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
- 格式:pdf
- 大小:160.63 KB
- 文档页数:5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植树造林已成为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壤有机碳作为衡量土壤质量和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植树造林实践、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了不同类型植树造林地区,包括山区、平原区、沙地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二)研究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在各植树造林地区分别设置采样点,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间隔采集土壤样品。
2. 土壤有机碳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一)总体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植树造林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地区间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深层土壤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表层土壤受到植被覆盖、根系分泌物和地表凋落物等的影响,使得有机碳输入量较大。
(二)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植树造林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
在山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平原区和沙地,由于地形相对平坦,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均匀。
此外,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也有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植被类型与覆盖度植被类型和覆盖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植被类型丰富、覆盖度高的地区,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也较高。
这是因为植被通过根系分泌物和地表凋落物等途径,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二)土地利用方式与经营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灌溉、除草等,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莽山土壤有机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何介南;谢寄托;肖毅峰;吴立潮;邓艳林;戴彦焯【摘要】根据标准样地取样和实验室得出的数据及莽山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莽山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
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
莽山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3.436×106 t,各类型土壤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地黄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草甸土,莽山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95.35 tC·hm-2。
莽山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平均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草甸土>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空间分布在106.85~216.83 tC·hm-2范围内变动。
莽山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41.74~85.67 tC·hm-2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为75.30 tC·hm-2。
莽山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3×106 t,占莽山土壤有机碳库总碳储量38.55%。
%According to the field plot sampling and the data derived from laboratory and data from the Second Soil Survey of Hunan Provinc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and density were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different type soils ordered from big to small were as follows:yellowbrown>mountain yellow>red>purple soil, the total amou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mountain Mangshan was about 3.436×106 t;the carbon stocks in main soil types in the mountain area ranked with the order:mountain yellow>yellow brown soil>red>purple soil>meadow soil,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carbon densities was 195.35 t·hm-2;the soil organic carbon average densities in Mangshan different soil types were in the order:yellow brown soil>meadow soil>mountain yellow>red>purple soil, the spatialdistr ibution changed in the range of 106.85~216.83 t·hm-2;the topsoil (0~20 cm) organic carbon densities of each soil layers in Mangshan had larger differences, ranging between 41.74~85.67 t·hm-2, and the area weighted average value was 75.30 t·hm-2;the surface layer (0~20 cm)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was 1.493×106 t, accounting for 38.55%of the total carbon stock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in Mangshan.【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莽山【作者】何介南;谢寄托;肖毅峰;吴立潮;邓艳林;戴彦焯【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作为温室气体的CO2,地球表面对太阳热量的吸收和散发被其浓度变化直接影响着,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甘肃省兰州—白银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刘文辉;李春亮;吴永强【摘要】As a key component of land carbon storag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land carbon recycle.