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陈鼓应版校定原文
- 格式:docx
- 大小:41.71 KB
- 文档页数:14
老子校定文老子書,錯簡、衍文、脫字及誤字不少,今依王弼本為藍本,參看簡本、帛書本及傅奕本等古本,根據歷代校詁學者可取的見解,加以訂正。
下麵為校定全文。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徼,音jiào,边际也。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芻狗:用草紮成的狗,作為祭祀時用。
橐,音tuó;籥,音yuè。
橐籥:风箱。
編者按:天地不仁句,後人多誤解,可參看原著。
)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姑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诗歌鉴赏】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注释、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
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
此处仍予保留。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译文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赏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
这是他的社会思想。
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
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
因而,这一章是七十四章、七十五章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
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本章主旨的是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老子》【第dì一yī章zhānɡ】道dào 可kě道dào ,非fēi 常chánɡ道dào 。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 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 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 ,名mínɡ万wàn 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妙miào ;常chánɡ有yǒu ,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徼jiǎo 。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 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 之zhī玄xuán 。
玄xuán 之zhī又yòu 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 之zhī门mén。
【第dì二èr 章zhānɡ】天tiān 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 之zhī为wéi 美měi ,斯sī恶wù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 之zhī为wéi 善shàn ,斯sī不bú善shàn已yǐ。
有yǒu 无wú相xiānɡ生shēnɡ,难nán 易yì相xiānɡ成chénɡ,长chánɡ短duǎn 相xiānɡ形xínɡ,高ɡāo 下xià相xiānɡ盈yínɡ,音yīn 声shēnɡ相xiānɡ和hé,前qián 后hòu 相xiānɡ随suí。
道德经《二十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二十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希言自然。
道德经《四十二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四十二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三章解读——关于《⽼⼦》第⼗三章的解读原⽂:“宠辱若惊,贵⼤患若⾝。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患若⾝?吾所以有⼤患者,为吾有⾝。
及吾⽆⾝,吾有何患?故贵以⾝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陈⿎应:《⽼⼦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P121.以下简称《今译》)在第⼗⼆章中,⽼⼦列举了“五⾊”、“五⾳”、“五味”、“难得之货”、“猎物”等⾝外诱惑对⼈⾝⼼的戕害及其对为道、修道的危害,认为只有⽆欲、⽆私,“为腹不为⽬”,才能超凡⼊圣。
本章承续了上⼀章的话题,不仅要求⼈们从⾝体上克服物欲诱惑,⽽且要求⼈们在⾯对得失、荣枯、尊卑时,从⼼灵上、精神上、⼈格上做到宠辱不惊。
有此等情怀的⼈⽅可“寄天下”和“托天下”。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种⽆私⽆欲的精神境界。
宠辱虽不直接等同于财富、名利、地位的得失,但却与财富、名利、地位的得失紧密相联并能使其发⽣变动,⼈们之所以重视宠辱,其本质在于重视宠辱背后的功名利禄等⾝外之物的得失。
⼀般⼈⾯对宠辱,不是“不惊”,⽽是“若惊”(惊喜、惊恐、惊讶、惊吓)。
之所以“若惊”,是因为“贵⼤患若⾝”。
贵,是重视、在乎的意思;⼤患即宠辱及与此相关的功名利禄;⾝,是指⽣命、⾝体。
陈⿎应先⽣认为,“贵⼤患若⾝”说的是“重视⾝体⼀如重视⼤患……真耕协韵,故倒其⽂”,并引证王纯甫在《⽼⼦亿》中的话说:“‘贵⼤患若⾝’,当云:贵⾝若⼤患。
倒⽽⾔之,⽂之奇也,古语多类如此者。
”(《今译》,P121)笔者认为,若此理解,不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且与下⽂中的“‘贵⾝’、‘爱⾝’为天下”等词句相抵牾。
按照整章的逻辑,这⾥的意思⾮常清晰,即对宠辱(包括其背后的功名利禄的得失等)表现为惊喜或惊慌就等于重视⼤患如同重视⾝体⼀样。
正常的、符合⾃然的⾝体与⼤患是不共戴天的,却有⼈视⼤患如同⾝体,则⾝体必危,性命必忧。
【老子】解读七:道为何偏要“反向运动”?道作为的方式为何“柔弱”?(2011-03-08 20:24:42)【老子】解读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运行的方向和方法,道家行事的原则原文: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道”到底是什么呢?这是每一个学“道”的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老子】五千言里面,也花了很多功夫来说明到底什么是“道”。
这里特别把老子强调“道的特性”一部分文字拿出来,大家看看是否能够理解道家的应用智慧。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这些话很简单,似乎不用翻译了。
我们要思考的,就是为什么一般人会笑话“道”?为什么不被这些人嘲笑的“道”,老子还说“不足以为道”?一方面,这是说“道”这种东西,往往与人的“常识”相反;因此普通人一旦闻听,往往会不接受,不肯去思考里面的道理,会固执地坚持自己“基本概念和常识”,所以常常会对此“大笑之”。
因此,“道”基本上不是什么“大众化”的东西,只有很少有悟性的人(上士)才能够了解道的奇妙,才能“勤能行之”。
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性的原因。
