远距星云的观测,发现远距恒星发出的光谱线有红移现象,离地球越远的恒星光谱线红移越大。这说明恒星在远离地球而去。哈勃的发现支持了弗里德曼等人的动态宇宙模型,也改变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看法。爱因斯坦把坚持静态宇宙模型的失误称为他生中最大的错事,并收回了对弗里德曼等人的批评。

之后,在他70岁生日之时,还向好友索洛文表示: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个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般是正确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他在1917年的这次失误。

位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能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谦虚地回顾自己已被世人承认和称颂的成就,说明了爱因斯坦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坦荡胸怀。这也正是爱因斯坦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实事求是的例子(十):

敢于实事求是的一个范例

要了解真实状况,就得听取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正面的、反面的都要听。想让人说真话,首先要听得进真话,听得着不同意见。少奇同志多次提醒干部们:不要怕人讲闲话。有人当面不敢讲,背后讲几句闲话,你们又去追问为什么当面不讲,背后乱讲,这样就闭塞了自

自身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解

自身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解 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解以及实例剖析 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经济主体获得额外保护的情况下,它具有非常普遍一般的意义.譬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了避免银行经营失败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要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保护,这就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包括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一定要将贷款(经营)规模扩张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阶段,如果没有联储的保护,它们享有贷款规模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对等,这就没有道德风险.但如果联储提供保护,商业银行贷款(经营)的风险相应下降,防范风险的成本为联储承担,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下降,它们势必相应扩大信贷规模,从而更多地享有贷款的收益.这种利用保护而获得额外利益的行为肯定是非道德的,或者是道德水平下降的.社会承担的风险随着商业银行道德水平的下降而提高,因为,社会承担风险来自商业银行的行为,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小,社会承担的风险也不大.在联储提供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社会承担的风险相应扩大,但是,商业银行承担的部分仍然不变,差额部分则为联储承担.显然,没有联储的保护,商业银行的道德水平不下降,社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小,这就是额外的保护引发的道德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和行为没变,只不过联储保护与否改变了它们的边际成本,刺激信贷规模和风险的相应变化,所以,商业银行既没有机会主义行为,也不存在事后的选择问题.只要有保护降低经济主体的边际成本,就难免会引发"道德风险",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关于计划经济对企业的"父爱主义",势必导致企业效率下降的论断,就是对"道德风险"的最好注释。 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譬如,二手车市场应该率先成交质量较好的旧车,可实际上却是质量较次的旧车.因为,二手车市场按车的平均质量定价,质量较好的旧车,其质量高于价格,车主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而质量较差的旧车,其质量却低于价格,该市场就会充斥质量较差的旧车.旧车交易就不像一般的商品市场那样,交易的序列按质量由高向低排列,而是由低向高排列成交.保险市场也是如此,保险公司希望获得较为健康的客户,以减少保险公司的理赔,可实际上相对病弱的客户更有投保的积极性,于是保险公司往往拥有的客户不是由健康向病弱排列,而是倒过来,这才是"逆向选择".它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如果买方知道旧车的价格高于它的质量,他们不买;如果保险公司完全知道投保人的情况,并要求病弱者多付保费,"逆向选择"也就不会发生.如果旧车的出售者诚实得不想赚质量低于价格的差价,投保人也坦诚得乐意多付保费,"逆向选择"同样不会发生.显然,"逆向选择"的含义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有关,却绝不是这两者所能够涵盖得了的.因为,高质量的旧车主了解自己车的质量与价格的关系,保险公司也了解自己的优良客户,它们既没有信息的不对称,也没有机会主义行为.所以,"逆向选择"只能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二者产生的原因、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道德风险,是雇佣方与受雇佣方信息不对称,可能存在虚假信息,最主要应用在代理人身上,代理人可能为了私人目的,违背雇佣者的利益。解决的办法可

