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进展_于凌琪
- 格式:pdf
- 大小:128.26 KB
- 文档页数:2
《幽门螺旋杆菌临床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研究进展》摘要:rg glbl br[] rl Grrl006(3)55856,幽门螺旋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治疗研究进展[] 国医药导报0096(7)79,何武戴彤奥美拉唑及丽珠得乐合两种抗生素治疗消化性溃疡97例[]国热带医学00(5)785相关热词幽门研究进展杆菌螺旋 </图分类R37 献标识码编0078(00)0650现代学生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再加上饮食不规律熬夜等不良习惯导致学生“胃病”发生率增高而导致我们“胃病”有神物质――幽门螺旋杆菌充当重要角色!澳利亚科学巴里・马歇尔(Brr rl)和罗宾・沃伦(Rb rr)也是因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而获得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贝勒医科学消化器官科助教山冈吉生和他所国际研究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称通分析人体胃幽门螺旋杆菌遗传基因证实人类曾分别3 万多年前和5000 年前两次从亚洲迁徙到太平洋地区可见人们已用幽门螺旋杆菌揭示人类迁徙史幽门螺旋杆菌(lbr lr)是人类上消化道疾病重要致病菌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主要病因也是世界上感染率高细菌世界人口平感染率达50% 发展国感染率可达80%国感染者达6亿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其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并将其列级致癌因子每年因胃癌死亡者超0万人[]幽门螺旋杆菌这神物质什么这样重要它是怎样发现呢?它究竟是什么呢?早875年位波兰医生就其发表论提到他发现胃里有螺旋状细菌这候就有人怀疑胃炎和溃疡病跟该细菌感染有关系但由当条件局限无法将细菌分离培养出这发现渐渐被人忽视和遗忘随着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病理研究进入了更高层次有不少研究者胃里发现螺旋状细菌、979年月澳利亚珀斯皇医院工作沃伦份胃黏膜活体标外地发现条奇怪“蓝线”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蓝线”竟然是无数紧粘着胃上皮细菌组成了让事相信他发现他将病理切片进行了染色处理结细菌清晰可见而且数量比预想要多得多他还发现这些细菌所部位基都是胃有炎症或者溃疡地方980年他医院部刊物发表了认胃炎和溃疡病与螺旋菌感染有关随对沃伦想法也持怀疑态马歇尔也参与研究并且渐渐相信沃伦观是正确二人共对l00位患者胃活体组织切片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几乎所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都有这种细菌; 98年终培养出种不知名细菌他们认这种新细菌属弯曲菌族遂将其命名幽门弯曲菌又发现它应该属螺旋菌所以又改名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是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能产生量尿素酶尿素酶分菌体周围形成团碱性“氨云”可以抵抗胃酸性环境免受胃酸伤害是目前所知能够人胃生存唯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外形通常呈形或弧形长约3微米宽05微米;菌体端长有―6根长约3~5微米鞭毛这些鞭毛可以使细菌方便地穿胃黏膜而定居胃上皮细胞以前“没有胃酸就没有溃疡”机理直消化道溃疡发病占统治地位认胃酸是导致胃溃疡主要原因幽门螺旋杆菌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病”相关性成关心焦目前认其病因很复杂主要原因感染打破了黏膜侵因素与防御因素平衡即侵因素增强和防御因素削弱导致了消化性溃疡形成①凭借其毒力因子作用胃黏膜(胃和有化生十二指肠)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黏膜防御修复机制[3]② 感染可增加促胃液素和胃酸分泌增强了侵因素” 主要作用是破坏正常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其首先覆盖正常胃及上皮细胞表面黏液层然通胃蛋白酶和对黏膜有损害细胞毒作用引起黏液层分离细胞黏液颗粒减少并损害微绒毛和细胞尿素酶黏液层产生局部高浓氨改变了黏膜值进而导致+反向弥散进入并透黏膜层刺激肥细胞释放组织胺者主要刺激+受体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还产生蛋白分酶、脂酶、磷脂酶造成黏膜结构破坏;还减少十二指肠黏膜分泌碳酸氢盐加重了胃黏膜损伤进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病发生导致消化道疾病(主要是消化道溃疡)治疗单药治疗用铋盐、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单药物治疗对只部分有效二疗法包括铋剂或与种抗菌药物合应邱世犹等采用雷尼替丁胶体铋与克拉霉素合应用疗程根除率>8%[]国其他报道二疗法根治率更低3 三疗法990年世界胃肠病专题会议推荐标准三疗法称治疗“金标准”即胶态次枸橼酸铋0 g、阿莫西林500 g和甲硝唑00 g次周疗程根除率可达90%以上[5]四疗法以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合两种抗生素四疗法如、铋剂、甲硝唑和四环素根除率>95%或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四疗法根除率957%[6]西药疗法三疗法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首选方案四疗法补救方案用线治疗失败患者导致消化道疾病预防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尤其是早餐习惯长期不吃早餐胃酸没有食物和胃黏膜受刺激易发生胃炎等疾病三餐有定定量不可暴饮暴食对刺激性食品要有节制尤其是有晚上吃夜宵人;②腹部保暖避免胃部受凉;③对工作学习压力要适当减压;④不要随便食用如痛片阿司匹林等对胃黏膜刺激性药物;⑤幽门螺旋杆菌不但与胃炎胃溃疡胃癌密切相关而且它还可以人群相传染因我们要饮食卫生如对公共餐具消毒等参考献[] 胡伏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基础与临床[]北京国科学技术出版社007―537―3[] R RZ R VL lr gr rg glbl br[] rl Grrl006(3)55856[3] 叶任高陆再英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0039809[] 邱世犹陈力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方案临床研究进展[]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00()50―5[5] 杨伶俐徐帆幽门螺旋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治疗研究进展[] 国医药导报0096(7)79[6] 何武戴彤奥美拉唑及丽珠得乐合两种抗生素治疗消化性溃疡97例[]国热带医学00(5)785 相关热词幽门研究进展杆菌螺旋。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发布时间:2022-06-05T02:06:10.7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月24期作者:卢小周[导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卢小周(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6300)【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仅是引发各种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疾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严重时还易诱发胃癌,原因为幽门螺杆菌可产生蛋白溶解酶、氧化氢酶、磷脂酶A等多种酶,这些酶可破坏胃黏膜,且其还能分泌含有空泡毒素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的菌株,导致胃黏膜细胞的空泡样变性及坏死,因此,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雷贝拉唑组成的标准三联方案是既往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这一治疗方案的广泛应用,该方案耐药率不断升高,为此,专家推荐将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作为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