人性是“顺”,而“道”是“逆”的。
因此人性与道运行的方向是相反的。
而人们对于与自己原有理解和惯性相反的东西,往往不是去认真研究,而是喜欢去嘲笑和攻击,以这种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因此,真正的道,一定是让人嘲笑的。
如果道不被这些人嘲笑和奚落的话,还不足以称为真正的“道”。
(弗笑,不足以为道)。
例如道家的一些格言,的确听起来就很不正常,像是疯子说的话。
比如“柔弱胜刚强”,“无为胜有为”之类的道家思想,不就是与普通人的常识相反吗?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今译:抛弃聪明和巧智,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和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没有忧虑。
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今译:应诺和呵声,相差好多?所谓美好和丑恶相差好多?人民所畏惧的,也不必去触犯。
精神领域开阔啊,好象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
而我独个儿淡泊宁静啊,不炫耀自己;浑浑沌沌啊,好象不知嘻笑的婴儿;闲闲散散啊,好象无家可归。
众人都有多余,唯独我好象不足的样子。
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昏昏昧昧的样子。
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
众人都好象很有作为,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我和世人不同,而重视进道的生活。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今译:大德的样态,随着道为转移。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
那样地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那样地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
那样地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
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从道认识的。
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诗歌鉴赏】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注释、躁:动。
君:主宰。
2、君子:一本作“圣人”。
指理想之主。
3、辎重:军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4、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
指华丽的生活。
5、燕处: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6、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
“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7、以身轻天下:治天下而轻视自己的生命。
8、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则失治身之根。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
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赏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老子又举出两对矛盾的现象:轻与重、动与静,而且进一步认为,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
在重轻关系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注重轻而忽略重,则会失去根本;在动与静的关系中,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重视动则会失去根本。
在本章里,老子所讲的辩证法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他的矛头指向是“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国王,认为他们奢侈轻淫,纵欲自残,即用轻率的举动来治理天下。
在老子看来,一国的统治者,应当静、重,而不应轻、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国家。
在二章中,老子举出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范畴;十三章中举出庞辱;本章又举出动静、重轻的范畴加以论述,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反映。
他揭示出事物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说明他确实看到客观现象和思想现象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
然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
例如任继愈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
《老l ǎo 子z ǐ》【第d ì一y ī章zh ān ɡ】道d ào 可k ě道d ào ,非f ēi 常ch án ɡ道d ào 。
名m ín ɡ可k ě名m ín ɡ,非f ēi 常ch án ɡ名m ín ɡ。
無w ú,名m ín ɡ天ti ān 地d ì之zh ī始sh ǐ;有y ǒu ,名m ín ɡ萬w àn 物w ù之zh ī母m ǔ。
故ɡù常ch án ɡ無w ú,欲y ù以y ǐ觀gu ān 其q í妙mi ào ;常ch án ɡ有y ǒu ,欲y ù以y ǐ觀gu ān 其q í徼ji ào 。
此c ǐ兩li ǎng 者zh ě,同t ón ɡ出ch ū而ér 異y ì名m ín ɡ,同t ón ɡ謂w èi 之zh ī玄xu án 。
玄xu án 之zh ī又y òu 玄xu án ,眾zh òng 妙mi ào 之zh ī門m én。
【第d ì二èr 章zh ān ɡ】天ti ān 下xi à皆ji ē知zh ī美m ěi 之zh ī為w éi 美m ěi ,斯s ī惡è已y ǐ。
皆ji ē知zh ī善sh àn 之zh ī為w éi 善sh àn ,斯s ī不b ú善sh àn已y ǐ。
有y ǒu 無w ú相xi ān ɡ生sh ēn ɡ,難n án 易y ì相xi ān ɡ成ch én ɡ,長ch áng 短du ǎn 相xi ān ɡ较ji ào ,高ɡāo 下xi à相xi ān ɡ傾q īng ,音y īn 聲sh ēng 相xi ān ɡ和h è,前qi án 後h òu 相xi ān ɡ隨su í。
老子四章原文拼音版sān 三shí十fú辐ɡònɡ共yì一ɡū毂,dānɡ当qí其wú无,yǒu有chē车zhī之yònɡ用。
shān埏zhí埴yǐ以wéi为qì器,dānɡ当qí其wú无,yǒu 有qì器zhī之yònɡ用。
záo凿hù户yǒu牖yǐ以wéi为shì室,dānɡ当qí其wú无,yǒu有shì室zhī之yònɡ用。
ɡù故yǒu有zhī之yǐ以wéi为lì利,wú无zhī之yǐ以wéi为yònɡ用。
(第十一章)qǐ企zhě者bù不lì立,kuà跨zhě者bù不xínɡ行,zì自jiàn见zhě者bù不mínɡ明,zì自shì是zhě者bù不zhānɡ彰,zì自fá伐zhě者wú无ɡōnɡ功,zì自ɡuān矜zhě者bù不zhǎnɡ长。
