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与孔子的教育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7
内容提要:老子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在很多的分歧,但又在很多的方面二者的思想又是达到共鸣,老子以“道”为他的基础,孔子亦以“礼”为基础,以培养“赤子”
和“君子”似的圣人为最终目标,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
容教育原则方面建构他的教育思想,不同的教育思想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政治理
想,本文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他们教育的互补性,以及对当
代教育的启迪和正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道,不言之教,孔子,礼
Contract:
Although the education thoughts of Lao Tze and Kong Tze have a lot of disagrees, in more aspects both of this two thoughts attain a homology .Lao Tze take"DAO" as his foundation, Kong Tze also take"LI" as foundation,their targets were to develop sages as “chizi”and“junzi”. Each of them constructed his education thought from the education purpose,the education object,the education method,the education contents education principle, different education thought means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ideal.This text analyzes both of them,on the base of which to explore the complement between their education, and inspire educationally to the contemporary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Key words:
Laozi philosophy of Dao Kong zi philosophy of Li
人们谈到老子的思想,经常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玄之又玄”,并将之定位在“智慧宝典”的行列,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他的文化因素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在古代思想史上影响高于老子的孔子思想,被后人从很多的方面进行了分析、解释,对现代的很多的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给予了很大的启迪,因此,孔子被尊称为中国最早的平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自古至今很少有学者注意到老子的教育思想,甚至有人认为老子为“绝学弃智”从根本上否定了它的教育的作用,但实际上,老子是以哲学为依托,阐述他的教育思想,以“圣人”和“士”此类统治阶级为教育对象,培养自身修养,阐发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从而否定的是传统的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细想和内容,但这并不能说明老子没有教育思想内容。
无可否认,儒家思想以孔子为鼻祖,在教育上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至汉武帝之后,古代中国就是在这样教育思想体系延续了几千年,为统治者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封建王朝得以稳定的思想基础,但儒家教育思想并不是没有缺陷的,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这点,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由于其思想路向和学说的宗旨的差异,构成了儒道互补的因素和条件”○1,同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当然,教育思想也是这个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儒家和道家在教育思想上并不是平起平坐,而是主辅的关系,“以道家修己,以儒家治人”其中谁主谁辅不言而喻。
下文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以及从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几个方面来分析老子和孔子在教育思想上的相互借鉴和抵触。
《老子》书中始终解释一个字,即“道”,何为道,老子开篇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它没有正面阐释什么是道,但从哲学角度看,“道”就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3,道是至高无上的自然,最和谐、最长久、最安乐,它滋养万物,又是万物的归宿。用现在的哲学词语概括,道就是自然规律,即“天道”,“老子虽然也谈人道,但思想的重点却是天道,极力使人道符合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即‘以人合天’”○4。老子是崇尚自然的,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人们以道为统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是以“道”而展开的,如何体验道就成为教育的中心,这使得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很好的统一了起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生活在一个天子名存实亡,诸侯称霸争雄的年代,对此,他深表不满,因此,他把眼光投向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社会有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先王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一个是周代的礼乐制度。于是采用周代的礼乐制度光复先王之道,成为他一生的梦想与追求……‘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鲁为周公后裔的封国,代表西周的小康社会,道是指尧舜之世的‘大同’社会。”○5。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与老子的理想国都是以过去的某个时代作为模板的,但是明显有着不同,老子认为自尧舜以仁爱治天下起,社会才开始被扰乱,礼乐制度是造成道德衰落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二者的政治理想是相差甚远。
无论何家学派在进行教育活动中都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方式,而培养的对象就是能够协助他或是代替他完成政治理想的人才,那么,老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能够实现他理想中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的执政者,“小国寡民”的社会,在他的理想社会下,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互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的状况,生产力也恢复到原始的状态,正因为这样的理想在社会不断进步的现实状况下,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往往是被打上了“消极”的印记,在现在学者对他的不断解析,老子的智慧被更多人所关注。“治大国,若烹小鲜”○7,保持社会的自然状态是执政者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就阐明了他的这种为政策略,执政者的无为,要“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8,老子认为以智治国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往往政策的施行使得国家的发展远离了最初的目标“国泰民安”,而引起了战乱、贫穷、死亡,而老子所要教育的对象是小国寡民社会中的执政者,“他们是能够实践他‘无为’之道的‘上德之王’,能够力行‘清静无为主义’,具有超然庄重风度的君子。”○9这类圣人就成为了老子教育的对象,同时,培养具有这种品德的执政者也成为教育的目的。
两位圣贤拿什么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才能培养出各自理想中的圣人?
我认为老子教育弟子的内容是体现在他的教育过程中的,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即“舍”与“得”。首先要摒除一般执政者认为作为统治者应该具备的智慧,《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文不足,故令有所