从两起案例来看保险利益原则规避道德风险的不足

从两起案例来看保险利益原则规避道德风险的不足 编者按:作为一名专业的郑州保险律师,通过自己对保险法的学习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就保险利益原则规避道德风险的不足提出个人的看法,以飨读者。 我们知道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法一直以来确立的重要的原则,根据保险利益的概念和特点我们知道,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利益、法定的利益和确定的利益。保险法确立此原则的目的在于保障合法利益,规避道德风险和惩治保险诈骗和故意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首先,我们不否认保险利益原则在规避法律风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保险利益原则并不能完全杜绝道德风险甚至违法犯罪的发生。请看一下两个案例:案例一:离婚男子杀妻骗取巨额保险金案 王某系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因其妻子嫌弃老公无能,人穷志短,经常拿生活中小事找茬、寻衅,以致经常发生纠纷,随着争执的加剧,后双方感情破裂,导致离婚,婚后由其前期抚养其唯一的未成年的女儿。离婚后,王某对其妻子一直怀恨在心,意图伺机报复。王某遂撺掇前妻以其本人为被保险人,其女儿为受益人购买高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金数额甚巨。其妻没有看破王某其中的阴谋,遂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后王某伺机将其前期残忍杀害,后认罪伏法,并被判处死刑。 案例二:一条命不抵百万保险金杀女骗保的父亲被判极刑 今年48岁的虞某,夫妻感情不错,有对双胞胎女儿。虽然现在生活窘迫,但是一家四口都在打工,将来生活情况好转并非难事。这本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可是这位外表朴实的农民,竟然选择亲手结束女儿的生命来换取金钱。 2011年9月3日,虞某借了朋友的车子,头戴鸭舌帽,载着在杭州打工的小女儿小霞,到了萧山区宁围镇高教园区附近,用事先准备的布条勒住小霞颈部,直到她昏迷。中途,小霞苏醒后曾对父亲哭泣哀求,却没有让他心软。虞某把浑身虚软的女儿推入附近河里,亲眼看着她溺

