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八上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我与社会【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根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3.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能力目标1.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2.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知识目标1.知道了解社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社会不同的社会生活,体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2.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从襁褓之中的嗷嗷待哺的小孩到今天的中学生,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我们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去认识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去感受它的美。
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1.探究一:观察P2运用你的经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思考:(1)你是通过通那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的?(2)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点拨:(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有很多: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等,许多方法都可以让我们认识社会。
(2)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2.探究二:阅读“中学生小华的日记节选”,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7月16日我今天到科技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7月25 日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熬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精品教案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教案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和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区、文化、经济和科技,并培养他们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目标1.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培养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4.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课文安排本单元共包含四篇课文,分别是《家庭中的我》、《社区中的我》、《文化中的我》和《科技改变生活》。
1.《家庭中的我》本课文将帮助学生理解家庭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如何在家庭中培养个人独立性和责任感。
2.《社区中的我》本课文将引导学生了解社区的定义、社区的组成和社区的功能。
学生将学习如何融入社区、如何在社区中发展个人能力以及如何维护社区的和谐。
3.《文化中的我》本课文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分类以及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将学习如何尊重不同文化、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以及如何推广和保护本土文化。
4.《科技改变生活》本课文将介绍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生将了解科技的发展历程、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
同时,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科技来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四、教学方法和活动1.课堂讲解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和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培养他们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家庭、社区、文化、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个人经历和看法。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社会生活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与社会(3)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师归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共享收获教师对课堂进行小结师生互动,根据教师板书,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梳理知识脉络,达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y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每个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能力目标1.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能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2.明确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个人离不开社会,通过感受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2.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是不同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社会身份。
重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认识。
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教师准备:教材第2页和第3页的四个情景幻灯片或其他与此情景相关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一、情景导入,场景激趣故事一:“猪孩”王显凤的故事1983年4月的一个清晨,辽宁省台安县某农村的乡村教师王允林出门办事,路过村后的树林时,突然在一群正在野外觅食的猪群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儿。
她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衣衫破烂,蓬头垢面,夹在猪群里,一会儿爬,一会儿走,一会儿把头拱在地上吃草,一会儿又和小猪们一起挤在母猪身边抢吃猪奶……她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那个“猪孩”啊!王老师惊呆了,他马上写信给中国医科大学报告了这一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立即组织了由9位心理学和儿科学的教授专家参加的“猪孩”考察小组,驱车200公里赶往这个偏僻的农村,从猪圈里把满身污垢,屎尿一裤,浑身散发难闻臭气的女孩儿拉了出来,女孩儿受到惊吓,两眼直直地盯着周围这一大群人。
这个女孩儿叫王显凤,1974年12月剖宫产出生,无任何异常情况。
其母5岁时因患大脑炎而导致重度智残,不会照顾刚出生的女儿。
其父是继父,对王显凤漠不关心。
她家住在村子的最南端,四邻不靠,加上她的父母心理异常,村民很少与他们来往。
王显凤的家以养猪为业,土房前并排修了三个猪圈。
猪圈与住房无隔栏,猪可以随时进房上炕。
长期和猪生活在一起的王显凤就以猪为伴,吃猪奶,学猪爬,抢猪食,啃猪草,和猪挤在一起睡觉……她还学会了扒土做窝,在树干或墙角上蹭痒,像猪那样哼哼和甩头,随时随地便溺……但这个“猪孩”和狼孩、熊孩等不太一样,她虽然长期与猪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类似猪的动作行为和习性,但她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学会了穿衣吃饭和简单的语言,因此,王显凤既有人的社会性,又有猪的动物习性。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八年级上第1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共四课,分别是《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角色》《不一样的责任》。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大集体,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们要积极融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但部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较为片面,缺乏深入理解。
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需要将已有的社会认知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社会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社会的多样性,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社会认知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社会生活中实践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社会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单元《走进社会生活》2.案例材料: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社会案例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组社会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认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集体?”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单元主题。
2.呈现(1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呈现四个案例,分别涉及不同环境、生活、角色和责任。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2.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
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第1课时我与社会一、知识目标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能力目标1.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2.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难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教师准备:教材第2页和第3页的四个情景幻灯片或其他与此情景相关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思考问题: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点拨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总结:社会是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
慢慢长大的我们,透过自己的双眸,从不同角度、通过各种方式观察、探究、融入社会,带着疑问,带着憧憬,带着一份跃跃欲试……我们思考并感悟我与社会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社会生活,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教学活动一:阅读教材P2“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问题:(1)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点拨提示:(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通过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即可。
教师总结: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学活动二:图片欣赏教师展示图片思考问题:(1)这几幅图片展示的分别是什么活动?点拨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我与社会【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根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3.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能力目标1.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2.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知识目标1.知道了解社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社会不同的社会生活,体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2.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从襁褓之中的嗷嗷待哺的小孩到今天的中学生,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我们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去认识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去感受它的美。
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1.探究一:观察P2运用你的经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思考:(1)你是通过通那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的?(2)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点拨:(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有很多: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等,许多方法都可以让我们认识社会。
(2)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2.探究二:阅读“中学生小华的日记节选”,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7月16日我今天到科技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7月25 日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熬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一、内容简介作为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
基于对社会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和思考,本单元为后续各单元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探讨提供了逻辑起点和认识依据。