本文主要总结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进展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口、胃-口、粪-口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经口进入胃内后,其可附着于胃窦部黏液层,难以自发清除,在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长久定居,并产生各种酶及其代谢产物对胃黏膜产生一定损伤,从而易引发患者出现上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易诱发其出现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癌等疾病,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定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指的是幽门螺杆菌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而产生的持久或终生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90%[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疾病,随着病情进展,还易诱发其出现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并发症,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列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因此,就需要临床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控制其病情进展和改善其预后[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被开发出来。
本文将介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高。
据估计,全球有超过50%的人口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腹胀、反酸、嗳气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抗生素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手段。
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这些抗生素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PPI可以抑制胃黏膜表面的氢钾ATP酶,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消化道症状。
常用的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铋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一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
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即抗生素+PPI+铋剂。
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缓解消化道症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联合治疗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如何制定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是消化道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对于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致病菌,是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一、本文概述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长期寄居在人体胃部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层。
自其被发现以来,H. pylori与多种胃肠疾病的关系逐渐得到揭示,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更为严重的疾病如胃癌等。
因此,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文章首先将对H. pylori的生物学特性、感染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简要概述,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讨论提供背景知识。
随后,文章将重点介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联合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应用以及新兴的非抗生素治疗方法等。
文章还将探讨治疗过程中的耐药性问题、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以及治疗后的复发预防策略。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未来治疗策略的研发和改进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基础知识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具有螺旋形或弯曲杆状的形态,能够在人类胃黏膜上生存。
自1983年首次成功分离出这种细菌以来,H. pylori 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确认。
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等。
H. pylori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普遍,感染率因地区、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和卫生条件等因素而异。
H. pylori感染通常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的。
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和粪便中都可能含有这种细菌。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和人口密度高,H. pylori感染率通常较高。
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公共健康教育的普及,H. pylori感染率逐渐下降。
2024年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一、黏附与定植机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对胃黏膜的黏附与定植是其致病的首要步骤。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 pylori通过其表面的多种黏附素,如尿素酶、血凝素、脂多糖等,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实现紧密黏附。
这些黏附素不仅增强了细菌在胃黏膜上的定植能力,还通过激活信号通路诱导细胞损伤。
此外,H. pylori还能通过调节自身运动性和趋化性,在胃黏膜上寻找并定植于合适的微环境。
二、炎症与免疫反应H. pylori感染后,胃黏膜会发生慢性炎症,伴随着免疫反应的发生。
这种炎症反应主要由H. pylori的多种毒力因子引起,如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等。
这些毒力因子能够激活宿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同时,H. pylori 还能触发Th1/Th2/Th17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胃黏膜的免疫损伤。
三、毒力因子与致病性H. pylori的毒力因子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中,CagA和VacA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毒力因子。
CagA能够通过T4SS (Type IV Secretion System)系统注入宿主细胞,干扰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
而VacA则能形成空泡,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结构,引起细胞功能障碍。
此外,H. pylori还表达多种其他毒力因子,如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等,共同参与了其致病过程。
四、基因突变与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H. pylori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 pylori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其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这些突变主要发生在抗生素作用靶点相关的基因上,如23SrRNA基因、尿素酶基因等。