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

不可否认,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政策的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冲击。在一个接一个的国家里,我们看到政府恐慌地做出膝跳反射似的反应,并把他们的政策手册扔到一边:前所未有的救助和国有化开始出现,审慎的财政政策灰飞烟灭,毫无保留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回归。很多人宣称,我们尝试的自由市场已经失败,现在应该进行更广泛的监管和更积极的宏观经济管理。 与此论点相关的看法是,道德风险的问题被高估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萨默斯2007在其专栏文章中劝告读者要当心“道德风险原教旨主义”,因为这比“道德风险本身还要危险”。然而与他不同的是,我认为道德风险是被严重低估了,道德风险在危机的诱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地设计将来的改革方案,并且避免今后更多的灾难,我们需要认识到道德风险的重要作用。理解道德风险对于理解经济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即便这可能被认为是“道德风险原教旨主义”。 道德风险的性质 道德风险是指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利益负有责任,但却有动机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例如: 虽然明知道你不应该买某金融产品(例如按揭),我可能还是会卖给你。 我也许会在为你管理基金时支付给自己很多的奖金;或者我也许会多冒风险,然后由你来承担后果。 类似这样的道德风险是充斥在金融和经济体系中的不可避免的特征。处置这些风险(指使之得到合理的控制)是制度建设中的基本任务之一。事实上毫不夸张地讲,经济中的基本制度结构(如使用什么样的合约,以及企业和市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等)已经发展到完全不能忽略道德风险的地步。 鼓励冒险:正面朝上我赢,反面朝上你输 许多道德风险都涉及到冒更大的风险:如果我冒险的后果由你来承担,那么我就很可能去冒这个险;但如果我要承担自己冒险行为的后果,我就更可能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对于道德风险控制不足会导致过度冒险行为,而过度冒险行为显然是这次金融危机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次贷丑闻。从前,银行发放按揭贷款时一般会持有到期。如果借款人违约,银行通常会遭到损失。因此,银行就有动力慎重审查贷款对象,借款申请人会被小心挑选,潜在的次贷借款者得到贷款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如果银行放出按揭贷款后期望将其转手(通过证券化),这种审慎贷款的动力就被严重弱化了。实际上,如果该银行将按揭贷款转卖给第三方,它就只关心从贷款发放中能够赚多少钱,而对于该笔贷款是否会违约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发放行愿意借钱给任何人。最终的恶果就是,银行很少甚至毫不考虑风险地发放按揭贷款。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是最懒惰的按揭经纪人都能够给最缺乏信用的借款者弄到次贷按揭。借款人不能偿还按揭的成本在按揭证券化定价的过程中被神奇的体现出来:这样的按揭贷款会与其他同样随意放出的贷款在一起打包,然后被卖给北德意志州立银行这种毫不怀疑地被其最初的高收益率所吸引的银行。所有人都在交易中赚到了费用,所有人都很开心。(哈钦森,2008)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下面出自《国富论》的引文足以说明,经济学家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它的存在: “无论如何,由于这些公司的董事们是他人钱财而非自己钱财的管理者,因此很难设想他们会像私人合伙者照看自己钱财一样地警觉,所以,在这类公司事务的管理中,疏忽和浪费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的。”(斯密,1776年,第700页) 不过,这方面的理论发展及其对具体问题的应用只是在过去25年中才开始进行的,它们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虽然我们对问题本身有相当的理解,但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市场及社会对它的反响。下面,我将注意解释问题的性质,并有选择地描述现代理论发展的风格。 道德风险或可定义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道德风险存在于下列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的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显而易见,这个定义包括许多不同的外部因素,可能导致不存在均衡状态的结果,或者,均衡状态即使存在,也是没有效率的。 这是合同的不完全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引起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与他人之间的效用冲突。这种不完全性的产生归于下列几种原因:掌握的信息不相等,而同时又要避免风险或联合进行生产;订立合同需要费用,又有法律障碍,而且实施合同也需要费用。下面逐个进行分析。 掌握信息不等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可能拥有独家信息。阿罗(Arrow, 1985年)把这类信息优势划分为“隐蔽行动”和“隐蔽信息”。前者包括不能为他人准确观察或臆测到的行动。因此,对这类行动订立合同是不可能的。后者则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对事态的性质有某些但可能不够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足以决定他们采取的行动是恰当的,但他人则不能完全观察到。这样,即便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行动可被他人不付代价地观察到,他们仍然不能断定这些行动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通常分析隐蔽行动的例子是:工人的努力,雇主无法不付代价就可监督;投保人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由于他们的缘故而发生事故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承保人也不能无代价地进行监察。