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target geochemical survey data and distributionof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in Lanzhou-Baiyin area, the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nd storage in surface soil (from 0 to 20 cm) were estimated to illustrate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urface soil organic density in Lanzhou-Baiyin area ranges from 1.52 to 7.73 kg/m2. The soil organic density in Yuzhong i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areas and reaches 2.69 kg/m2, while the density in Huining is the lowest and reaches 1.56 kg/m2. As for soil types,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 meadow is the highest and its density reaches 7.73 kg/m2. Soil carbon density in gray cinnamonic soil, chestnut soil and lithosol ranges from 2. % to 5.18 kg/m2, and that of red clay and light grey desert soil ranges from 1.52 to 1.53 kg/m2. Viewed from land use status,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 woodland is the highest, and it should be affected by the climate, vegetation and human activity.%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根据甘肃省兰州—白银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结合各土壤类型分布面积,估算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兰州—白银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52~7.73 kg/m2.在空间分布上,榆中县有机碳密度最高,达2.69 kg/m2,会宁县有机碳密度最低,仅1.56 kg/m2,总体上呈四周高,中间低的趋势.从土壤类型上看,草甸土有机碳密度最高,达7.73 kg/m2,灰褐土、栗钙土和石质土次之,为2.96 ~5.18 kg/m2,红黏土及淡灰钙土有机碳密度较低,仅为1.52~1.53 kg/m2.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林地有机碳密度最高,这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有关.【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2(036)003【总页数】5页(P367-371)【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估算;空间分布;兰州—白银地区【作者】刘文辉;李春亮;吴永强【作者单位】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陆地土壤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库,有机碳储量约为(1.4 ~1.5)×1012t,其中农田土壤贮存的碳占陆地土壤碳贮量的8%~10%。
4732016年第9期总第166期No.9. 2016Sum 166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海南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孙 涛 岳晓辉(海南大学 海南海口 570228)摘要:对于海南的红树林湿地的土壤有机碳进行研究时,需要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采用样本法去收集有机成分用来实验,作出科学的论证,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红树林;有机碳;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9-000473-01作者简介:孙 涛(1983-),男,山东济南人,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评价,海洋生态保护。
基金项目:2016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基于PSR框架的海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及预测,项目编号:20164161。
在对海南红树林湿地的土壤有机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性的分析。
其主要是采用样本法去实验其有机成分,并作出科学的讨论以及论证。
从而得出相应的结果。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研究区情况描述 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其位置位于我国的亚热带与热带的交界地带。
它的面积约有3.4×10^4km^2,周围的海岸带长约为1.823×10^3km,空气情况一般较为潮湿。
平均气温23~25℃左右 ,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mm。
2008年的 SPOT5遥感卫星影像结果表明,海南岛红树林的分布面积较广,面积约为33.93 km^2,分布的主要区域在儋州新英湾、三亚铁卢港、海口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除此以外,红树林也分布在临高、临水、东方等地,但是这些地方分布的面积较小。
而红树林中有些植物种类分布较广,比如: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 Blume)、桐花树(Aegiceras comiculatwn)、角果木(Ceriops Tagalog)、海莲(Bruguier a marina)以及孟加拉国引种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 petals)。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原因摘要: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大体为由南至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多;由东至西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在此大的规律背景下,又有部分特殊类型的土壤并不符合此规律,土壤有机质含量极高或极低。
总的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由进入土壤的有机质量和土壤中消耗的有机质量共同决定的,两者差值即为土壤有机质量,由于各地气候不同,地表植被量不同,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不同等因素,进入土壤的有机质量和土壤中有机质的消耗量都不同,故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差异。
关键词:土壤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形成原因引言: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土壤的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只占土壤含量一小部分的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的原因,加深对土壤形成规律的认识及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土地。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1 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是指有机化学中已知的普通有机化合物。
其原始来源是植物组织。
在自然条件下,树木、灌丛、草类、苔藓、地衣的躯体都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
在耕作的土地上,农作物的大部分被人从土壤上移走,但作物的某些地上部分和根部仍残留于土壤中,而且人为耕作的土壤可能会施有机肥和化肥,这也会增加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数量。
土壤动物如蚂蚁、蚯蚓、蜈蚣、鼠类等(消费者)和土壤微生物(分解者)是土壤有机质的第二个来源,它们分解各种原始植物组织,也为土壤提供排泄物和死亡后的尸体。
1.2 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胶体,它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可分为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和胡敏素。