这些基因突变使得H. pylori能够逃避抗生素的杀灭作用,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五、宿主遗传因素与易感性宿主遗传因素在H. 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2011-08-25 14:06口腔宿主为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提供各种适宜条件,常规根除Hp 三联疗法对口腔Hp不敏感,本文就改善Hp诊断方法和探讨口腔中Hp的重要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一、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意义1893年,Bizzozero首次报道在狗的胃腺内发现有一种螺旋形微生物(Spiralorganism),之后的学者相继在猫、大鼠、狗、猴的胃肠道溃疡内观察到“螺旋体”(Spirochactes)。
1906年,Kreintz在胃癌患者的胃内观察到一种螺旋体,人们并未重视。
1917年,Kelle发现口腔牙菌斑中有“螺旋体”的存在。
直到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发现一种螺旋形细菌,最初被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该菌的超微结构(螺旋与胞周纤维)、生化代谢特征,尤其是16s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弯曲菌差异很大,而与其它猫、狗等胃内分离的螺旋菌近似,故1989年,Goodwin提出一新属名——螺杆菌(Helilobacter,H),并确定Cp是这一属中的代表菌种,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同年Kragdern等从胃炎患者的牙菌斑中分离出Hp,其后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从牙菌斑、唾液、牙周粘膜等处分离出Hp或检测到Hp特异基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螺杆菌属累及人类的有6种,4种定植于肠道,感染率极低,且在组织病理学上意义不显著,而定植在胃粘膜的有2种即Hp和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helimanni)。
现认为Hp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瘤的重要致病因素。
此外,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恶性贫血、溃疡性食管炎均有关联,英国学者Mendall认为成人冠心病与Hp血清阳性有关。
目前有研究认为Hp是口臭的病原菌且与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幽门螺杆菌(H. 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的螺旋形细菌,能够在胃黏膜上定居并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胃肠病。
对于H. pylori感染的诊断是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不断的改进,H. pylori感染的诊断得到了更加准确的方法。
1. 侵袭性检查侵袭性检查是指通过取得胃黏膜组织样本来进行H. pylori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胃镜活检和牛奶试验。
这种方法检测准确度高,并且能够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但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胃肠镜医生和技术人员,也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疼痛和不适。
2. 非侵袭性检查非侵袭性检查是指通过检测人体样本,例如呼气、血清、尿液中的H. pylori抗体、抗原、纤维素酶等物质,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H. pylori。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无创伤,但是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药物和消化道疾病等。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近年来的H. pylori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PCR、定量PCR、DNA芯片、基因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检测敏感度高、特异性强,而且无需准备特殊材料,可进行快速检测,是目前检测H. pylori的一种主流方法。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免疫吸附法、免疫荧光法、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等也逐渐发展,并在诊断疾病中得到了应用。
此外,无论是侵袭性检查还是非侵袭性检查,都有可能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因此,正确选择和组合检查方法,是保证准确诊断H. pylori感染的关键。
总之,H. pylori感染诊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检测方法,以提高 H. pylori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促进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胃肠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与治疗新策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可以寄生在人类胃黏膜表面的病原菌,被广泛认为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胃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新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涌现。
1.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1.1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征幽门螺杆菌是一株高度适应胃酸环境的微生物,其特征包括弯曲的螺旋形态、快速游动能力和耐受胃酸的外膜结构。
这些特征使得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内迅速定植并引发胃部疾病。
1.2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经过大量病例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科学家们确认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密切联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约有70%的胃癌患者同时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研究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腔—口腔、口腔—消化系统和粪—口传播途径传染人类。
多种环境因素,如人际接触、饮食、卫生条件等,都可能参与到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中。
此外,幽门螺杆菌还能通过生物膕(Biofilms)在胃黏膜上形成菌落,进一步加强其侵袭性和耐药性。
2.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新策略2.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联合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消除治疗策略。
一线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两种或三种抗生素的组合。
然而,由于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一线治疗方案的成功率越来越低。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新的抗生素或药物以及联合治疗方案,并进行针对耐药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化治疗研究。
2.2 免疫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激活。
因此,采用免疫治疗策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其中,疫苗研发是最具潜力的免疫治疗手段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通过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特定抗原设计疫苗,能够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对抗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2.3 益生菌治疗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活菌制剂,对于维持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和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