很显然,犯罪活动也属于这范畴。 隐蔽信息的例子是专家服务,譬如医生、律师、修理工、经理和政治家的服务。 在某个行为者的行动后果可以同他人的行动后果相区分的情况下,即便这些后果可能受偶然的、无法观察的事态的影响,如果他们对风险持中性立场,只要按一个固定费用简单地把全部后果转嫁给这个经济行为者,问题可能很容易解决。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完全的合同。合同不完全性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经济行为者要避免风险,或者,不能把责任归于一个经济行为者身上。 在经济行为者要避免风险的情况下,把全部的损失(或利益)都交给他们,就意味着他们要承担随机事态的全部风险。他们既要避免风险,就愿意购买对这种风险的保险。但是,对于其他经济行者来说,把那些经济行为者的行动后果和他们不能控制的偶然因素分开是不可能的。对后者保了险,那就不可避免地把那些代理人和他们自己行动的后果相隔开了。当然,他们可能会对那些无法观测的行动或状态提供信息,但这种信息未必是可信的。 内容最广的合同一般包括某种程度的保障,因此会导致刺激和风险分享之间的冲突。有关道德风险的大多数文献都集中描述了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将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当不可能把责任精确地归置于单个经济行为者身上时,也不能把后果完全地归置于他们。根据定义,当罪犯究竟是谁一般也还无法弄得十分确切的情况下,那就是这样的情况。惩罚的设计及其与为证实罪犯而进行的执法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类著作中是广泛加以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1、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 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2、在金融市场中,一方往往并不能掌握对方足够的信息,从而不能作出准确的决定。这种情况称作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前和交易后。 逆向选择的问题是因为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后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人,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由于逆向选择的后果是导致贷款的信用风险,贷款人往往会选择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逆向选择会发生。假设你有两位姑妈:希拉姑妈和路易斯姑妈,她们俩是你潜在的贷款对象。路易斯姑妈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她只在对投资的回报很有把握的时候才会寻求贷款。相反,希拉姑妈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她刚好碰到了一个可以迅速致富的投资项目,只要她借入1000美元进行投资,她就可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不辛的是,像大多数可迅速致富的投资项目一样,这项投资项目的风险极高,希拉姑妈很可能会血本无归,希拉姑妈极有可能无法偿还贷款。如果你对你的两位姑妈都非常了解,也就是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毫无疑问,你将了解到给希拉姑妈贷款的高风险,也就不会给希拉姑妈贷款。然而,假设你并不是十分了解你的姑妈们,你会更有可能给希拉姑妈贷款而不是路易斯姑妈,因为希拉姑妈会付出很大的努力来获得你的贷款支持。 3、1、思想意识存在严重偏颇.面对改革开放的浪潮,少数银行从业人员抵挡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为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由此种下贪欲恶果. 2、职业道德水准较低.由少数银行从业人员"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银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置于脑后,在从事银 行业务活动中,他们主观上缺少职业道德规范这根弦,业务操作缺乏自律约束,从而诱发道德 风险. 3、职业技能和进取意识淡薄.由于部分银行从业人员本身业务技能低下,加之缺乏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安于现状,“混”字当头,岗位工作严重缺乏激情。 “逆向选择”只能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经济主体获得额外保护的情况下,它具有非常普遍一般的意义。譬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了避免银行经营失败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要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保护,这就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包括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一定要将贷款(经营)规模扩张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阶段,如果没有联储的保护,它们享有贷款规模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对等,这就没有道德风险。但如果联储提供保护,商业银行贷款(经营)的风险相应下降,防范风险的成本为联储承担,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下降,它们势必相应扩大信贷规模,从而更多地享有贷款的收益。这种利用保护而获得额外利益的行为肯定是非道德的,或者是道德水平下降的。社会承担的风险随着商业银行道德水平的下降而提高,因为,社会承担风险来自商业银行的行为,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小,社会承担的风险也不大。在联储提供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社会承担的风险相应扩大,但是,商业银行承担的部分仍然不变,差额部分则为联储承担。显然,没有联储的保护,商业银行的道德水平不下降,社会遭受损失的可能

