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3.86 MB
- 文档页数:37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详细翻译及解析这次语文全国1卷的诗词赏析题,考了一位晚唐诗人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做陆龟蒙,是一位田园诗人。
陆龟蒙出身官宦世家,从父亲往上数几代均是居显赫要职,也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熟读《诗》、《书》、《春秋》等经史著作,可惜长大后的陆龟蒙,屡试不第。
由此他开始了一段幕僚生涯,在湖州刺史张博的帐下任职,后又回到故乡隐居。
陆龟蒙和陶渊明一样,是真正能够融入田园生活的,经常自己带着农具,和家里的帮工一起下田间劳动,并且还撰写了《耒耜经》,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
所以陆龟蒙还有一个“农学家”的名头。
闲来无事,他则携笔墨纸砚、书茶钓竿,泛小舟于江湖烟波之上,煎茶垂钓,吟诗作文,好不惬意,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江湖散人。
另一位诗人皮日休在任苏州刺史的时候,与陆龟蒙相识,二人互相引为至交,经常唱和,这次诗词赏析题,就是陆龟蒙和皮日休之作: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解释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如黄鲁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清洛思君昼夜流。
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住州。
飞雪催盘胜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卷高考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3-15 题。
(共 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5.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6 分)答案: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13.B 14.D15.答案要点: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韩驹《赠赵伯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②关树:关中之树。
扶疏:枝叶繁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15.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14.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15.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
(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纪村事》含答案解析[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纪村事
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2分)
解题思路应先对诗句意思进行解读,然后概括其描绘的画面特点。
答题时要抓住上句,总结出“忙碌”,抓住下句,总结出“祥和”。
【白话诗歌】绿色的植物藤蔓映照着农家的一对门扉,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顺着墙边蜿蜒向前。
近来雨水很多,庭院中的果子掉落腐烂,田里的稻子已经熟了,水边的禽鸟很肥。
家家户户酿造香醇的美酒,准备迎接新社,远处传来的捣衣声送走了落日的余晖。
忽然清脆的笛声从牛背上传来,是谁家送饭的人从田间归来了。
【诗歌鉴赏】首联通过写绿植和小路,展现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
颔联中的“果烂”“稻熟”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
颈联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寄寓了渴望来年丰收之情。
尾联视听结合,描写了农人送饭归来时悠闲自得的场景。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动静结合,描写了农村农忙时节的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解李锦超一.原题呈现(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 题。
(共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5.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6 分)二.答案呈现13.B14.D15.答案要点: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二.原诗详注1.关于本诗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文字问题。
①本诗,两宋本的题目下有一个注,该注为:在金陵作。
②“此树我所种”句,咸本作“昔”,注云:一作“我”。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诗歌鉴赏——赏析陆游的《苦笋》任何一种植物为人所欣赏,必有其独特的美感。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竹”大都喜爱有加。
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对“竹”的偏爱绝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色观感上,人们对“物”的热爱往往因为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人们托物言志,以物比德,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咏竹亦是如此。
竹子的植物特性如凌寒不凋、虚心有节、刚直坚韧等都在文学中形成了相应的象征内涵。
而新竹之始的竹笋作为文学题材,广泛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之应始于宋代,较竹的形象略晚。
《全宋诗》诗题含“笋”316首,诗歌正文含“笋”1939首。
《全宋词》词序出现“笋”4次,词内容出现“笋”154次。
笋成新竹是一种动态生长过程,也被附会上成材与凌云之志等象征意义。
竹笋品类繁多,其中的“苦笋”因黄庭坚《苦笋赋》一文又开辟出了新的文化内涵。
其赋云:“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所以苦笋如同谏臣。
《新唐书・魏征传》载:“帝(太宗)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也。
”魏征以直言苦谏著名,故后人以魏征比喻苦笋,说它虽苦口而有利于身心黄庭坚说“苦而有味,如忠谏可治国”,为苦笋充实了“苦谏”的内涵,此后苦笋忠臣之喻成了常典。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诗歌鉴赏就选取了陆游的《苦笋》一诗。
其诗如下: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若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
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了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南宋诗人陆游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而竹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己。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制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焰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李白《寄东鲁二稚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卷高考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 题。
(共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5.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6 分)答案: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25 分)13.B 14.D15.答案要点: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送沈康知常州》含答案(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①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0.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9.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
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10.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
“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精选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6分)14 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 、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①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
③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读史》含答案[2020全国卷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解析]B项,“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误。
这首诗抨击的是许多历史被歪曲,许多历史人物得不到正确的历史评价的现象,并未涉及“身后湮没无闻”这种现象。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答: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诗歌鉴赏】这首诗针对当时社会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达了诗人的历史观。
首联发问,并以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自古以来无数高人贤士的悲哀。
颔联承接首联,直指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更遑论流传至今的史实早已失真,再度叙写了历代高人贤士的悲哀。
颈联客观评价史书,认为流传下来的典籍并非都是精华,史书难以写出历代高人贤士真正的精神气质,揭示了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的道理。
尾联以无比沉痛的笔触写史书上的微末记载并不能完全表述出历代高人贤士的精神意趣,而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在这首诗歌中,王安石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同时也属于他自己。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4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题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 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3 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 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南京市、盐城市3 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 ~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 注] 公元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
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
(5 分)10. 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
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
(6 分)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
(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
(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
(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
“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
“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
(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
“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
(6 分。
每点3 分)扬州市3 月阶段性检测(二)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 题。
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赠蜀府将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
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
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E.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风格凄婉柔丽,以深刻的内涵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刘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个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6大类意象集释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二)古代诗歌中14类语言特色精讲
(三)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4.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