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8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一、说教材:《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知识,涉及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本节课教材例1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了解直观图(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复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二、说目标: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通过预学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三、说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四、说设计:1.把自主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学生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是有经验的,因此在充分尊重学生经验认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教案标题: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2. 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如计数器、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共同特征,引出集合的概念。
2. 向学生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二、探究(10分钟)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即一个元素只能属于一个集合。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3.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如将一组物品按照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
三、巩固(10分钟)1. 出示一些物品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2. 让学生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等。
四、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集合表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让学生尝试用集合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逻辑问题,如“所有人都是学生,所以所有学生都是人”。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理解了集合的概念和性质,学会了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环节,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概念和性质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集合的确定性和互异性,以及如何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 通过数学广角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的起源和发展2. 数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3.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数学家的故事5. 数学趣题和游戏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数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数学家的故事,分享数学趣题和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与数学广角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广角活动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享等。
3.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和游戏等。
4.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广角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广角活动中得到提高。
5.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广角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圈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教学过程:一、排队问题引入重复问题1、出示:小亮从左数是第3个,从右数是第4个,这一队共有多少个学生?预设:生:7个 6个8个教师找计算和画图的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
2、结合图一起数一数多少人。
结合学生列的算式 3+4=7(个)7—1=6(个),在图上找一找,3在哪儿?4在哪儿?圈一圈。
发现了什么?一个人重复算了两次,怎么办?让学生估计一下,可能会有几个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出示名单)发现了什么?怎样表示才能清楚的看出来呢?预设: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圈起来。
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连起来。
2、给参加比赛的同学都编个号,对号入座。
(教师在黑板上贴上跳绳的和踢毽的,找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对号入座,男生完成跳绳的,女生完成踢毽的。
)预设:男生把2号和3号拿来放在自己处,女生又抢了回去。
出现矛盾冲突,请大家思考,怎么办?最后达成一致把2号、3号放在中间。
3、抛出问题:有什么好办法一眼就能看出来,哪是参加跳绳比赛的人?哪是参加踢毽的人?预设:把跳绳的圈在一起,把踢毽的也圈在一起。
4、结合集合圈说一说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三、重复问题计算方法探究。
1、看图求参加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列算式看看。
教师巡视,找几种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最多四种)。
2、交流分享。
结合图形看算式。
先看第一位同学的算式:7+5=12(人) 12-2=10(人)7在哪里?圈一圈,表示什么意思?5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2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减2?看第二位同学算式:7-2=5(人) 5+5=10(人),7减2得到的5在哪里?指一指,这个5表示什么意思?(只参加跳绳的人),再加上踢毽的人,就是总人数.这种想法还可以怎么列式?5-2=3(人),3+7=10(人);3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看第三位学生算式:5+2+3=10(人),5在哪里? 2在哪里?3在哪里?把这群人分了3部分,5人只参加了跳绳比赛,3人只参加了踢毽比赛,2人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
《数学广角——集合》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巩固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升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1.基础巩固题(1)填空题①把两个集合A和B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
②如果集合A中有m个元素,集合B中有n个元素,且集合A和集合B有p个公共元素,那么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中元素的个数为()。
(2)选择题①某班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2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30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15人。
这个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共有()人。
A.40B.55C.45②学校组织了绘画比赛和书法比赛,参加绘画比赛的有40人,参加书法比赛的有50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20人。
参加比赛的一共有()人。
A.70B.90C.602.能力提升题(1)应用题①三(1)班有学生50人,其中喜欢唱歌的有30人,喜欢跳舞的有25人,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的有10人。
问既不喜欢唱歌也不喜欢跳舞的有多少人?②超市进行商品促销活动,有45人购买了食品,有30人购买了日用品,有20人既购买了食品又购买了日用品。
问参加促销活动的共有多少人?(2)拓展题①某班有48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5人,参加物理竞赛的有28人,两个竞赛都不参加的有10人。
问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竞赛的有多少人?②学校组织了篮球、足球和排球三个兴趣小组,参加篮球小组的有30人,参加足球小组的有25人,参加排球小组的有20人,同时参加篮球和足球小组的有10人,同时参加篮球和排球小组的有8人,同时参加足球和排球小组的有6人,三个小组都参加的有4人。
问参加兴趣小组的共有多少人?三、作业实施1.布置作业:在课堂结束时,将作业内容布置给学生,并明确作业要求和完成时间。
2.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可以查阅教材、笔记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3.作业批改: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标注和分析,并给出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简单的组合(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
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
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
你们的建议都不错。
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1)、无序的。
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
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学案)- 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 人教版(图片版)教学内容本单元数学广角聚焦于集合概念的学习,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特性,包括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以及无序性。
教学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集合问题,如水果集合、文具集合等,并通过这些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集合的语言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集合概念的内化:学生需要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以及集合的无序性。
2. 集合语言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使用集合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3. 集合问题的解决:学生需要掌握解决集合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集合卡片、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集合,如水果篮、文具盒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集合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集合的定义、元素的特点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如水果集合、文具集合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集合的特点和运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内容:集合的定义、元素的特点、集合的表示方法等。
3. 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突出重点。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设计一些基础的集合概念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