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辨析 所谓信息的不对称指的是相关各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均等。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的交易达成(或正式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交易达成(或正式签约)之后。我们将前者称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亦称隐藏信息);将后者称为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亦称隐藏行动)。事前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逆向选择的后果;而事后信息的不对称则可能造成道德风险的问题。无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都将使得相关市场的资源配置丧失帕累托最优的特性。 一、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指的是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市场所成交商品的质量总是低于某一方交易者(亦即相对缺乏信息的那一方)的期望的现象。由于逆向选择,相应市场的资源配置发生了效率扭曲。 例如,在一个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更为了解所销售商品的质量,买方只能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报价,这就使得相对优质的商品因为价格被低估而相继退出市场,结果在这个市场上只会剩下劣质品待售。这就是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Akerlof,1970)首先提出旧车市场模型,从而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不难理解,在旧车市场上,买方和卖方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方通常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而买方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有限的几种途径来获取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仅凭这些信息很难准确地判断车子的质量。实际上,买方只能大致地判断出旧车市场上所有待售汽车的平均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将只愿意根据汽车的平均质量来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所售汽车的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方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市场上将只留下质量低于平均水平的汽车。

道德风险例子

河北省邯郸市市民雷先生称从农行和平路一网点取了15万现金,封条没打开就去了工行存款,工作人员却发现里面有1张面值100元的假钞,随即依法没收。 雷先生觉得奇怪,更觉得委屈。奇怪的是银行里怎么会流出假钞?而委屈的是,当他拿着存款行开具的没收假钞的证明和封条回到取款行要求赔偿时,却遭到“离柜出门概不负责”的拒绝。 而银行似乎也有满肚子怨屈。银行内部有诸多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杜绝假钞,从收款到出库都是层层把关,也不可能出现假钞。 但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这事儿用不着专家和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分析,原因简单地只有一个,就是人的问题。就是道德风险依然存在的问题。第一种可能,不排除取款人在途中做了手脚,用了“偷梁换柱”手法;另一种可能,就是银行工作人员不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致使假钞在眼皮底下溜过。同时,也不排除个别素质低下的银行工作人员从中做手脚。 银行流出假钞事件,不是个案,且屡屡发生,情节大致雷同。这充分说明,道德风险依然存在,防范道德风险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首先,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防范基础,贯彻落实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措施,加强教育和严格的行为约束是防范道德风险的关键。目前,银行实行的柜员制似乎应该改革一下。“双人临柜”、“交叉复核”等传统的业务模式不应该全部废弃。 不管雷先生的官司是否打,能否打赢,也不管银行方面“离柜出门概不负责”的规定对与错,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那张假钞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混进成捆的真币当中?但愿假钞事件能给我们敲响防范道德风险的警钟,但愿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银行取出假钞敲响防范道德风险警钟 -------------------------------------------------------------------------------- 2008年01月08日 11:55:16 来源:河北金融网 近年来,客户对银行(信用社)的投诉显著增加,近一半是投诉银行员工骗卖保险、基金和理财产品。客户反映,银行(信用社)员工不把风险告诉他们,一味地承诺高收益,造成他们上当。1月25日,笔者接待了一位59岁的农村妇女,她投诉××银行,自己准备将多年积蓄13万元转存三年期定期存款,该行一员工反复向其推销所谓的“保险理财产品”,介绍说这个产品收益好,能分红,还免费送意外保险。她强调:“我没文化,让她死缠硬劝就做了这个。回家后,子女一看气恼了,一是家里明后年要盖房等用钱,这保险要到6年后才能取出来;二是我年纪59岁,身体又不好,犯不着做这个。银行的人不为我考虑,当时也没说要到6年后才能取。”我们在协调处理完这宗投诉后,对部分银行个人业务管理部门和基层网点进行了调查走访,同时对近年来我们接访的几宗投诉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以下原因助长了基层员工道德风险: 一、利益驱动。目前,老百姓对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还是高度信任,认定“银行破产机率低、可信度高、规模大,他们开办的业务应该没风险”。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客户把银行代理的保险产品和银行储蓄混淆,认为把钱交给银行就跟存款一样,收益多了,不会有风险。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精选.)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比如说,当某人获得某保险公司的保险,由于此时某人行为的成本由那个保险公司部分或全部承担。此时保险公司面临着道德风险。如果此人违约造成了损失,他自己并不承担全部责任,而保险公司往往需要承担大部分后果。此时某人缺少不违约的激励,所以只能靠他的道德自律。他随时可以改变行为造成保险公司的损失,而保险公司要承担损失的风险。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就已经意识到了道德风险的存在,只是没有采用这样一个名词。 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其特性有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在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将是长久的阵痛。