第34卷第6期2014年12月水土保持通报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34,No.6Dec.,2014 收稿日期:2013-10-31 修回日期:2013-12-10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富铝土—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中自由基的产生、稳定及迁移”(412731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41222025) 作者简介:包承宇(1988—),男(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壤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
E-mail:vipbcy1226@qq.com。
通信作者:潘波(1976—),男(汉族),湖北省枝江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壤环境中污染物行为研究。
E-mail:panbocai@gmail.com。
云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包承宇,曾和平,张梦妍,李浩,潘波(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 要:根据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云南省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碳(SOC)密度和储量,并对云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云南省0—20cm土层平均SOC密度为59.77t/hm2,SOC储量为2.30×109 t;0—100cm土层平均SOC密度为159.95t/hm2,SOC储量为6.15×109 t,占全国储量的7.28%,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SOC储量的0.41%;其中SOC储量占前4位的土壤类型为红壤、黄棕壤、赤红壤、棕壤,不同深度下4者之和约占云南省总储量的60%。
在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上,SOC密度分布最高的区域为云南省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其次是西部的横断山脉和东部的云南高原地区,而以紫色土为主的中北部地区SOC密度则最低。
由于降雨量、温度、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共同影响,导致了区域内的SOC密度分布不均,其中降雨量、温度和海拔等自然因素是影响SOC密度分布的主要因子。
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层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 四川盆地紫色土概述 (7)2.1 地理环境 (8)2.2 土壤特性 (9)2.3 农业背景 (10)3. 紫色土耕层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11)3.1 长期动态变化 (12)3.2 空间分布特征 (14)3.3 环境响应特性 (15)4. 影响紫色土耕层有机碳含量的因素分析 (16)4.1 土壤类型与质地 (18)4.2 地形与海拔 (19)4.3 气候条件 (20)4.4 土地利用与管理 (20)4.5 植被状况 (22)4.6 人类活动 (23)5. 紫色土耕层有机碳平衡与可持续管理 (25)5.1 碳存储潜力与现状 (26)5.2 管理策略与技术 (27)5.3 减排与增汇机制 (29)6. 案例分析 (31)6.1 典型区域选择 (32)6.2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6.3 结果与讨论 (34)7. 结论与建议 (35)7.1 研究总结 (37)7.2 对可持续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建议 (38)1. 内容概述本文深入探讨了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层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详尽的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以及驱动因素,并对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讨论。
文章首先概述了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基本情况,为理解紫色土的形成和演替提供了基础背景。
文章详细分析了紫色土耕层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了不同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和变化规律。
在有机碳含量的时间变化方面,文章通过长期定位观测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有机碳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
这些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植被恢复过程、人类活动等。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影响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层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如土壤类型、肥力状况、植被覆盖度、水分条件等。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归纳综合题1、下图为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看,字母a、b、c、d组成的水循环属于________。
(2)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图中可见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
答案:海陆间循环(或大循环)成土母质(或风化壳)生物气候地貌生物生物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解析:考察水循环和土壤的相关知识。
(1)由图可知,a为蒸发,b为水汽输送,c为降水,d为地表径流,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汽,在水汽输送的作用下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等落到地面,部分成为地表径流等,最后回归海洋,所以由他们组成的水循环属于海陆间循环。
(2)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岩石,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
小提示: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分布着以栎属高山栎组为主要建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砍伐后其萌生能力很强。
该森林类型既有由高大乔木构成的森林,又有由小乔木构成的矮林,还有灌木林,其分布范围可从海拔1200米,一直到4200米的林线附近。
研究发现,硬叶常绿阔叶林在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前分布广且连续,其目前分布状况与青藏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
左图示意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右图示意硬叶常绿阔叶林中高山栎植株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
(1)简述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
(2)分别指出海拔3.2km以下、以上我国高山栎林植株平均高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形成原因。
(3)说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
