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出塞作
- 格式:docx
- 大小:17.19 KB
- 文档页数:1
2021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5)《出塞》本课主要考核点是:作者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
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表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
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竭对比。
从而表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标题问题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
(2)借景抒情。
解答标题问题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示手法的掌握情况。
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标题问题)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B、竭石滩湘无限路C、江枫渔火对愁民D、巴山夜雨涨秋池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枫桥夜泊》本课主要考核点是:张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诗人旅途中的愁怅表情。
在理解本诗时要注意对抒情方法掌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借景抒情,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残月、栖鸦、霜天、渔火、枫林、远寺、夜钟、客船,有条有理,远近相接,层次分明。
小学古诗《出塞》知识导学+练习+图文解读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语句注释①出塞:古乐府曲名,内容多是将士的边塞生活。
②关:关口。
③长征:远程跋涉讨伐入侵的敌人。
④还:返回。
⑤但使:只要。
⑥龙城:卢龙城,这里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
⑦飞将:汉代名将李广,骁勇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⑧不教:不让。
⑨胡马:指侵扰内地的胡人骑兵。
⑩阴山:山脉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是当时的塞外屏障。
白话释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写作背景唐朝的时候,道学非常兴盛,王昌龄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也曾经对道学感兴趣。
他跟着一位道长学习道学,学着学着,发现这根本不是他喜欢的事物啊。
因为啊,道学是教人“无为”的思想,而此时的王昌龄,正是满腔热血,壮志待发的年龄,他最想建功立业,取得一番功名。
于是,他辞别了师父,离开家乡去京城谋求发展,寻找进入仕途的机会。
但是在长安,王昌龄并没有很好的际遇,于是,他就离开长安,来到边疆,投笔从戎。
这一离开长安,王昌龄就如旷野逐风一样,足迹踏遍了祖国的边陲,甚至到达了当时的碎叶,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王昌龄跟随着军队的足迹,领略了边疆的大好风光,也见识了战争的残酷。
在边疆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豪气干云的诗篇,成为当时诗坛耀眼的巨星。
作品赏析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美。
王维《出塞作》诗歌鉴赏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被誉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其中,他的《出塞作》是其代表作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诗歌鉴赏。
诗歌背景《出塞作》是王维创作于唐元和九年(814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的是一群边塞官兵在把守边境的漫漫长夜中,面对春风吹绿的草原和雁飞鸣叫的蓝天,不禁心生远望故乡的情感。
这时,年迈的边塞老将军呼唤他们回到故土,在祖国和亲人的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诗歌分析题目“出塞”即离开边塞,指的是返回中原。
这首诗题目简洁明了,直指主题。
结构该诗共四十四句,由两个对仗的十四韵句和一个平韵句组成。
形式上属于古体诗中的“调寄体”,一般采用韵律相同的词牌来主题化,相当于现代诗中的“题材”。
王维采用的词牌是“从军行”。
这个词牌与本诗主题呼应:出塞、从军,均与边塞有关。
描述诗歌以“若斯长夜”开始,五个字自成一句,独立成章,直接引出了诗歌的主题。
全诗写了兵士在漫长的夜晚里,面对辽阔的原野和蔚蓝的天空,思念故乡,怀念亲人,无非是对山河的热爱、对祖国的挂念和对家的留恋。
而後半部分则是边塞老将的呼唤,点明了归家的方向。
思想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善良的情怀。
全诗笔调质朴,充满了深情:“胡笳十八拍,灯火阑珊处。
已忘归路人,独坐尽西垣。
”构成了一个悲凉的美丽图景。
诗人慨叹岁月如梭,恋恋不舍故土和亲人,把离别的心情与悲秋的景色的呈现极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年迈老将鼓舞士气。
作品中描绘的年迈老将军呼唤他们回到故乡,享受天伦之乐。
这不仅是对士兵们的鼓励,也是对祖国的祝福,促进了前线士兵的士气和士兵的血性。
3.对爱情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爱情表现得最为微妙,但又无疑是最为感人、最为深刻的。
主要体现在“何人唤取秦楼月?/何处围棋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这三句中。
作者通过对花朵和月亮的婉转讲述,表达了对爱情的思考。
风格王维《出塞作》的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圆融自然,充满了水墨画般的意境。
2021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古诗歌阅读(边塞征战、感时伤乱)(时刻:40分钟分值:64分)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8分)从军行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③,老是关山④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①海:那时天山周围的大湖。
②横笛:笛子。
③新声:新的乐曲。
④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成效如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8分)书边事张乔①调角②断清秋,征人倚戍楼③。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④。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 ①张乔:唐朝诗人。
②调角:犹吹角。
③戍楼:防守的城楼。
④梁州:那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1)全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首联中的“倚”字的表达到效。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下列问题。