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 3、风险的破坏性。思想道德败坏了,事态就会越变越糟。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例子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例如,在产品市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 保险市场也是这样。身体比较健康平时不大患病的人一般是不愿意到保险公司购买健康保险的,恰恰是那些身体不大健康平时老爱生病的人更愿意购买健康保险。由于保户的总体健康水平很低保险公司赔给保户的钱就会大大高于他们按照正常人平均得病率所收取的保费。这就出现了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 乔治·阿克洛夫: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其中有1000辆二手车。这些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样新,但它们的使用年限甚至行驶的里程都不一样,即实际上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这个模型假定整个二手车市场内汽车的质量由0至1之间均匀分布,每种质量段的车数量一样。卖主对于自己的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却处于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劣势一方。假定质量为1的车价钱为60000元。在买方根本不知道车的质量的情况下,他愿意出多少价钱买一辆车呢?最正常的是愿意出30000元。也就是说买车的人对车的期望质量位于0到1中间的1/2的地方,所以他只愿意出最好车的1/2的价钱。在买方只愿意出1/2价钱的时候,卖方会怎么做呢?他们就将不再出售价格高于30000元的好车了,这一部分价格高于30000元的好车就退出了市场。但这样一来,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了市场后,他就会判断出留下的都是不好的车。于是,他们所能接受的价位会降到30000元的1/2,即15000元。而卖主对此相应的反应则是再次使质量高于15000元的车退出市场。依此类推,市场上质量好的车的数目会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了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斯蒂格利茨)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解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保险学》 班级:金融四班 姓名:岳丹丹 学号:20101821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解 一、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就是在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购买者不知道哪个好,会去买便宜的那个商品。而卖方是知道哪个好的,他好的贵,坏的贱,结果买方把坏的买走了。它只能是一种不合理经济制度下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久而久之,卖方就只卖坏的,这是一种倒退,所以叫逆向选择.我个人觉得“逆向选择”是一种现象,包含着不同的参与者如二手车交易里有低质量旧车的车主,也有高质量旧车的车主,还有买家。不能因为低质量旧车主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把“逆向选择”这种现象也定义成是种机会主义行为。 在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就是高风险投保者驱逐低风险投保者。因为提高保费,低风险的人退出,高风险的人不退。市场会充满高风险投保者。这样提高价格带来的损失更大。一定时间后,供给量不升反降。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它一般存在于下列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的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 代理人的某些行为难以被主人察觉,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代理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牺牲主人的利益,这就是道德风险。例如,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存在分歧,经营成功使企业价值上升,好处将归功于所有者;若经营失败,高层管理者的声誉会受到影响,因此,管理者可能会不愿冒险,放弃某些对股东有利的投资机会。道德风险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由于代理人不必承担自己决策的全部成本,他们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作出成本高于收益的决策。 在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得到保险保障之后改变日常行为的一种倾向。分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 (1).保险可能会对被保险人的防止损失的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叫做事前道德风险。举个例子来说,投保车险的人可能比未投保的人开车更莽撞一些,因为他们知道可以获得赔偿。就是说,因为保险,人们就变得比原来更大胆了,也不如原来小心防止事故发生了。 (2).损失发生后,保险可能会对被保险人的减少损失的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叫做事后道德风险。例如享受失业保险的人可能比条件相同却没有失业保险的人在找工作时付出的努力要小。有医疗保险的人会比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更多去医院。 在保险市场中,对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可以稍微采取一些措施。 (1).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途径有两条:监督和激励。加强对代理人的监督,增加代理人行为的透明度,可减少道德风险产生的机会。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也称道德危机 1 什么是道德风险 2 道德风险概述 3 道德风险的特点 4 企业道德风险表现[1] 5 产生道德风险的原因[2] 6 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2] 7 道德风险的防范[2] 8 道德风险在保险方面的表现 9 参考文献 什么是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参与合同的一方所面临的对方可能改变行为而损害到本方利益的风险。 比如说,当某人获得某保险公司的保险,由于此时某人行为的成本由那个保险公司部分或全部承担。此时保险公司面临着道德风险。如果此人违约造成了损失,他自己并不承担全部责任,而保险公司往往需要承担大部分后果。此时某人缺少不违约的激励,所以只能靠他的道德自律。他随时可以改变行为造成保险公司的损失,而保险公司要承担损失的风险。 道德风险概述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就已经意识到了道德风险的存在,只是没有采用这样一个名词。 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 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