qí其zài在dào道yě也,yuē曰yú余shí食zhuì赘xínɡ行,wù物huò或è恶zhī之。
ɡù故yǒu有dào道zhě者bù不chù处。
(第二十四章)zhī知rén人zhě者zhì智,zì自zhī知zhě者mínɡ明。
shènɡ胜rén人zhě者yǒu有lì力,zì自shènɡ胜zhě者qiánɡ强。
【陈嘉珉辑】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语录1.【道,德】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
“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
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
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说是“德”的活动范围了。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道”和“德”作这样的一个区分:“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
(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P12,陈嘉珉辑)2.老子哲学,丝毫没有遁世思想。
他仅仅告诫人们,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慕成果,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
(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P95,陈嘉珉辑)3.车载说:“《老子》全书谈及‘自然’一词的文字,计有五处,……《老子》书提出‘自然’一词,在各方面加以运用,从来没有把它看作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是运用自然一语,说明莫知其然而然的不加人为任其自然的状态,仅为《老子》全书中心思想‘无为’一语的写状而已。
”(《论老子》)(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P132,陈嘉珉辑)4.【战争】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莫过于表现在战争的事件上。
战争的惨烈,令人触目心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这两句话道尽了战争为害的后果。
(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P190,陈嘉珉辑)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这是很有道理的话。
放眼观看,处处可以见到社会人群在求夺争攘的圈子里翻来滚去,其间的得失存亡,其实是很显然的。
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译文
以下是为您生成的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的译文: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这“道”啊,如果能说清楚,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这“名”啊,如果能确切定义,那就不是永恒的“名”喽。
在天地开始的时候,
啥名儿都没有;等到有了名儿,才有了万物。
所以呢,经常保持没啥
欲望的状态,就能观察到“道”的奇妙;经常心里有点欲望,就能观察
到“道”的边界。
这没啥欲望和有点欲望啊,其实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只是叫法不一样,都可以说是很玄乎的。
玄乎得不得了,这就是所有
奇妙事物的大门呐!
哈哈,您看这老子说的话,一开始就这么高深莫测。
其实啊,就是
告诉咱们,真正的“道”不是随便能说清楚的,得自己去体会。
就像咱
们过日子,有时候啥都不想,反而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有时候有点
想法,又能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这两种状态啊,就像一对双胞胎,长得差不多,名字不一样。
反正啊,这玄乎的东西搞明白了,其他奇
妙的事儿也就容易搞懂啦!这可是老子的大智慧,咱得慢慢琢磨。
出处:《老子》。
老子(陈鼓应本)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冲。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合~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校定文老子書,錯簡、衍文、脫字及誤字不少,今依王弼本為藍本,參看簡本、帛書本及傅奕本等古本,根據歷代校詁學者可取的見解,加以訂正。
下麵為校定全文。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徼,音jiào,边际也。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芻狗:用草紮成的狗,作為祭祀時用。
橐,音tuó;籥,音yuè。
橐籥:风箱。
編者按:天地不仁句,後人多誤解,可參看原著。
)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姑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轂,音gǔ,車輪中心的圓孔;埏埴,音shān zhí,和陶土做成飲食的器皿)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畋,音tián)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皦,音jiǎo,光明。
)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淡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章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二十章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儽儽,音léi léi,即磊磊,謂落落不群,無所依傍)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讁,古同謫)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穀。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谿,即溪)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歔,音xū,即噓,緩出氣曰噓;隳,音huī,毀。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
雖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欲無,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氾同“泛”)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歙,音xī,斂也)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纇,音lèi,不平)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五十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兕,音sì,犀牛)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