(8分)山丹①题壁[明]杨一清②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疆场尤有未招魂。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篇2: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1送北征裴让之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
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
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
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出塞王昌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
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
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
B.《送北征》由眼前事想象壮士驰骋疆场,空间上远近交错,时空跳跃,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C.《出塞》中勇武不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
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
(2)鉴赏“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中“惊”的用字之妙。
(2分)(3)《出塞》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3分)答(1)B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感表述有误,应为杀敌报国的豪情。
(2)“惊”拟人,外敌从大漠而来,向朝廷报警的烽火使关山吃惊、震动(心惊)(1分),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渲染了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紧张氛围。
(1分)(3)①意象运用:“骝马”“白玉鞍”“沙场”“铁鼓”“金刀”、未干的“血”等意象的使用,串联成战斗生活的画面,塑造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
《出塞曲》阅读答案《出塞曲》阅读答案「篇一」阅读张琰①的《出塞曲》,完成小题。
腰间插雄剑,中夜②龙虎吼。
平明登前途,万里□□□。
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③。
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
【注】①张琰,南宋广陵人。
②中夜:半夜。
③印如斗:斗大的印章,喻高官厚禄。
6.请将“首”“不”“回”三个字按恰当顺序填入颔联空格中。
7.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命价值观?【分析】扬州当南北要冲,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为抵抗异族入侵,于此皆有壮烈之举。
南宋名将李庭芝,明末史可法均在扬州殉国,至今有祀。
此诗的作者,即为扬州人氏,且为李庭芝部下,殉于扬州守城之役,于此诗中可见其刚烈之气和报国之志。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对仗。
根据韵脚,“吼”“斗”“后”,可以判断最后一个字应为“首”,根据“中夜龙虎吼”平仄关系:为平仄平仄仄,“万里”平仄关系:仄仄平平仄,所以“首”“不”“回”三个字按恰当顺序应是“不回首”。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这首采用乐府古题写成的军旅生活诗,上继汉魏以来征戍诗作的优良传统,活现出一位以身报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勇猛顽强、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英雄形象,读来慷慨悲壮,大有盛唐边塞诗的'气势。
但是,诗中又有以身殉国的明确表示,因而又具有南宋末年特殊的时代气息。
答案:(1)“不”“回”“首”(2)刚烈之气和报国之志。
译文:腰间插着一把宝剑,半夜发出龙虎般的怒吼。
黎明时,登上征途,昂然向前,万里不回头。
好男儿理应战死沙场,哪里是由于高官厚禄的引诱?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诚壮节,让它光耀于千古之后。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出塞曲》阅读答案「篇二」《出塞曲》是席慕容创作的一篇现代诗歌。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出塞曲》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出塞注释和译文素材《出塞》的注释和译文《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
②还:回来。
③但使:假如。
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
⑤教:让,使。
⑥胡马:胡人骑兵。
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
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
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
【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 《艺苑卮言》)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
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
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
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
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
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
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
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
语意反常,其实合理。
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
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出塞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
②乘障:登城守卫。
②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
②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这首诗的前两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场景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渲染和衬托手法。
②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③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做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
[白话诗歌]
居延城外吐蕃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尉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戴着珠勒口的骏马,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崔希逸。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