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 道德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 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在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将是长久的阵痛。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 3、风险的破坏性。思想道德败坏了,事态就会越变越糟。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4、控制的艰巨性。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有关。不良资产出现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产生道德风险的原因[2] 由于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诱发了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员工会尽可能选择以付出较少的努力换取较多的收入或报酬。假定经理目标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准则的,那么他希望工人多努力以增加利润。如果契约是完备的、信息是对称的,个人的行为及目标选择都置于组织的监控之下.那么个人只有通过完成组织目标并在组织目标的约束下才能实现个人目标。但是,企业契约并不能明确规定未来所有各种可能出现的状态及各方的责权利关系,经理并不能完全观测到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努力程度,那么,对于一个理性的员工来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例子

保险市场也是这样。身体比较健康平时不大患病的人一般是不愿意到保险公司购买健康保险的,恰恰是那些身体不大健康平时老爱生病的人更愿意购买健康保险。由于保户的总体健康水平很低保险公司赔给保户的钱就会大大高于他们按照正常人平均得病率所收取的保费。这就出现了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 乔治·阿克洛夫: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其中有1000辆二手车。这些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样新,但它们的使用年限甚至行驶的里程都不一样,即实际上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这个模型假定整个二手车市场内汽车的质量由0至1之间均匀分布,每种质量段的车数量一样。卖主对于自己的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却处于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劣势一方。假定质量为1的车价钱为60000元。在买方根本不知道车的质量的情况下,他愿意出多少价钱买一辆车呢?最正常的是愿意出30000元。也就是说买车的人对车的期望质量位于0到1中间的1/2的地方,所以他只愿意出最好车的1/2的价钱。在买方只愿意出1/2价钱的时候,卖方会怎么做呢?他们就将不再出售价格高于30000元的好车了,这一部分价格高于30000元的好车就退出了市场。但这样一来,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了市场后,他就会判断出留下的都是不好的车。于是,他们所能接受的价位会降到30000元的1/2,即15000元。而卖主对此相应的反应则是再次使质量高于15000元的车退出市场。依此类推,市场上质量好的车的数目会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了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人_道德风险

Finance and Economics 财经 Free exchange: Moral hazard 自由交流:道德风险 Economists cannot avoid making value judgments, however much they might wish to. 经济学家无法避免作出价值判断, 不管他们可能多想避免。 AMID the name-calling and bluster that mar many fights between economists are a few common tactics. 在让经济学家间的许多论战变得污浊不堪的谩骂恫吓之中,有一些常见的策略。Belligerents may attack the theory used to support a claim, or the data analysis used to quantify an effect. 交战双方可能攻击某种理论被用来支持一种诉求,或者是某种数据分析被用来量化一种效应。 During the debate over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tax bill, to take a recent example, economists bickered over which side had more credibly calculated the economic effect. 拿最近的一个例子来说,在有关特朗普税法的争论期间,经济学家围绕着哪一方更加可信地核算了经济效应展开了论战。 They did not, for the most part, argue about whether it was morally acceptable to pass a regressive tax reform after years of wage stagnation and rising inequality. 他们大都没有论及在数年的工资停滞和日渐加剧的不平等之后,通过一项累退的税收改革在道德方面是否可以接受。 To do so would strike many economists as entirely un-economist-like. Yet