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倪九派;袁道先;谢德体;魏朝富【摘要】The estim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research of carbon cycl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nd storage of Chongqing karst area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data of 1412 soil profile from the second soil survey of China and formulating fertilization for soil conditions in 2007. Integrating the soil map, land use status quo map and district map of Chongqing karst area, the index of soil organic abundance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oil organic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soil and landscap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e stora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Chongqing karst area to the depths of 20 cm and 100 cm were 1.43×10~(11) kg and 3.29×10~(11) kg, respectively. Carbon density of 20 cm soil was 1.26-7.20 kg m~(-2), and carbon density of 100 cm soil was 1.43-25.72 kg m~(-2). The amou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varied significantly at different soils and landscapes, the index of soil organic abundance of soils and landscapes at 20 cm depth ranged from 0.73-1.74 and 0.39-1.20, and that at 100 cm depth changed between 0.32-3.00 and 0.46-1.70, respectively.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of unit area at 20 cm depth was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of China, but that at 100 cm depth was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of China in Chongqing karst area. In a wor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was relatively indigent in Chongqing karst area.%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的1 412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岩溶区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景观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岩溶区20 cm和10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3×10~(11) kg和3.29×10~(11) 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不均匀,2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26~7.20 kg m~(-2)之间,10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43~25.72 kg m~(-2)之间.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景观中的分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20 cm深度的土壤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73~1.74和0.39~1.20之间,100 cm深度的土壤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32~3.00和0.46~1.70之间.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单位面积上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重庆岩溶区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单位面积上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重庆岩溶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总体而言,重庆岩溶区是土壤有机碳储量相对贫乏的区域.【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11【总页数】10页(P6292-6301)【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储量;有机碳丰度指数;重庆岩溶区【作者】倪九派;袁道先;谢德体;魏朝富【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图1 重庆岩溶区土壤图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types in Chongqing karst area 图例Legned;碳酸盐岩层Carbonate strata;非碳酸盐岩层Non-carbonate strata;粗骨土Skelelon;红壤Red soil;黄褐土Yellow cinnamonsoil;黄壤Yellow soil;黄棕壤Yellow brown soil;山地草甸土Mountain meadow soil;石灰土Limestonesoils;水稻土Paddy soil;新成土Entisoil;紫色土Purple soil;棕壤Brown soil土壤是联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纽带,土壤中的碳一方面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基础,是衡量土壤长期肥力或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关键指标,另一方面又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全球碳循环动态[1,2]。
(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2022届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归纳选择题1、日本位于30°N~45N°,其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下图是日本樱花盛开的时间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日本北部和南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温带草原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温带草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造成日本樱花开放的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2、托木尔峰位于天山山脉(东西方向)的西端,海拔7435.3m,为天山最高峰。
下图为托木尔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推测甲坡为()A.迎风坡B.阴坡C.北坡D.阳坡(2)该山自然带带谱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3)乙坡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的主要成因是()A.光照条件好B.水分充足C.土壤肥沃D.白昼时间长3、“渝新欧”是指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
2018年6月28日,渝新欧班列开行突破2000列,成为中国首个突破千列的中欧班列。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地带性自然带可能相同的两地是()A.重庆和波兰B.西安和乌鲁木齐C.西安和比利时D.哈萨克斯坦和德国(2)若该通道7月有一趟全程旅游班列,则游客有可能见到()A.兰州农民在收割小麦B.西安西北风盛行C.哈萨克斯坦人昼夜穿着都很单薄D.杜伊斯堡常绿阔叶林苍翠茂密4、红柳是生长在沙漠中的一种灌木,地下根系发达,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树种之一。
落在沙面上的红柳枯枝落叶经冬季霜雪压实便形成枯枝落叶层,次年春季开始被风沙掩埋形成风沙层,枯枝落叶层和沙层交替沉积,年复一年的堆积,使红柳不断向上生长,红柳沙包也逐年增高。
科学家通过红柳沙包能解读沙漠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