本单元以“走进社会生活”为主题,有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向的考虑,意在明确走进、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成长为负责任公民的必经之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因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活动而产生和存在,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而社会是个人的成长课堂,是人由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引导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价值。
同时,互联网开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络社会的公民。
为了更好地引领初中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本单元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网络怎样从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创络在丰富日常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问题,如不良信息诱惑、沉迷网络、网络安全等,进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做守法、理性、负责的信息化时代的公民。
二、主要观点社会生活绚丽多彩,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期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并由此获得相应的身份。
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社会是中学生的成长课堂,青少年应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努力在关心、融入、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为人类的文化传播和科技创络安全、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
青少年学生要充分感受网络技术的发展,树立科学信念、科学精神,同时应该在网络生活中把握自我,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做网络的主人。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体味随着自身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知识目标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力目标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鲁滨逊漂流记》情境视频(片段))初到孤岛的鲁滨逊是绝望的,慢慢地,他不再整天沉浸在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大家想一想:流落孤岛的鲁滨逊是真的与世隔绝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一)基于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活动一: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典型画面呈现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横切面,意在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在生活经验中体味生活、认识社会。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二)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活动二:小华的暑期“大事”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华暑期的“大事”为参照,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将暑假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
通过探究认识到,如果生活是一个圈,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
1.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将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2.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还可以参与哪些社会生活?(学生讨论回答)提示:到敬老院做志愿者;旅游;参加兴趣班;参加夏令营等。
3.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明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树立参与社会生活、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明确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与能力。
3.理解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与社会》是第一单元的开篇,也是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开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社会交往形式更加多样。
这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学生面临更大的生活半径,逐渐走进社会,开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社会的丰富性以及我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确“我是社会的一员”。
(二)教学内容分析《我与社会》分为两目展开,分别为“感受社会生活”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重点强调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多元,人们在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目“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重点强调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与社会是“结点与大网”的关系;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教学难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升入新的年级,已经能够感知到自己在身体、智力、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提升。
他们的生活半径逐渐扩展,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样,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体验。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社会经验匮乏、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且缺乏必要方法、难以觉察自身多种身份等困惑与难题,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过程,需要师长引导并协助。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感受社会生活的多彩运用你的经验:教材P2,中学生李铭在一天中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中相遇并且进行了交流。
在交流中,李铭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
部编版人教道德与法治(政治)八上(初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全面掌握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和考点。
2.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及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考试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及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教师总结:同学们,可以按照这个知识结构图对第一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也可在这个结构图的基础上记忆重点知识。
二、知识梳理一)我与社会1.感受社会生活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生活空间的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地缘关系(同乡、邻居)、业缘关系(同学、同事)二)在社会中成长1.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在社会课堂中,我们会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我们的衣食住行、研究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和作用亲社会行为是指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行为。
它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与社会一、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正确认识置身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2.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社会化对人的成长的影响”二、评价任务1.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微思考:课件出示:《印度狼孩》思考问题:人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发展?微故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女孩。
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
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微感悟:1.对人类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是基因遗传还是外界环境?2.人的成长能否离开社会?3.为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怎样做?对我们有何意义?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
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自主预习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4.社会生活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6.社会关系对我们的身份有何影响?(三)合作探究知识模块一感受社会生活探究一:教材P2~3运用你的经验1.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提示:要求写明是什么方式,点明有何感受。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每个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能力目标1.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能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2.明确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个人离不开社会,通过感受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2.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是不同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社会身份。
重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认识。
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教师准备:教材第2页和第3页的四个情景幻灯片或其他与此情景相关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一、情景导入,场景激趣故事一:“猪孩”王显凤的故事1983年4月的一个清晨,辽宁省台安县某农村的乡村教师王允林出门办事,路过村后的树林时,突然在一群正在野外觅食的猪群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儿。
她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衣衫破烂,蓬头垢面,夹在猪群里,一会儿爬,一会儿走,一会儿把头拱在地上吃草,一会儿又和小猪们一起挤在母猪身边抢吃猪奶……她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那个“猪孩”啊!王老师惊呆了,他马上写信给中国医科大学报告了这一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立即组织了由9位心理学和儿科学的教授专家参加的“猪孩”考察小组,驱车200公里赶往这个偏僻的农村,从猪圈里把满身污垢,屎尿一裤,浑身散发难闻臭气的女孩儿拉了出来,女孩儿受到惊吓,两眼直直地盯着周围这一大群人。
这个女孩儿叫王显凤,1974年12月剖宫产出生,无任何异常情况。
其母5岁时因患大脑炎而导致重度智残,不会照顾刚出生的女儿。
其父是继父,对王显凤漠不关心。
她家住在村子的最南端,四邻不靠,加上她的父母心理异常,村民很少与他们来往。
王显凤的家以养猪为业,土房前并排修了三个猪圈。
猪圈与住房无隔栏,猪可以随时进房上炕。
长期和猪生活在一起的王显凤就以猪为伴,吃猪奶,学猪爬,抢猪食,啃猪草,和猪挤在一起睡觉……她还学会了扒土做窝,在树干或墙角上蹭痒,像猪那样哼哼和甩头,随时随地便溺……但这个“猪孩”和狼孩、熊孩等不太一样,她虽然长期与猪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类似猪的动作行为和习性,但她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学会了穿衣吃饭和简单的语言,因此,王显凤既有人的社会性,又有猪的动物习性。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则复习教学设计(含练习题及答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本单元共3课时,分别是《我们生活的社会》、《规则与秩序》、《合作与竞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社会、遵守规则、学会合作与竞争,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于社会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学会在合作与竞争中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规则与秩序的重要性。
2.合作与竞争的平衡处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规则、处理合作与竞争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发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适应社会生活的。
3.操练(10分钟)根据讨论结果,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规则、处理合作与竞争关系。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在情境模拟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总结适应社会生活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