第七章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第七章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7.1 逆向选择 一、逆向选择理论起源 “逆向选择”作为信息经济学中重要的模型和研究范式,是指在交易双方签合约之前,如果存在信息非对称,信息优势方的行为人可能会故意隐藏信息,以求在交易中获取最大收益,而信息劣势方则可能受损。 逆向选择最初是由阿克洛夫1970年对美国的二手车市场的分析而来。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之中建立起二手车汽车市场的逆向选择模型,指出在买主和卖主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主以市场的平均质量估计的价格只能购买到质量在平均质量以下的二手车,质量高于平均质量的二手车就无法销售出去,从而导致质量好的二手汽车逐步退出市场,市场上二手汽车的平均质量也就逐步下降,市场逐步走向瓦解。 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模型奠定了他在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也给更多学着在柠檬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逆向选择理论提供了发展方向。 二、阿克洛夫旧车市场模型1 假设市场上有多个潜在的卖者和多个潜在的买者,卖者知道自己出售的车的质量θ,买者不知道θ,但知道θ的分布函数()F θ;买者出价P ,卖者决定接受或不接受;如果接受,买者的效用为()b V P πθ=-,卖者的效用为()s P U πθ=-;如果不接受,双方的效用均为零。这里,()V θ为买者的评价,()U θ为卖者的评价,0V θ?>?,0U θ ?>?,并且,我们假定()()V U θθ≥(否则,交易没有意义)。注意,我们已将没有交易发生时的效用水平标准化为零。因而交易带来的效用是指净效用:买者从质量为θ的车中得到的总效用为()V θ,支付的价格为P ,因而净效用为()b V P πθ=-;卖者从出售旧车得到的货币收入为P ,失掉车的效用损失为()U θ,因而净效用为()s P U πθ=-。此外,我们还假定买者和卖者都是风险中性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特殊的情况说明上述模型中逆向选择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非对称信息会导致帕累托改进不能实现。我们首先考虑车的质量只有两种可能水平、买卖双方具有相同偏好的简单情况,然后相继引入质量连续分布、买卖双方偏好不同和卖者评价差异等因素,一步步逼近现实。我们将得到,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主要取决于买卖双方偏好的差异和质量的分布函数。我们还将简要地分析买者和卖者的数量以及风险态度对均衡结果的影响。应该指出的是,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旧车市场本身,而在于说明逆向选择的一般理论。 情况1: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只有两类卖主 假定卖者出售的车有两种可能的类型:6000θ=(高质量)或2000θ=(低质量), 1 本例引自阿克洛夫于1970年发表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经成了时下最为时髦的词汇,几乎在所有关于经济改革的文章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但是,它们的定义却有些语焉不详。许多教材和论著,包括相当权威的,都隐约将它们分别定义为: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事前和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所以骨鲠在喉,非说出自己的理解不可,尽管它也不无可批点非议之处。 “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譬如,二手车市场应该率先成交质量较好的旧车,可实际上却是质量较次的旧车。因为,二手车市场按车的平均质量定价,质量较好的旧车,其质量高于价格,车主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而质量较差的旧车,其质量却低于价格,该市场就会充斥质量较差的旧车。旧车交易就不像一般的商品市场那样,交易的序列按质量由高向低排列,而是由低向高排列成交。保险市场也是如此,保险公司希望获得较为健康的客户,以减少保险公司的理赔,可实际上相对病弱的客户更有投保的积极性,于是保险公司往往拥有的客户不是由健康向病弱排列,而是倒过来,这才是“逆向选择”。它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如果买方知道旧车的价格高于它的质量,他们不买;如果保险公司完全知道投保人的情况,并要求病弱者多付保费,“逆向选择”也就不会发生。如果旧车的出售者诚实得不想赚质量低于价格的差价,投保人也坦诚得乐意多付保费,“逆向选择”同样不会发生。显然,“逆向选择”的含义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有关,却绝不是这两者所能够涵盖得了的。因为,高质量的旧车主了解自己车的质量与价格的关系,保险公司也了解自己的优良客户,它们既没有信息的不对称,也没有机会主义行为。所以,“逆向选择”只能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经济主体获得额外保护的情况下,它具有非常普遍一般的意义。譬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了避免银行经营失败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要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保护,这就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包括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一定要将贷款(经营)规模扩张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阶段,如果没有联储的保护,它们享有贷款规模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对等,这就没有道德风险。但如果联储提供保护,商业银行贷款(经营)的风险相应下降,防范风险的成本为联储承担,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下降,它们势必相应扩大信贷规模,从而更多地享有贷款的收益。这种利用

十大经典风险管理案例

风险管理十大案例 案例1: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一、案情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 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9.27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1.5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申请破产的前1个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