生态学报2011,31(6):1604—1616Acta Ecologica Sinica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孙文义1,3,郭胜利1,2,*(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寒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陕西杨凌712100;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研究局域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对准确估算大尺度土壤碳库储量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为对象,采集0-10、10-20、20-40、40-60、60-80、80-100cm土层中(898个土壤样品),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方法,分析了地形(峁顶、峁坡、沟底)、土地利用(农田、果园、川坝地、草地、灌木林、乔木林)等作用下,小流域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地形因素不仅对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差异影响显著,而且对深层(40-100cm)影响也显著,且空间格局图上40-100cm可以清晰地看地沟底与峁顶和峁坡显著差异。
在0-10cm土层,峁顶以中值斑块(50%)和低值斑块(48%)为主;峁坡以中值斑块(62%)为主,其次是低值斑块(22%);沟底中值斑块占70%,其次为低值斑块(23%)。
40-100cm均为低值斑块,沟底低值绿色斑块占34%,远高于峁坡(8%)和峁顶(13%)。
土地利用对表层(0-40cm)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对40-100cm土层无影响。
在0-10cm土层,乔木林、灌木林、草地上高值斑块分别占18%、47%、10%,川坝地、农田和果园没有高值斑块,中值斑块分别占80%、53%、85%、73%、39%、23%。
10-40cm土层,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川坝地、农田和果园中值斑块分别占21%、46%、22%、19%、5%、4%。
文章编号:1005-2690(2019)08-0160-01中图分类号:S153.6文献标志码:B土壤有机碳及空间分布研究进展周薇,吴洪娥,龙世林(贵州省植物园,贵州贵阳550004)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从植被、地形、pH值、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综述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岩溶地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其连接了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Eswaran H,1992)。
土壤碳大致可分为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无机碳(SIC),目前对SOC的研究是国内外对土壤碳研究的重点(Wu et al. 2009)。
影响有机碳含量与分布因子的因素很多,主要为气候、植被、母质及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
此外,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还受到以上不同因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植被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植被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学者得到的研究成果有差异。
Turber J(2000)研究认为森林经采伐之后,有机碳含量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但采伐后再对同一土地进行农业垦殖或放牧活动,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Houghton R A(1991)则认为,在热带和温带地区,森林经砍伐后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将降低36%~50%。
我国学者对植被变化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以实地采样数据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刘梦云等(2010)对黄土台塬乔、灌、草、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林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对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进行研究发现,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积累更多的SOC;林培松(2011)对粤东北山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地、茶园、柚子园、人工桉树林地、旱地的红壤的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林地中不同粒级红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之后依次为果园、旱地和桉树林地;谭文峰(2006)研究了江汉平原果园、旱地、水田等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和积累特性,发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为水田高于果园和旱地。
雷州半岛土壤碳储量及其有机碳时空变化规律贾黎黎;朱鑫;赵艺;李婷婷【摘要】区域土壤有机碳调查在全球土壤碳循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雷州半岛土壤全碳和有机碳数据.土壤碳储量计算结果显示雷州半岛土壤有机碳总体分布特征如下:表层(0~0.2 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41×107 t,碳密度为3.39 kg/m2;中层(0~1.0 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57×108 t,碳密度为12.08 kg/m2;深层(0~1.8 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31×108 t,碳密度为17.74 kg/m2.雷州半岛土壤碳密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33年间雷州半岛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26.81%,其增加趋势及强度在空间上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农用地和林地这两种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改变是影响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9(035)003【总页数】7页(P373-379)【关键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土壤碳储量;有机碳;时空变化规律;雷州半岛【作者】贾黎黎;朱鑫;赵艺;李婷婷【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S153.6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主体,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且周转时间最慢的碳库,由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组成,土壤无机碳库所占比例较小,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分解的速率决定着土壤碳库的储量;土壤有机碳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
因此,无论从研究地球各圈层的物质循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保护珍贵的土壤资源以维护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需对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和分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2]。
目前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计算一般是基于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生命带或模型法,不同研究者所用的各种统计方法并无本质不同,但由于资料来源不同,所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3-7]。
第!"卷第#期$%%#年&月水土保持学报’()*+,-(./(0-,+12,34*5(+64*7,30(+8(-9!":(9#/4;9,!!!!!!!!!!!!!!!!!!!!!!!!!!!!!!!!!!!!!!!!!!!!!!!!!!!!!!!!!!!!!!!!$%%#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分布规律分析"徐香兰!,张科利!,$,徐宪立!,彭文英!(!9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9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摘要:黄土高原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不仅会改变生态环境,也势必培育土壤,影响全球碳循环。
要准确预测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乃至全球未来环境的影响作用,需要估算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量。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土壤类型图,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为%9@@!!$9!<A B5/?$,其中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密度集中在!!CA B5/?$,土壤有机碳面积平均加权值为$9C&A B5/?$,总储量为!%@<D B。
此结果可为水土保持的环境效益评价提供背景资料,以便通过对比分析退耕还林前后的土壤碳密度,预测未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水土保持;全球变化中图分类号:/!=<9=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F$$C$($%%#)%#F%%!#F%#!"#$%#&’%($)%*+$%,-#-./($%0#$%-1,2!,%&3)1#-%45#)*,-,-6,7((8&#$7#+G HG0,+B F-,+!,I J E:KL4F-0!,$,G HG0,+F-0!,M N:K24+F O0+B!(!!"#$%&’(#)’*+,#-*.&/#-%)01)23&*)(#)’%45/3#)/#-,6#373)89*&(%4:)32#&-3’;,6#373)8!%%<"=;$!5’%’#<#;=%>*&%’*&;*+5*341&*-3*)%)0"&;4%)0?%&(3)8*)=*#--@4%’#%.,A%)843)8,5B%%)C3"!$!%%)9*($)#4$:P,641(+6(0-3O;41,3,.*(?3Q4/4>(+1:,30(+,-/(0-/)*74O,+16(0-3O;4?,;,6(0-(*B,+0>>,*R(+14+60F 3O,+163(>A6(.3(;6(0-0+S(466M-,34,)T4*4>,->)-,3419D Q4*46)-366Q(T413Q,36(0-(*B,+0>>,*R(+14+603O0+%! $%>?14;3Q7,*041.*(?%9@@!!$9!<A B5/?$0+S(466M-,34,),?(630+,*,+B4.*(?!!C A B5/?$,,?4,+7,-)4 (.$9C&A B5/?$,,+13(3,-!%@<D B9D Q06;,;4*>,+;*(70143Q4R,>A B*()+1?,34*0,-6.(*,66466?4+3(.4+70*(+F 4+3,-R4+4.03(.T,34*,+16(0->(+64*7,30(+,6(3Q,3T4>,+,+,-O606,+1>(+3*,633Q46(0-(*B,+0>>,*R(+14+603O R4.(*4,+1,.34*>-(60+B-,+1.(*.(*463(*B*,66,+1;*410>33Q4.)3)*44>(6O634?>(+1030(+69:7;<,).(:S(466M-,34,);6(0-(*B,+0>>,*R(+;T,34*,+16(0->(+64*7,30(+;B-(R,->Q,+B4!前言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且周转最慢的碳库,而土壤碳主要以有机碳形式存在。
纳木错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郑梓萱;曾辰【摘要】[目的]探求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高山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全球变化和退牧还草背景下区域有机碳含量估算及生态环境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青藏高原中部纳木错典型冻土小流域,在该流域不同海拔、坡向分别采集浅层(0~10 cm)和根系底层(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不同海拔、坡向和土层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0.95~47.28 g/kg,平均为13.44 g/kg,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北向坡最高(16.41 g/kg),南向坡最低(8.47 g/kg),东向坡(12.10 g/kg)和西向坡(12.17 g/kg)居中且较接近;浅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20.01 g/kg)较根系底层(2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6.88 g/kg)高.[结论]纳木错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坡向和土层深度等因素显著相关,流域平均含量较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低.%[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soil organiccarbon(SOC)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tions in high mountain alpine meadow basin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for a better estimating of SOC content and its variation tren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hange and grassland restore.[Method]Surface layer(0-10 cm)and bottomlayer(20-30 cm) soil sample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and slope directions were collected to determine SOC content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slope directions and soil layers in a typical catchment in Namco Basin which located in middle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C in the catchment were analyzedthereafter.[Result]SOC of the study area were between 0.95-47.28g/kg,with the mean value of 13.44 g/kg.SOC showed a decreasing tendency as elevation pared among different slope directions,SOC displayed higher values on northern slopes(16.41 g/kg)and lower values on southern slopes(8.47 g/kg).SOC have similar values between eastern(12.10 g/kg)and western(12.17 g/kg) slopes.Besides,SOC presented higher values in 0-10 cm shallow layers(20.01 g/kg)than 20-30 cm bottom layers(6.88 g/kg).[Conclusion]SOC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elevation,slope direction and soil layer in the study basin.Mean SOC content of the Namco Basin is lower than most of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7(048)012【总页数】5页(P2152-2156)【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纳木错流域【作者】郑梓萱;曾辰【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北京100084;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0 引言【研究意义】土壤有机碳不仅与地表植被密切相关,还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水热过程(Chen et al.,2012)和土壤可蚀性(张科利等,2007),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